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901.18KB ,
资源ID:94754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4754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docx

1、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一研究地区概况1.地理位置合肥市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东端在肥东县元祖山,相邻滁州,西端在肥西县金桥乡西,交界六安,南端在三河镇杨婆村南,与巢湖地区相望,北端在长丰县赵大山,依舜耕山与淮南市相连。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把河之水穿流而过。通过南把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合肥市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己逾二千二百年。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合肥市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

2、化覆盖率为30.7%,人均绿地7.3平方米,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格,有“绿色之城”的美誉。图-1 合肥市地理位置2.自然条件概况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易涝易旱。常年平均气温15.70C。年平均降水量998.4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1%。年平均蒸发量为1514毫米。年平均日照量为2163小时,以七、八两月最多。无霜期230天。冰冻期82天左右。其自然条件具有如下特点: 1、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合肥市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暖”、“夏炎

3、”、“秋爽”、“冬寒”感觉明显。气象上常以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合肥市四季大致分配是:春季2个月,夏季4个月,秋季2个月,冬季4个月。 2、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合肥市地居中纬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5-16C之间,属于温和的气候型。冬季,月平均气温在1.5-5.0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7.5-28.5左右,平均年较差各地在25-27之间,除个别年份外,严寒期与酷暑期短促;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940-1000毫米之间,雨量比较适中。 3、春温多变,秋高气爽。4, 5两个月是冬季风过渡到夏季风期间,在此时段,南北气流,

4、相互交汇,酿成春季天气气候变化无常。时冷时暖,时晴时雨为合肥市春季气候的特色。春季3, 4, 5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9%左右。 4、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梅雨是淮河以南地区的气候特色之一,而且差异很大,一般我市入梅期在6月中旬,出梅期在7月中旬的旬初,梅雨期近一个月。最早入梅在5月底,最迟出梅可至7月底。夏雨集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是雨带缓行北上的结果,夏雨集中程度越向北越大,6, 7, 8三个月自南向北占全年降水量的35-45%。3.社会经济条件概况全市行政辖区包括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和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

5、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总面积11408.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69.5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占安徽省面积的5.2%。占全国领土的0.07%.合肥是我国东部靠近沿海地区的第一线内陆城市,是长江经济开发带上一座重要城市,具有突出的经济战略地位。合肥还是一座轻工之城,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芳草日化、开元轮胎、合肥海尔等都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族品牌。1992年,合肥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新兴工业城市合肥,已初步形成的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为主的日用电器和电子工业,以汽车、叉车、挖掘机、成套配变电设备为主的机械工业,以轮胎、日用化

6、工、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共4大支柱产业。合肥是国家技术创新城市。新组建各类企业集团14个。美菱冰箱、荣事达冼衣机等名牌产品畅销各地。所属3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市建有规模较大的精养鱼、瘦肉型猪、蔬菜等农副产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连续20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二、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变化1.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合肥市国土资源局的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合肥市总面积为10544225平方公顷。其中,农业用地面积为8193554.2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77.7%,建筑用地面

7、积为1751698.9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16.6%,未利用土地面积为598973.1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5.7%。具体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所示。土地分类 农用地总计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其他06年末面积8193554.2563256.233846.7701.2517123.4203626.7建筑用地未利用地总计居民点交通运输水利设施总计未利用地其他1751698.91363773.6106975.7280949.6598973.182358.0516615.1表-1 2006年末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单位:平方公顷)图-2 合肥市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图(2006)2.土地利用结构历史变化合肥市正处于经

8、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土地利用结构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表-2显示了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从1990年至2006年间的变化。土地利用类型1990年2006年动态度(%)耕地581245.11563256.20.38林草果业16346.5216529.40.07城镇工矿10911.3332860.0812.57农村居民点56442.9662661.510.69交通用地819.721872.458.03水域79201.4489669.340.83未利用地5359.23728,915.40表-2 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历史变化(注:由于表-1和表2中的数据来源不同,采用不同的分类统计标准,因此统计结

9、果有偏差。表-1注重反映土地利用现状,而表-2注重反映历史变化。)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0-2006年间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特征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呈现减少趋势,耕地共减少了35 240.49 hm2 ,年变化率为0.38 %;未利用地减少4 630.32 hm2 ,年变化率为5.40 %。其他地类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城镇及工矿用地增加21 948.75 hm2 ,主要为合肥城市扩张所致,年变化率为12.57 %;交通用地增加1 052.73 hm2 ,年变化率为8.03 %;林草果业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水域都有相应增加。合肥市从1990 年到2006 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过程如下:(1

10、)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体现为增加和减少双重过程, 增加了12 113173 hm2 , 减少了47 354.22 hm2 ,减少量远大于增加量。空间上,减少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合肥城市周围,以西边和西南边幅度最大,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及水域, 分别占全部流出的33.73 %、24.86 %和36.45 %。增加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周围,由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农民开垦的荒山裸地、荒草地和干涸的河湖库塘以及近年来的“空心村”等农村居民点整理而形成。(2)城镇及工矿用地持续增加,主要分布在省城和县城周围,为城镇快速扩张所致,城镇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与农村居民点,分别占全部来

11、源的70.96 %和23.67 %。城镇及工矿用地的减少表现为对废弃厂矿和废弃农窑厂的土地复垦整理。(3)交通是区域发展的“动脉”,其用地面积从1990 年819.72 hm2 增加到2006 年的1 872.45 hm2 ,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是1990年的2.28 倍。交通主要是占用耕地。(4)农村居民点面积由1990 年的56 442.96hm2 增加到2006 年的62 661.51 hm2 ,净增加了11.02 %。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林草果业用地。减少一方面是城镇扩张的占用;另一方面主要是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土地整理以及整理后改善农业生产灌溉条件的需要。(5)水体呈增大的趋势, 由

12、1990 年79 201.44hm2 到2006 年的89 669.34 hm2 ,16年来净增加10 467.9 hm2 ,主要是因为在江淮分水岭开挖一些坑塘和小型水库用来蓄水灌溉,另一方面是2002 年在合肥市区的西北方新建成一个较大型水库大房郢水库所致。(6)林草果业用地面积增加,其最大的来源是未利用地,占其全部来源的57.63 % ,主要是对未利用地种植了大量的苗圃和果树。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主要是分布在低山周围的荒草地和裸土地的减少。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景观生态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减弱了景观抗干扰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得合肥市生境质量有所下降。三、土地利用问题1.现有土

13、地利用问题合肥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利用率已达93.26%, 其中土地垦殖率为40.62%, 复种指数为195.30%, 水面利用率为40.34%, 森林覆盖率为27.60%,城市建筑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为0.233:1,土地平均总产值为33 847.44 元/hm2。然而,合肥市当今的土地利用结构也直接地暴露出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一些问题。(1)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图-3 建设占用耕地随着合肥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各项建设占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自然灾害损毁和人为乱占滥用等, 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导致人均耕地递减速度加快。加之合肥市的土地自然供给总量有限, 尤其

14、是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增加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压力, 使得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人地关系日越趋紧张。 (2)农业土地粗放利用, 规模经营程度低图-4 农田粗放灌溉合肥市的农业用地仍然以粗放经营为主, 抛荒和暗荒现象严重, 中低产田数量较多, 造成土地生产力低下, 利用综合效益偏低。另外, 由于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 地貌类型以波状平原为主, 地势高低起伏, 加上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责任制, 导致了耕作地块的零碎化和经营方式的分散化, 不利于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生产力和农产品的附加值。(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首先表现在合肥市的老城区仍然有大量闲置土地存在,

15、 土地利用集约度低, 特别是“ 城中村”现象突出, 导致城市内部土地资源的资产性质未能有效发挥; 其次, 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特别是二、三产业用地布局不能因地制宜, 如在城区内仍有很多工业企业散乱分布。图-5 城中村城市繁华地段没有用来发展金融、餐饮、通讯、商业等服务产业, 却被政府机关所用, 造成土地区位优势没有充分显示, 级差地租效益未能完全体现; 再次, 城市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普遍较低, 土地立体利用程度不高。(4)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 布局散乱调查资料显示, 合肥市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 占地面积大, 尤其是人均宅基地面积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最高标准, 达200m2/ 人;

16、 同时, 农民盲目乱建、建新留旧等现象凸现, 导致村庄在外部持续蔓延的同时, 内部结构松散“空心村”现象普遍, 占用耕地和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5)城乡不能统筹, 中心城镇发展缓慢目前, 合肥市城乡土地仍不能统筹利用, 城乡土地制度不统一,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城市,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另外, 由于合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进程加速, 建成区无限外延扩张, 无情地侵占耕地, 而小城镇发展特别是中心城镇建设和发展却尤为缓慢, 城镇布局呈现出“ 小而散”的现象。至今, 合肥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城镇规划与发展体系。2.土地利用问题原因分析总体来看,当今合肥市的土地

17、利用问题的成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弹性, 相关规划不协调由于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是以突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 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 而没有能够科学地预测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巨大需求, 致使规划方案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尤其是非农业建设用地规划指标量远远低于实际需求量, 土地利用规划严重缺乏弹性,造成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频繁进行上报修改。另外,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出台土地利用规划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作保障, 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时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村)镇规划等相关规划发生冲突, 不能有效地协调和衔接, 大大

18、降低了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2)传统的用地观念依然存在, 保护耕地意识薄弱传统观点认为: 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必须要占用耕地。从合肥市的发展历程来看, 实际上走的就是这条路, 从而导致耕地被大量侵占, 粮食生产能力明显下降, 加剧了农村耕地保护的压力, 给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增加了难度。实际上, 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树立理性发展的理念, 即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化的过程, 应该依赖于土地的经济供给, 充分利用经济供给的弹性来克服自然供给的刚性, 从而抑制城市向外延扩张而蚕食农田, 在保证土地供应满足经济建设需要时有效地保护耕地。另外, 由于农村土地为农村集

19、体组织所有, 农民节约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意识还很淡薄, 珍惜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宣传还不到位, 造成农民违法占地建房、浪费土地等现象十分普遍。图-7 合肥市主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3)土地利用管理法制、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上的问题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一是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 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难以起到有效控制和引导的作用; 二是用地“ 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无法控制土地供应总量, 使得依据产业政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措施难以奏效; 三是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刺激了地方政府将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可能性增大,甚至出现多“ 卖地”、低价“ 卖地”等违法现象;

20、四是现行法规不利于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4)政府行为不规范, 土地市场宏观调控不力相关规划的实施期正处于我国市场经济转轨期, 市场状态的复杂性和政府身份的特殊性等因素, 造成政府急功近利, 过于追求政绩, 在控制资金投放与土地供应数量、调节资金构成与用地结构上不按照市场规律进行, 导致土地市场宏观调控不力, 形成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上的一些不规范行为, 有些甚至是违法行为。政府的不规范行为严重危害土地市场的健康发育和发展, 导致土地供应总量失控, 土地市场结构不合理, 严重影响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 降低了土地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3.对策与建议面对合肥市现有的土地利用问题,要想做到土地利用结构的

21、更加合理化,使其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相适应,就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利用方法进行改变。20052020 年, 尤其是“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期, 是合肥市加速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推进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力实施“ 工业立市”及“ 东向发展”战略的最佳机遇期。这一时期内,合肥市的土地利用规划要做到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并重,要充分体现“ 保护耕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集约发展, 城市发展的结果为耕地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一辩证的战略思想, 以确保在规划期内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双向动态平衡, 为合肥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保障。同时要保证城乡统筹发展,运用开放的统筹思想和可持续

22、发展战略思想,在新一轮规划期内协调城乡土地利用, 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另外,新时期的合肥市土地利用规划还应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为重要目标,而实现此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走节约和集约用地之路。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积极整治“ 空心村”和“ 城中村”, 加快老城区改造的步伐, 以增加土地经济供给来满足合肥市在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对建设用地日益增长的需求, 从而减少对耕地保护的压力。同时要做到发展生态农业与绿色城镇的同步,在合肥市农村大力建设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形成以粮油业、蔬菜业、林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四大主导农产业,

23、 积极发展发展高产值、高效益、高环保的生态农业。一方面为城镇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粮食和蔬菜等食物需求,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缓解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压力, 起到一定的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四、结论近年来的土地利用结构数据的变化表明,合肥市虽然林草果业用地和水域面积有所增加,但由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点扩张无序程度加剧,土地有序利用和人们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及力度还不足,所以未能根本改变合肥市生境趋弱的态势。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发挥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等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严格保护耕地,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增加;规划建设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开展小流域治理,拦截径流,兴塘蓄水;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从根本上解决合肥市易旱缺水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09级资环院地基班 关小东学号 200931110021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