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我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
2、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再如二年级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和朱德的扁担,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很快发现,二者都是写人的文章,反映的主人翁毛泽东、朱德都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并且两篇文章的主题内容都是写老一辈革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事。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例如:月光曲一课是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展开阅读的:“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了这首传世名曲月光曲呢?
3、”“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这一问法本身就给了学生“我即贝多芬”的阅读体验状态,让“我”来亲身经历、感受一下这件事情中的每一个细节,在这样的所见所闻中,“我”会有怎样的所思所想呢?探究“打动”的过程,便是学生不知不觉地去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关注细节背后蕴藏的内容。这样的问题远比“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从中我们体会到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等等类似的问题要深入得多,细腻得多,在培养学生走进文章、走进人物的阅读体验状态方面也要高明得多。 求解性阅读能否实行,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则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信心
4、。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三、质疑性阅读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到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出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采用一些“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
5、疑点,有的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例如:找骆驼一课,在学生读到商人向老人打听走失的骆驼、老人向商人询问走失骆驼的情况这一部分时,教师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读这一部分,引导他们读课文所写,引疑:读了课文中的这段人物对话描写,你有什么问题吗?此刻,学生的疑问即可显现:“这里描写人物对话,为什么不写谁谁说、谁谁答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书上的对话描写,让学生将“谁谁说”、“谁谁答”添加上与原文对比朗读,此时学生对商人找骆驼的急切心情感受就会更加深切,而且,学生又掌握了一种描写人物对话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争辩,敢于别出心裁,
6、可指导学生从以下6个方面质疑: 抓住题目质疑。 围绕课后问题质疑。 围绕文章内容及中心思想质疑。 围绕单元训练质疑。 抓住课文最矛盾的地方质疑。 对课文意犹未尽的地方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被一些问题逼得“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但老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跳出老框框另辟蹊径,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方法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
7、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少年闰土最后小结时可这样设计:现在我们的闰土是一个心中有无数稀奇事的小伙伴,可是你们知道20年之后,一个头戴破旧毡帽、双手粗糙、喊“我”为“老爷”的人是谁吗?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在那里你会找到答案。这样的创造阅读,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课外阅读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积极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以作品的文学情境去理解、认识文中人物的生活经历,锻炼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五、合作性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种学习形式。新课标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8、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新课标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有一个前提以学生的自学即读书思考为基础。没有这一前提,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有一个重点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因此,合作学习中的阅读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在阅读思考基础上的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再读书、再思考,是展现个性的自学。 (1)合作要给学生创造多元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相互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多维的、且能表达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倾吐出来,鼓励他们不迷信老师,敢于标新立异,从而使学生的才华都能得到施展。 (2)合作要
9、让讨论成为主要教学形式。现代教育观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师生之间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曲直,更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知和看法。 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复制,而是人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充分创造条件和机遇,给他们“跳一跳就能摸得着”的空间,放飞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实有效、思维清晰、眼睛发亮、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起来、会起来、动起来、乐起来。所以,关注阅读方法,呼唤学生个性的张扬,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要求。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
10、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学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采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抓住“阅读积累”这个根本。 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和先导。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越准确。结合说、演、写,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课文,提高智慧,使阅读教学
11、在丰富和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提搞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注重阅读积累,读是根本 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读是个古老的话题,然而多年来我们并没有真正重视。理性的分析和机械的语言训练还普遍充斥课堂,导致许多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畅,语感很差,更不用说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了。在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的读书声。学生是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走进课文、拥抱语言、品味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读是感知的主要手段,是最基本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因此,语
12、文课上要肯花时间,并且坚持不懈地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激励学生大胆读、大声读,读出内心的感觉,让读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应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一篇课文大致经历初读、精读、熟读、拓展性阅读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要求。初读课文,强调整体感知。把一篇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对课文就有了整体印象和初步的感受。这是学生领悟和理解作者精神意义活动的开始,也是语感培养的开端。精读课文,是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把读的水平和精神境界提升到更高层次。熟读成诵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全息感知,使学生与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很多信息沟通起来。精读课
13、文的策略和熟读成诵的形式要根据学生心理和课文特点,灵活多样地把说、演、写结合起来。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的人文精神,教学中还要把课文看成是一个开展课外阅读的生长点,以教材这个点扩大阅读的面。把精读课文和广泛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初读及精读课文时,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能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熟读课文后,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能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二、注重阅读积累,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搭设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因此,教师应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
14、动中进行语言积累。每天利用早读、或语文课开始几分钟,让学生闪亮登场,内容可以是简要新闻、书评、影评、美文推荐、词语接龙、表情朗读或者背诵等,体验规范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坚持开展拓展阅读活动课,有计划地举办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美文欣赏会等活动。在活动中开展评比,设立读书小状元、小博士、采蜜大师、故事大王、阅读之星等,让那些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脱颖而出并成为同伴的偶像。学以致用的言语实践,让学生头脑中积累的词汇“活”起来,变成自己的思想输出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拓展阅读冲破“课本”与“课堂”的约束和限制,有效发挥了课外阅读的辅助和补充作用,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形
15、成优势互补,课内外有机整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拓展阅读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扩大语言储存量,培养良好的语感,增加文化底蕴,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注重阅读积累,在表演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为了让学生读得更有味,更有效,课堂里还可让学生全身动起来,把角色的表演带入课堂。对于天性好动的孩子们来讲,这种形式会使他们特别兴奋。表演,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使课文中的角色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转换成了自己或班集体里的同学,让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加深内心体验。 熟读课文时引入表演,能使阅读教学具有灵活性和趣味性。学童话、寓言和
16、记事的课文,就让学生当一回演员;学写人的课文就让学生介绍人物的事迹;学写景的课文,就让学生当一次导游。把从课文语言文字中获得的表象进行再现,使学生动情入境,使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情感的熏陶统一在同一过程中。 四、注重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心灵的对话重在以情激情,“情动而辞发”。有感情的朗读,形象而又动情的言语叙述,惟妙惟肖的表演等,都能把学生带入语境,展开想像的翅膀,在语境中徜徉,在想像中吸收文中语言与精神的营养。学生在体验与吸收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写的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以假如生活在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作文,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想像和情怀,而且会
17、使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得到一次切实的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问题的提出: 教学多年,很多学生都说语文中最难做的是阅读题。如何把握阅读题的重点成了重多学生的难点。对此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问题的解决: 一、有疑而读,提高阅读的目的性。 我们拿到阅读的数目,应首先问自己想要了解哪方面的内容,进而进行阅读,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有了速度还要有质量,那就需要精读了。 二、勤动笔墨,表达独特感受。
18、有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读书就需勤于动笔,以此加深印象。 如何动笔呢?读书做记号就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好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字内容,增强记忆效果,还便于今后查找。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次读书前,先准备好笔,看到书中的精彩语句、点睛之笔就勾勾画画、圈圈点点,使学生既集中注意力,又积累了一定的好词佳句,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三、边读边思,培养主体意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样,读书也不能脱离思考,没有思维的阅读,是一种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阅读。如果说思维是阅读能力的中心,那么疑问则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能促使求知,促进思维,才能使阅读更有意义。 我总是鼓励学生在阅读任何一篇
19、文章时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又在读书中解决问题,同时发现新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培养学生从内容上写什么这个角度逐步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又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的等等有深度的问题发展,提醒学生不能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要想作者所想,把自己融入文章情境,与作者在思想上沟通,在情感上共鸣,使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协调发展。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所提的问题也越来越有价值。这样,充分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反复的读书中找到自学的途径,让学生尝到读书过程中由“生疑”到“解疑”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诵读记忆,储存语言材料。 “书读
20、百遍,其义自现”对学生来说,诵读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最能激发情感,强化记忆。长期的、反复的诵读可以形成敏锐的语感,使学生读文能心领神会,写文能意到笔随。因此,我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大声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语气,读出韵味。书读得多了,读得熟了,理解自然透彻,感受自然深刻。 对于一些优美的诗句、精彩的篇章,我不但要求学生品评欣赏,还鼓励他们熟读成诵。孩子的记忆力是最佳的,抓住这个黄金期,多背些诗文佳作,实际上就是储存了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同时也积淀了相关的语言经验。这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五、收集资料,尝试探究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读书亦是如此,必须培养学生自觉
21、使用工具书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之服务的好习惯。 如果阅读上遇到障碍,就应主动通过查字典、词典来解决问题。如果想知道更多的课本以外的知识,精读名家名篇,就可以到阅览室、图书馆细细品味。如果想方便快捷地获得相关知识,就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收集信息,下载文件。学会查阅资料,就会使自己的阅读更开放,更有乐趣,也就等于有了相伴终身的良师益友。 六、进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正确的阅读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阅读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意总结了许多阅读的题目,发现有很多的题目我们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所以,在回答阅读题时,我通常教导学生从原文中找出句子,以此来回答阅读题,从原文中实
22、在找不到的才自己来总结做答。需要总结的题目也需要学生自己注重积累,观察规律。 取得的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有很多同学说看来阅读也不是那么难。但是,有句俗语还说过,教无定法,我个人认为,学也无定法,只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那便是最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逐步实现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提高阅读能力。 一、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科学的质
23、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可以反馈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地调整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把“读”置于第一环节,十分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引导他们在课文的关键处、困惑处质疑求解,逐步让他们养成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习惯。另外,我还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运用上发问;从课文表现中心上发问;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发问给他们指明质疑的方向,让学生学会质疑。 二、鼓励学生在读中释疑 古人说:“学贵有疑。”有疑不解无疑是吃饭而不消化。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惑时,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大胆思考,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对原有疑问以及在
24、此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对他们一个个精彩的回答,我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或抱以微笑、或送给掌声、或语言奖励,或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学习教师不同方式的及时鼓励,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求未知的信心。我在引导学生解答困惑的同时,还着力训练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演讲、辩论,帮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鼓励中,学生自主探索,发展了自己的思维,逐步培养并提高了他们无师自通的本领。 在阅读教学中,我非常珍惜课堂上的“空白”,留给学生自由默读、静静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不仅用眼睛看书本上的字,更要学会用思考的大脑去领会字里行间透出的信息和情感,并用简洁的文字或符号
25、在每页的空白处随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启发学生在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站在与学生平等身份的角度,自然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动,入情入境的与学生真诚的对话。教学中,通过朗读、默读欣赏文中优美的句段;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生动形象或重要的句子深入挖掘,领悟课文内容;让学生运用“改变句序”、“改换写法”方法品味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都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 对于所有的课文,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教师应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根据学生的回答,
26、教师只要做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即可。通过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效指导,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增强审美的情趣。 四、重视学生在读后积累 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得扎扎实实,提倡多读多背。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语言的积累,不断提升语言的品悟能力。每上一篇课文,我总是通过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背诵等方式进行积累,并采用“替换”、“移用”的方法,把文章局部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而运用这些词句,恰如其分的表情达意,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另外,也可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向学生提供图书资源,并发动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图书,互相借阅,定期
27、交流读书心得,达到资源共享。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可要求把讲读课上学到的读写知识与技能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每天有30分钟左右的自由阅读时间,并做好读书笔记;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不但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促使学生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课外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的自读能力逐步提高了,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了自身素质。 自读自悟 提高阅读能力 安溪县特教学校 林雪峰以读为主,注重学生自己独特的感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新理念。即将阅读的
28、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自读自悟,并通过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变“学会”为“会学”。一、创设情境,提升体验情境的创设,架设了一条联结现实世界和课文内容的桥梁,唤醒了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很快从现实生活进入到课文情境之中,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的观察、感受、体验,才能实现对语言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情境的创设,不一定非要用多媒体或幻灯,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教师生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的简笔画或者安排一些简单的道具把学生带入情境。学生入情入境了,才能帮助他们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比如在教学秋
29、天中,在开始上课时,我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秋游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学生交流后,我再有感情的叙述,把学生带入到秋天的美丽景色之中,漫步在飘满黄叶的林荫树下,留连于多姿多彩的菊花丛中重点体会秋天的色彩之美。这样为他们营造出一个情境场、情绪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使他们体会到秋天的美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了基础。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里提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学生课前的生活体验不正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吗?二、善于质疑,加深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因而个人的感悟具有独创性。让学生学会从阅读的课文
30、中搜索信息并有所感悟,是语文阅读的中心任务;而围绕问题来阅读理解,又是有效搜集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阅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质疑,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来阅读,并通过阅读最终释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读书成效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给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个性才能有充分施展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阅读课文时,学生在读通课文之后,我总是引导自主探究课文的内涵,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并鼓励学生通过深层次的自主阅读,最终解决问题。如小竹排在画中游一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流利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有疑而发:“会读书的孩子善于从课文中发现问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有的学生在通过图文对照朗读后质疑:“小竹排明明是在水中游,课文为什么说它是在画中游呢?”问题提出之后,我则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深入阅读课文,搜索信息,找出有关的词句细细体会,然后在小组内把自己在读书中领悟到的地方表述出来,用以交流并启示其他同学进一步思考、学习。在学生理解尚不到位时,教师再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在这种自主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听的同学专注,因为他一会儿还要补充、纠正,谈出自己的体会;说的同学滔滔不绝,因为他急于要表现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们都有所感悟。 三、发挥想象,深化感悟我们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