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8 ,大小:506.64KB ,
资源ID:94726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4726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基word版最全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基础理论中基word版最全笔记.docx

1、中医基础理论中基word版最全笔记中医基础理论导论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集结于汉族地区传统医学 (traditional medicine)中医学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

2、方法的一门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 气血津液 Qi,Blood, Fluid and Humor 经络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体质constitution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 mechanism of disease

3、治则治法 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学派:金元四大家 (four medical schools)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 the school of col

4、d & cool ) 主火论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张从正(张子和) (攻下派 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李东垣(李杲) (补土派 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 “健脾养胃”、“甘温除热”朱丹溪(朱震亨) (滋阴派 the school of nourishing yin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明清以降: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集大成:集成性著作涌现命门学说温病学说形成 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 清叶天

5、士:“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三焦辨证”近现代:中西医结合清末民国: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现代研究第三章 古代哲学基础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第一节 元气论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元气论的基本内容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关于精气神学说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关于世界本原的几种猜想 水地说() 太虚说() 原子论() 元气论()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 气的本义气的引伸义元气论的基本内容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说明人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说明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关于精气神学说精的基本概念:泛指气。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

6、极细微物质。气的精粹部分,构成人类的本原。气聚为精精化为气精气生神神驭精气阴阳学说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主 要 内 容起源:日光的向背(朴素)属性划分特性概念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属性划分:“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无形功能兴奋推动温煦阴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晦暗有形物质抑制凝聚滋润左为阳(升),右为阴(降)背为阳,腹为阴功能属阳,物质为阴概 念 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特 性相关性 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普遍性相对性 1.可

7、分性 2.转化性(本质变化;属性变化) 3.阴阳通过比较分阴阳阴阳无限可分性阴阳交感相错(interac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泛指阴阳两者应不停地进行相互作用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件具体形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转化和胜复。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the unity and opposi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互根互用(interdependence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消长平衡(waning and waxing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相互转化(重、极、甚)(i

8、nter-transform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属性对立 (绝对的、无条件的)阴阳制约:相互克制 (相对的、有条件的)对立制约:阴阳平衡阳病治阴由于阴气虚而阳气偏亢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阴病治阳由于阳气虚而阴气偏盛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从而使阴阳平衡。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相互依存 是确定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互用:相互资助互根互用:消长与转化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平衡(动态平衡)阳 偏 盛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

9、病: 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阴 偏 盛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导致脏腑的阳气衰微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阴指阴寒;阳指阳气)冻疮 阴胜则寒面色苍白 阳虚则寒面色苍白阳虚则寒两颧潮红阴虚则热阴阳消长阴阳对立制约 1.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2.此消彼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互根互用 1.此长彼长:补气生血,阴中求阳 2.此消彼消: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 泻其有余(实者泻之)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互损: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10、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四诊辨阴阳、八纲分类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2.确定治则治法 3.归纳药物性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分析病理变化的规律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阴阳转化:阴证转阳证;阳证转阴证阴阳偏衰阳 偏 衰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虚寒)阳虚则寒阳 偏 衰阴虚阳亢阴虚则热(虚热)阴虚则热归纳药物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阳温、热心甘(淡)升浮阴寒、凉酸苦咸沉降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部位组织结构阳表、上、背、四肢外侧皮毛、六腑、手足三阳经、气阴里、下、腹、四肢内侧筋骨、五脏、手足三阴经、血说明人体的

11、生理活动阴平阳秘物质与功能气血关系气机运动五行学说 the theory of the five elements主 要 内 容起源概念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生克(正常的协调平衡):1.相生 2.相克五行生克异常 A、相生的异常:母子相及 B、相克的异常:五行乘侮(异常状态):1.相乘 2.相侮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归类归类方法 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 2.间接归类:推演络绎事物五行属性归类事物五行属性归类事 物 五 行 属 性 归 类 表自然界五行 人体五五

12、五五五五季音味色化气方节五五五形五五变脏腑官体志声动 角酸青生风东春徵苦赤长暑南夏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商辛白收燥西秋羽咸黑藏寒北冬 木火土金水肝胆目筋怒呼握心小肠舌脉喜笑忧脾胃口肉思歌哕肺大肠鼻皮悲哭咳肾膀胱耳骨恐呻栗 五行生克相生(母子关系) (inter-generation)含义:生:资生、助长、促进、推动。一行对另一行具有资助的作用。生我为母,我生为子。次序:木火土金水木,依次相生相克(“所不胜”、“所胜”) (inter-restriction)含义:克,克制、制约、削弱。一行对另一行具有制约的作用。克我为所不胜,我克为所胜。次序:木火土金水木,隔一相克相乘、相侮(over-restri

13、ction & counter- restriction)相乘(相克太过) 1.顺序:与相克一致 2.产生原因相侮(克制反向) 1.顺序:与相克相反 2.产生原因相乘、相侮的关系如何?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母子相及; 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相侮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的病变部位 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 1.控制传变 2.确定治则治法 3.指导针刺选穴 4.指导脏腑用药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说明五脏间的生理联系确定治则治法

14、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治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治法: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金水相生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 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指导脏腑用药青黛色青入肝朱砂色赤入心黄芪色黄入脾石膏色白入肺熟地色黑入肾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CM整体观念holism / the concept of organic wholeness恒动观念perpetual motion theory 辨证论治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

15、ation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恒动观念各脏腑组织、气血津液各自所存在的生理或病理上的运动变化特点受自然因素影响,生理和病理方面所表现的似日、似月,以致似年等周期性波动,这类“动”以“振荡”、“涨落”为基本形式以整个一生,或者某一疾病全过程为周期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动”往往表现出抛物线型的规律辨证论治病、症、征、证概念比较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应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病、症、征、证概念比较病(diseas

16、e):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变化和转归的相对完整的病理过程。症(symptom):自诉症状征(symptom):临床体征证(syndrome):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等。 病是全程的; 证反映出阶段性; 症、征是疾病和证的表象部分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时间、疾病阶段及机体反应等的不同,其所反映的病机及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亦随之有异。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类似的证候,或在发病过程中病机相同,可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气血津液qi, blood and body fluid 气a气的概念a气的生成a气的主要功能a气的运

17、动 1. 气机 2. 气的运动形式a气的分类气的概念a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a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 气的主要功能推动作用 (promoting action)温煦作用 (warming action)防御作用 (defending action)固摄作用 (consolidating action)气化作用 (transforming action)营养作用 (nourishing action)气的推动作用生理表现: 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2.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3.推动血的生成运行及津液代谢。病理表现(气虚) 1.生长发育迟缓/早衰; 2.

18、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降低; 3.血虚、血瘀、津液不足、痰湿、水饮等。气的温煦作用a生理表现: 1.维持体温相对稳定;2.温养脏腑 3.温通血脉和津液a病理表现: “气有余便是火”;“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温煦功能减弱 冻疮 寒冷性荨麻疹气的防御作用a生理表现 1. 防御外邪入侵 2. 驱邪外出a病理病理 1. 外邪易侵入人体而致病 2. 患病后难愈气的固摄作用a生理表现: 1. 固摄血液 2.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 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体液丢失 3. 固摄精液 4. 固摄冲任a病理表现 1. 出血 2. 气不摄津的自汗、小便失禁 3. 气的摄精的滑精、早泄等

19、气的分类分类组成分布功能元气先天精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布散全身1.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2.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宗气谷气+清气聚于胸中,贯注心肺,上循咽喉,下行于足,1.贯心脉而行气血2.走息道而司呼吸3.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有关营气水谷之精气行于脉中,营运全身1.化生血液2.营养全身卫气水谷之悍气行于脉外1.防御作用2.温养作用3.调节作用血概念生成 1.营气+津液 2.相关脏腑:脾胃、肺、心、肝、肾 运行功能 1.濡养作用 (to nourish and moisten the whole body) 2.运载作用(清气+谷气;浊气;体内信息) 3.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运行气的推动

20、和固摄作用间协调平衡心肺肝脾等脏的协同作用脉道通利血脉的寒温适度情绪稳定血液充盈津 液概念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液体及正常分泌物。津与液的区别 病理:伤津、脱液代谢: 1.生成:脾胃运化水液,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2.输布:肺脾肾肝膀胱三焦 3.排泄:汗、尿、呼气、粪便主要功能1.滋润营养作用 2.化生血液 3.调节阴阳 4.排泄废物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不摄血补气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气随血脱补气固脱)气能生血表现: 1.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2.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 3.脏腑之气直接参与血液的生成。临床意义: 气虚则血亏血虚

21、补气气能行血表现: 1.直接推动血行 2.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行临床意义: 血乱调气(补气、行气、降气)津液与美容津液的充盛是人体美态的关键。 1.津液充足,不但皮肤有弹性,饱满湿润,而且不易老化; 2.津液不足,则皮肤干枯起皱,脱屑瘙痒。现代美容中提倡的“饮水美容学”,与中医美容注重津液的观点不谋而合。血能养气表现 1.血不断地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 2.血濡养脏腑经络,使其功能正常,人体之气才充沛临床意义 血虚则气虚养血益气藏象学说 绪论藏 象 学 说viscera manifestation theory概念 形成条件 基本特点藏 象 概 念藏:藏于体内的内脏。象:表现于外的

22、生理病理现象。藏象:藏于体内的脏器组织及其所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包括生理病理现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形 成 条 件古代解剖学的认识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the conception of organic wholeness centering around the five zang-organs)1.以五脏为中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独特的生理病理学体系1.司外揣内,以象测藏2.病理或临床治疗的

23、反证第二章 脏 腑 学 说 the theory of zangfu-organs分类五脏、六腑的区别分 类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腑:奇不同,恒一般。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似,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的腑。除胆之外,无表里配合,无五行的配属。心位于胸腔, 两肺之间, 略偏于左, 外应虚里。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又名胃之大络 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心 (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解剖形态主要功能 (ma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heart)主血脉 (to govern bl

24、ood and vessels)主神明 (to govern the spirit)心的气血阴阳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to manifest its conditions on face)开窍于舌 (to open into the tongue)在液为汗 (to associate with sweat in fluids)在志为喜 (to associate with joy in emotions)在时为夏 主 血 脉含义: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最基本前提条件:1.心气充沛 (abundance of heart qi)

25、2.血液充盈 ( plenty of blood)3.脉道通利 (smoothness of vessels)面色、舌色、脉象、心胸部感觉为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外部表现 心主血脉功能的生理病理表现正常:脉和缓有力、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色红润灵活异常:1)面色苍白无华,舌淡,脉细弱无力, 心悸 2)面色灰暗/青紫、唇舌青紫、舌紫黯/瘀点、瘀斑,脉结代,心前区闷痛/刺痛 面、舌表现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色淡红荣润面色淡白无华瘀斑舌主神明含义:神的概念:广义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综合显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明:心具有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以及主持协调全身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 表现:神志、思维、精神状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