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你正在下载:

综述.docx

[预览]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44.54KB ,
资源ID:94603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4603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综述.docx

1、综述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花烛叶色嵌合体及突变体叶色 形成机理 姓 名: 李秋然 学 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生物技术 班 级: 生物技术82 学 号: 1138216 指导教师: 娄来清 职称: 讲师 2011年10月 13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花烛叶色嵌合体及突变体叶色形成机理作者:李秋然 指导老师:娄来清摘要:花烛(Anthurium andraeanum)为天南星科花烛属植物,其花(苞片)、叶和株型等都有其独到之处,深受人们喜爱,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但目前花烛品种多为观花(苞片)品种,观叶品种极少,因此培育新型观叶花烛新品种则可以丰富花烛品种类型,满足市场需要。而利用体细胞无性系

2、变异途径则可以获得不同类型的叶色嵌合体及突变体。植物嵌合体(plant chimera)是指含有2 种或者2 种以上遗传型的植物组织或植物个体。本实验以花烛品种Anthurium andreaeanum Sonate的野生型、深绿型、叶色嵌合型、红化型、黄化型和白化型无菌苗叶片及叶柄为材料,研究直接再生与间接再生2 种途径下再生植株叶色性状的分化与保持特征,并讨论花烛嵌合叶片的分化途径是通过单细胞起源还是多细胞起源,从而为进一步人工创建嵌合体提供依据。关键词:花烛;叶色嵌合体;叶色形成与保持;叶绿体及质体结构;嵌合再生Formative Mechanism of Leaf Color Chim

3、era and Mutants of Anthurium andreaeanum SonateLi QiuranAbstract:Anthurium (Anthurium andraeanum) for the Araceae Anthurium species, its flowers (bracts), leaves and other plant type has its own unique, very popular, the market demand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ut Anthurium flower varieties for th

4、e (bracts) species, rare varieties of foliage, new foliage so cultivate new varieties of Anthurium Anthurium can be a rich variety of types to meet market needs. The use of somaclonal variation means you can get different types of chimeric and mutant leaves. Plant chimera (plant chimera) are those c

5、ontaining two kinds or more than two kinds of genetic type of plant tissue or plant individual. In this experiment, Anthurium varieties of Anthurium andreaeanum Sonate wild-type, dark type, chimeric leaves, red-based model, yellow, and albino-type non-vaccine-type leaves and petioles were used to st

6、udy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regeneration regeneration 2 ways leaf traits under the re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to maintain, and discuss the chimeric Anthurium leaf differentiation is through a single cell or multicellular origin of the origin, so as to further provide the bas

7、is for artificial chimera created.Key words: Anthurium andraeanum Lind.; leaf color chimera; leaf color formationand maintenance; chloroplast and plastid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chimera regeneration前言:植物嵌合体(plant chimera)是指含有2 种或者2 种以上遗传型的植物组织或植物个体。叶色嵌合体作为植物嵌合体的主要类型之一,在观赏植物中极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叶色嵌合体中,正常细胞

8、(包含正常的叶绿体及其它质体)与突变细胞(包含突变的叶绿体及其它质体)共同形成分生组织,在分生组织分化叶原基从而形成叶片的过程中,叶片的不同部位便包含了不同类型的细胞,由于两种类型细胞中叶绿体结构、质体种类、色素含量各不相同,从而使叶片呈现出两种或多种颜色。植物叶色性状的形成直接受到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及不同质体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并能进一步影响叶片光合作用等自养生长过程。因此叶绿体和质体的数量、形态、分布等直接影响叶片颜色,而对于叶绿体发育异常的突变体,通常不能呈现野生型所表现的正常绿色性状。花烛(Anthurium andreaeanum L.),为天南星科(Araceae)花烛属(Anthur

9、ium)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在自然条件下,花烛叶色嵌合体极少出现。2004 年在进行花烛品种Sonate的离体培养中发现,由愈伤组织再生的无菌苗中出现了一株叶片颜色呈黄绿相间的叶色嵌合体,其表现形式为典型的扇区型嵌合体(sectorial chimera)。其特征为不同的遗传型细胞呈扇区状分布于生长点原基不同区域,从而形成左右相异的“阴阳脸型”。通过腋芽增殖及愈伤组织器官发生两种增殖方式对该嵌合植株进行培养,获得了多种性状的叶色突变株系,并从最初的花叶嵌合株系、黄化株系和深绿色株系中不断筛选出稳定的红化和白化株系。1.嵌合体概述 Baur(1909)在对黄边绿心型天竺葵(Pelargonium

10、 zonale var. “albomarginatahort.”)的研究中发现,其顶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茎秆、叶柄和叶片均由2 种遗传型细胞有规律地组成,根据Hanstein(1868)的研究结果(分生组织由多层细胞排列组成),Baur(1910)认为此天竺葵嫁接杂交种为平周型嵌合体(periclinal chimera)。尽管Baur 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茎尖分生组织是由多层细胞组成,但这种质体水平的嵌合很难在分生组织中直接观察。因此,Satina 等(1937, 1940)所得到的细胞倍性嵌合体(cytochimera),即不同细胞层中细胞染

11、色体倍性不同(如L1、L2 和L3 层细胞的倍性分别为8N、2N 和2N),在直接说明分生组织的分层问题上显得更为直接。同时,由于分生组织进一步分化成组织及器官的过程中细胞倍性在正常情况下比较稳定,再结合质体嵌合(如包含正常与突变叶绿体)的性状表现,茎尖分生组织中各细胞层的作用及功能被更为深入的研究和确定,植物嵌合体理论便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Satina and Blakeslee, 1941, 1943; Satina, 1944, 1945; Dermen,1947; Dermen and Stewart, 1973; Stewart and Dermen, 1970, 1979; T

12、ilney-Bassett, 1986)。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生长点原基由3 层相互独立的细胞组成,其中不同层次的细胞分裂方向不同。最外2 层细胞(L1 和L2 层)被称为tunica,进行垂周分裂,平周扩展,故各层次细胞的遗传型得以保持不变;而内层细胞(L3)被称为corpus,进行平周分裂,进行多向扩展,且L3 层细胞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细胞层,而是由一个层次不分明的细胞群组成(Romberger et al., 1993)。当植物生长点的某一细胞发生突变时,变异细胞就只能被限制在其原始层区内进行繁殖和生长,从而导致其所在的层区或部分细胞成为变异体。这种变异细胞和未突变的正常细胞可以形成一个共同

13、的植物生长点原基,进而形成特有的植物嵌合现(Marcotrigiano, 1997)。在对植物嵌合体研究后发现,植物的生长点原基(SAM)的L1 层细胞发育成植物的表皮组织、毛及气孔细胞,同时决定植物的表现花色;L2 层细胞发育成植物栅栏组织和生殖细胞组织(花粉和卵细胞),L3 层细胞则发育成植物内层薄壁组织及形成扦插植物的根,同时也影响花序及花数。对于植物叶片而言,茎尖分身组织L1 分化为表皮,L2 产生栅栏组织和叶片边缘的所有海绵组织,L3 产生海绵薄壁组织的上层和中层,对叶片边缘无影响。(Szymkowiak and Sussex, 1996)。对于大部分单子叶植物而言,由于茎尖分生组织

14、只有2 层,整个叶缘便由L1 层分化而来,而叶片的其它部分则由非独立的L3 层分化而来(Dermen and Stewart, 1973; Stewart and Dermen, 1979)。2. 嵌合体的类型嵌合体根据突变细胞结构分布特点分为平周型嵌合体(periclinal chimera)扇型嵌合体(sectorial chimera)和混合型嵌合体(mericlinal chimera)。平周型嵌合体由不同的遗传型细胞平周分布于生长点原基的不同层次的嵌合体。平周型嵌合体内外不一,但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在于每一分生组织层中细胞分裂方式的精确维持,故常见栽培的植物嵌合体多为平周型。扇区型嵌

15、合体是由不同的遗传型细胞呈扇区分布于生长点原基不同区域的嵌合体,从而形成左右相异的阴阳脸型,扇区型嵌合体极不稳定,容易因某一基因型的消失而纯化,失去其嵌合性。混合型嵌合体是由不同遗传型细胞平周和扇区分布混合于同一生长点原基的嵌合体。混合型嵌合体只是一种过渡类型,容易发展成平周型(Marcotrigiano and Bernatzky,1995)。3.嵌合体的形成过程当叶绿体DNA 出现变异时,最初容易引起质体的嵌合(即同一细胞中包含正常和突变叶绿体)。这种嵌合细胞的分裂和质体的分裂同时进行,使进一步的分化过程出现三种结果:(1)突变质体在细胞中继续保持;(2)突变质体丢失,细胞恢复正常;(3)

16、突变质体替代正常质体,细胞完全变异。在进一步形成茎尖分生组织的过程中,上述3 种细胞之间又存在着竞争与相互替代,其结果便是3 种基本类型嵌合分生组织的形成。以平周型嵌合分生组织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层与细胞层之间一系列的变化。当茎尖分生组织中出现突变细胞,此细胞可以是在其中的任一层,当某一层中的某一类型细胞占据优势,平周型嵌合体便很容易产生。最终L1 层为正常类型,而L2 层则被突变细胞占据,形成G-W-G 或G-W-W 型(G 代表正常细胞;W 代表突变细胞)平周型嵌合体。如果在茎尖分生组织形成过程中没有某一种类型的细胞在某一层占据优势,那么就将形成扇区型或混合型嵌合体。4

17、.不同嵌合类型对叶色呈现的影响不同的嵌合类型会使植株叶片呈现出不同的叶色特征。对于双子叶植物而言,在叶片的形成过程中L1 分化为表皮,L2 产生栅栏组织和叶片边缘的所有海绵组织,L3产生海绵薄壁组织的上层和中层。所以,3 种基本的嵌合类型会产生千差万别的叶色特征。依然以平周型嵌合体为例,对茎尖分生组织不同细胞层完全突变后所产生的叶色性状变化进行分析。正常类型(野生型)为G-G-G,叶色为绿色,而完全突变类型W-W-W 的叶片白化。因为L1 层分化的叶片表皮组织中只有少数保卫细胞(guard cell)含有正常叶绿体(质体),所以当L1 层发生变异时,几乎不会对叶色的呈现造成影响(W-G-G 类

18、型)。当L2 与L3 层发生突变,形成G-W-W 类型时,理论上叶色应该和完全突变型W-W-W一样,但往往会呈现“黄白色”或“极浅绿色”。这是由于在叶片未完全展开阶段,保卫细胞中含有正常的叶绿体(质体)和少量的叶绿素,且保卫细胞之间距离较短。当叶片进一步生长,叶面积扩大后,保卫细胞中的叶绿素分解,细胞间距离拉大,从而使叶色更为接近完全白色(Marcotrigiano, 1997)。由于L2 层形成叶缘,因此G-W-G 和W-W-G 叶片的典型叶色为“绿心白边”。其中,后者由于L1 层也是突变细胞层,其叶色还可能出现“浅绿心+白边”。如果L3 层发生突变,形成W-G-W或G-G-W 型,那么叶色

19、很可能出现“浅绿心+绿边”。这是因为虽然L3 层产生海绵薄壁组织的上层和中层,但由于产生栅栏组织和叶片边缘的L2 层没有发生变化,其叶色从正面看依然为绿色,只是会产生深浅上的差异。当然,由于叶色类型在自然界中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多种衍生性状,但总的性状无外乎这8 种。对于大多数单子叶植物而言,由于组成茎尖分生组织的细胞只有2 层(Dermen and Stewart, 1973; Stewart and Dermen,1979),因此除G-G 的野生型和W-W 的白化型外,G-W 或W-G 的叶色性状往往表现为“绿边白心”或“白边绿心”型。对于其它2 种嵌合类型扇区型和混合型,往往其叶

20、色的典型特征前者为2 种叶色的对半分布,后者为2 种或多种叶色的混合分布。这2 种嵌合类型的叶色分布方式在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上基本是一致的。5.质体发育及分裂对嵌合性状形成的影响在上述关于嵌合体形成过程,尤其是叶色嵌合体的形成过程中,往往先是细胞内质体的突变(如叶绿体变异),进而引起整个细胞、茎尖分生组织的部分细胞层乃至整个茎尖分生组织的突变,最终形成各种类型的嵌合体。因此,明确质体的发育与分裂过程,对理解嵌合体理论与控制嵌合的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通过对拟南芥、水稻、玉米、烟草等叶色突变体中一系列相关基因的研究,如GLK(Golden 2 like)家族和ARC(Accumulat

21、ion and Replication of Chloroplast)家族,明确了部分基因的功能与作用。6.嵌合叶色性状的保持与传递关于植物嵌合体的性状传递机制研究,国内外仅有少量研究报道,如小叶橡胶树、天竺葵等(Szymkowiak, 1996; Burge et al., 2002)。但部分嵌合体在遗传上存在不稳定性,在繁殖过程中常出现新的植株类型。其形成机理通常表现为细胞类型的转移、分离和消失。尽管在嵌合体中,不同遗传型细胞间相互独立,无遗传物质交换,但在不同遗传型的相邻细胞间可以进行信息传递(Huala and Sussex, 1993; Burge et al., 2002),进而在

22、生理上相互影响或表现互作中间效应,或产生生长受阻现象。关于花叶嵌合体性状传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报道较少,但由于目前对植物顶端分生组织(SAM,shootapical meristem)保持以及形态发生相关基因的分离与功能研究报道较多(Bowman,2000; Byrne, et al., 2003; Carles, 2003; Gro-Hardt and Laux, 2003; Harrison, 2007)但是,针对嵌合体分生组织中不同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导致同一叶片出现嵌合性状的研究尚不深入。7.嵌合体的形成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单个植株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因某种原因产生嵌合性,二是通过不同个

23、体植株的结合产生嵌合体。7.1 单个植株产生嵌合体植物个体发育的任何阶段,当一个细胞里发生了遗传变化,那么就有可能产生嵌合体。这种遗传上的改变可以是自发诱导的,如X 射线诱导染色体臂的丢失,导致隐性位点的表现(Poethig, 1987);转座子的插入或剪切(Carpenter, 1995)引起染色体断裂、基因重组,产生遗传嵌合体;一整条染色体的体细胞消除或细胞质的改变(Martienssen, 1990)等等。半配生殖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形成嵌合体的方式,即雄核进入卵细胞,但不与卵核融和,各自独立分裂,产生具有来自亲本双方的嵌合体胚,再发育成嵌合体。这种嵌合体经过有性过程,但却是由双亲细胞组成的

24、单倍体。7.2 不同个体产生嵌合体自从Winkler(1907)利用嫁接的方法成功创建了种间(Solanum nigrum 和Lycopersicon esculentum)嵌合体后,利用此技术,在Solanaceae 家族内(Jorgensen, 1927; Neilson-Jones, 1969; Clayberg, 1975; Marcotrigiano and Gouin, 1984a; Marcotrigiano,1986; Goffreda et al., 1990)、Brassica 种间(Hirata et al., 1992; Noguchi et al., 1992)、Br

25、assica oleracea 变种间(Hirata et al., 1990)便产生了众多嫁接嵌合体。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砧木与接穗的结合部位所产生的愈伤组织分化形成的不定芽中,有一定比例的不定芽是同时由包含砧木与接穗两种不同遗传背景细胞的愈伤组织分化而来,进而形成嵌合植株。利用相同的原理,通过髓片(pith slices)共培养(Carlson and Chaleff,1974)、愈伤组织混合培(Marcotrigiano and Gouin, 1984b)、原生质体混合培养(Binding et al., 1987)以及离体嫁接(Hirata et al., 1990; Noguchi

26、et al., 1992)等技术也可以产生嵌合体。7.3 人工构建嵌合体的形成率极低无论是传统的嫁接技术还是离体培养技术,嵌合体的形成概率都是极低的。Jorgensen(1927)从200 个嫁接植株中只获得了2 株种间嵌合植株,概率不到1%(当时没有统计不定芽的分化数量)。Kaddoura 和Mantell(1991)从151 个不定芽中得到14 株Nicotiana-Solanum 的嫁接嵌合体,其中只有5 株是稳定的周缘嵌合体(概率小于3%)。Tian 和Marcotrigiano(1993)从Nicotiana tabacum 与N. glauca 的嫁接结合部只得到了大约9%(39/

27、413)的周缘嵌合体。Lindsay et al. (1995)在10 个番茄与龙葵(nightshade)的嫁接结合部所产生的52 个不定芽中只得到2 个嵌合植株,概率还不到4%。离体培养技术虽然给嵌合体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在形成几率上很多方法往往低于传统的嫁接技术。关于愈伤组织离体混合培养,Carlson 和Chaleff(1974)在所得的7000 个不定芽中,只确定了28 个嵌合体(概率不到0.4%,虽然有237 个被认为是潜在的嵌合体)。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上,Marcotrigiano 和Gouin(1984b)从294 个不定芽中得到3 个种内嵌合体

28、(概率不到1%),而在N. tabacum 和N. glauca的愈伤组织混合培养中没有得到任何嵌合植株(Marcotrigiano and Gouin, 1984a)。目前,只有在Solanum nigrum 与S. tuberosum 的原生质体混合培养中形成了大量的种间嵌合体(Binding et al., 1987),但是作者没有提供嵌合植株的形成概率。结论:1 绿色类型(野生型、深绿型及嵌合类型绿部)与非绿色类型(红化型、黄化型、白化型及嵌合类型非绿部)在叶绿体形态结构及数量上差异极大。2 嵌合型叶片中存在所有其它5 种类型包含的叶绿体,是绿色型和非绿色型之间的混合类型。3 深绿型叶

29、绿素含量最高,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值非绿色类型均比野生型高;淀粉含量最低点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点均出现在嵌合型中;蛋白质含量及其SDS-PAGE 电泳分析表明非绿色类型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绿色类型,且包含大量特异蛋白。4 各种类型叶片颜色变化的根本原因与其控制叶绿体发育的基因表达异常有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影响了叶绿体的发育和结构,进一步影响了各种色素的合成,从而导致不同叶色特征的出现。参考文献:1 徐彬,辛伟杰,王广东等,花烛离体培养叶色变异株系的相关性状植物学通报 2006, 23 (6): 6987022 陈星旭 花烛叶色嵌合体突变体叶色形成机理及保持特征,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30、3 周焱,周厚高,张西丽等,观赏花叶现象研究现状,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9,18(4)4 李天菲,蔡得田,植物嵌合体机理及研究进展,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1)5 李明银,何云晓,LI Ming-Yin,HE Yun-Xiao 植物学通报,2005,22(6)6 李冬梅, 赖钟雄. 龙眼体胚成熟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4(2): 220-2237 李合生. 2000. 植物生理生化学实验原理和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182-2018 萨姆布鲁克 J, 拉塞尔 DW. 黄培堂等译. 2002.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 北京:

31、 科学出版社.1713-17229 Baur E. 1909. Das wesen und die erblichkeitsverhaltnisse der Varietates albomarinatae hort vonPerlargonium zonale. See Ref. 129, pp. 3305110 Baur E. 1910. Pfropfbastarde. Biol. Zentralbl. 30:497514. See Ref. 11811 Binding H, Witt D, Monzer J, Mordhorst G, Kollmann R. 1987. Plant ce

32、ll graft chimeras obtained byco-culture of isolated protoplasts. Protoplasma 141: 647312 Bowman, J.L., and Eshed, Y. 2000.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shoot apical meristem. Trends inPlant Science 5, 110-11513 Burge, GK., Morgan, ER, and Seelye, JF 2002. Opportunities for synthetic plant chimeral breeding: pastand future. Plant Cell Tissue Organ Cult.70: 13-2114 Byrne ME, Kidner CA, Martienssen RA. 2003. Plant stem ce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