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260.38KB ,
资源ID:9459686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4596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1、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版)(总32页)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三章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四章 建筑间距第五章 建筑离界第六章 建筑高度控制第七章 市政工程第八章 建筑基地环境第九章 附 则附件:附录一 名词解释附录二 计算规则附录三 永州市建筑间距I类地区范围示意图附表一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附表二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附表三 各种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表附表四 地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表附表五 市政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表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2、)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坡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有关规范规定,永州市域市总体规划,结全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奉规定: 第二条 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第二章 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 按照主要用途和功能,事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本市建设用地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五)对

3、外交通用地(T);(六)道路广场用地(S);(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八)绿地(G);(九)特殊用地(D)。第五条 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居住用地分为3类: 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设施齐全、布局完整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 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

4、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C1)指行政机关、党派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C2)指商业、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旅馆业和市场等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C3)指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图书展览和游乐等设施用地; 体育用地(c4)指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的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C5)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等设施用地; 教育和科研设计用地(C6)指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成人学校、业余学校、残疾人学校、工读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设施用地(纳入居住用地); 文化古迹用地(C7)指具有保护价值的

5、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用地。 其他公共设施用地(C9)指除以上之外的公共设施用地,如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院等用地。 第七条 工业用地(M)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分为3类: 第一类工业用地(M1)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的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二类工业用地(M2)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的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三类工业用地(M3)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 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分为3类: 第一类普通仓库用地(W1)指储存一般贷物的普通仓库用地;

6、第二类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第三类堆场用地(w3)指露天堆放货物为主的仓库用地。 第九条 对外交通用地(T)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其中: 铁路用地(T1)指铁路站场和线路等用地; 公路用地(T2)指高速公路和一、二、三级公路线路及长途客运站等用地,不包括村镇公路用地; 管道运输用地(T3)指运输石油和天燃气等地面管道运输用地; 港口用地(丁4)指河港的陆域部分,包括码头作业区、辅助生产区和客运站等用地; 机场用地(T5)指民用及军民合用机场用地,包括飞行区、航战区等用地,不包括净空控制范围用地。 第

7、十条 道路广场用地(s)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萨的道路场和停车场等用地。其中: 道路用地(S1)指快速路、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支路用地,包括其交叉路口用地; 广场用地(S2)指公共广场用地;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S3)指公共使用的停车场和停车库用地。 第十一条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其中: 供应设施用地(U1)指供水、供电、供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煤气厂用地(纳入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用地(U2)指公共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邮电设施用地(U3)指邮政、电信等设施用地; 环境卫生设施

8、用地(U4)指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及粪便垃圾集运、处理等设施用地; 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指房屋建筑工程、设施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绿化、地下构筑物等的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用地; 殡葬设施用地(U6)指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存放处和墓地等设施用地; 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9)指除以上之外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如消防、防汛等设施用地: 第十二条 绿地(G)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其中: 公共绿地(G1)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装饰作用的绿化用地,包括各类公园和街头绿地; 生产防护绿地(G2)指用于园林生产、隔离、卫生和安全防护等的绿化用地; 第

9、十三条 特殊用地(D)指特殊性质的用地。其中: 军事用地(D1)指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军事设施用地不包括公安局和公安分局机关用地。 第十四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附表一的规定执行。 凡附表一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管理权限报批。第三章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建筑基

10、地面积大于6000平方米的成片用地必须编制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范围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L并经批准后才能实施。 成片开发区的详细规划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成片开发地区内各类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附表二的规定适当调整。 第十七条 建筑基地面积小于或等于6000平方米的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原已批准的详细规划中已确定的,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需扩大范围的重要地段应作修建性规划设计;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城市规划要求及有关规范、规定进行建筑基地规划设计,其建筑容量指标应按附表二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附表二规定指标中建筑容积率和

11、建筑密度为上限,绿地率为下限,使用附表二规定指标应根据规模、性质、功能、区位及用地情况等因素取值。 附表二规定指标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基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规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成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九条 对未列入附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范执行。但不应超过附表二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第二十条 建筑基地未达到下表规定最小面积的,二般不能单独建设

12、。(总体规划区范围内农村村民建房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减少)序 号项目内容建筑高度(H)最小用地面积 (m2)1低层居住建筑H10m3002多层居住建筑10mH28m800多层公共建筑10mH2410003高层居住建筑28mH50m200050mH100m3000高层公共建筑24mH50m300050mH100m4000注:建筑工程除满足最小用地面积要求外,还必须符合相关规范及规定要求: 不规则用地的最小面积根据实际用地情况确定。 超高层建筑的最小用地面积视其规模、性质、功能地条件等情况相应增加。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

13、准可以建设:(一)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实施且对四周无影响的;(二)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成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受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二十一条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含加层)。基地内原有建筑的总建筑容量虽未超出规定值,但其扩建(含加层)破坏原空间环境的亦不能进行建设。 第二十二条 建筑间距I类地区建筑基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下表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

14、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25。核定建筑容积率每提供1mR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平方米)FAR2202FAR4304FAR45度时为相邻较高建筑高度;最小距离低层为6m,多层为9m;一般居住建筑布置方位角不宜30度。 间距间 类区 距方位I类区II类区III类地区0-45 H45 (二)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间距按下表控制:注:表中方位为正南向(o度)偏东(西)的方位角H:当方位角45度时为南向建筑高度; 当方位45度时为相邻较高建筑高度;最小距离低层为6m;以相对面为正面的建筑定向。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必于1511q,山墙宽度大干15m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15、三)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间距按下表控制: 间距间 类区 距方位I类区II类区III类地区A30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30a60 HA60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注:表中a指两栋居住之夹角; H指南侧(或较高)建筑高度; 最小距离低层为6m,多层为9m。 间距间 类区 距方位I类区II类区III类地区低层5m6m多层6m7m (四)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下表控制 注:对按上述规定不能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以及管线等要求的,按相关规范规定要求控制,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居住建筑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其与相邻居住建筑间距应适当增加。 第二十五条 多层居住建筑底层有商店或其它非居住用房的,

16、临街商业建筑(道路宽度大于或等于18米宽的道路),其间距计算可以扣除底层高度,其它不得扣除。 第二十六条 在建筑间距I类地区的中心地段进行建设,其间距按第二十四条规定执行确有困难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可在第二十四条规定间距基础上适当折减,但其最大减幅不能超过10。 注:建筑间距I类地区中心地段的界定范围见附录三。 第二十七条 第一类居住用地的低层独立式住宅与相邻建筑之间的间距,在建筑间距I类区不得小于其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在建筑间距类地区不得小于其南侧建筑高度的I3倍,在建筑间距川类地区不得小于其南侧建筑高度的14倍。 第二十八条 在符合第二十四条至第二十七条规定的前提下,南北向平

17、行的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6米,低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9米。 第二十九条 高层居住建筑与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低层独立式住宅的居室大寒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2小时(有效日照时间带为上午8时至下午4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最小间距可按下表控制。方位 间距间 类区 距高度I类区II类区III类区0-45H50m22+24+27+H50m27+29+32+45H50m16+22+24+H50m19+25+27+注: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度)偏东(西)的方位角; H: 当方位角45度时为南向建筑高度; 当方侠角45

18、度时为相邻较高的建筑高度; (二)高层居住建筑与多层、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1、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本条(一)项(方位0度-45度)的规定控制; 2、高层居住建筑与其东(西)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本条第(一)项(方位角)45度)的规定控制; 3、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按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控制,但最小值为13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其间距不少于13米: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符合前款规定的,可不受第二十七条规定的限制。 第三十条 非居

19、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第二十四条至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控制; (二)非居住建筑(第三十一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建筑间距按同型布置方式的居住建筑间距要求折减20控制,其间距最小值低层不小于6米,多层不小于9米,同时须满足消防和各专业的规范要求。 (三)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居住建筑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其山墙间距按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九条的有关规定控制。 第三十一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宅楼以及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须在同型布置方式居住建

20、筑的间距要求上提高20,同时须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 第三十二条 非居住建筑之间(第三十一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的间距在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的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间距间 类区 距方位I类区II类区III类地区0-45 H45 (一)高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时的间距按下表控制: 注:表中方位正南向(o度)偏东(西)的方位角;H:当方位角45度时为南向建筑高度; 当方位有45度时为相邻较高建筑高度;当方位角45度时,间距最小值在I、11、I类地区分别为当方位45度时,间距最小值在I、I类地区分别为13m、15m、18m。(二)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

21、13米。 (三)多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米。 (四)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非居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其最小值为6米。 (五)非居住建筑之间的山墙间距和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必须满足消防间距的规定。第五章 建筑离界 第三十三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用地红线)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和文物保护区等规定范围内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环保、交通安全、市政设施和空间环境,文物保护等方面及相关专业规范规定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用地红线)的建筑物,其离界(用地

22、红线,下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须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一)各类建筑的离界距离最小距离。按下表规定控制,且不得小于其最小距离。建筑离界(用地红线)距离控制表间距类区朝向 类型后退距离层数居住建筑文、教、卫建筑其他非居住建筑离界距离(米)最小离界距离(米)离界距离(米)最小离界距离(米)离界距离(米)最小离界距离(米)I类地区主要朝向低层33多层66高层S-12m128次要朝向低层按消防间距控制多层3按消防间距控制高层II类地区主要朝向低层44多层77高层S-15m1310次要朝向低层3按消防间距控制多层4按消防间距控制高层88III类地区主要朝向低层55多层88高

23、层S-15m1512次要朝向低层4按消防间距控制多层5按消防间距控制高层99注:H指建筑高度;S指规定间距(二)界外是居住建筑除须符合本章(一)离界距离的规定外,应同时符合第四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 (三)界外紧邻邻公园、绿地、广场、水面等开敞空间时,按有关规定确定离界距离,但各类建筑的最小离距离不得小于第(一)项非居住建筑的最小界距离规定,并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四)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不宜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下建筑物底板底部的距离)的07倍,且其最小值为3米。 (五)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含总平面布置图)的毗邻用地建筑离界距离按批准的规定执行。某此毗邻用地的建设项目,

24、考虑沿街景观、土地利用以及其他类似情况,在满足消防、交通及建筑功能等要求的前提下,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可允许其在界线(用地虹线)处接建。 (六)、l、毗邻用地建设,如果(用地红线)为非规则线型与建筑长轴线不平行,应根据第四章规定设定建筑位置,定位后分摊合理的离界用地(或调整用地),但其最近离界距离不得小于前表中的最小距离。 2、毗邻用地建设,如相邻方有永久建筑物,兴建建筑物在满足间距要求的情下,离界距离不足的,应征得相邻方书面同意,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3、毗邻用地建筑,如相邻方已有永久建筑物,且其离界距离不足,兴建建筑物离界距离按核定的间距的一半确定,但须满足消防要求:(七

25、)教学楼、病房建筑离界应增加的间距须留在其用地红线内。(八)危险品库、油库、液化气瓶库及其他危及四邻安全的建筑构筑物,其安全防护距离应留在自有地范围内。 第三十五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临道路最凸出部分退让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按下表控制,同时应符合第四章和第六章的有关规定。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最小距离控制表区位 后 道建 退 路筑 距 宽(m)高 离(m) 度度(m)城市主干道W35城市次干道20W35城市支路I类地区多、低层H24432高 层24H50866高 层50H801088II类地区多、低层H24543高 层24H501086高 层50H8012108III类地区多、低层H24

26、654高 层24H5012108高 层50H80151210注:表中H指建筑物高度,W指道路红线宽度。 高层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是指主体部分的退让,其裙房退让按多、低层建筑退让要求控制(裙房高度小于24米)。 退让城市快速干道的距离,根据规划及有关要求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核定: 第三十六条 城市主次道路交叉口的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虹线,应在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米以上距离(自城市主次道路红线直接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第三十七条 交通流量较大的建筑基地,其通道连接城市主次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距城市主次道路交叉: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少于70m;(二)距公园、学校、儿

27、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三)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少于10米; (四)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匝道、引桥和各类地下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小于6米。 (五)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它特殊情况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临城市主、次道路的主要出入口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0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的场地。 第三十九条 建筑物的基础、台阶、管线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红线。严禁在通路红线范围内开设地下室通道。 地下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按第三十四条第(四)项的规定执行。第四十条 在村镇、城镇规划之外的公路及红线两侧应划定隔离带,其最小宽度如下:(一)国道、快速公路,两则各50米; (二)省道、主要公路。两侧各20米; (三)次要公路,两侧各10米。 公路规划红线和隔离带内不得新建、改建任何建筑物,何耕种或绿化造林;经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