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281.38KB ,
资源ID:94338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4338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字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字报告.docx

1、文字报告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缺水的文字报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跨中朝地台和祁连山褶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黄土高原从地质构造上可分为3个盆地,即六盘山以西“甘肃盆地”、六盘山至吕梁山之间“陕北盆地”、吕梁山至太行山之间的“汾渭盆地”。这些盆地于中生代形成,开始接受陆相堆积,到第四纪开始缓慢上升,同时接受黄土堆积,在晚更新世末全新世早期整个黄土高原剧烈抬升,随之黄土高原在地貌上经历了盆地堆积平原高平原高原的发育历史。1水土流失状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以流水侵蚀为主,其边缘山地以重力侵蚀为主。最严重的区域包括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山西西北部以及渭河、泾河、洛河的上游,面积11. 4万km2

2、,其中大部分属于黄土丘陵区,年均输沙量占全区的80%,占入黄泥沙总量的74%。一般地区输沙模数在5 00010 000 t/(ka),部分地区输沙模数在10 000 t/(ka)以上。其侵蚀强度的区域分异规律是:(1)东西方向上,吕梁山和六盘山是黄河中游流失强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分界线。吕梁山以东,绝大部分地区侵蚀模数都在5 000 t/(ka)以下。六盘山以西的侵蚀强度都在5 000 t/(ka)左右。其中又以渭河为界,渭河以北地区包括散渡河、葫芦河等侵蚀模数都在5 0008 000 t/(ka)之间,渭河南岸除局部地区外,在5 000 t/(ka)以下。(2)吕梁山和六盘山之间的渭河北山南北向

3、是侵蚀强度的分界线之一,渭河北山至延安、志丹、庆阳一线,侵蚀模数都在5 000 t/(ka)以下;由此线向北侵蚀强度逐渐增强,至延安为6 500 t/(k a),至绥德、米脂为15 000 t/(k a),再向北至府谷、准格尔旗则大于18 000 t/(ka)。渭河北山以南主要是黄土台塬、冲积平原、山地,侵蚀强度一般都在1 000t/(ka)以下。(3)中、小流域的水平分异规律明显,一般中游的侵蚀强度最大,上游最小。2水土流失的地质背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内力地质作用是分不开的。内力地质作用对水土流失的形成,起着控制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新构造运动为流水作用

4、提供了潜能据调查,黄土高原西部发育着北西向活动断裂, 20世纪有强震活动。其东部有汾渭裂谷系,其强震活动1900年前非常活跃, 20世纪以来活动很弱。这一构造基本轮廓主要是由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最后奠定的。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台向斜、台背斜四周的地层发生褶皱、断裂,隆起部分成为山地,如贺兰山、六盘山、太行山、吕梁山及渭河北岸的山地等;而断陷部分成为谷地,如汾渭地堑等。黄土高原占主导地位的黄土丘陵和黄土塬区,属区域性上升区,就是在近代,上升运动也比较显著。据记载,六盘山两侧近百年内上升速度为515 cm /a1, 2。有关文献资料也表明:兰州附近上更新世末形成的“甘肃期侵蚀面”,高出河面300 m以上

5、,晋陕之间黄河干流下切到相应地形面之下140150 m,反映兰州地区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至少300m,晋陕黄河干流地区上升至少150 m。黄土高原在第四纪时期大幅度阶段上升可以从兰川剥蚀面和河流阶地的关系上得到证明(图1)。从古土壤层产状和河流阶地所反映的黄土剥蚀期的研究,可恢复黄土高原更新世水土流失的历史。上新世以来,由新构造运动导致的构造地貌演变,控制着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湖兴衰和水系发育,特别是最近1. 50Ma的间歇性构造运动导致河流阶段性深切侵蚀和多级河流阶地发育。在最近0. 2Ma,黄土高原发生了三次显著的构造活动,形成相应的三级黄土覆盖阶地或广泛分布的黄土侵蚀面。渭河宝鸡段和洛

6、河洛川段的T3阶地,以及大荔人和丁村人化石出土地点的阶地,都形成于距今0. 15 Ma左右。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这一时期是黄土高原及邻区的一个强烈侵蚀期,使黄河上、中游从各自独立的内流水系逐步相互连通,因而干流水量增加,汇集于古三门湖。在此情况下,湖水可能先从中条山与崤山之间低缓的分水垭口向东溢流,不断下切,终于贯通三门峡谷地,干流得以进入华北平原,成为东流入海的黄河水系。此后,黄河中游水系谷地内又先后发育二级阶地,如发育于距今40 ka左右的渭南北庄村游河阶地,以及形成于15 kaBP左右保存良好的T1阶地。这两次侵蚀期使密布于黄土高原的低级支流和沟谷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总之,黄土高原的上升

7、,侵蚀基准面的下降,增大或保持着大的地形高差,因而增大和保持着土体侵蚀的动力,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自然地质现象始终活跃地存在着。2.2控制黄土切割程度的黄土节理裂隙黄土高原新构造运动的发展,长期存在着统一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在黄土地层中留下了构造形迹完整的构造节理体系,如汾渭断陷盆地、西安地裂缝,黄土构造节理体系很明显黄土构造节理规律性强、延伸远,在大的地震或地表水的渗入和潜蚀下,会进一步扩大,形成大裂隙或地裂缝。构造节理控制了黄土沟谷的密度和走向,并影响着塬面洼地、塬边缘坡及“黄土喀斯特”洞缝的形态。2.3强烈地震的突发性活动性的深大断裂,在发震构造部位突然释放应力时有地震发生。黄土高原地震密

8、集区,呈带状分布,如六盘山地震带、贺兰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2.4岩石性质的影响地表岩石的种类不同及岩性的差异直接影响流水地质作用的强弱,主要表现在地表岩石的抗蚀性和岩石的透水性两个方面。黄土高原出露的古生代、中生代的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风化后基岩风化面上常形成0. 10. 5 m的黏土层,透水性差,当倾向沟床时,这层隔水层成为滑坡床,覆盖其上的黄土出现成群的滑坡体、滑塌体。晚第三纪黏土与黄土底部的黄褐色粉沙质亚黏土,出露几米至数十米,有时形成沟岸陡壁。红黏土是很好的隔水层,往往成为滑坡床,上覆黄土容易形成滑坡和滑塌体。第四纪黄土颗粒组成以粉土为主,粒径为0. 010. 05 mm,由于

9、颗粒细、孔隙小、透水慢,其表面容易形成径流,更助长了侵蚀4, 9, 11。另外,黄土中的古土壤某种隔水性能,可形成滑坡床,因此黄土中滑坡、滑塌体分布较广。综上所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但从地质构造来看,多为第三纪或中生代晚期形成的一些构造盆地,早期接受沉积,新构造运动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垂直上升运动,将上述易风化流失的岩土物质不断抬升,而成为受侵蚀地区。影响水土流失强度的岩石性质和地壳运动是内力地质因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岩石性质决定着地表的抗蚀性和对水分的保蓄能力;新构造运动为流水侵蚀提供了潜能,二者共同作用,构成影响水土流失的深刻地质背景。3内力地质作用地位及水土保持问题3

10、.1造成水土流失强度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质环境一般认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这些因素在自然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水土流失则是这些因素在某一地区的集中表现。地质因素为流水侵蚀提供物质源泉和潜能;气候因素(大气降水)使地质潜能转化为流水动能,作用于地表。气候因素的作用具有广泛性,而地质因素则表现出明显地区差异性。植被、土壤因素受气候、地貌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是影响水土流失的最直接因素,也是水土流失强度的表现。造成水土流失强度具有较大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地质环境。3.2水土保持措施在治理措施上应着眼于:改变地表的抗蚀能力和对水分的保蓄能

11、力;改变地表的坡度,减小水流的能量。并协调好主要影响因素降水、地形、植被、地表组成物质之间的关系。3. 2. 1植物措施植被覆盖可以防止暴雨对地表土层的冲击,可以含蓄部分降水,植物根系可以固结土壤,增加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阻滞地表径流以及增加下渗等。据福建省统计,森林覆盖率60%时,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5%;覆盖率为50% 60%时,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为10% 20%;覆盖率20%,这说明森林面积是与水土流失面积成负相关关系的。另据观测, 57年的幼林,郁被度达到50% 70%,可以减少土壤冲刷量30% 60%。当树冠全部郁被,枯枝落叶与杂草形成地表覆盖层以后,

12、土壤冲刷可以完全控制11。具体措施包括:(1)根据不同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引进、驯化、培育优良树种,种植固沙林、果树林、油料林、用材林、薪炭林以及牧草等。造林树种应以灌木为主,营造灌、草、乔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林。(2)研究植物的生态结构,林草间作、林粮间作;在森林草原带中,阴坡建立以乔木为主的多层结构,阳坡营造以灌丛、草本为主的多层结构的防护林。(3)研究、总结、推广以抗旱为中心的造林技术。包括选择适宜造林立地条件的耐旱树种和造林季节;采用不同的整地工程措施,增加土地保墒能力;采取就地拦蓄、合理调配、集中使用的办法发展径流林业;研究防渗、抗旱材料,发展节水微灌技术,建立高效经济林果园。(4)建立黄

13、土高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以当地水土、气候和生物资源的生产潜力为依据,以防护林为主,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用林科学布局,实行各林种、树种的合理配置与组合,充分发挥多林种、多树种生物群落的多种功能和效益。3. 2. 2农业技术措施(1)土壤改良,主要是通过对耕地平整深翻和施肥,使土壤形成较厚的海绵结构层,以增加土壤入渗速度及增加持水能力。包括深耕、自然免耕法、底层耕松法、钻破底层、增加有机质、多施农家肥、改良土壤增加团粒结构等措施。(2)增加地面覆被(或覆盖) ,包括农、林、牧(草)的植物及其枯落物的覆被在内,免耕、少耕法所保留的作物残茬,人工利用各种秸秆以及工业产品等物所作的覆盖等。(3

14、)增加地表糙率,包括农地的等高耕作,林草地下面的枯落物等都能起到增加地表糙率、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土壤冲刷作用。(4)采用横坡耕作、等高种植、水平犁沟、掏钵点种、刨窝种植、区田、垄作区田等方法,以拦截径流,减少水土流失;采用间作、套种、混播、作物带状间作、作物草带轮作等措施,增加覆盖度,减少雨滴打击,削弱地表径流。3. 2. 3水利工程措施(1)治坡工程,包括各种形式的梯田,如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反坡梯田及水平阶、地埂等工程措施,使坡面梯级化,以利保持水土。(2)黄土沟谷的治理,主要是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的坝系建设。黄土高原的侵蚀产沙有60%左右来自沟谷,为了减少入河泥沙,必须在沟道上设防线。黄土

15、高原长度在1 km以上的沟道有30多万条,每条沟道都是输沙渠道。因此,可在这些沟道的大部分区段修建柳谷坊、淤地坝、小水库和护岸工程等。(3)对黄土土间地和黄土塬的治理,为减轻其因沟谷发展的蚕蚀和破坏,也必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主要有沟头封沟埂、坡面截流槽和修建各种蓄水槽、旱井、水窖、水塘等,以防坡面水流集中或将水流引向无害地段,并蓄集起来以供利用。3. 2. 4坚持不懈地控制人口1949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大幅度的增加,而农业生产的投入又不足,广大的农村人口为了维持基本生活,势必要大量开垦不适宜农耕的陡坡荒地。在重点产沙区每增加1人要增加0. 33 hm耕地才能维持基本生活。黄土高原的许多

16、地方人口年增长率仍在1. 98%,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要控制人口的增加,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 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取得显著成效,1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万ha,每年累计减少水土流失6000万。10年来,总投资42亿元人民币用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3亿美元。这一项目的实施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设基本农田、经济果林、乔木林等71万ha,种草16万ha,同时修建了大量水土保持工程。其中仅一期工程就使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从17.8%提高到41.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6元提高到1263元,人均粮

17、食拥有量由378kg增加到532kg。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质与生态环境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雄居中国中部,蔚然壮观,西邻青藏高原,东濒华北平原,主体处黄河中游的陕北和陇东、晋西地区。区内有众多能源基地,矿产(固、液、气)及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但地质-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类型广,多发性强,危害严重,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对黄河下游沿岸带来隐患,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黄关键在中游,要以地质-生态环境背景为基础,治理黄河与西部资源开发并重才具实效。因此,开展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调查很有必要,将为西部大开发,为本区的经济建设、资源开发、国土整治、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1

18、 黄土高原地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1.1 地貌黄河中游西起内蒙托克托县,东止河南郑州桃花峪,河长10206 km,水头落差890 m,入黄支流主干水系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马莲河、渭河、汾河等30条。流域西起桌子山、云雾山、六盘山,东抵太行山、中条山,北及阴山山脉,南达秦岭山脉,面积约34.4104 (占全河流域面积的43%),年水量247108 (占全河水量的42.5%)。黄河中游地貌大体以长城沿线为界,北为毛乌素沙漠风沙高原区,从吴忠、定边延至神木窟野河,东西约500 km。沙漠北缘为沙丘与湖滩交错分布区,滩地平坦,其中散布小湖泊(俗称海子),水面大于5亩地以上者有数百个,沙漠东

19、南边缘是覆盖薄层片沙的黄土梁(俗称沙梁),西南边缘为冲积型“三边”(盐池、定边、安边、靖边一带)草滩湖盆地区。在毛乌素沙漠风沙高原区以南,主要是塬 、梁、峁、壑等黄土地貌,海拔一般8001000m左右。延安以北是以峁为主的峁梁沟壑丘陵区;延安、延长、延川是以梁为主的梁峁沟壑区;延安以南为以塬为主的塬梁沟壑区,规模较大的塬有陇东、洛川、吉县黄土塬,塬周缘沟谷密布,一般纵深100150 m。黄河沿岸则为峡谷丘陵区。黄土高原区分布有众多基岩低山丘陵或土状山,主要有六盘山(2942 m)、子午岭(14001600 m)、老爷山(1774 m)、爷台山(1312 m),白于山(1823 m),劳山(12

20、001400 m)、黄龙山(1600 m)及渭北“北山”(12001600 m);泛指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石质山丘)。 黄土高原四周分别为渭河、河套、汾河、银川等众多盆地环绕(图2),盆地地貌以多级河谷阶地、小黄土台塬为特征,海拔在3261000 m之间。盆地外侧常伴高峻山脉,南有秦岭(太白山、终南山、华山等名山),北有阴山、大青山,东有太行山、五台山、霍山、西有贺兰山、六盘山,海拔为20003600 m。 1.2 气候汾渭盆地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冬夏较长,夏有伏旱和阵发性大风为害,秋多阴雨。年均气温13.3,一月平均气温-1.3,七月平均气温26.7,极端低温-20.

21、6,极端高温45.2,年日照平均2211 h,无霜期207天。年降水量604 mm,雨季集中于79月。年蒸发量平均1621 mm。风向多为西北风和东北风。黄土高原属暖温带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均气温9.7,一月平均气温-6.9,七月平均气温23.6,极端低温-32.7,极端高温40.5。年日照24422886 h。年降水量600 mm (淳化)、550 mm (延安)、414 mm (榆林),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1709 (长城以南)2189 (长城以北) mm。无霜期155-180 d。冬春少雨雪,多西北风,北部最大达10级。干旱、霜冻、风沙、冰雹危害较大。1.3区域地质构造1.4.1

22、地层陕北黄土高原区属华北地层大区之晋冀鲁豫地层区,含鄂尔多斯、山西、华北西南缘三个地层分区。其中鄂尔多斯分区包括子午岭、延河地层小区,山西分区包括龙门、汾渭、河套等地层小区。本区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克拉通,沿鄂尔多斯地块周边,北部在冀东,伊克昭盟一线,东部沿五台山、吕梁山、黄龙山及中条山、骊山一带出露太古宙古陆核。周缘为新生代断陷盆地沉积,向内为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沉积及全区遍布的第四纪风积。根据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地壳演化特点,由下而上可分为:(1)新生代黄土河湖相沉积基底太古宙古陆核结晶基底含集宁岩群(蒙),迁西岩群(冀),涑水岩群(晋)、太华岩 群(陕)变质表壳岩及TTG质变侵入岩类。

23、早中元古宙浅变质火山沉积过渡基底含五台、吕梁、绛县群、滹沱群(晋),熊耳群(陕),铁铜沟组(陕)等。中元古宙奥陶纪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基底高山河、官道口群及辛集、霍山、朱砂硐、馒头、张夏、三山子、贾汪、马家沟组等。晚石炭早白垩纪浅海内陆湖盆碎屑沉积含月门沟群(本溪、太原、山西组),石盒子组、石千峰群(孙家沟、刘家沟、和尚沟组)、二马营、延长、瓦窑堡组,富县、延安、直罗、安定组,保安群(宜君、洛河、环河组,罗汉洞、泾川组)。其中包含一系列重要含矿层位,具工业意义有晚石炭世本溪组的铝土矿、铁矿层位;晚石炭世二叠世太原组、山西组,晚三叠世瓦窑堡组,中侏罗世延安组的煤层,以及石油、油页岩、高岭土、石英

24、砂岩、紫砂、陶土层位等。(2)新生代黄土河湖相沉积鄂尔多斯隆起区晚白垩世至始新世,本区缓慢隆升,剥蚀夷平,缺失沉积;渐新世上新世又相对沉降,以河湖相沉积为特征,气候环境潮湿炎热,西部为渐新世固原群(清水营组,以棕红色泥岩为主,夹石膏及泥灰岩,厚几40 m),东部为中上新世保德组,下部砂砾岩,上部紫红色粘土岩,含钙质结核或结核层,总厚778 m。含钙质结核粘土层的成因,一是河湖相水成,二是近年有人怀疑为风成),静乐组(底部有砾岩,以不含或少含钙质结核为特征,总厚7-42 m)。更新世以风积黄土为特征,气候寒冷干燥。以洛川黑木沟黄土剖面为代表,午城组(俗称石质黄土),含密集的数层钙结核、钙板层,黄

25、土与古土壤层混合,界线不清。离石组,具14层黄土及稀蔬钙质结核,古土壤与黄土界线明晰;马兰组为多孔蔬松黄土,以S1古土壤层为底界。剖面黄土总厚130 m,区域一般厚约80 m左右。此外在鄂尔多斯隆起区北部无定河上游,南部渭北(“北山”)地区,晚更新世发育小范围河湖相萨拉乌苏组及乾县组,厚一般几十几米。全新世河谷地区为砂、砾石堆积;在塬、梁、峁马兰黄土之上或古阶地表层,发育黑垆土及挽近黄土,一般有1-3层,称洛川层(Q41),陇西层(Q42),西峰层(Q43),总厚约2-3 m,最厚4.5 m。据黄河中游区黑垆土14C测年资料(刘东生等1985),成壤期分布于三个时段,即距今2000-3000年

26、.4600-7400年和8100-9900年。鄂尔多斯周缘断陷盆地地层划分自始新世起,受喜马拉雅山运动影响,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形成一系列断陷带盆地,接受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新生界渭河与河套盆地沉积厚度达8000 m,远大于东西两侧的断陷盆地。盆地火山岩主要有渐新世繁寺组橄榄玄武岩,中新世汉诺坝组玄武岩;大同晚更新世玄武岩。在陕西临潼渭河盆地内钻孔中,见第四系中有火山灰薄层。1.4.2 区域构造与新构造运动(1)区域构造:按板块构造多旋回性划分,以秦岭印支主造山期为标志,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属华北板块,以现今太平洋和印度洋板块活动对中国的影响,总体属欧亚板块。本区中部为鄂尔多斯中生代内陆拗陷盆地,新

27、生代呈断块相对隆升,四周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围限,唯西南继承华北板块南缘北秦岭祁连山带主干断裂,为弧形挤压构造带。(2)新构造运动基本特征:新构造时期(NQ),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断陷带及南缘弧形构造带几何学、运动学及稳定性迥然而异。随着鄂尔多斯地块拱起,迫使原在渭河位置的黄河,从刘家峡袭夺改道曲折绕道地块北、东缘而过(孔繁宗, 1989),成今日之貌。如下基本特征: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地层近水平,无明显褶皱与断裂,受周缘盆地断陷掀斜断块作用,中间略低,构造极简单,地壳较稳定。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断陷带宽度一般2050 km。南、北的渭河、河套断陷带盆地受左旋剪切拉张正断层控制 ,东、西的山西、银川吉兰

28、泰断陷带盆地受右旋剪切拉张正断层控制。以断块掀斜差异升隆为特征,沉降深达3-8 km。周缘断陷盆地的形成,以渭河盆地最早(始新世),次为河套和银川盆地(渐新世),山西断陷带盆地最晚(中上新世始,且至今在运城一带尚残存现代内陆湖-盐池、硝池)。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断裂束,是一组由西南向东北推挤由弧形走滑逆冲断层,造就鄂尔多斯内部与西南侧的黄土高原连为一体,地貌上构成统一的黄土高原。周缘断陷带尽管差异隆升强烈,除山西断陷北部有少量渐新世、晚更新世玄武岩喷发外,岩浆活动不甚发育。表明盆地相当裂谷发育的初期阶段,断陷皱裂过程主要在上地壳内进行。现今地震活动集中于周缘断陷带及西南缘弧形断裂带,处于我国重要

29、的强震活动带内。震中严格受盆地及其活动断裂控制,震源深度发生于地壳上。受断裂构造活动影响,伴生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据地壳垂直形变测量(图3),形变带与区域构造线一致,鄂尔多斯块体基本以缓慢上升为主,一般0+1 mm/a,延安、洛川达+2.8 mm/a。周缘盆地均为继承性沉降活动,一般0-5 mm/a。断块山地仍以强烈上升为主,年均达+1+6 mm。除城市过量采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因素外,这种区域性的差异升降趋势,与新构造格局及继承性活动一致。(3)区域航磁重力场特征黄土高原及南部汾渭盆地区,其重磁地球物理场基本一致。区域航磁异常强度低、宽绥、呈NE向带状斜列分布,正负异常相间,反映基底隆起与凹

30、陷间互。如神木吴旗负异常带,延安绥德正异常带。异常梯度带还可反映基底隐伏断裂,如靖边神木和吴旗碛楞、渭河盆地内等多条基底隐伏断裂。区域布格重力异常以NNE向为主,梯度变化反映深部为向NWW绥倾的斜坡,斜坡上局部异常,反映深部存在局部隆、凹存在构造格局。并在总体NE向斜坡基础上叠加有近EW向微起伏的隆、凹构造。(4)莫霍面与居里面的起伏变化莫霍面起伏与地表构造对应吻合。在鄂尔多斯块体内部,莫霍埋深4246 km,梯度平缓。在周缘总体呈北东、西南深(4046 km),东南、西北浅(3240 km)。周缘盆地区存在一系列规模不等的莫霍面隆起与陡变带,其中渭河盆地与河套盆地的临河凹陷埋深最浅,小于32

31、 km,相对黄土高原主体高出12 km。地块内部居里面异常带主体呈北东向,与重磁异常相似,存在小起伏,埋深一般30-35km,浅层地温梯度2.5-3.0/100m。在周缘盆地,异常带与盆地构造带一致,居里面埋藏浅为20-25 km,浅层地温梯度3.0-3.7/100 m,明显高于盆地两侧的黄土高原和周边山系。1.4.3 黄土高原隆升与地质构造因素结合邻区构造演化历史分析鄂尔多斯地块,在始新世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闭合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受青藏高原应力作用,地块西南缘产生北东向的水平压应力,呈弧形走滑逆冲,北东引张,其它周缘呈“纯剪状态组合”,形成剪切拉分盆地7。从而西南弧形边缘与鄂尔多斯地块隆升区连为一体,造就黄土高原不均衡的持续隆升。1.5 区域地质生态环境问题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地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人民生活、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下游地区,带来严重危害,目前已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环境地质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地区。比较突出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本区由于土松、坡陡、植被差,加之风沙、水蚀搬移,水土流失面积达10,侵蚀模数平均6920 t/kma,最高达30000 t/kma,黄河中游向下游每年平均输沙量15108t左右,占全河总沙量的90%。其中在下游沿途淤积的粗沙,主要来自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陕)及其以上的晋陕间支流(图4)。另据资料(王德潜1999), 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