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2普通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叫心理活动)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根据下面的话画一个结构图)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A、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情绪情感过程(情绪:喜、怒、哀、惧;心境、应激、激情。情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需
2、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3、普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或总学科,主要任务是依据并归纳心理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结果,阐明心理现象在各种最基本的事实与最一般的问题,探索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在教育者一特定领域的体现。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1、心理学的任务:A确定心理事实 B揭示心理规律C揭示心理机制D揭示心理本质2、学习心理学的意义A、理论意义: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B、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a、有助于理解和揭示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b、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c、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地开展对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节工作d、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一是受到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二是受到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879年,冯特(德)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
4、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注意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区别)。(要理解以下各种心理学理论的内容)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主张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和构造。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等,主张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3、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行为主义的首次提出者),他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引发了一场“
5、行为主义革命”,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学派;“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的重要特:一是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主张把心理学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综合;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认为人的本
6、质都是好的,人有自我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7、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以1967年奈塞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他们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第二章 认知过程第一节 注意(将注意的分类各部分清晰理解)重点: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分类注意看,不要记混了)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一、选择题:1、
7、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3、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客观) 人本身的状态(主观)4、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合理组织活动 对兴趣的依从性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5、产生有意后注意的条件: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6、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相似、集中、规则) 当时的知觉任务(如从事编辑和校对工作时的注意范围)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根本途径)7、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取决于事物的复杂和变化的程度) 有无坚定的目的 个人的主观状态(意志、身体)8、注意转移的影响因素:原有注意的紧张度
8、 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二、名词解释: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2、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3、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4、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5、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6、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
9、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7、注意的起伏(注意的摇动):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到12秒。8、注意的分散(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9、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1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三、简答题:1、注意分配的条件:答: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四、论述题:1、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10、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既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因素,又可以成为造成学生学习分心的因素。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新颖、教学形式多样、教学组织生动有趣等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学习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11、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问,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如果过分地要求学生使用有意注意,容易引起疲劳,而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到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以充
12、分理解和思考问题。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如边听课边记笔记的习惯等。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重点: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简2)一、选择题:1、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2、感受性与感受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3、似动的主要形式:动景运动(两条直线) 诱导运动(浮云和月亮) 自主运动(在暗室里注视一个光点) 运动后效二、名词解释
13、: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3、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4、绝对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5、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6、差别感受性:是指对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7、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8、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9、感觉后效: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电影,电视的播放)。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
14、嗅觉,味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1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12、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13、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14、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物体的速度。15、似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16、诱导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17、运动后效:是指在注视一个方向运动
15、的物体之后,转向注视一个静止的物体,看到静止的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18、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19、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直观教学的类型之一,是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三、简答题:1、知觉与感觉的关系联系:一方面,两者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都是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另一方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区别: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感觉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因此,知觉比感觉更复杂。2、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促进直观教学?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正确地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如:板书字迹不宜太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