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复专业方剂学重点方剂学绪论方剂:是中医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物治疗处方。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是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方剂的起源:由单方过渡到复方,是方剂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方剂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总结的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治百病方成书于东汉早期,载方
2、36首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创造性地融理发方药于一体,载方314首,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方剂数量的积累: 千金方唐代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宋代有名方书,前者载方16834首,后者载方近两万首,是对方剂文献的又一次总结。 普济方载方61739首 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著,以备临床急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载方788首,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治法理论的发展: 内经 医学阶梯制方原理的阐述: 伤寒论 成氏“方论”八法汗法:即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吐法:通过宣壅开
3、郁和涌吐的作用,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方法。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方法。和法: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清法: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作用,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补法: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
4、久积而成的有形只痞结症块的一种治疗方法。方剂的组成是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为依据,利用药物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等配伍原理,有主次轻重的安排药物组合成方,务使方中的药物及其配伍与病症的病机丝丝入扣,使药物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立治法高度统一。组方原则: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君、臣、佐、使的涵义:君药: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君药是解决疾病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即针对病证的主要病因、主导病机或主症而设,是方剂组成中的核心部分。君药通常具有药力较强,药味较少以及用量较大的特点。臣药: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而论,其药味
5、较君药为多,其药力与药量较君药为小,与君药多具有特定的增效配伍关系。在一些复杂病证的治疗方剂中,臣药还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有三种涵义:一、 佐助药:指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治疗次要病证的药物。二、 佐制药:指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三、 反佐药:指病重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现代反佐药的涵义指方剂中与君药的部分性能相反但在全方中有相成配伍效用的药物)。佐药一般药味数稍多,用量较少。使药:有两种涵义:一、 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二、 调和药:指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6、。 使药通常用量较少。各论第一章 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表证者。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第一节 辛温解表 适用于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
7、邪,兼有里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草与芎;汗本于饮芩地妙,分经论治此方宗。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消饮。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建奇功。第二节 辛凉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8、;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第三节 扶正解表 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败毒散益气解表,散风祛湿。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类方比较:九味VS败毒第二章 泻下药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第一节 寒下 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疼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日铺潮热,神
9、昏谵语,手足辑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或热结旁流,下理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或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大承气汤用大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类方对比:大小承气第二节 温下 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温脾汤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用补兼泻,攻下寒积温脾阳。第三节 润下适用于肠燥便秘证。因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所致的肠燥便秘,症见大便干燥,坚涩难出,身热口干,舌燥津少等。麻子仁丸润肠
10、邪热,行气通便。肠胃燥热之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脉细涩麻子仁丸治脾约,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第三章 和解药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八法中“和”法。 第一节 和解少阳 适用于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苔薄黄等。小柴胡汤和解少阳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
11、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痰浊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吐黄涎而粘,胸胁胀痛,舌红苔白或黄腻,间现杂色,脉弦数或滑数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类方比较:小柴胡汤VS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 调和肝脾 主治肝脾不和证,症见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等。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淡,脉弦而虚者。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第三节 调和肠胃 主治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
12、失常,虚实相兼,表现为心下痞满,脘腹胀满,呕吐下利等证。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小柴胡证误下成痞)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消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掌握辛开苦降法第四章 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清热剂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且里热最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第一节 清气分热 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等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证。白虎汤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
13、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气添。类方比较:白虎汤VS竹叶石膏 第二节 清营凉血 具有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等作用,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邪热初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掌握透热转气法第五节 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
14、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泽泻车前子;木通甘草合当归,肝经湿热力能排。清胃散清胃凉血胃火上攻证。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或牙宣出血,或牙龈肿痛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玉女煎清胃火,滋肾阴胃热阴虚证。烦热干渴,头痛,牙痛,或牙齿松动,牙龈出血,舌红苔黄而干,脉浮洪滑大,重按无力。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扭宜煎尝。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芍
15、药汤中用大黄,芩桂槟连归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坚阴止痢功效奇。类方比较:清胃散VS玉女煎 芍药汤VS白头翁汤第五章 祛湿剂 凡以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夏月暑病的方剂。 第三节 清暑益气 适用于中暑受热,津气两伤,症见身热烦渴,倦怠少气,汗多脉虚者。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中暑受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王氏清暑益气汤,益治中暑气津伤;洋参
16、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第六章 温里药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 适用于中焦阳虚有寒证。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中焦虚寒证。腹痛喜温,呕吐下利,腹满不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以及霍乱等;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腹中挛痛,时痛时止,喜温按揉,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虚劳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虚劳发热,四肢酸楚,咽干口燥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17、;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类方对比:理中VS小建中第七章 补益剂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第一节 补气药 适用于气虚证,症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等。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1,脾胃气虚挟湿泄泻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
18、,面色晄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弱而滑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1,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食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言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3,中气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类方比较:参苓白术VS补中益气第二节 补血 适用于血虚证,症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唇爪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细,或妇女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或经闭不行
19、等。四物汤补血和血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形瘦乏力,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类方比较:四物VS逍遥散第三节 气血双补 适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食少倦怠,气短懒言,舌淡,脉虚无力等。炙甘草
20、汤益气养血,通阳复脉,滋阴补肺1,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无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萎。咳嗽,涎唾多,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冬生地麻仁襄;大枣阿胶加酒服,通阳复脉第一方。 第四节 补阴 适用于阴虚证,症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酸遗精,咳嗽咯血,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养阴明
21、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研。 第五节 补阳 适用于肾阳虚证,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痛,下肢软弱无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尿后余沥,少腹拘急,男子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肾气丸补肾助阳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或沉弱而迟,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金匮肾气治肾虚,地黄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税种生火在温煦。 第八章 固涩剂 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主治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第二节 涩肠固脱 适用于脾肾虚寒所致之泻痢日久,大便滑脱
22、不禁。四神丸温肾暖脾,涩肠止泻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四神骨脂吴茱萸,肉寇除油五味具;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泄最相宜。 第五节 固崩止带 适用于妇女崩中漏下或带下日久不止等病证。固冲汤益气健脾,固冲摄血脾气虚弱,冲脉不固之血崩。血崩或月经过多,色淡质稀,面色晄白,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固冲摄血。固冲汤中用术芪,龙牡芍萸茜草施;倍子海蛸棕榈炭,崩中漏下总能医。掌握补火生土法第九章 安神剂 凡以安神药或交通心肾水火药配伍为主而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主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统称安神剂。 第二节 补养安神 适用于心肝肾阴血不足
23、,虚热内扰之神志不安,症见虚烦不寐,心悸盗汗,梦遗健忘,舌红苔少等。天王补心丹补心安神,滋阴清热阴亏内热,心神不宁证。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养心参。类方比较:天王补心与归脾第十章 开窍剂 凡以芳香开窍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以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豁痰解毒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干舌燥,舌红或绛,脉数。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牛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第十一章 理气剂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
24、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主治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第一节 行气 有疏畅气机的作用,适用于气机郁滞病证。越鞠丸行气解郁气郁所致之六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疼痛,爱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湿痰食火因;香附芎苍兼栀曲,气畅郁疏痛闷伸。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梅核气之痰气互结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滑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第二节 降气 具有降气平喘或降逆止呕作用,适用于肺气上逆或胃气上逆等气机上逆之证。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实下虚之喘咳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
25、或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滑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定喘汤宣肺降气,清热化痰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证。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寒,舌苔黄腻,脉滑数。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风寒痰热喘哮尝。类方比较:苏子降气VS定喘 掌握名解:梅核气第十二章 理血剂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主治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 第一节 活血祛瘀 适用于瘀血所致的痛经、经闭、积聚、恶露不行、半身不遂、外伤瘀痛等,临床表现以刺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经来有块,包块触之有形,固定不移,按之疼痛,脉涩
26、或弦为特点。桃核承气汤泄热逐瘀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或妇人闭经、痛经,脉象沉实或涩。桃核承气五药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效奇。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口角留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补阳还五芎桃红,赤芍归尾加地龙;四两生芪为君药,补气活血经络通。生化汤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脉迟细或弦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酒炮姜;恶露不行少腹痛,温养活血最见长。 掌握血府配伍理气药的意义第二节 止血 适用于血溢脉外而出现的全身不同部位的出血,如吐血,扭血,
27、咳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等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大便下血,或吐血,扭血,妇人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吐扭便崩服之康。类方对比:黄土汤VS理中汤第十三章 治风剂 凡是由辛散或滋潜息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第二节 平息内风 适用于内风病证羚角钩藤汤凉肝熄风,增液舒筋肝热生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兪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热生风急煎尝。镇肝熄
28、风汤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胸部热同,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则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镇肝熄风芍天冬,玄牡茵陈赭膝龙;龟板麦芽甘草楝,肝风内动有奇功。类方对比:羚角钩藤VS镇肝熄风第十四章 治燥剂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第一节 轻宣外燥 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杏苏散轻宣凉燥,止咳化痰外感凉燥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干,苔白,脉弦杏苏散用半夏苓,前胡枳桔橘皮从;甘草生姜与大枣,凉燥咳嗽立能停。 类方对比:杏苏VS小青龙 第二节 滋润内燥
29、 适用于脏腑津液不足之内燥证。麦门冬汤滋养肺胃,降逆和中1,肺胃阴伤气逆之肺痿。咳唾涎沫,短气喘促。咽喉干燥,干红少苔,脉虚数。2,胃阴不足证。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此方珍。百合固金汤养阴润肺;化痰止咳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血证。咳痰带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第十五章 祛湿剂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由于湿邪重着粘腻,易于阻碍气机,故祛湿剂中常配伍理气药。 第一节 化湿和胃 适用于湿浊内盛、脾胃失和所致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症。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或山岚瘴疟等。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除。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