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高考主观题常见题型解读 政治高考主观题常见题型解读 政治主观题在文综高考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是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有的考生抓不住试题的主旨,只注重答案从不同角度回答,却忽视了答案的重点和主旨,结果答案角度面面俱到,该详细说明的不能详细说明,该重点突出的不能重点突出,从而失分较多。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类主观题的解题技巧,仅供大家参考。 意义类题型 1、题型特点 高考政治“意义”类试题,一般设问形式是分析某一事件的“经济政治意义”,或“对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有什么影响”,这是每年高考文综卷必考的题型。根据设问的角度来划分,一般是具体的设问,即分为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与政
2、治意义;还有用哲学原理分析说明某一事件的价值观意义。 2、解题技巧 经济意义题的答题思路: 关键是一定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进行地毯式搜索逐一对号入座,否则便会缺漏要点。 从个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个体特指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等。 从集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集体特指企业、产业、农村、城镇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城乡经济。 从国家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国家特指整个社会、国家。答案的关键词有: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
3、外汇储备、增加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等。 政治意义题的答题思路: 答政治意义题的角度,应从国家意义、社会意义、政党意义、民族与宗教意义和国际意义不同视野去思考,并要记住一些关键词: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国家政权和政治稳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建设、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等。另外,在作答时要抓住主体,对号入座。政治常识中常见的主体有中国共产党、公民、国家机构、民主党派等。 回答
4、用哲学原理分析某一事件的意义的思路: 答这类题,一定要认真审题,扣住事件本身的实质性内容,抓住要害,进行分析,并且一定要从方法论上去做文章,一般从三个角度去思考:第一,从唯物论角度看,有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且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发展;第二,从辩证法角度去认识,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推进事件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以分析事件本身的积极意义和应当吸取的反面教训(两点论);第三,再从认识论的角度去思考,事件的推进其实践意义和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意义。当然,还可以从价值观去回答,得出其价值观方面的重大意义。总之,解答哲学意义题一定要突出其方法论意义。 例题1(2004年全
5、国卷)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777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继续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解题思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以及背景材料中所包含的信息,回答发展海洋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题干中已经讲到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本题回答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海洋是重要战略资源库;海洋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产业层次、改
6、善产业结构、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三个方面作用的落脚点就在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知识点。分析的重点应放在海洋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解上,素质好的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和提炼,也可以在较大的空间内自由的发挥。少数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经济学知识,开拓思路,进行发散性思维,从经济改革、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等方面来展开论述则效果更好。 参考答案广阔的“蓝色国土”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发展海洋产业,可以更好地满足
7、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例题2(2004年全国卷)据调查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经商3个月以上的农民将近14亿,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不足10。没有劳动合同的保护,增加了农民工依法追讨欠薪和维权的难度。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签订劳动合同的意义。 解题思路签订劳动合同的经济意义,可以从劳动合同的含义及其作用来考虑,劳动合同不仅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也是维护权利的法律依据;同时,运用市场经济知识分析便知用工行为规范了,就有可能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从而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8、 参考答案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有利于保障劳动双方,特别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合同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 例题3(2004年全国卷)国务院办公厅分布的切实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指出:“由于建设领域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制不完备和执法不严,建筑市场供求失衡,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以及部分地区不切实际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造成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存在着大量拖欠工程款问题。” 结合材料,说明把握因果关系原理对于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意义。 解题思路本题指向明确,要求考生从哲学上的因果联系角度,说明把握这一原理对于解决工程款问
9、题的意义。考生通过分析这一事例的解决过程,了解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提炼出自己的正确的思想方法。考生答好本题关键是必须准确掌握因果关系的知识,而且能够与拖欠工程款问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说明。否则,就会出现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 参考答案任何结果都有原因,拖欠过程款的原因很多。只有依据因果联系,了解产生拖欠工程款的原因,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运用因果关系的原理,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觉性和预见性。 例题4(2004年天津)中国与欧盟同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双方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从“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到“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又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
10、系”。 简要说明我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意义。 参考答案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认识类题型 题型特点 认识类题型是指由题目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类的试题。试题的设问一般是以“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词语出现。但有时这类试题在设问中省略了“如何”二字,但答题时仍然是要求考生陈述自己对材料的看法、认识和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题技巧 经济常识的此类题型,要求我们在答题时,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1、即发现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 发现问题(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示,应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实质等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为什么),包括原因、意义,即必要性与重要性两个部分;解决问题(怎么做),包括对策、措施、方法、建议。 特别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要按部就班地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背景材料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的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不过怎么回答就要按以上的思路去考虑,做到步步深入。 哲学常识的这类题目,要求我们在答题时,应该坚持用矛盾分析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既要一分为
12、二,又要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 政治常识的此类题型,要求我们在答题时,运用国家的观点、党的性质与宗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民族与宗教政策等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来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例题5(2004年广东)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 参考答案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政府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是加强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的有力措施,有利于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充分体现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
13、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取消农业税外,还应该降低、甚至取消农民负担的各种费用。此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不仅仅只是税费改革问题,还必须采取其他各种有力的措施。 (注:如考生提出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其他措施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帮助农民工进城等,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 例题6(2004年广东广西大综合卷)我国是农业大国,最近,党和政府把“三农”问题列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高新技术对农业的发展产生空前影响的形势下,我们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有科学的、前瞻性的认识。请从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要有科学的、前瞻性的认识。
14、 解题思路这道题涉及到诸如哲学上的因果联系,真理、科学理论的作用,认识规律与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有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一切真理性的认识都正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加以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考生用真理、科学理论的有关知识来组织答案。此题也可以运用人与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关系来
15、回答。因为规律是客观的,当人们还未认识到规律的时候,人们的行动是盲目的。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形成科学的认识,就可以利用对规律性的认识去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而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当然也可用因果联系的知识分析,由于一定的因必然会引起一定的果,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从而指导人们去正确地改造世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答好此题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当然审题也很重要,组织答案时要紧扣题意,答案必须将基本理论与题目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回答。这也是一道学科间综合题,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生物、化学。而单从政治学科的角度看,本题是以因果联系这一知识点为载体考查学生分
16、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科学的认识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取得成功。科学认识农业发展的规律、方向和前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图表式论述题 题型特点 图表式论述题一般由“表题、图表、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合而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表一、表二各(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3)请你谈谈对图表所反映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当然也有根据材料设定其它问题的。 命题特点 (1)根据材料所提的问题一般是当年国内经济热点与经济常识重点知识的结合点。因此我们要熟悉当年的经济热点,大致了解热点的基本精神,并把它们和经
17、济常识的基本道理联系起来。(2)它一般是通过图表内容的比较来说明一些经济道理,通过比较来反映经济的变化发展,也反映经济发展的差距或问题。(3)有些试题要求考生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案(或措施)来。(4)最近又出现了哲学常识的图表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解题技巧 解答此类题型既可以先阅读材料,后思考问题,也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先审设问,后审材料,这样可以增强阅读材料的目的性和回答问题的针对性。就拿后一种思维方法来说吧: 第一步审设问: 考生必须宏观上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回答的基本思路分三步:是什么、为
18、什么、怎么做。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答案错位,思路混乱。微观上具体分析设问要求,对每一问都要咬文嚼字,把握范围、程度、本质、根据设问来组织答案。 第一问大都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分别反映了”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近几年的高考侧重于后者。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还要分析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的问题及其本质问题。第二问多半是问两(三)个图表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有以下四种情况: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一分为二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前两者的关系较为常见。第三问一般结合材料谈认识。大家一定要根据设问要求作答,抓住要害,
19、注意逻辑联系,切忌漫天撒网。 第二步审图表: 考生关键要看清标题:(表格名称)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把握住图表的标题,联系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同时图表的标题又对作答起到提示、指向和限制作用。从纵横两个角度来阅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然后对表格数据一定要进行横向分析(说明两者的差距)和纵向分析(说明变化:增长或者减少)。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存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但是绝大多数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想通过数据的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问题和基本观点。了解图表题的某些年份的特殊意义,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等。它对
20、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三步读表注: 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的表达,往往对答题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或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的来源之一。 仔细研究备注中说明在什么范围内(年份、国别)、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等。 总之,解答图表题必须做到“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把握数据信息,了解中心主题,善于比较分析,联系课本知识,针对题目设问,写出具体答案。例题7(2004年全国卷)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
21、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材料一: 年份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 其中:8个主要产粮省份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 1997-2003 4% 2.73% 8% 材料二:农民人均纯收入(A) 其中来自农业部分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B) A:B 年份 农民人均纯收入A 来自农业部分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B A:B 1997 2090元 1268元 5160元 1:2.47 2003 2622元 1168元 8500元 1:3.24 (1)联系“一号文件”,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解题思路此题设问主要考查考生通过数据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两张表格所反映的材料十分典型、有说
22、服力。考生如果仔细阅读背景材料,就能够很清楚地分析出参考答案所列的要点。该简答题的落脚点是要让考生通过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三农”发展的根本思路。大家知道,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与城镇居民收入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减少,而非农产业的收入又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或具体落实的客观事实。其隐含的结论就是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必须要提高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或者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以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这个结论是与中央三个“一号”文件中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而且重在如何落实上。这种考察不是死记硬背课本
23、上的知识,而且对于学生切实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关于“三农”的重大决策的意义是非常有效的。同时,该题有助于考生深入思考我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挑战的严峻性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另外这一类型的试题有助于考生形成一种科学与发散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小题所涉及到的课本知识点主要是三大产业的发展、生产的目的与收入的分配等内容,试题是重大现实问题与课本知识点的结合点,考查的是学生的五种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 参考答案材料一说明近7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其中产粮区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尤其缓慢。 材料二说明城乡居民
24、收入差距在近7年里有所扩大。而且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减少,这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运用国家的经济职能的知识,说明中央公布“一号文件”的必要性。 解题思路本小题从政治学的角度着重考查中央一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意义)。涉及的考点有:国家采取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缓解和克服城乡发展失衡;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巩固改革与开放的伟大成果。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备受关注,也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5、,中央下发2004年一号文件。那么,如何理解中央公布“一号文件”的必要性?怎样从理论上分析一号文件的意义?从政治学上经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分析政府的行为,充分理解政府的这种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内在之义。本小题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理论,阐明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及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农民增收缓慢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国家具有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是政府的责任;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应政策和措施,有利于解决“三
26、农”问题。 (3)试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一号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决策依据。 解题思路回答本小题,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三农”存在哪些问题,三农问题是关于农业、农民、农村的诸多问题的总称,“三农”中所面临的如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的价格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和农民工打工得不到应有的报酬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长期给予关注和解决。而在上述诸多问题中,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说农民的增收问题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其次,主要矛盾的解决可以有助于其他矛盾的解决,将农民的增收问题作为主要矛盾来解决,将
27、会推动“三农”其他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村其他工作的发展。因为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参考答案唯物辩证法强调,在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困难。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可以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例题8(2004年江苏)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1全国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部分数据 2003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003年 财政收入(亿元)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 前百名县(市、区)(
28、个) 全国 116694 21700 100 江苏 1245175 196885 17 占全国1067 占全国907 其中:苏南10苏中5苏北2 注:江苏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其中,苏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苏中超过全国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2003年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 进出口贸易总额 实际和利用外资 在境外投资企业 总额 比2002年增长 113670亿美元 15802亿美元 524 62家 注:2003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超过全国14,在全国排名第一。材料二: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江苏省在前进中还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如,部分生产要素对
29、经济增长的制约加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些行业存在投资过度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观点分析江苏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解题思路解答哲学类图表试题一般要做到以下四点:读懂图表(确定中心主题、掌握数据变化的趋势);读懂设问(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尤其是问题的指向);联系知识(图表与问题所涉及或指定的原理、知识);组织答案(将课本知识与图表相对照,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出答案来)。 参考答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江苏经济现状,既要看到良好的发展势头,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分主次的。江苏经济发展的成绩是主流,
30、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江苏“两个率先”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IV寻因类论述题 题型特点 寻因类论述题在论述题中较为常见,重在考查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和熟练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一般最常见的设问是“为什么”,也有间接地隐性设问,如“有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前时代所提倡的精神,你是如何看待艰苦奋斗的?” 解题技巧 解答寻因类论述题的思路,可以采用如下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从分析其必然性、重要性的角度展开。必要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必需。
31、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另外,如果设问中有明确的“行为人”,则应强调这是“行为人”的职责。比如说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就业问题?设问中的“行为人”是党和国家,那么答题时除了回答“必要性”、“重要性”外,还应强调:这是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决定的;这是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活动原则决定的。 第二种方案: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这里主要说明之所以要这样做的理由,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课本知识来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方案:从政治、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实、内因与外因的角度展开。这就要求考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提醒的是注意审题,把握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回答。 上述三个方案,可以单独选用或交叉使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