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236.71KB ,
资源ID:93929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3929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知识点汇编高中地理湘教版新教材必修二.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知识点汇编高中地理湘教版新教材必修二.docx

1、知识点汇编高中地理湘教版新教材必修二必修二 自然地理 知识点汇编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七讲 人口与地理环境课标要求节次考点考试内容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2.1.1 人口分布考点43. 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概念;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考点44.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因素;2.1.2 人口迁移考点45.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人口迁移的类型;考点46.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考点47. 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考点48. 我国人口迁移我国人口迁移的特

2、点;2.1.3 人口容量考点49.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考点50. 资源环境的限制性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考点51. 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的含义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2人口分布的特点总特点:分布极不平衡 人烟稀少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1)从全球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者世界90%的人口。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五大湖及大西洋沿岸等人口稀少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

3、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等(2)从大洲看: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3)从国家看: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东亚中国、日本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2.47%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欧洲俄罗斯北美美国、墨西哥南美巴西非洲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4)从城乡分布看: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拓展提升:(1)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很不平衡(2)分布规律: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江和沿湖平原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和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和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

4、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类通过适度的改变生活习性,来提高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改善和扩大自生的生存空间,如人类将坡地改成梯田,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减少水土流失。1自然因素因素具体内容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地形人口主要分布与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有利,山区人口较为稀少水资源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较发达土壤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攀枝花市开放铁矿2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3. 影

5、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的变化: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的制约程度逐渐弱化,过去,经济发展是拉到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后,科技进步将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3人口分布的变化(1)农业社会及以前,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微点拨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但自然因素是基础因素,人文因素往往通过自然因素而起作用。 4. 我国人口分界线:瑷珲腾冲线:东南人口多(平原、丘陵),西北人口少(山地、高原)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含义: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

6、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推力是消极因素,拉力是积极因素迁出地(推力因素)迁入地(拉力因素)就业机会少就业机会多自然灾害风险多,收入不高收入稳定,收入高医疗、教育条件差医疗、教育条件好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差生活条件与社会福利好公共设施差公共设施好居住、交通与通信条件差居住、交通与通信条件好环境质量差环境质量好环境恶化、土壤贫瘠、气候恶劣环境优美、土壤肥沃、气候温暖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经济因素:经济、交通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国

7、家政策、战争、政治因素现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国家政策等。微点拨分析人口迁出的原因,人口迁入的原因;(重要)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及迁入地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对迁出地影响:(有利)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导致当地人才外流; 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迁入地影响:(有利)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大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的难度; 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二、国

8、际人口迁移120世纪以前,人口主要迁往人口较少和尚未开发的地区。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2)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3)美国仍是人口迁入地,但人口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我国人口迁移时期古 代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因素行政力量、战争、自然灾害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特点大批移民有计划、有组织自发的、流量大流向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较好地区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的

9、迁移目的逐水草而居,逃避战争、自然灾害等开发工业基地、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务工、经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微点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规模、方向、类型、原因)第三节人口容量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3. 界人口增长决定性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

10、机械增长:与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1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产生的原因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显著增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资源问题的表现土地资源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土地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显著减少矿产资源正迅速减少,甚至趋于枯竭水资源需求量增大,不合理利用及水体污染,导致短缺森林资源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加快,大气污染加重,气候反常限制性要求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建立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三、人口合理容量1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1)资源环境承

11、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2)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生存人口)(3)二者关系: 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2人口合理容量(发展人口)(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3)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生活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首要

12、正相关正相关正相关正相关正相关负相关(4)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八讲 城镇和乡村课标要求节次考点考试内容1.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3.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域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2.2.1 城乡空间结构考点52. 城乡土地利用土地类型及主要利用方式;城乡土地利用差异;考点53. 城乡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区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及其类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义;考点54. 城乡区位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

13、素;2.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考点55.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内涵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考点56.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地域文化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地域文化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地域文化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2.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考点57. 城镇化城镇化的含义及标志; 城镇化的主要动力;考点58.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世界城镇化的推进; 城镇化特点的(地域)差异;考点59.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一、城乡土地利用1城镇与乡村(1) 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2) 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

14、为分散的地方。2土地利用类型:城镇以建设用地为主,乡村以农用地为主类型内容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3城乡土地利用地差异(1) 城镇土地利用指城镇中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2) 乡村土地利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二、城乡空间结构1城市空间结构(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主要有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等。(2)主要功能区: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住宅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占地面积最大。

15、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地、文教区、风景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中心商务区CBD高楼林立,总部云集;经济枢纽和观光购物;商贸服务发达;地租昂贵,土地集约利用;人流汇集,交通繁忙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河流下游、盛行风下风向(3)城市各功能区之间连片分布,没有绝对的界线,各种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16、(4)城市空间结构:较小城市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城市多核心状、棋盘格状(5)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1)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2)空间形态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深刻。类型空间形态特征分布地区密集型街道式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区华北平原团块式棋盘格局分散性呈点状松散布局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区,水稻生产地区(方便就近管理)半聚集型规模不大,住房排列松散山区小村(3)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3城乡一体化的意义(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

17、用效率。(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三、城乡区位分析1区位: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也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2城镇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3乡村聚落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地形、气候、水源)乡村聚落多或者规模大,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乡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地形平原盆地乡村聚落多、规模大;山地高原乡村聚落少

18、,规模小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乡村聚落多,规模大;酷寒酷热或干旱缺水地区乡村聚落少、规模小水源靠近水源,水运便利的地方利于居民生产生活交通乡村聚落趋向于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1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点、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表现形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2)特点:不断发展变化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我国三大地域文化:徽州文化、藏文化、敦煌文化2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

19、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云南哈尼梯田:河流森林梯田村寨共同构成人与自然协调的乡村; 古代分水制度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1)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光照强烈)遮阳、(气候寒冷)保暖、(湿润多雨)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防御自然灾害。(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就地取材(产石)石构、(产木)木构、(产竹)竹楼、(黄土地区)土筑窑洞。四合院(气温、日照、降水、风向):南北中轴线对称,坐北朝南,北正南侧,东西厢房,体现男尊女卑、长幼有序。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地 域城市格局形成

20、原因中国古代城市一宫殿为中心,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基本骨架皇权至上思想,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欧洲城市围绕教堂、市政厅、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高差大,高层在城市外围历史悠久,众多历史名城,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逐渐下降,形成连绵城市带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地域地域文化表现形成原因建筑结构中国建筑围墙,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内向性,封闭性中西地域文化差异西方建筑缺围墙,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外向、开放建筑风格中国建筑红墙、黄瓦、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宫殿的楼台亭阁皇权的地位中西统治权力差异西

21、方建筑花园、洋房、绿篱、草地;建筑中教堂、柱廊、尖塔、喷泉、雕塑、广场教堂占优势地位(1)我国城乡建设贯穿“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地域文化发生变化后,建筑风格也会发生变化。(2)当今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城镇化1含义:又叫城市化,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标志: 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产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用地: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景观: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3动力: 农业

22、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增加;工业发展:工业化发展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劳动力提供就业; a劳动生产率提高 b剩余劳动力 c提供就业岗位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1发展阶段(1)工业革命前:世界上城镇发展极为缓慢;(2)工业革命至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3)目前,世界城镇人口超一半,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比2/3。(4)世界级大都市 城市群 大都市带:世界级大都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上海、香港全球经济中枢: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

23、岸大都市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对比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水平高低高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反差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5%以上,有些高达90%)小(40%左右)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动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经济

24、迅速发展问题及原因问题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虚假城镇化(南美洲)和滞后城镇化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现阶段发展速度缓慢,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快,有些国家出现了虚假、滞后城市化。3我国的城镇化(1)当代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我国城镇化的意义:拓展高效率的成长空间; 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推动农村产业化和城镇化,农村剩余

25、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城镇规模扩大,使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2不利: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巨大压力,引发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问题。3今后方向: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九讲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课标要求节次考点考试内容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2.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考点60.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技术经济因素、社会

26、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影响;考点61. 农业布局农业布局的概念;水稻生产的地区分布及区位条件;常见的农业地区类型;考点62. 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特点;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的含义:生产对象分广义农业: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 狭义农业:种植业其他分类标准:投入多少粗放农业、集约农业 产品用途自给农业、商品农业2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主要体现在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布局的影响气 候光照光照强,利于作物生长和有机质积累;光照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长;光照时间长,可弥补热量不足问题;根据不

27、同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热量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热量不足,生长期短,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降水降水适中且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易造成旱涝灾害;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易于营养物质积累,品质好;气温日较差小,作物品质差;土 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考虑土壤的厚度、水分、透气性、肥力(有机质、矿物质)酸性土壤适宜种植茶树水 源必备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充足水稻、水产较少旱作、灌溉地 形平原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山地发展林牧业,开展多种经营;山地垂直分异使作物分布随海拔出现差异化;

28、山区丘陵:畜牧、林业平原:种植业(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生产技术:包括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化: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市场决定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农产品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商业性农业必须要有便利的交通政策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温差 (2)地形 (3)土壤 (4)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 (2)交通(3)政策(4)地价(5)劳动力3、技术经济因素:(1)良种(2)机械化(3)化肥农药(4)保鲜冷藏(5)耕作制度区位因素的地域差异要求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最终形成农业地域类型二、农业布局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2要求:农业生产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