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二、列举1.各种历史观天命史观、循环论史观、进化史观、英雄史观、神学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2.最基本的几种历史观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3.历史学的渊源因素社会历史根源、阶
2、级根源、认识根源三、论述1.历史的学科结构。历史学科结构大体可以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史学辅助学科和史学分支学科等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哲学、历史认识理论、史学方法论等。主体部分从人类历史进程的断代序列上,可以分为史前史、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等;从研究的具体内容上,可以分为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考古等;从著作的形式上,可以分为叙事体、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等。史学辅助学科主要有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考据学、训诂学、诠释学等。史学分支学科包括历史社会学、历史人口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等。2.为什么
3、学历史。历史学主要有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史学的学术功能指历史认识,即史学的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该成果在本学科中学术水平的高低。史学的社会功能指史学成果对社会整体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学习历史,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解决现实问题,为现实需要服务;历史记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新人需要历史教育。第二章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
4、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 ,共七巨册,是“古
5、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著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主修湖北通志,惜未定稿,现存遗稿数十篇。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还有史籍考、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志及章氏遗书等。二、列举1.史学宗旨论赞治 资治
6、明道 经世2.史家的三长和二善史才、史学、史识 公心、直笔3新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史学观点或著作(1)梁启超三阶段:1901-1905年:服膺进化史观,批判传统史 1912-1920年:中西结合,因果关系,“据事直书”1920年以后著作: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新史学1901年中国史叙论(2)章太炎史学观点:历史是“人群和社会的进化”进化论,生存竟争解读历史;评历史人物;将人类学运用于历史研究中。著作:訄书(訄音qi,逼迫)论文集(3)夏曾佑史学观点:天演论,历史进化论;历史功能论;历史阶段思想著作: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4)陈黼宸著作:独史、史地原理、中国通史、诸子通义和读史总论4.王
7、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三个层次(1)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释证(2)取异国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补正(3)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参证三、简答或论述1.解释胡适的历史演进法。(1)按时间长短依次排列 (2)时代的具体内容(3)逐渐演变,“由简单变复杂,由疏漏变雅驯,由地方变全国”(4)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2.中国古代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史学宗旨、史学原理、史学方法论、史学流变论、史家标准论、史籍优劣论、修史态度论、治史态度论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含现代)(1)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产生时期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 20世纪30年代末,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2)20世纪三四
8、十年代-发展时期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撰述、中国通史撰述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著作。(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广泛传播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著作,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建设。(4)“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受到严重摧残,经历了严峻的考验。(5)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至今蓬勃发展时期。4梁启超新史学发展的三阶段。梁启超三阶段:1901-1905年:服膺进化史观,批判传统史 1912-19
9、20年:中西结合,因果关系,“据事直书”1920年以后:史之改造5从中国传统史学理论来看,史学家的标准应该包括哪些因素。(1)重视修史,史学家对于修史和文明传承的关系有深刻认识,具有厚重的历史观和鲜明的时代感。(2)秉笔直书,撰写信史,重事实就必须直书,直书是史家恪守的治史原则和优良传统。(3)以经世致用为撰述宗旨,经世致用是史学之社会性的必然要求。(4)坚持历史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借鉴一切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5)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历史表述的审美和规范。(6)培养良好的精神境界、社会责任、学术操守。第三章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历史人类学:从历史学的领域出发,研究和回答人类学提出的问题
10、,历史学和人类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2.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兰克传统史学的基本观点:重视政治史研究,过分强调少数英雄个人的行为,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二、列举1.西方史学从古至今发展的几个阶段。(1)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史学 (2)基督教史学 (3)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 (4)
11、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 (5)19世纪的西方史学 (6)20世纪的西方史学2.19世纪西方史学的主要派别。(1)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史学;(2)法国复辟时期的史学;(3)德国客观主义史学;(4)德国海德堡学派;(5)实证主义史学,19世纪5060年代(6)美国史学,南派、北派,边疆学说(7)英国辉格派3法国年鉴学派的三阶段及代表人物。三阶段:(1)创建1929-1945(2)发展1946-1956(3)转型1968-代表人物:布洛赫国王的奇迹(1924年)费弗尔拉伯雷的宗教(1942年)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年到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1975年)勒高夫圣路易(1996年)4.全球
12、史的代表作。(1)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2)世界史麦克尼尔(3)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5.19世纪历史哲学家。(1)梯叶里历史研究的十年、墨洛温王朝时代的历史(2)米细勒新科学(3)尼布尔罗马史(4)兰克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5)麦考莱英国史6.20世纪历史哲学家。(1)K.G.兰普雷西特文化史的方法论(2)爱格尔斯顿新史学(3)鲁滨逊7思辨史学家和批判史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思辨:伏尔泰、康德、黑格尔、汤因比 批判:克罗齐、柯林伍德、沃尔什、狄尔泰三、简答或论述1.古典史学的基本特点。(1)求真探索的精神;(2)人本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观念的发展;(3)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4)注
13、重“当代史(当时的历史时期)”。2.基督教史学的特点。具有普世性、统一性、神圣性的特点:(1)宗教迷信代替了科学的探索。(2)宗教传说代替了信史实录。基督教史学家认为圣经中所记载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不容怀疑的,而那些非基督教著作中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3)宗教内容支配着一切,而把世俗的历史摆在从属的地位。基督教史家并不认为人类历史有中断和倒退,而是在不断趋近于上帝的天国。基督教史学尽管一切充满了宗教色彩,但也有合理的地方:这种史观将人类历史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并指出历史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善与恶,上帝的信徒与魔鬼之间的斗争。这是古典史学模糊的地方。而且基督教史学使
14、用基督教纪年方法,也简化了纪年方法,从而使得古典时代五花八门的纪年方法趋于一统,这也是史学方法上的一件大事。3.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史学的特点。(1)反对宗教神学,主张人本主义 (2)继承了古典史学的批判和求真精神(3)世俗论 (4)资产阶级史学诞生 (5)重视历史的垂训和借鉴作用4.特纳学派的基本观点。(1)美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因素是边疆,“一部美国史大部分可以说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2)美国边疆的扩张是“文明”的扩张,是“文明“对野蛮的讨伐。这种扩张是美国的特性,它不会因”西部边疆“的消失而消失,反而会在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进行。5.兰克传统史学的基本观点。(1)重视政治史研究(2)过分强调少
15、数英雄个人的行为(3)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4)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6.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概况。(1)新史学的兴起批判兰克开始多元文化史观:社会历史学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应该是综合史;历史是集体活动;对历史的探索爱格尔斯顿新史学历史应全面综合总结社会美鲁滨逊新史学兴起哥伦比亚学派历史是一门发展的学问;进化的历史观;重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加强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史料搜集,加强历史的解释(2)二战后新史学占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新史学成熟发展法年鉴学派美社会科学新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3)20C70S后代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4)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16、:英、法、美的发展应用:阶级斗争革命理论唯物史观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剩余价值)工人运动民族自由运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5)年鉴学派原因:对兰克学派的批判;创办期刊社会经济史学年鉴1919.法国年鉴学派发展历程:创建19291945;发展19461956;转型1968年以后7.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1)探讨自然生态的历史(2)探讨社会经济领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探讨某一国家的环境政治和环境政策的历史发展及演变(4)探讨人类的环境意识,即人类关于世界自然资源的思想史8.后现代主义史学的主要特点。(1)否定历史真实性,对后世叙述和文字历史的否定 (2)强调主体意识在历史生成和传播中的作用,没有必
17、要尊重古人 (3)反对运用单一的叙述方法和模式来撰写历史(4)倡导历史虚无主义,历史无联系,否定历史科学性和规律, (5)主观臆断,割断历史第四章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 1社会形态:是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属于经济关系范畴,上层建筑则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这样理解基础上,可以把社会形态看作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2历史学本体论: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观点或理论,核心是社会历史观。(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
18、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二、列举1几种基本的史学本体论及其性质(1)神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2)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3)科学主义本体论(结构功能主义本体论(唯心)(4)多元折中的史学本体论(唯心)(5)文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6)实践唯物主义史学本体论(唯物)2历史学本体论研究的主要问题(1)历史现象和过程是客观存在的;(2)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规律,什么规律;(3)决定历史进程的终极动力,根本原因;(4)历史发展中的几种辩证关系;(5)人在历史中的作用;3历史发展中几组辩证关系(1)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
19、然性;(3)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4)历史发展的动力;(5)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4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1)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3)重要动力:革命(4)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改革(5)不竭动力:创新三、简述1试从唯物史观出发论述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基础。(1)唯物史观认为人要生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维持生活需要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2)唯物史观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在其物质生产活动中,必然
20、会产生一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3)唯物史观认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因为人们所处时代不同,物质生产活动条件不同,人们拥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存在差别。(4)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之一,就是通过劳动生产求得生存。人类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需求,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5)唯物史观认为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仅仅指生产工具的改进或生产的物资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包括了劳动者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革新。2试述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的终极原因、基本形态及发展,还有人的地位。(1)社
21、会形态就是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属于经济关系范畴,上层建筑则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马恩亦将其称为社会经济形态和经济的社会形态。(2)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终极原因,仍然是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问题上,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进而推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而且都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在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3)人的地位:社会形态本身及其要素,生
22、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的创造物,整个世界历史都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而且实践中的人也是社会形态的中心。3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
23、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4)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3)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领导作用: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领头人,但是并不会是决定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承认和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提出先进进步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实现某种历史任务的发起者。(2) 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组织
24、领导作用。(3)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某些措施,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的发展起着某种推动作用。(4) 对人民群众在认识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任何杰出人物都只能给予历史进程以重大影响,但决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4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现实的人的含义。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对唯物史观的全面深刻理解关联着“现实的个人”范畴。 “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地位和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现实的个人”范畴关系到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全面深刻认识社会范畴;“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
25、于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时代和哲学发展的前列,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历史的现实的人的转变,科学地回答人的本质问题。人是历史过程的主体,历史过程是人的实践过程。正是在人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人作为现实的具体的人而存在。人的本质存在于具体的人性之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句话,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现实的个人既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生产者”。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从而也就为唯物史观的观察方法确立了正确的前提和出发点。对社会的认识,构成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而对社会的认识则
26、又与对人的认识密切相关。马克思为科学地认识社会范畴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从这一视角出发,得出以下科学结论:第一,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范畴,而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第二,社会不是个人的集合概念,而是一个有机的关系范畴。社会本质上是现实的个人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彼此发生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所形成的系统。社会关系的发生和发展与现实的个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同一的。社会关系作为个人的存在方式,实际上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共同活动。必须坚持社会与人的统一的观点。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只有处于现实的社会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中,才是现实的个人;另一方面,社会又是人的社会,如果没有在其物质实践活动中发生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的现实的个
27、人,社会就只能是一种空洞的抽象。从根本上说,历史过程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都是由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构成的,决不是什么离开人而运转的独立的客观物质过程。生产力是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各种工具和生产手段是现实的个人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生产关系不仅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而且是由这种自主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基本矛盾既是现实的运动过程,同时又是现实的个人的主体价值活动过程。只有通过现实的个人的主体价值活动的考察,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因为,社会基本矛盾有规律的运动及其推动下的社会进步,都是以现实的个人
28、的价值追求为实现环节的。这正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客体向度和主体向度辩证统一的内在根据。第五章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2计量史学方法 :又称历史计量分析方法或历史定量分析方法,是指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种数据关系,揭示和认识历史的一种方法。3历史主义原则:历史主义是运用历史方法研究人类历史时遵循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
29、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二、列举1新史学方法的主要类别(1)比较史学方法(2)口述史学方法(3)心理史学方法(4)计量史学方法2史料的基本类型实物、行为、口碑、文献3历史认识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历史主义原则(3)阶级分析原则(4)整体研究原则4史家四长史才、史学、史识、史德5历史编撰的基本步骤(1)搜集资料(2)对其进行整理和辨析,或曰考订(3)运用史料6搜集史料的一般步骤首先阅读正史,然后搜集正史以外的史书资料,再进一步搜集史书以外的其他文献资料。如再加推演,则可以继续搜集文献资料以外的实物、口碑等史料。7中国传统史学编撰基本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学案体、典制体、章节体、地方志、谱牒8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