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39.22KB ,
资源ID:93681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3681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教案.docx

1、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教案第五单元单元简析: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本组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

2、形象的栩栩如生。4篇课文在这两个方面都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较感兴趣,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其次要注意适度拓展,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多项教学内容。通过课本剧的演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历史人物的风采;“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本组教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

3、著的平台。教学目标1、认识3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书写“召集、商议”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4、学习缩写。单元重难点让学生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课时安排将相和 2草船借箭 2景阳冈 1猴王出世 1口语交际习作五 3回顾拓展五 2单元测试218.将相和 文本分析: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

4、“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

5、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主旨: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背景: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

6、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

7、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

8、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主要角色:蔺相如、廉颇、秦王、赵王全文大意: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

9、,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 写蔺相如完璧归赵。第二部分(第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有立了功,被封为上卿。 第三部分(第1618自然段):写蔺相如回避廉颇,廉颇上门负荆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写作特点:1、全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2、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蔺相如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廉颇用语认错,知错就改。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3、学

10、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反映人物品质的写法。4、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教学重难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学习单活动设计设计意图课前作业:一、认真阅读课文两遍,读懂课文内容。二、本文课题是将相和,题中的“将”的读音有( )、( ),在本文的题目中应读( )文中指的人物是: ;“相”的读音有( )、( ),在本文的题目中应读( )。文中指的人物是 ;“和”的主要读音有( )、( )是 。用一句话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三、选择题。

11、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秦王的真是意图是( )A、秦王认为和氏璧的价值超过十五座城池。 B、秦王想借机攻打赵国。C、秦王想借机和赵王结盟。D、秦王假意用15座城池与赵王交换,只想骗得赵王将和氏璧送到秦国。2、秦王让赵王鼓瑟,因为秦王( )A、想听一段美妙的音乐。B想借此机会侮辱赵王。C、想和赵王结盟。D、想和赵王合作一首乐曲。3、后来,秦王为赵王击了一下缶,因为秦王( )A、秦王知道自己逼迫赵王为自己鼓瑟,做得不好。所以用击缶来表示道歉。B、秦王见赵王为自己鼓瑟,觉得自己侮辱赵王成功,用击缶的方式表示心中的高兴。C、因为蔺相如来到秦王面前五步远的地方,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如果秦王不能

12、做到,就跟秦王拼了。D、秦王用击缶的方式与赵王合作演奏一首乐曲。 四、课文主要描写了三个小故事,他们分别是 、 、 。请在文中标出相关段落。课堂学习:1、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你支持这说法吗?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 2、文中廉颇的改变,让你受到什么启发? 1、了解背景,检查预习。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小组交流课前学习单并汇报。1

13、、小组交流,统一答案。2、小组展示课前学习单,全班交流,提出有争议的地方,教师引导点拨。2、走进文本,深入探究。1、质疑文中廉颇的想法?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听了廉将军评价蔺相如的话,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谁的角度?表面看是因为蔺相如的官位比廉颇高,实际是因为廉颇的错误认识:蔺相如没有本事,只靠说嘴皮子就作了比自己还高的官。那咱们就来帮帮廉将军,全面了解了解蔺相如这人。2、本文的课题是将相和,而课文中描写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部分只有最后几个自然段。作者大篇幅描写的另外两个小故事。请你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了解战国的时代背景。小组交流课前学习单。

14、质疑廉颇所说的同时,生在文本中结合人物的特点,阐述自己的想法。 将相和学习单课前作业:一、认真阅读课文两遍,读懂课文内容。二、本文课题是将相和,题中的“将”的读音有( )、( ),在本文的题目中应读( )文中指的人物是: ;“相”的读音有( )、( ),在本文的题目中应读( )。文中指的人物是 ;“和”的主要读音有( )、( )等,意思是 。用一句话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三、选择题。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秦王的真是意图是( )A、秦王认为和氏璧的价值超过十五座城池。 B、秦王想借机攻打赵国。C、秦王想借机和赵王结盟。D、秦王假意用15座城池与赵王交换,只想骗得赵王将和氏璧送到秦国。2

15、、秦王让赵王鼓瑟,因为秦王( )A、想听一段美妙的音乐。B想借此机会侮辱赵王。C、想和赵王结盟。D、想和赵王合作一首乐曲。3、后来,秦王为赵王击了一下缶,因为秦王( )A、秦王知道自己逼迫赵王为自己鼓瑟,不合情理,所以用击缶来表示道歉。B、秦王见赵王为自己鼓瑟,觉得自己侮辱赵王成功,用击缶的方式表示心中的高兴。C、因为蔺相如来到秦王面前五步远的地方,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如果秦王不能做到,就跟秦王拼了。D、秦王用击缶的方式与赵王合作演奏一首乐曲。 四、课文主要描写了三个小故事,他们分别是 、 、 。请在文中标出相关段落。课堂学习:1、文中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

16、了。”你支持这说法吗? 二、文中廉颇的改变,让你受到什么启发? 课后拓展练习:1、听写词语。 2、对号入座,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括号里填上序号。1、负:背着;担任 靠;倚仗 享有 败;输 遭受负荆请罪( ) 不分胜负( ) 担负责任( )2、完:完整;齐全 尽;没剩 完成 完结完璧归赵( ) 完成任务( ) 完好无缺( )三、句子巧变身。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去。”(变转述句)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3、蔺相如对手下人说:“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改为转述句) 4、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击一下缶。(改为双重否定句) 5、他们

17、说,蔺相如怕廉颇就像(补充比喻句) 。4、体会人物品质,并把序号填在括号里。A、顾大局,识大体 B、勇敢机智 C、不畏强权 D耿直畅快1、蔺相如看这清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 )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 )3、“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 )4、“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战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 )19.草船借箭文本分析: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

18、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主旨: 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背景: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主要角色: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诸葛亮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

19、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 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 就在这种看似平静、

20、谈笑风生中,诸葛亮轻松取胜,又不至于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全文大意: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 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为防周瑜另有毒计害人,就满口答应下来,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 而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 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 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 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 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 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 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 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 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 ,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 曹操并不出

21、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 在曹兵乱箭之下 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 遍布船只俩边, 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 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 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段落大意:第一 部分(第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十天造十万支箭来陷害他,诸葛亮将计就计, 立下军令状,三天造好十万支箭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 的准备,向鲁肃借二十条船,并对周瑜保密。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写三天后,诸葛亮亲自率船,借大雾天逼近曹营,借来十万多支箭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周瑜知此真情,自叹不如写作特点: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

22、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2:抓住人物的语言,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凸显人物特点的写法。4: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

23、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学习单活动设计设计意图课前学习单:一、选择题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A、周瑜感谢诸葛亮的配合。 B、周瑜认为诸葛亮是个直爽的人。C、 周瑜认为诸葛亮肯定完成不了任务,可以趁此机会定诸葛亮的罪。D、周瑜认为有了十万只箭,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曹军,心里开心。 2、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原因是( )A、使船两面受箭,便于船身平衡。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在江中停住受箭C省去调头时间。 D、怕被曹军发现。二、排列顺序。(根据排列的排序,将能表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序号填写在横线

24、上)( )周瑜刁难诸葛亮 让他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 (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否则甘受惩罚。( )鲁肃私自按诸葛亮的要求准备好船只、军士、草把子等。( )诸葛亮“借”到曹丞相的十万多支箭。( )诸葛亮完成了的任务,周瑜气恼万分。( )周瑜看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因江上大雾,看不清虚实,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不让敌船靠近。 是事情的起因, 是事情的经过, 是事情的结果。课堂学习单:一、根据课文,画出诸葛亮借箭的示意图,并在图上注释说明借箭成功的原因。 二、你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1同学们,你们谁对古典文

25、学名著三国演义有所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你熟悉三国演义中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根据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小组交流课前学习单。二、精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中心1、画出诸葛亮借箭的示意图,并再图上注释说明借箭成功的原因。(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

26、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2、你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信息交流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检查课前学习单,通过对课文人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初步理解,基本读懂课文内容和人物特点。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识天文 识周瑜妒忌神机妙算知人事 诸葛亮知曹操多疑 懂地利 信鲁肃忠厚19、草船借箭课前学习单:一、选择题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B、周瑜感谢诸葛亮的配合。 B、周瑜认为诸葛亮是个直爽的人,很高兴交这样的朋友。 C、周瑜认为诸葛亮肯定完成不了任务,趁此机会定诸葛亮的罪。 D、周瑜认为有了十万只箭,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曹军,心里开心。 2、诸葛亮先下

27、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原因是( )A、使船两面受箭,便于船身平衡。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在江中停住受箭C、省去调头时间。 D、怕被曹军发现。二、排列顺序。(根据排列的排序,将能表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周瑜刁难诸葛亮 让他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 (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否则甘受惩罚。( )鲁肃私自按诸葛亮的要求准备好船只、军士、草把子等。( )诸葛亮“借”到曹丞相的十万多支箭。( )诸葛亮完成了的任务,周瑜气恼万分。( )周瑜看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因江上大雾,看不清虚实,曹操不敢轻易出动

28、。只叫弓弩手射箭,不让敌船靠近。 是事情的起因, 是事情的经过, 是事情的结果。课堂学习单:一、根据课文,画出诸葛亮借箭的示意图,并在图上注释说明借箭成功的原因。 二、你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 课后拓展练习:一、本文从诸葛亮“识人心、知天象、晓地利”三方面落笔,表现他的“神机妙算”。试分析下面句子各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特点。(1)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 )(2)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3)鲁肃答应了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 )(4)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5)雾这样大,曹操

29、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 )(6)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写同结构词。1动静(一对反义词):( )( )( )( )2呐喊(一对近义词):( )( )( )( )3顺风顺水(ABAC):( )( )( )( )4探听探听(ABAB):( )( )( )( )三、文学常识填空。1( )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与( )、( )和( )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2诸葛亮复姓( ),名( ),字( ),又称( )先生,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谋士。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有关他的故事大都脍炙人口,例如( )、( )、( )等等。请把你

30、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20. 景阳冈 文本分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主旨: 一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背景: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路过景阳冈。在冈下酒店喝了很多酒,踉跄着向冈上走去。兴不多事,只见一棵树上写着: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冈克上,应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武松认为,这是酒家写来吓人的,为的是让过客住他的店,竟不理它,继续往前走。 太阳快落山时,武松来到一破庙前,见庙门贴了一张官府告示,武松读后,方知山上真有虎,待要回去住店,怕店家笑话,又继续向前走。由于酒力发作,便找了一块大青石,仰身躺下,刚要入睡,忽听一阵狂风呼啸,一只斑斓猛虎朝武松扑了过来,武松急忙一闪身,躲在老虎背后。老虎一纵身,武松又躲了过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