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87.08KB ,
资源ID:93636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3636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二十六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二十六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二十六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2018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2(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

2、;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C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3(2015高考上海卷)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4(2018阜阳中学模考)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

3、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5(2018福建中学联考)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A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D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6(2019江西省抚州市七校联考)1877年,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所携带的国书却是专为“惋惜

4、滇案”的,“并无充当公使文凭”。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人,结果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说明当时A晚清谋求外交转型受到英国阻扰B传统朝贡体系及观念已经瓦解C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D晚清政府对近代外交毫无了解7(2018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模拟)晚清时期,黄遵宪的诗不仅广泛展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章炳麟昀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倡言民族、民主革命。这反映了A民国政府推行言论自由政策B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C近代国人民主意识日益提

5、升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8(2018湖南省长郡中学临考冲刺)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9(2018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10(20

6、18安徽省宣城市调研测试)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11(2018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模拟)有人曾对东方杂志19151921年开设的“法令”栏目公布的法规统计如下:年份1915191619171918191919201921合计公布法令、条例数目150553451394022391对其变化原因解读最准确的是A辛亥革

7、命后法律制度渐趋完善B军阀统治出现政治认同危机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大解放D参加一战降低了人民参政的兴趣12(2018临川二中模考)日本为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的国家,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但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期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朝野几乎一致希望日本获胜,东三省和直隶当局都有援助日本的行动。这一奇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B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C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D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13(2018浙江中学模考)巴黎和会前,中国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加人世界新秩序的前景充满厚望,现在这种希望的破灭,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由此促使中国人寻求第

8、三条道路。文中的“第三条道路”是指当时提出的A走西方式的民主共和道路B完善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C建立俄国式的“劳工社会”D循天下之公的“众治”主张14(2018高考仿真)1898年,有报纸评论说:“出洋肄业之诸子弟,学成返国,早已习与性成,只知改洋装,操洋语,娶洋妇,教洋书,或为洋人司出纳,或以洋人作舌人,从无一委质策名,供国家之用者。推其原弊,岂非幼稚时未明中国大道,先沾染外洋之习气使然耶!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留学教育危及清朝统治B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C传统观念制约社会转型D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化特征15(2018豫西名校联考)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继新学伪经考之后又

9、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布农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印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16(2018辛集中学模考)表中变化发生的原因是时段流行话题五四运动前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五四运动后平民、劳工、劳动、阶级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B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7(2018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模拟)2018年,全

10、国高考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追思中国近代两大学堂,指出其相似点A以维护专制统治为办学目的B西学教育思想已经风靡一时C都是政府重视文化教育的体现D秉承“中体西用”的办学宗旨18(2018鄂东示范高中模考)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A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C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 D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19(2018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下图是马星驰在1918年所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A清末新政和预备

11、立宪的虚伪B提倡民主促进思想解放的必要C民国初期议会民主迅速发展D官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反动20(2018辛集中学模考)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C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D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21(2018广西防城港市模拟)自1895年到1920年代的约三十年间,对中国而言,围绕各种问题爆发了种种“思想战”(杜亚泉语),导致“问题符号漫天飞”(蒋梦麟语),五四之后,胡适更是直呼中国进入了尼采所说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甚至以为这八个字是对新时代的“最好解释”。这反映出当时A民族危

12、机非常严重B社会动荡最为剧烈C传统文化遭到质疑D阶级斗争异常激烈22(2018中原名校联考)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本质上反映出A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B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C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D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23(2018高考仿真)阅读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清朝末年学生留俄体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的进步B20世纪20年代前期,留学人数增加与中共建立和国民革命兴起相关C20世纪20年代后期,学习内容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D“以俄为师”一直是近

13、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的基本路径24(2018河南省洛阳市)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但是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所发表的文章中专门讨论民主和科学的合计不超过10篇,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出现这一现象说明A国民并不关心民主科学的实质B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C新文化运动具有形式主义倾向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25(2018华师大附中模考)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

14、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1【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答案】A2【解析】据材料“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他各人自己充分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

15、者提倡新青年自主进步的思想,故B选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反对愚昧迷信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新文学平易新鲜的主张,在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故D选项错误。故选B。【答案】B3【解析】由题干可知,陈独秀主张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杜亚泉则主张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反对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杜亚泉肯定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而陈独秀则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二者都是在对东西方文明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传统文化的,故选B。陈独秀主张全盘西化,杜亚泉指出西方文明存在不足之处但并未否定西方文明的作用,因此二者都对西方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都认识到了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

16、产生的冲击,但这并未完全反映题目的主旨,故C、D不当。【答案】B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A项“断送”说法绝对化,排除。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C项错误。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可以看出当时梁启超等请求废除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B。【答案】B5【解析】近代以来面临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探索学习救国救民道路,材料中各种救国道路思想出现,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D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B中根除说法绝对;C中弥补不符合事实。【答案】D

17、6【解析】从材料可知,清廷派遣郭嵩焘、刘锡鸿出使英国,但不给近代意义上的国书,只是按照传统颁发一道诏书而已,而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外交带有传统的外交观念,说明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C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不符合近代外交规则,并非英国阻止中国外交转型,A错误;材料“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表明近代中国外交带有传统的朝贡外交观念,故B错误;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的理念,“毫无了解”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D错误。【答案】C7【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以及“倡言

18、民族、民主革命”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民国时期的现象,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不是“广泛传播”,而是中国人思想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排除;C项说法片面,材料反映的中国人认识的变化不仅仅只是民主意识,排除C项。【答案】D8【解析】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天朝上国”和“夷夏之防”的观念仍然强烈,郑观应在盛世危言的开头一篇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是为了防止出现针对西学的反对和批判,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故答案为D项。A项不是郑观应的目的,排除;B项不能说明郑观应如此安排的原因,排除;C项不符合郑观应的思想,排除。【答案】D9【解析】姚莹的康

19、輶纪行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加强沿海及边疆的防务。他认为,英、法、美等国远离中国数万里,多年来研究中国,对中国的地理人事很熟悉,而我国对他们却没人了解,这是中国失败的原因。有感于此,姚莹在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历史地理知识。因此该书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答案】C10【解析】材料反映了面对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改良派、革命派、东南地区的洋务派有不同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这说明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A正确;“东南互保”并不能说明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

20、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故C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故D错误。故选A。【答案】A11【解析】由图表数据可知,1915-1921年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公布的法规条文数目迅速减少,这说明部分军阀对法治不认同,即出现意识形态认同危机,故B项正确;公布的法规条文数目迅速减少体现不出辛亥革命后法律制度渐趋完善,故A项错误;公布的法规条文数目迅速减少不能说明思想解放,故C项错误;一战结束于1918年,故D项不符合图表1918年以后的信息。【答案】B1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朝野希望甚至支持日本打败俄国,主要是因为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故B项正确。中国朝野的这种

21、行为并不是民族觉醒的表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而是强调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影响了中国朝野对日俄战争的态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而是强调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影响了中国朝野对日俄战争的态度,排除D。【答案】B13【解析】“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由此促使中国人寻求第三条道路”,这是一条介于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表明第二种文明(西方文明)已经到了末日,因此,他提倡第三种文明,也就是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俄国式的“劳工社会”,C正确,A、B错误;D属于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C14【解析】根据材料信

22、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由于传统观念导致只学习西方表面的东西,而不利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转型,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当时的留学教育不利于社会的转型而非危及清朝统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留学教育的弊端而非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教育的半殖民地化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答案】C15【解析】根据“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布农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可知,康有为认为一般百姓改革国家政治骇人听闻,还容易遭致祸端,因此康有为采取“托古改制”,说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

23、性对改革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目的,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开展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B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非革命性,C错误。【答案】D16【解析】1915年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主张女子解放、婚姻自由、反封建礼教等冲击了封建传统文化,A错误;B表述绝对,错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争取政治权利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C错误;结合所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平民、劳工、劳动、阶级成为流行话语,D正确。【答案】D17【解析】京师同文

24、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学堂,其办学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以“中体西用”为办学宗旨,故选D;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是为了宣传维新思想,提倡君主立宪制,而非君主专制,A项错误;当时仍然是传统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西方办学理念刚刚出现,不可能风靡一时,B项错误;万木草学堂是私人办学,C项错误。【答案】D18【解析】材料“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可以看出涉及到一些关注现实的问题,结合所学,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表明清朝仍在为近代化艰难

25、努力,A正确;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涉及到关注现实,着眼改革,有利于引导更多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但辛亥革命的人才主要不是来源于科举考试,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1904年科举考试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排除C;材料表明科举考试关注现实和传统儒学,和半殖民地无关,D错误。【答案】A19【解析】漫画信息反映的是议员选举过程中的金钱收买选票现象,反映出当时的民主政治存在严重弊端,说明要通过提倡民主促进思想解放来提高选民的政治素养,以及端正人们对民主政治的认识。故答案为B项。1918年清政府早已垮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议会民主徒有其表,排除C项;1918年官僚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D项。

26、【答案】B20【解析】材料并未涉及中国学习西方的内容重点是器物、制度或文化,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学东渐的过程,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天朝儒学道统、国粹论与中体西用论的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论”的最终形成,并不是回归传统儒学,故D错误。故选C。【答案】C21【解析】“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主要是针对既有的传统文化来说的,“重新估定”表明对传统文化存在质疑。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答案】C22【解析】由原有的横向对比到了后来的纵向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于自身发展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从外部到内部逐渐加深,由此本题选择B选项。A

27、选项错误,民族矛盾在当时依旧是最主要的矛盾;C选项错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还在逐步加深;D选项错误,这种转变是一种自我反思,并不是自我保护。【答案】B23【解析】清末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20年代前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成立了共产党,国共实现了首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派遣留学生去俄(苏)学习,导致留俄(苏)的学生数量增加,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军队,学习苏联的经验,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体现在学习的内容上,如联共(布)党史、

28、唯物史观,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并不是一直“以俄为师”,如维新变法“是以日为师”,辛亥革命是“以英美为师”,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24【解析】根据“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说明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对民主科学的态度,排除A;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同是提倡新文学,并非形式主义,排除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答案】B25【解析】从“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可以看出国民意识和观念的转变,体现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申报不代表政府的态度;B选项说法不够准确,用机器织布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仿织洋布,定易销售”。D选项与材料无关。【答案】C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