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80.98KB ,
资源ID:93532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3532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讲解.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讲解.docx

1、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讲解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 题 报 告论文题目以纳米流体为工质的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 班 级 1201301 姓 名 巩向涛 院(系) 汽车工程学院 导 师 王富强 开题时间 2015年12月25日 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太阳能以其储量的无限性、开发利用的清洁性,成为21世纪解决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带来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7, 8。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按照能量

2、转化方式可以分为光热转换利用、光电转换利用和光化学转换利用3。其中,太阳能热动力发电是太阳能光热转换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具有清洁、无污染等优点。但是由于太阳能资源具有能流密度低,易受到昼夜、季节、和地理纬度等因素影响的缺点,必须通过聚集技术将低热流密度的太阳辐射聚集起来,形成高汇聚的太阳能热流以实现降低热损失和高效的能源利用。传统的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包括发电子系统、传热和蓄热系统、集热子系统。集热子系统由聚光系统、吸热器和跟踪系统等部件构成。太阳光辐射经过聚光系统汇聚后形成了高倍汇聚的太阳能辐射能,照射到安装在聚光系统焦平面处的吸热器上,加热吸热管内的换热流体,产生热水或蒸汽驱动发动机,进而带

3、动电机产生电能。由于受昼夜、季节、地理纬度和天气变化等因素的的影响,太阳能的热利用具有显著的间断性和不均匀性,导致太阳能吸热器承受反复高温差的热冲击循环,吸热器容易受到高的热应力并引发吸热器玻璃管罩破裂以及吸热器的弯曲变形并最终失效9。如:墨西哥国立大学太阳能热发电站在实验和运行中,多次发生不锈钢管式 太阳能吸热器的大弯曲变形并引发玻璃罩破裂的事故9-14;美国 SolarOne 电站和西班牙 CESAI 电站都发生过热应力引起吸热器的失效而导致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站停止运行的事故15。因此,开展对太阳能聚集系统吸热器的温度场、热应变以及热应力场特性的研究,对防止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运

4、行温度过高以及抑制热应变和热应力产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能为研究太阳能高温热利用过程中热、力学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1.1抛物面槽式太阳能吸热系统的介绍 抛物面槽式集热器主要由抛物面反射镜、集热元件、金属支撑机构和驱动机构四部分组成的。其中,集热元件是实现光热转换的重要部件。集热元件由外壁涂有吸收涂层的金属吸收管(以下简称金属管)以及套在金属管外的玻璃管组成,两端采用金属密封头密封。玻璃管外壁涂有增透涂层,能够使绝大部分太阳光线通过玻璃管;内壁涂有防增透涂层,能够隔绝绝大部分热辐射能量。金属管与玻璃管之间的空间为真空区域。集热元件位于反射镜的焦线上,吸收反射镜反射的太阳光。太阳光进入集热器

5、反射镜开口,经过反射镜的反射汇聚到位于焦线上的集热元件。太阳光线首先接触到玻璃管外壁,绝大部分光线在增透涂层的作用下通过玻璃管到达金属管。金属管吸收太阳辐射能温度升高,经过金属管壁的导热,与其中的导热流体进行对流换热,最终把太阳辐射能转化成导热流体的热能。在实际运行中,随着时间变长,集热元件的真空区域可能进入气体。由于气体的存在,导致集热器热效率降低。抛物面槽式太阳能吸热系统示意图换热管工作示意图1.2纳米流体与强化换热20世纪90 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将纳米材料技术应用于强化传热领域,研究新一代高效传热冷却技术。1995年, 美国Argonne 国家实验室的Choi等人首次提出了一个崭

6、新的概念纳米流体。纳米流体是指把金属或非金属纳米粉体分散到水、醇、油等传统换热介质中,制备成均匀、稳定、高导热的新型换热介质,这是纳米技术应用于热能工程这一传统领域的创新性的研究。纳米流体在能源、化工、汽车、建筑、微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从而成为材料、物理、化学、传热学等众领域的研究热点。2国内外研究现状2.1吸热器的温度场研究现状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 Harris 等于 1985 年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圆柱形、平顶锥形、椭圆形、球形及复合平顶锥形腔体式太阳能吸热器在工作温度范围为 550900C 时的热性能及热损失进行了分析, 分析过程中考虑了六种热损失:抛物型碟式及槽式

7、聚 光系统的镜面反射损失、镜面误差损失、吸热器内部高温热辐射和反射损失、吸热器开 口处的对流换热损失及吸热器壁面与保温层的导热损失19。西班牙的M.I. Roldn 等人通过CFD软件Fluent对采用过热蒸汽条件下抛物槽式太阳能聚光系统的吸热器管壁的温度场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并通过实验测量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4。2008 年,德国航天中心的 Lpfert 等采用 14 支测量精度为2.5K 的铠装热电偶对长度为 4m 的 铜质管式太阳能吸热器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管式太阳能吸热器的直径为 50mm,外层敷5mm厚的岩棉保温层;加热功率为 5900W 的电加热器插入管式太阳能吸热器的内 部进行加

8、热;吸热器内部流体为导热油(Syltherm 800),流体的流速测量采用涡街质量 流量计20。所有的实验都是基于热平衡条件下进行测试的,在测试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辐射换热损失。2009 年,西班牙 Villar 等基于微小体积内的能量与质量守恒原理开发了一种新的三维瞬态数学模型来计算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效率;这种新模型不但考虑了材料物性随温度变化的特性,而且还考虑了太阳能集热器与蜂窝状保温层之间的隔热性能对太阳能集热器热效率的影响;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Villar 等还分析了不均匀流速工况下的平行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效率,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21。2.2吸热器的热应力场研究现

9、状2014年,中国科学院的吴志勇等人采用商业软件 Fluent 与 Ansys 联合计算的方法对管式太阳能吸热器及玻璃罩的热应力及热变形进行了数值分析1; 在分析过程中首先通过MCRT法获得管式太阳能吸热器的外表面受到的太阳能总辐射热流,再通过商业软件Fluent模拟获得吸热器的温度场分布,最后将Fluent计算得到的网格节点温度场导入到 Ansys 中,并作为管式太阳能吸热器热应力分析的温度载荷,计算获得热应力场的分布。管式太阳能吸热器中的玻璃罩与金属管连接密封节的破裂是引起槽式太阳能热动 力发电站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密封节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冷却工艺而产生的残余应力 降低了密封节的强度并容易

10、引发密封节的损坏。中科院电工所的王志峰等于 2010 年采用商业软件 Ansys 对密封节的残余应力进行了分析,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为了提高密封节的可靠性,王志峰等采用有限元法对玻璃罩、金属管及连接 密封节进行了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结果显示随着玻璃罩与金属管的接触面积的增大,密封节的残余应力降低,密封节的强度增大22。 Verlotski 等采用实验的方法对管式太阳能吸热器的热应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实 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流体流速和采用新型合金材料可以有效的降低管式太阳能吸热器的热应力22。 墨西哥国立大学的槽式太阳能发电站中的管式太阳能吸热器在实验和运行过程中 多次发

11、生了吸热器的大变形及损坏,并导致了玻璃罩的破裂,引起太阳能发电站的停产等事故。 为了解决由于吸热器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热流密度不均匀而引起高热应力的情况, Almanza 和 Flores 等提出了采用铜管式太阳能吸热器替代不锈钢管式太阳能吸热器,并提出了一种铜不锈钢双层管式太阳能吸热器;实验结果表明,铜不锈钢双层管式太阳 能吸热器能够有效的解决管式太阳能吸热器在实验和运行中发现的大变形现象3。 2.3强化换热管的研究现状作为强化换热管的一种,波纹管具有良好的强化换热的作用,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对换热器换热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波纹管作为一种高效的强化换热元件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Rainie

12、ri 等在雷诺数90-800 范围内实验研究了轴对称和螺旋状的波纹管入口段的传热性能的阻力性能。实验数据表明螺旋波纹管的径向涡组分能够有效地强化换热23。Barba 等在雷诺数100-800范围内实验研究了一种波纹管中单相流的传热和阻力性能,流动工质是高粘性的牛顿流体。结果发现波纹管相比于直管的努塞尔数有了显著提高,同时摩擦系数也增加1.53-2.45倍24。Pethkool 等通过实验研究了波纹管内单相湍流强化对流换热。考虑三种波距与管径比和三种肋高与管径比对波纹管强化传热的影响。水作为实验介质,雷诺数范围5500-60000。实验结果表明努赛尔数,摩擦系数和热性随着波距和肋高的增加而增加。

13、在低雷诺数和高雷诺数时,最大的换热因子所需的结构尺寸不同25。Laohalertdecha和Wongwises对R-134a 在光管和波纹管中的蒸发和凝换 热做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包括雷诺数、波距、波深、饱和温度、加热功率等因素对传热性能和阻力性能的影响。当发生冷凝换热时,实验结果表明平均传热系数和阻力降随着质量流量和平均冷凝量的增加而增加,波距和波深对传热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努赛尔数随着波距的增加而减小,而随着波深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波距和波深对两相阻力性能的影响并不明显。波纹管的传热系数和阻力降最高比光管能够增加50%和70%。当发生蒸发换热时,实验结果表明努赛尔数和阻力降随着平均蒸发

14、量和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波距对努赛尔特数的影响在低平均蒸发量时不明显,而对阻力降的影响在所有实验条件下增加都不明显。与光管相比,波纹管的传热系数增加大约0-10%,而两相摩擦因子增加70-140%26。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a)用商业软件Fluent对以纳米流体为工质的吸热器模型的温度分布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b)改变吸热器管内流体的雷诺数,研究雷诺数变化对吸热器上的温度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拟合出相应的计算关联式。c)以Fluent分析获得的温度场分布作为ANSYS热应变分析的温度荷;并对不同雷诺数下吸热管上热应变特性进行研究。将特殊的换热结构(如横纹槽管等)与太阳能吸热器结合起来

15、,研究太阳能吸热器的温度场分布特性;d)研究以不同性质的纳米流体为工质的太阳能吸热器的换热特性和热应变特性;e)将Fluent获得的温度场数据,导入ANSYS进行热应变分析。研究不同纳米流体为工质的吸热管热应变特性变化规律。4. 本设计的特色吸热器是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中的最主要关键部件之一 , 吸热器效率的高低与运行的可靠性,对整个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吸热器的表面受到聚光系统汇聚后的非均匀热流密度的特点,吸热器容易承受高的热应力并引发玻璃管罩的破裂及吸热器的弯曲并最终失效。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变吸热管的支撑方式,改变管道材料,本研究将着重分析不同雷诺数情况下圆管式太阳能吸热器的温度场与

16、热应力场分布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其变形与失效的原因。当前文献研究表明,对于抛物面槽式太阳能聚光系统,强化换热的主要方式是采用换热性能好的工质和改变管道材料,而使用强化换热管和使用纳米流体做为工质的研究较少,本设计创新性地将抛物面槽式太阳能吸热系统,强化换热管,纳米流体三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探索强化换热和提高可靠性的方式。5. 进度安排第一周到第四周: 了解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的工作原理,纳米流体的性质,各种强化换热管的机理以及查阅课题相关资料并写好开题报告;第五周到第八周: 整理文献,分析当前研究现状,学习ANSYS fluent 等相关商业软件进行初步数值模拟研究; 第九周到第十二周:

17、根据初步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的结果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使用不同的纳米流体的强化换热特性以及不同的强化换热管的特性;第十三周到第十七周: 根据研究的结果分析,必要时进行补充研究和实验;第十八周: 整理有关设计资料、毕业设计总结,完成毕业论文,并为答辩做准备;6. 参考文献1 Wu Z et al.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tudy of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arabolic trough receiver J. Applied Energy, 2014, 113: 902911.2 Wu Z et al. Stru

18、ctural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parabolic trough receivers J. Applied Energy, 2014, 123: 232241.3 王富强. 太阳能多碟聚光系统聚集特性及吸热器光热力特性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4 M.I. Roldn et al. Thermal analysis of solar receiver pipes with superheated steam J. Applied Energy, 2013, 103: 7384.5 韩怀志. 波节管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D. 哈尔滨工业

19、大学, 2012.6 Wang F et al. Thermal stress analysis of eccentric tube receiver using concentrated solar radiation J. Sol Energy, 2010, 84(10): 18091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12020)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8 Christos C. Agrafiotis,Chrysoula Pagkoura, Souzana Lorentzou, et al. Hydrogen P

20、roduction in Solar Reactors J. Catalyst Today,2007, 127: 265-277.9 R.F. Almanza et al. Receiver Behavior in Direct Steam Generation with Parabolic toughs J. Solar Energy, 1997, 61: 275278.10 A. Valds et al. Mathematical Model for Direct Steam Generation in Parabolic Trough Collectors with CompoundWa

21、ll Receiver J.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American Solar Energy Society, USA, 1998: 271275.11 R.F. Almanza et al. DSG under TwoPhase and Stratified Flow in a Steel Receiver of a Parabolic Trough Collector J. Journal of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2004, 124: 140144.12 R.F. Almanza et al. Com

22、pound Wall Receiver for DSG in Parabolic Troughs.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Solar Thermal Solar PACES, Australia, 2002: 131135.13 V.C. Flores et al. Behavior of Compound Wall CopperSteel Receiver with Stratified TwoPhase Flow Regimen in Transient States When Solar Irradiance

23、 is Arriving on One Side of Receiver J. Solar Energy, 2004, 76: 19519814 R. Tchinda. Thermal Behavior of Solar Air Heater with Compound Parabolic Concentrat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08, 49(4): 529540.15 J.M. Lata et al. High Flux Central Receivers of Molten Salts for the New Generation

24、 of Commercial StandAlone Solar Power Plants J. Journal of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2008, 130(2): 021002.16 H. Klaisz et al. Solar Thermal Power Plants for Solar CountriesTechnology,Economics and Market Potential J. Applied Energy, 1995, 52(3): 165183.17 N.S. Kumar et al. Thermal Analysis of Solar

25、Parabolic Trough with Porous Disc Receiver J. Applied Energy, 2009, 86: 10841112.18 X. Li et al. Thermal Model and Thermodynamic Performance of Molten Salt Cavity Receiver J. Renewable Energy, 2010, 35: 981988.19 J.A. Harris et al. Thermal Performance of Solar Concentrator/Cavity Receiver Systems J.

26、 Solar Energy, 1985, 34(2): 135142.20 E. Lpfert et al.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Overall Thermal Properties of Parabolic Trough Receivers J. Journal of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2008, 30: 021007.21 N.M. Villar et al. Numerical 3D Heat Flux Simulations on Flat Plate Solar Collectors J. Solar Energy, 2

27、009, 83: 10861092.22 J. Llorente et al. A New Solar Concentrating System: Descrip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J. Solar Energy, 2011, 85(5): 10001006.23 A. Barba, S. Rainieri, M. Spiga.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 a corrugated tube J.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8、, 2002, 29(3): 313-322.24 S. Rainieri, G. Pagliarini.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to temperature dependent property fluids in the entry region of corrugated tub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2, 45(22): 4525-4536.25 S. Pethkool, S. Eiamsa-Ard, S. Kwankaomeng, P. Promvonge. Tur

29、bulent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 a heat exchanger using helically corrugated tube J.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1, 38(3): 340-347.26 S. Laohalertdecha, S. Wongwises. The effects of corrugation pitch on th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pressure drop of

30、 R-134a inside horizontal corrugated tub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0, 53(13): 2924-2931.27 S. Laohalertdecha, S. Wongwises.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to the evaporation heat transfer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R-134a refrigerant flowing through corrugated tub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11, 34(1): 280-291.28 S. Laohalertdecha, S. Wongwises.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R-134a flowing through corrugated tub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1, 54(11): 2673-2682.开题报告检查组意见:(以下空46行文字)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