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2.88MB ,
资源ID:934644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3464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备战高考地理微专题11 青藏地区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备战高考地理微专题11 青藏地区解析版.docx

1、备战高考地理微专题11 青藏地区解析版专题11青藏地区基础知识1.位置与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等。2.自然环境:(1)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上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B喜马拉雅山脉和我国海拔最高的内陆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2)河流、湖泊: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黄河、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众多大江大河均发源于此;高原上还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青海湖。(3)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寒气

2、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有“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之说。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4)丰富的资源:青藏高原上太阳能、地热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5)野生动物资源: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3、藏民生活(1)衣:藏袍是藏族的传统服装,。(2)食:居民的日常主食是糌粑;牛羊肉也是常见食物。为了抵御严寒,人们常喝青稞酒。(3)住:牧区牧民一般用厚重的羊毛毡搭成帐篷居住,在农区和城镇多建平顶的碉房。(4)行:青藏地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青藏铁路从青海的西宁到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它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考向预测 (一)河谷农业1、有利区位条件:海拔高

3、,空气稀薄,多清朗天气,光照充足,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热量欠缺,作物生长期长,积累的养分多;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2、分布: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比较平坦的河谷和盆地,如青藏高原南部的藏南谷地和东北部的湟水谷地。3、主要作物:青稞、小麦、豌豆等。(二)高寒牧业:1、发展条件:独特的高寒气候和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2、主要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3、优良畜种:藏绵羊、藏山羊、牦牛(“高原之舟”)。(三)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线路经过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线路最高处达5072米;经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公里,经过九

4、度地震烈度区216公里。沿线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地壳运动活跃。在这样的区域修建铁路,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科研性,建设任务艰巨。风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隧道;位于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冻土隧道”。青藏铁路的修建,将结束西藏自治区不通铁路的历史,进一步改善青藏高原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西藏资源开发和经济快速发展。对加强内地与西藏的联系,促进藏族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造福沿线人民,将发挥重要作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

5、总里程达1142公里。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1)作用:合理布局铁路网,满足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沿线地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6、;维护国家边境的安全。 (2)不利因素:海拔高,高寒缺氧,不利于工人施工;多年冻土,增加铁路建设难度和技术要求;生态脆弱,增加铁路修建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和技术要求。(四)三江源地区1.三江源地区的位置特点: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位于北纬3136,东经89102之间。三江源地区分别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2.三江源地区的水源: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的49%,澜沧江的15%均来源于三江源。3.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消退、过渡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4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产生的影响:如果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

7、湖泊、沼泽不断萎缩,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下游会出现干旱灾害等影响。如果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会导致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会加剧,黄河中下游断流时间会增长等。5. 三江源地区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保护“中华水塔”,不仅对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五)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

8、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夏季,青藏高原形成低压,叠加在印度低压之上,加强了我国夏季风的势力;冬季,青藏高原形成高压,加剧了我国冬风的势力;冬春季节、对西风带有分流作用,南北两支气流在四川盆地汇合,造成我国长江流域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大题精做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拉萨河谷宽坦,平均海拔为3600米,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却高于北京34,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北京1011,因而气候更加冷暖宜人。拉萨河谷的大气含氧量约为海平面的65,外来人员总因高原缺氧而产生心理畏惧。拉萨河水资源为105亿立方米,浇灌着河谷26万亩良田沃土,粮食年产量超过9万吨,农区的人均占有粮883公

9、斤,是西藏三大粮仓之一。材料二:据了解,从2013至2022年,拉萨市将在拉萨河谷规划用10年时间造林绿化河谷及两岸山体,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材料三:拉萨河谷位置(如下图所示)(1)分析拉萨的气候与北京比更加冷暖宜人原因。(2)简述拉萨河谷成为西藏三大粮仓之一的有利自然条件。(3)指出拉萨河谷造林绿化项目的环境意义。(4)有人提出将拉萨打造成避暑的旅游城市,也有网友对此表示吐槽。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网友吐槽的理由?【答案】(1)冬季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且昼长长,太阳辐射量大;谷地地形封闭,不利于散热(有利于保温);地势高,不受冬季风影响,气温较北京高。夏季,因地势高而气温较北京低。(2

10、)地形平坦,便于耕作;海拔较低,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等。(3)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增加大气中氧气含量;稳定拉萨河的径流;稳定拉萨河谷农业生产的环境;美化拉萨市的环境等等。(4)理由:自然:(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缺氧);晴天多,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且天气易变。社会经济:距离客源市场远;交通成本高。【分析】本题考查了影响气候的因素、农业区位条件、森林的环境效益、旅游发展的条件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详解】(1)首先分析拉萨气候“冷”是因为海拔比北京高,夏季较凉爽;再分析拉萨冬季比北

11、京暖主要是拉萨的纬度较低,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大,昼长时间长,太阳辐射多;周围崇山峻岭的阻挡,使冬季风难以深入拉萨河谷;谷地地形较为封闭,热量不易散失;因此冬季气温较高。(2)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方面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拉萨河谷海拔较低,热量较为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拉萨河水量丰富,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3)森林具有调节气候、调节径流、保持水土、增加湿度、美化环境、消除污染等环境效益。拉萨河谷造林绿化,有利于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有利于净化空气,增加大气中氧气含量;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利于调节拉萨河的径

12、流量;有利于美化拉萨的城市环境;有利于改善拉萨河谷的农业生产环境。(4)结合西藏因海拔高而出现的自然特征分析,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易出现缺氧现象;晴天多,光照充足,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且天气变化大,不适宜打造避暑旅游。此外,社会经济方面,拉萨距离客源市场较远,交通成本较高,以及拉萨的旅游接待能力有限等,都不利于避暑旅游的发展。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已有1300年历史的盐井古盐田位于西藏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澜沧江两岸的泉眼流出的卤水可作为提取食盐的原料,当地盐民在各泉眼处垒石固水形成盐井,再用木桶把卤水从盐井背到

13、高台,注入盐田中,经过两三天日晒风吹,得到上等好盐。每年35月,是该地晒盐的最佳时段。过了这个时段,雨季的雨水一来,加之江水上涨,就很难晒出盐巴。下图为盐田景观。(1)指出35月该地有利于晒盐的气候条件。(2)试分析该地盐田多用木架子搭成且分层分布的原因。(3)经过岁月的洗礼,有些盐田已有“毁掉”的迹象。为了保护这一悠久的文化遗产,请从盐田所处的位置和搭建盐田的材料等角度提出至少两点建议。【答案】(1)光照充足;春季升温快;天气晴朗干燥;风速较大。(2)河谷两岸坡度较大,缺少大片平坦土地;山地森林资源较丰富,提供木材;分层木架子晒盐可充分地利用光照。(3)(风吹日晒等外力作用,木质支柱被破坏)

14、对晒盐场地加固,对损坏处及时修补;(澜沧江洪水期江水淹没盐田)搬到不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地处地壳不稳定地段,滑坡和泥石流可能冲毁盐田)盐田应尽量远离有滑坡危险的地段。【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晒盐的相关问题,题目从盐井所在的位置入手,考查适合当地独特条件下的晒盐方式。回答时需了解该地的基本自然环境特征,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的考查。【详解】(1)分析有利于晒盐的气候条件,可以从光照、气温、天气、风速等方面出发。3-5月,该地的雨季尚未到来,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光照充足;春季气温回升,气温处在不断上升过程中;雨季未到,天气晴朗干燥;风经过河流峡谷,风速较大,有利于晒盐。(2

15、)分析当地盐田使用木架子搭成的原因主要从当地平坦的土地较少,木材等原材料充足,木材长度限制以及增加光照条件进行分析:由于当地坡度较大,平坦的土地较少;两岸森林资源丰富,多木材;受木材长度限制的影响以及空间大小的影响,为了多出盐以及更加充分利用光照条件,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层状盐田(3)从盐田所处的位置和搭建盐田的材料等角度分析保护盐田的措施,从搭建盐田的材料角度看,盐田受毁主要是由于风吹日晒等外力作用,木质支柱被破坏,可以对晒盐场地进行加固,对损坏的支柱及时修补。从盐田所处的位置角度看,澜沧江降水季节变化大,洪水期水位较高,江水易淹没盐田,可以将盐田搬到不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不

16、稳定,滑坡和泥石流可能冲毁盐田,盐田应尽量远离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危险地段。3位于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具有独特的环境特征。近年来,柴达木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迅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数据中心耗能巨大,其运营最大的支出项目为服务器用电和冷却用电。数据中心机房对空气的湿度和洁净度要求较高,过多的尘埃和水汽会增加机房故障率。柴达木云数据中心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该中心的建设将提升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从水分和热量角度,说明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2)分析柴达木盆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3)分析柴达木地区建设大数据中心的优势条件。(4)说明建设大数据中心对柴达木地区产业

17、结构调整的意义。【答案】(1)水分方面: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水分资源匮乏;热量方面:盆地内部热量较周围丰富,(有“比较”之意即可得分)但总体热量条件较差。(2)柴达木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水汽含量少,空气洁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柴达木盆地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3)大数据中心为高能耗产业,柴达木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能够满足大数据中心的能源需求;大数据中心用于冷却的能耗较高,柴达木地区地势高,气温低,有利于减少冷却能耗;大数据中心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柴达木地区水汽含量少,空气洁净,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的故障率。(4)建设大数据中心可以带动相关第二产业,特别是高新技

18、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分析】本试题以柴达木盆地区域图和材料为背景,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等相关的知识,难度适中,考查了学生的区域认知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详解】(1)根据图中等降水线,柴达木盆地内部降水50毫米,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分资源匮乏。据图可知,柴达木盆地内部积温范围在1000-1500,热量条件较差,但与柴达木盆地周围地区相比较,柴达木盆地内部积温较大,热量较丰富。(2)太阳能资源丰富说明太阳辐射量多,影响太阳辐射量因素可以从纬度因素、天气状况、昼长因素、地势因素角度分析。故影响柴达木盆地的太阳辐射量

19、的原因是:地势高,空气透明度高,大气稀薄,削弱的太阳辐射少;柴达木盆地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3)根据材料“大数据中心耗能巨大,其运营最大的支出项目为服务器用电和冷却用电。数据中心机房对空气的湿度和洁净度要求较高,过多的尘埃和水汽会增加机房故障率”可知,大数据中心耗电量大,数据中心机房对空气湿度、洁净程度都有较高要求,而柴达木地区建设大数据中心必须要满足以上条件,故柴达木地区建设大数据中心的优势条件有大数据中心耗能高,而柴达木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能够满足大数据中心的能源需求;大数据中心用于冷却的能耗较高,而柴达木地由于区地势高,气温低,有利于减少冷却能耗,可节约能耗,降低成本;大数

20、据中心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柴达木地区水汽含量少,空气洁净,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的故障率。(4)根据材料“该中心的建设将提升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知,利用大数据中心,利于格尔木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提升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西北、西南、东南向内部递减。下图左为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图中甲地某年7月30日发生了一次大型泥石流。甲地附近海拔低于其2000米处有一气象站,下图右为该气象站测得的该年7月天气要素统计图。材料二拉林铁路(拉萨至林芝段)正线全长435公

21、里,设计时速160公里,是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攻克了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地质恶劣、灾害频发等诸多困难。(1)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推测青藏高原A、B两地冰川补给的水汽来源。(2)除泥石流外,拉林铁路建设还面临多种自然灾害,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产生的原因。(3)据图描述青藏高原泥石流灾害分布特征,并结合天气要素统计图信息,推测甲地此次大型泥石流发生的过程。(4)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当地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答案】(1)A地冰川补给水汽来自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B地冰川补给水汽来自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水汽。(2)地震;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发生碰撞运动,地壳运动活跃

22、,多地震。(3)分布不均,青藏高原东南部多发。原因:气温高于常年,冰川融化加快;前期降水多且集中,地表径流量大:该地区地形坡度陡;地表物质松散:植被覆盖差。(4)重建位置选择在离水源地有一定距离、海拔较高的台地上,避开泥石流多发的谷地、陡坡和沟谷口冲积扇。重建时周边修筑拦水坝:建设排流、导流设施:构筑护坡工程等:植树造林(种草),提高重建区周边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加强重建区土地开发的管理,减少大型工程建设对山体的破坏。【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及区域认知的能力,难度一般。【详解】(1)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其中三圈环流的结果是使近

23、地面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从大气环流看,A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位于我国非季风区,受西风影响较大,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为冰川形成提供充足水源。B地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主要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较大,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为冰川形成提供充足水源。(2)该题目问该铁路建设的自然灾害。除了泥石流灾害,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发生碰撞运动,地壳运动活跃,多发地震灾害。(3)结合图例、分析左图可知,泥石流灾害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地势一二阶梯交界处,图中位置是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地区。形成泥石流的条件有:地势陡峭,能够集水集物;很多在松散的固体物质在上游堆积;短

24、期内有大量降水。甲地位于青藏高原,结合右图从气候角度分析,7月份多数日期甲地日均温高于常年月均温,导致冰川融化加快,冰川融水量增加;图中9-11日期间、21-25日期间有两次降水集中且偏多时段,导致地表径流量大,为泥石流发生提供充足的地表径流。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形坡度陡。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地表物质松散。甲地气候高寒,植被覆盖差。(4)城镇居民点的选址应避开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如山谷和洪积扇地区,陡坡、陡崖的下方;重建位置选择在离水源地有一定距离、海拔较高的台地上。泥石流的发生以水为载体,因此重建时应注意排流、导流;应注意发挥绿色植物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植树

25、造林(种草),提高重建区周边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陡坡,因此应加强重建区土地开发的管理,减少大型工程建设对山体的破坏。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茶卡盐湖是在青藏高原隆起时因部分海水积留在低洼地带而形成,总面积达105平方千来,潮面具有强烈的反射能力,有“天空之镜”之称。盐粒晶大质純,储量巨大。潮底盐层平均厚5来,最厚处达9.68米。湖面上有现代化的大型采盐船游弋作业,湖畔小火车来往奔驰,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层。下图示意茶卡盐湖地理位置。(1)简析茶卡盐湖大量湖盐形成的原因。(2)指出茶卡盐湖湖盐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3)请为茶卡盐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

26、议。【答案】(1)地壳运动导致青藏高原隆起,部分海水在低洼地积存;地表径流携带大量盐分流入;湖泊为内流湖,湖水蒸发使盐分大量集聚。(2)湖盐深厚储量巨大;卤水开采后重新结品成盐层,后续资源丰富;盐湖面积大,利于机械化作业;湖边有铁路、公路分布,运输便利。(3)对湖盐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收入;湖盐开采要注意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利用盐湖的优美环境,合理规划,发展旅游业。【分析】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1)“茶卡盐湖是在青藏高原隆起时因部分海水积留在低洼地带而形成”,因此茶卡盐湖大量湖盐形成应与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有关。根据所学可知,该地原为古海洋,后经地壳抬升

27、形成内陆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水量减少,湖水盐度升高,最后盐类结晶析出。(2)盐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应从资源的蕴藏、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开采技术等方面考虑“盐粒晶大质純,储量巨大。潮底盐层平均厚5来,最厚处达9.68米”,说明茶卡盐湖岩层、深厚储量巨大;盐的质量好,市场需求大。“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层”,卤水开采后重新结品成盐层,说明后续资源丰富;“总面积达105平方千来”、“湖面上有现代化的大型采盐船游弋作业”,说明盐湖面积大,利于机械化作业;“畔小火车来往奔驰”,湖边有铁路、公路分布,运输便利。(3)茶卡盐湖地区湖盐储量巨大,可持续发展首先应从“盐”资源本身做文章,应对湖盐

28、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收入;其次,茶卡盐湖有 “天空之镜”之称,因此应从优美而独特的环境出发,发展旅游业;第三,在采盐过程中,大型机械作业及运输等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湖盐开采和运输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地,其核心区面积约170 平方千米,目前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干流流经该湿地时流向发生改变。图为若尔盖湿地位置示意。(1)指出图示区域黄河干流的大致流向。(2)说明图示区域湿地广布的原因。(3)简述若尔盖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答案】(1)先大致自西(北)向东(南);后自东南向西北

29、。(2)海拔高,年均温低,蒸发弱;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阻滞水分下渗;夏季,季节性冻土融化且上游来水增多。(3)调蓄黄河上游洪水;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分析】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属常规题,难度一般。【详解】(1)根据支流汇入的方向可以确定河流的流向。图示区域黄河干流河道弯曲,可在河道弯曲最明显处将该区域的河道分为上游、下游两部分,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图示区域上游部分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流;图示区域下游部分大致自东南向西北流。(2)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分布地区具有“来水多、走水少”的特点,广布

30、的原因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分析。在地形上,根据河流的分布可知,该地区四周多山脉,地势较高,中部比较平坦,形成了向心状的水系,使得中部地区积水较多;在气候上,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蒸发较弱,积水多,有利于湿地的形成;气温低使得当地有季节性的冻土,地表水下渗困难,同时夏季冰雪消融使上游来水增多。(3)黄河流经诺尔盖湿地,在多雨或涨水的季节,过量的水被湿地(象海绵一样)储存起来,直接减少了下游的洪水压力;然后,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里,再慢慢地释放出来,补充给河流或下渗补充地下水,有效地缓解枯水期河流缺水或断流的问题,因此若尔盖湿地具有调蓄黄河上游洪水,涵养水源的作用。通过蒸发,湿地可持

31、续不断地向大气输送大量的水气,调节区域的气候。水流经过湿地,流速减缓,有助于污染物的沉淀,特别是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有毒、有害和矿化物质,对水体起净化作用。湿地的特殊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造避敌的良好条件,是大量珍稀濒危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哺乳类和高、低等植物生长和栖息的好场所。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020年我国火星探测器“天间一号”发射升空,将对火星表面形态等开展科学探测。从气候到地貌,我国的柴达木盆地是最具代表性的类火星环境,对其进行的科学考察能为火星探测提供极为重要的类比资料。材料一:美国火星探测器曾在1976年测得火星表面两地的昼夜温差均在50左右。柴达木盆地同样气温变化刷烈,昼夜温差常在30左右,且风力强盛,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均可达25-75天。类火星环境对柴达木盆地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当地政府扬长避短,把新能源开发作为经济增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下表地球与火星主要数据对比行星质量(地球=1)体积(地球=1)表面平均温度()地球111火星0.110.15-23(1)柴达木盆地与火星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两者形成的根本原因有何不同?(2)判断柴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