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39.47KB ,
资源ID:93455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3455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1、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6-09-19 2006年1月9日在襄樊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襄樊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德炳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 一、“十五”期间的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克难奋进,扎实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初步预计,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74

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02亿元,年均增长10%,实现了人均生产总值超万元的预期目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84337.2。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畜牧业、林果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家。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全市基本实现了公路、电网、电视、电讯村级全覆盖。工业经济实力增强。 工业结构趋向合理,逐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电力、纺织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骨干的工业经济体系。“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0提高到42.2。涌现出金兰首饰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汽车、住

3、房、教育、通信、医疗保健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142亿元增加到235亿元,年均增长10.4%;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商业营销方式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产业健康发展,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称号。金融、保险、信息传媒、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呈加速发展之势。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收入规模和支出水平有明显提高。预计2005年实现全地域财政收入81.3亿元,年均增长24.7%;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39亿元,年均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五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76亿元,年均增长13.8%。相继建成襄荆、襄十、孝襄、魏樊四条高速公路

4、、一二级公路1880公里以及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襄樊火电厂二期工程、崔家营航电枢纽等重大项目顺利开工。五年间,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在全省保持比较靠前的位置,被省委、省政府明确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以“双退出”为主要内容的市直新一轮国有企业改制面达80%以上,一批改制企业活力明显增强。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完成乡镇机构规范设置、领导班子交叉任职、人员编制刚性管理、事业单位转换机制,富余人员妥善分流等改革任务,乡镇机构减少35.9%,人员减少53%。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

5、化,行政审批项目由501项减至195项。文化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卫生体制和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事业单位改革等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预计全市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0.86亿美元增加到2.7亿美元,年均增长24%;五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2.8亿美元。2005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达582家。全省首家公路口岸在我市建成开放。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完成了46个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城市路网、宽带光纤网、天然气管网逐步配套,邓城大道、诸葛亮广场等一批重大城建项目相继竣工,城市功能逐步增强。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容市貌明显改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规划建设

6、管理“楚天杯”。社区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以重点镇、口子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达43%。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市战略深入推进。实施了1045项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投资总规模36.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增强了实力。200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155家,实现总产值220亿元,分别是“十五”初的2倍和2.1倍。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基本形成了从学前教育至大学本科教育的国民教育体系。五年间,全市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投资达7.6亿元。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初步形成,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文化事业

7、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一批文艺精品在全国全省获奖;竞技体育、全民健身活动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城乡居民生活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5663元和2386元,增加到2005年的8150元和3191元,年均分别增长7.6%和6%。提高了基本养老保险金、城市最低工资、失业救济金、医疗补助金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52万人、48万人、39万人、29万人和28万人。扶贫济困力度加大,五年解决了45万贫困人口的温

8、饱问题。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逐步提高。政府及其部门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社会监督,认真办复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基层民主建设有序推进,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坚持依法行政,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政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加大信访工作力度,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安全生产法规和措施得到较好落实,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 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一手抓以高新区为龙头

9、的市区经济,一手抓以“一主三化”为方向的县域经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呈现出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高于“十五”前四年平均水平。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56亿元,增长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6%;外贸出口额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7.9%和4.3%;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

10、,向全市各级干部,向驻樊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襄樊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县域经济发展不够;经济增长的粗放性特征明显,资源利用效率低; 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民营化程度不高,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经济外向度低;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缺乏;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

11、断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构想和主要目标 2006到2010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这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襄樊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科学确定未来五年襄樊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市政府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全面、客观、深入的分析,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了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一五”期间,我市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外部环境看,我国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经济的转型、消费的升级以及重化工业带动的新一轮经济增长等,为襄樊经济跨越式发展提

12、供了历史机遇;境外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要素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农业人口加快向城镇转移的趋势,为襄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为我们发挥农业大市优势带来了新的政策机遇。从襄樊自身看,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主两副”区域发展战略,将襄樊明确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襄樊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现实的、潜在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汽车产业尤其是东风板块的快速发展,将有力地拉动全市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促进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先进制造业的升级;四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武康铁路复线襄樊段开工建设,首都机场重组襄樊机场后航线增加、航班加密,襄樊的交通和物流

13、枢纽地位与功能明显提升,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南水北调工程以及汉江梯级开发的实施、襄樊作为重要能源基地地位的确立等,将为襄樊发展带来新的重要机遇。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也必须在未来五年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 基于此,纲要(草案)提出了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构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主题和“六个必须”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

14、变,更加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总体构想是:坚持“三业并举”:突破性发展以汽车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高水准发展以产业化带动为主的现代农业,大规模发展以物流和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实施“四大战略”:工业强市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构筑“五大体系”: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以完善配套、增强功能为着力点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色环保体系。突出“两个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汽车产业开

15、发区)为龙头的市区经济,以“一主三化”为方向的县域经济。建成“三大基地”:把襄樊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陆腹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实现“两个目标”:努力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走在中部同类城市前列。 围绕上述构想,未来五年必须努力实现以下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15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917元,年均增长10%,提前实现翻一番;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46.840.7;全地域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30亿元和32.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1

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0亿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228亿元,比“十五”期间净增652亿元,年均增长16%;出口总额和直接利用外资分别达到3亿美元和2亿美元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 社会发展目标: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素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健全文化体系和体育设施,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以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和健康保障水平为重点的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化率提高到51%。 可持续发展目标: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

17、期末下降20%;基本农田保持在590万亩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8平方米;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级标准;汉江水质稳定保持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人口控制在600万人以内,人均寿命达到75岁以上。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年均分别增长8%和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口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大保险”的参保人数均有大幅度提高;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

18、展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推动我市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 一是突破性发展龙头产业汽车工业。继续举全市之力,支持东风公司襄樊基地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整车、发动机和车桥等主导产品,形成上下游产品相衔接、大中小企业相配套、研发体系为支撑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群。增强汽车工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零部件工业逐步向模块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不断拓展配套领域,更高层次地参与产业分工。 力争“十一五”末,形成50万辆整车、55万台发动机、50万辆份车桥的生产能力,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5%。 二是培育壮大四大支柱产业

19、。电力工业,坚持走“水火并举”的路子,加速发展电力产业。火电重点抓好襄樊火电厂二期工程及续建工程;水电重点抓好崔家营、新集、雅口等汉江梯级开发枢纽工程。到2010年,力争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50万千瓦以上,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占据高端、扩展领域、延伸配套、集群发展的思路,以航空航天、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新医药等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汽车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力争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的位次逐年上升。 到2010年,初步形成具有襄樊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纺织工业,以振兴纺织工业为目

20、标,着力延伸纺织工业产业链,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进产品升级换代。重点开发生产高支高密高档服装面料、高档家用纺织面料和差别化、功能化、高仿真、绿色环保化纤产品。发挥服装贴牌加工、来料加工等优势,大力发展服装工业。到2010年,力争全市纺织工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5%。食品工业,支持襄樊烟厂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市场网络优势,加快技术改造,力争建成国家重要的中低档烟生产基地。发展壮大雨润集团襄樊公司、金华麦面公司、梅园米业公司、好吉利公司、妞妞公司、浪潮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支持襄樊三九酿酒、宜城燕京啤酒、石花酒业、楚都酒业等酿酒企业扩能改造,培植品牌,拓展市场。到2010

21、年,力争全市食品工业产值过100亿元,年均增长30%。 三是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按照节能、节地、环保的思路发展建材、冶金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等。燃化工业重点提高精细化工的比重,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建立磷矿等矿产资源采选和加工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到2010年,力争全市以建材、冶金、化工为主的原材料工业产值达100亿元。 四是支持军工企业发展。加大支持、协调力度,充分发挥在樊军工企业技术装备较好、科技人才集中、创新能力较强的优势,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提高“军转民”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促进和带动全市新型工业化更好发展。 五是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从领导

22、、政策、投入和体制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路网、给排水、电力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园区创业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增强园区的产业竞争力,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招商引资、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产业集群的平台和示范区,实现集群式发展。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和产业化思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到2010年,农业与非

23、农业产值的比重由46调整为37。粮食总产保持在65亿斤左右,大力抓好百万亩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畜牧、林果、烟草、水产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十一五”末,力争畜牧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建立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大力培植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010年,力争引进和培育5个以上在国内有影响、国际有市场的知名品牌,有40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

24、系建设,广泛推广实用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二是科学规划建设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抓紧制定各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争取有一批试点村具备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 三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构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和就业信息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消除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力争五年培训农民工50万人次,组织跨地区就业65万人次。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

25、强农村道路、农田水利、通信、电网、饮水工程建设和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扎实做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对口帮扶工作, 抓紧解决极端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继续推进建沼气池、改厨房、改猪圈、改厕所的“一建三改”工程。 (三)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是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业。重点建设汽车物流中心、鄂西北综合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中心,推进传统市场向现代物流基地转化。优先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积极引进知名物流企业落户襄樊。加强专业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争取培植2家年营业收入过50

26、亿元的特大型批发市场,为襄樊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提供快速通道和交易平台。积极引进沃尔玛等一批国际国内著名商家,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努力培植15家左右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大中型流通企业,整合商业资源,带动消费升级。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二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着力打造以隆中风景区为核心的“三国文化游”和“荆山生态游”两大品牌,积极融入全省“一江两山”旅游经济圈。多渠道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重点建设“四区十景”。加快规划和建设步伐,把鱼梁洲建设成为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打造汉江观光旅游风光带。抢救、挖掘和整理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凸显襄樊旅游特色,努力把襄樊建成鄂西北及毗邻地区

27、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积极发展会展经济,提升襄樊的知名度。到2010年,力争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22%。 三是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和通信服务业,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宽带信息中心和宽带互联网建设。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实现广播电视从模拟到数字的整体平移。抓好电子政务信息工程,带动电子商务系统、公共信息系统的全面建设。到2010年全市通信光缆达7000皮公里。基本普及城市宽带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四是大力提升金融保险服务业。积极引进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襄樊发展,吸引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

28、金融领域,建立健全各类融资平台和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地方商业银行,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保险业。 五是积极发展房地产、社区服务等其它产业。提高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水平,加快节能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搞活住房二级市场,重点发展与市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普通住房,“十一五”期间房地产累计投资28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拓展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信用评价、人才培训、技术信息等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各类行业协会、商会,提升中介服务业。 (四)提高改革开放水平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行为规范

29、、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建立并实施科学的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及考评机制。积极推进综合执法,全面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好事业单位综合改革,实行分类管理,分流富余人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资产营运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和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政策,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长效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失地失业农民的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有效化解农村债务,坚决杜绝新债发生。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部完成

30、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四项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财政与编制公开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更多地引进埠外资金和技术。健全和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完善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水平。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重点支持新型材料、生化制品、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出口比重,培育出口产品品牌;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年出口额过1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50家。积极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襄樊与毗邻

31、地区和东西部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吸纳民营资本的力度与规模,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资本外溢,推动本地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联合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切实贯彻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从政策、信贷、舆论等方面全方位、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大力实施“民营企业成长工程”,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加快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使之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 四是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服务机制,加强“四个中心”和“三

32、公开”建设,建立和强化监督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加快发展的市场环境,力争把襄樊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投资成本最低、最具吸引力、最具活力的城市。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作支撑。 一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争取建立23个国家级和20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组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重点围绕汽车电子、光机电一体化培植新品牌,力争“十一五”末国家名牌产品达到5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达到60个以上。 二是提高教育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积极化解“普九”债务,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规范化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落实从2007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