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136.38KB ,
资源ID:93401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3401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感染性疾病的预防.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docx

1、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治疗性预防措施。(一)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环境控制 维护生态平衡。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搞好粪便、污水排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2.预防接种 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 是指以

2、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取的病原体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计划免疫的程序是根据有关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

3、(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乙型脑炎病毒等感染。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感染性疾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常应按各地区的病种流行情况,在该地采取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可通过普通的健康检查中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患者、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托幼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的定期检查

4、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严格管理,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岗位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岗位。5.健康教育 平时经常性的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性疾病非常重要。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二)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1.对患者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1)早发现、早诊断 健全初级保健机构,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患者的关键。诊断包括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等三个方面。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

5、征可早期诊断;实验室的病原学诊断,较为客观、正确;流行病学资料如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等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传染病报告 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法定职责。1)报告的种类 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有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6、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共计35种。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 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患者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患者或疑似患者,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

7、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患者,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患者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3)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

8、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3)早隔离 将患者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因病种而异进行隔离,期限要求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除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患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有些传染病患者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患者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

9、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1)应急预防接种 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2)药物预防 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3)医学观察 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4)隔离或留验 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3.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

10、必须经过检疫才准许外运。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是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消毒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指平时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

11、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一般是针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肠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炭疽、鼠疫等动物源性传染病。(三)治疗性预防正确并及时地治疗患者,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患者形成病原携带者。(四)自然灾害的防

12、疫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发生前应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灾害一旦发生应及时启动抗灾防疫计划,控制疫情上升,及时建立健全灾区疫情监测系统,有针对性地实施大规模预防接种。迅速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因地制宜地开展饮水消毒措施。抓好饮食卫生问题,防止食品污染和发生食物中毒。开展环境消毒、杀虫灭鼠工作。(五)检疫目前我国实施两种检疫,即国境卫生检疫及疫区检疫。1.国境卫生检疫 是指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

13、入和由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的进出口岸设立国境检疫机构,对进出国境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实行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的措施。在我国依据国家对外政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疫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2.疫区检疫 疫区系指在其国境内报告疫病疫情的卫生行政机关根据流行病学原则划定的一个地区。此地区无需与行政边界线相符合,人口特征、密度、流动性或媒介和潜在的动物存储宿主能支持所报告疫病的传播。国内遇有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在疫区内应立即组织

14、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并可对出入疫区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六)医院感染的预防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又称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医务人员、探视者或陪住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当前,随着病原体的变异、耐药菌株的增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新的疾病尤其是新发传染病的突然出现,使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卫生部已将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列为考核医疗质量及评审、复审医院等级的重要指标。国内已发生多起医院感染的事件,导致患者死亡或严重的伤害,在社

15、会各界和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因此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医院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已感染的患者、带菌者、环境中的病原体及动物感染源都可成为传染源;通过密切接触、空气、水和食物、医源性传播、诊疗器械和设备、生物媒介等传播;而新生儿、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患者和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成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在传染病的流行期间,医院作为诊治场所,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和流行的危险性更大;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自身体内的条件致病菌,通常是机会感染;母婴传播:是医院感染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早期对孕妇进行严格检查和定期保健,对感染者及时隔离和治疗是必须的。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管

16、理组织 根据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1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2.人员培训 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应进行岗位规范化培训和考核,应当具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对本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医务人员应当掌握

17、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工勤人员应当掌握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3.建立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1)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2)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3)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定期整理提供病原种类、细菌耐药性、抗生素使用情况等有价值的数据资料。5.医院感染的监测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监测工作应作为常规,定期、定点、定项目地进行,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生、分布,以及影响因素。6.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的暴发,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积极救治患者。7.如发生严重的医院感染事件,应及时向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