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09.26KB ,
资源ID:93382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3382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货币政策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效益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货币政策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效益分析.docx

1、货币政策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效益分析学 号 08 学 年 论 文课 题 货币政策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效益分析学生姓名 胡 系 别 金融学 专业班级 07 指导教师 王 二0一一年五月 目 录标 题2摘 要2英文摘要3一、居民储蓄行为分析4(一) 居民储蓄的含义4(二) 居民储蓄的变动状况与特征4(三) 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5二、货币政策7(一) 货币政策含义7(二)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概述7三、我国货币政策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8(一) 货币政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8(二) 不同性质的或政策对居民储蓄产生的不同影响9(三) 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宏观货币政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10四、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

2、性,使之对居民储蓄产生良性影响11(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时滞问题11(二)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12五、结论12参考文献13货币政策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效益分析摘 要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规模的金融政策措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也就是货币政策是否能系统地影响产出。一般来说,从货币政策的制定到执行,从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到收效等环节之间总有一段时间间隔,即所谓货币政策的“时滞”。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时滞的存在增加了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风险,使宏观调控的操作更为复杂。只有掌握了货币政策的有效程度和时滞的

3、长短,才能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存款规模不断扩大,居民储蓄率保持高位运行。高储蓄率为银行提供了充裕的信贷资金,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不断攀升的存款余额也折射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因此,对形成储蓄率持续稳定增长的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理性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试从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及成因入手,分析高储蓄背后的原因,针对货币政策改变带动居民储蓄行为的变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适当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居民储蓄;储蓄行为;利率;货币政策;金融危机;有效性、一、 居民储蓄行为分析(一

4、)居民储蓄的涵义 居民储蓄定义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个人消费的差额。其实物形态有金融储蓄与实物储蓄两部分。金融储蓄包括现金、存款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增加量;实物储蓄包括本期购买的各种耐用消费品以及住房等价值非一次性损耗的商品扣除折旧后余额的增加量。在我国的居民储蓄中,金融性储蓄约占75%,是居民储蓄的主要部分。表面看,储蓄和消费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深层次上,储蓄与消费之间还存在统一关系:一方面表现为放弃当期消费,选择现时储蓄即选择未来消费;另一方面,当期消费行为中又隐含储蓄行为,如在耐用消费品及房产地产的消费活动中存在某种储蓄行为。可见,只有全面理解并深入把握居民储蓄的内涵,才能正确认识居

5、民储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并进行更好的宏观调控。(二)居民储蓄变动的状况与特征在我国居民生活中,受传统文化影响,一方面勤俭节约是被公认的美德,另一方面人们通过积蓄以备将来不测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很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1949年建国至1978的三十年间,全国居民储蓄只有210.6亿元人民币,1978年全国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只有21.9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均一天的工资。改革开放后,这一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储蓄规模逐年递增:1988年人均储蓄存款上升到348.7元,十年增长了16.5倍,到1995年底,全国人均储蓄存款达到了2449.4元,17年增长了120倍;截至2004年末

6、,储蓄总额已达119533.39亿元人民币,是1995年末水平的近50倍。从二十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1994年曾经高达39.1%,之后一直保持在38%左右,2002年为39.3%。2005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1万亿,2006年末达到16.15万亿,2008年9月达到20.47万亿元。图表1为1992到2007年的储蓄率变化情况。图片1:当前我国居民储蓄的特征主要有:(1)储蓄总量逐年递增; (2)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3)城镇储蓄无论总量还是人均量都远远高于农户储蓄。(三)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引起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因素很多,其主要表现在存款利率

7、、居民收入、制度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预期等方面。1.储蓄对利率和通货膨胀非常敏感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直接受到储蓄率的影响而储蓄率的变化受到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我国居民存款对名义利率下调的利率弹性小,而对名义利率上调的弹性大;而样本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我国名义利率是下降的且在调整以前名义利率是不变的,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存款变化受到名义利率变化的影响很小,主要受到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利率变化的影响。2.居民收入逐年递增收入是影响储蓄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会越来越低,这样,居民的消费就变少了,储蓄

8、就增多了。同时凯恩斯在通论中也描述了消费理论与模型,他认为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的绝对水平,相应的储蓄作为消费的对立面,单位收入的增量也会引起储蓄的增量。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增长的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率平均为9.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7.55%。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慢于经济增长率,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9年的343.4元上升到2002年的7702.8元,上升了21.4倍,农村居民家庭村收入也由1979年的133.6元上升到2002年的2475.6元,上升了17.5倍。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无疑成

9、为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3.公共物品短缺医疗和公共卫生保障是最基本的准公共物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的供给和消费过程中各种现象表现的更为复杂,一方面中国表现出准公共物品的相对短缺,而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有限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又加剧这种短缺。现在,国内比较大的医疗机构都在不断更新和增添新的大型或超大型诊疗设备。为尽快回收投资成本,所以就有了重复检查、诱导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等现象的出现。据估算,医疗机构滥开药、滥检查等浪费现象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在20%至30%之间,如再加上药品回扣、药品虚高定价、乱收费等现象,使医疗资源的短缺现象更加严重。近年来,被称为“三大提款机”的教育、医疗、住房支出

10、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扩大,导致居民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受到一定抑制。更为不容忽视的是不少居民还为此产生了强烈的支出预期,形成了平日节衣缩食和难以轻松消费的现象,对整体消费需求产生了较大影响。4.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儒家思想的教化,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基本形成一种定式即知足长乐,把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美德。这种习惯意识,长期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较快,消费渠道不断拓展,但一直注重储蓄的节约风尚并没有改变。所不同的是,随着居民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勤俭节约和储蓄的方式、内容构成发生变化。如在货币收入较低而实物配置较高的时期,居民储蓄的方式主要采取实物储备,储蓄的内容

11、主要是满足交易和预防动机的需求;在居民货币性收入较高且市场性消费为主时期,居民储蓄的方式主要采取金融资产储备,储蓄的内容主要是银行储蓄存款和有价证券,以满足预防和投机的需要。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货币收入得到了长足的增长,在勤俭节约风尚的历史习惯作用下,储蓄增长也十分迅速。5.制度因素交易费用的高低取决于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合理的制度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因此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在90年代末期,国家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变化对居民的预期支出也

12、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也必将影响到居民的储蓄行为。制度因素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居民储蓄率的增高。受城乡二元保障结构,和在城镇又存在明显的国有和集体二元结构的制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覆盖范围狭窄,养老保险只是覆盖到了城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部分企业职工和少数个体劳动者,医疗保险暂时也还没有覆盖各类企业职工和自由职业者。基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变迁的不可确定和相应政策规范的不完善导致居民收入预期的未知性,为保证未来的消费水平和预防事故和灾难,他们只有节省开支增加储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够分解居民未来生活之忧,从而起到释放储蓄,刺激消费,拉动经

13、济增长的作用。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和政治更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制度的进步势必带来经济的发展。6.影响居民储蓄的心理因素(1)未来收支预期不确定性加大导致预防性储蓄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居民储蓄的三个最重要的原因依次是教育、退休和工作保障。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为弥补财政教育经费的不足,中小学和大学都增加了收费,其中有的是政策允许的,有的则属于乱收费。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学费标准已经跃升了10倍有余,占到了一个普通家庭现期和未来支出的一大部分,大大推动了家庭储蓄倾向的攀高。养老方面,养老金体系的资金来源将由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制。由于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很多家庭考虑

14、到最坏的情况,储蓄了超过未来所必需的资金,从而推动了个人储蓄。此外,在医疗制度改革方面,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加入了医保,但医保所涵盖的范围有限,与原有的免费医疗相比,预期支出相应增加。中国加入WTO带来的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由此产生的从业人员的变动,尤其是国有企业面临的重组和继之而来的裁减人员,都会给人们的心理预期投下阴影,未来预期收入的减少必将提高储蓄倾向。(2)居民的投资渠道的狭窄和投资工具的匮乏目前市场上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匹配较好的金融产品仍显不足。不少投资渠道不仅收益低,而且风险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股市不规范。不少上市公司只想圈钱。此外,股票市场透明度较低,频繁传出的会计丑闻,

15、不仅严重伤害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大大降低了其心理预期。而且股市变幻莫测,投机大于投资,特别是近几年股市缩水较大,一部分股民蒙受很大损失,使大多数居民不得不谨慎投资。债市不发达。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市无论是市场规模债券品种,还是市场发育程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表现为市场规模过小,品种过少,市场参与者单一,债券流动性差,市场体系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等。但对于大多数城镇居民来说,最安全最方便利息收入又高于银行储蓄存款的投资方式就是买国债。近几年,每次发行国债,银行门前都要排起长龙,而农民由于居住分散导致更高的国债发行成本,使得他们对这种相对来说最基本的投资工具都无涉及。保险服务不尽如人

16、意。由于我国保障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力以及所谓“投保容易索赔难”等问题,使得居民对投保心存疑虑,尽管获利甚微,也愿意把得之不易的钱存到银行里。此外,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未被大多数投资者所了解和接受,而且其品种不够丰富且供给不足,居民难以找到相对稳健和具备投资价值的金融产品,这就使得居民投资空间大打折扣。二、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涵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同财政政策一起构成国家调节经济的两大宏观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

17、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二)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概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依靠计划和财政手段,货币、信贷手段处于从属地位。在“大一统”的金融格局下,中国人民银行集中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诸多职能于一身,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综合信贷政策。20世纪80年代,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金融改革和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中国人民银行于1984年开始专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以国家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虽然信贷现金计划管理仍居主导地位,但间接金融工具已开始启用。这一期间是我国经济高速

18、发展时期,大量超经济增长发行的货币导致商品供需失衡,物价持续上涨。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三次货币扩张,进行了三次货币紧缩。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人,货币政策操作逐步向间接调控转变。从1993年到2005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3年到1997年,通过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积极治理通货膨胀,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第二阶段从1998年开始到2002年,货币政策以适度放松为主要特征,旨在治理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增长。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至今,货币政策调控的明显特征是为了防止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我国货币政策无论从角色、方式还是其发生的作用

19、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保持币值稳定等经济目标的作用也今非昔比,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无论是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利率进行调节,还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都没能使货币政策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央行政策如泥牛人海,悄无声息地消融在各种制约因素中,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然有待改善。三、我国货币政策变化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一)货币政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居民消费,使之生产和

20、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应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以增加居民的储蓄,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前者是扩张的货币政策,后者是紧缩的货币政策。无论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得以实现的。1.政策传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经济主体传导模式,是通过市场上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通过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的变化改变经济变量来实现的。如下图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居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货币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影响居民消费储蓄的结构。居民消费形成最终需求,居民储蓄形成重要的投资资金来源。包

21、括储蓄与消费决策、金融资产组合选择和消费结构选择:居民储蓄与消费决策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居民的金融资产组合选择影响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资产构;居民的消费结构选择影响经济结构变化。与此同时货币政策若在各个环节(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社会公众等不同环节)发生时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公众的经济行为,进而影响到名义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和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状况。2.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重要性日益上升,利率同时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内生性的利率一般反映了平衡状态下资金的供求价格,而外生性的利率则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用来影响市场主体对资金的供求。利率政策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工具,主要作用是通过改变外生性利率,来

22、调节投资和消费的成本,并改变市场主体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利率传导渠道的主要内容是:央行通过确定基准利率、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利率或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产生影响;货币市场的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等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影响银行信贷市场的存贷款利率及汇率等,使货币政策通过他渠道得以传导。随着金融开放的不断升级,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中,利率传导渠道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最终成为最主要的传导渠道。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与成熟,利率将成为最能够真实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指标,任何数量的指标都是不可控的,只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利率还可

23、以通过其他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挥作用。首先,利率可以通过银行信市场,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进行调节。其次,利率的变化还影响到资产价格的涨跌。再次,根据汇率的利率平价等式可知,两国货币的汇率受其利率之差的影响。(二)不同性质的货币政策对居民储蓄产生的实际影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到2007年将近10年的时间里,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2007底开始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但到2008年年末就转为“适度宽松的货币策”。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货币政转变之快一时另很多人难以适应。我们根据货币政策的性质划分,货币政策整体可以分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不同的货币政策会对居民储蓄,乃至国民经济产生

24、不同的影响,在经济社会中,实施不同性质的货币政策,常常是为了经济稳定,减少经济波动。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可以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而在经济衰退期,则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自该开放以来,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式的发展,不断调整着货币政策的节奏和方向。下面将分析不同性质的货币政策对居民储蓄产生的实际影响。1.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毋庸置疑,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经济快速下滑的必然选择。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充足流动性和宽松的投资、融资环境,以刺激投资和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它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消费:(1)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和消费。经典经济学理

25、论一般把投资和消费看成是利率的函数,降低利率可以使得企业投资的成本下降,有利于企业投融资。同时,降低利率还会导致居民储蓄收益下降、证券价格上升,从而刺激消费。(2)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货币供应量,为经济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增加货币供应量会使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增加,客户可以以优惠的条件获得资金,从而有利于激投资和消费。1.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才会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防止物价上涨过快。在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之间有一个简化的计算公式: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如果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当银行的名义储蓄利率小于通货膨胀率时,储蓄人所

26、获得的实际利率为负值。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水平,可以提高人们的储蓄倾向,增加居民储蓄,而且高利率会增加储蓄人的利息收入。经济的长期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经济发展的这种周期性变化一般存在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当一国的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时,需要有不同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之相适应,以达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高就业、稳定价格水平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当然,货币政策并不是万能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具有外部时滞,因为它是间接地对总需求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是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通过利率变动进而影响投资,然后才能影响到就业和国民

27、收入水平。因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从货币政策出台实施到发挥作用必然需要一段时间。由于货币政策本身的局限性,单独使用货币政策并不能取得最佳效果,需要与财政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三)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宏观货币政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1.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

28、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投资和消费等方面,而这些又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1)对出口的影响。总体上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乃至发生轻微的经济衰退已成定局。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特别是美国消费水平下降,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相应下降,这将从外需方面抑制我国出口的增长。(2)对投资的影响。2008年18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9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4%

29、,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还是有较明显的回落。总体而言,由于利用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的比重很低,为3.5%左右,其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总体影响也相应很小,因而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外资在中国经济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直接投资减少对中长期经济增长还是存在负面的影响,因而需要继续关注美国金融危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3)对消费的影响。2008年18月我国的消费一直保持较快增长,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21.9%。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也达到了近年来的新高。这一情况表明,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消费增长尚未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展望未来一段时间

30、,外需放缓将影响一部分出口产业的就业与收入,进而对部分人群的消费产生不利影响。2.政府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下旬做出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下降1.08%的举动,是十年来罕见的猛烈的货币政策动作。不仅是为了弥补国内企业与居民的作用消失危机,更是为了弥补国际资本撤离或者撤离预期对市场流动性萎缩的反动作用。同时伴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信贷额度放开,不仅是固定资产投资配套资金的需要,也是向企业注入流动性,从而防止企业因流动性不足导致出现的“枯萎病”。如果说1998年为了亚洲经济的稳定,中国以牺牲自己利益为前提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当前,国家政策上对人民币贬值的主要措施是提高出口退税率,从而为相关企业出口提供政策性保护。这种政策性保护措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政性的货币贬值,但出口补贴越多,实际上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其它国家居民补贴越多。这种补贴政策并不能鼓励企业利用技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如果直接采用贬值的措施,即大量地向市场注入货币,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范围,主动地贬值,形成对内贬值与对外贬值的统一,则中国不仅可以抵消美元战略性贬值对外汇的侵蚀作用,还可能因素将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外移。鉴于中国国内巨大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压力、三农需要巨大资金的投入,对外贬值的压力是现实的。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