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3 ,大小:74.79KB ,
资源ID:93082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3082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1、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走出误区,返璞归真浅谈高一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是用古代书面语文言写成的文章。由于它远离我们的时代,许多词语的意义、语法特点,我们感到陌生,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我们又不太熟,或者从来就没有接触过,所以词句古奥难懂,学习文言文就成了语文学习中一个难点。 高一阶段的学习是高中学习的关键,语文学习亦然,文言文学习亦然。高一的文言文学习,要达到使学生阅览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言文的能力有所提高的目的。高考了文言文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加大了翻译题的考查。高一打不好文言文的基础,高中的文言文学习就会很吃力 结合教学实践,本人认为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应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上课不听讲,只

2、看参考书部分学生上文言文课时,上课只看参考书,不听老师讲课,认为一看就懂,结果书一合上,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题都不会。参考书可以看,但不宜在老师讲课时看。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是死的,是现成的答案,上课看课外参考书,一般不用心记,看明白就行,大多数印象不深。而老师讲这一知识点时,要经过启发、引导,经过讨论得出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思考的过程,印象就深刻,记忆就牢固。学生既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而不是只知道“然”,而不知道“所以然”。 误区二重整句翻译轻具体字词高一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只注意这一句话我会不会翻译,会翻译就行了,很少关注这一句中的某个

3、词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通假字;有没有古今异义字;有没有词类话用;这一句是不是特殊的文言文句式等问题。甚至有的学生上课只忙着记老师对这句话的翻译,要么写在书上、要么写在笔记本上,课堂记住了翻译,可单独把这句话写出来让他翻译,便不会了,原因就在于轻视了句中具体字、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依本人所见,高一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应注意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一字一句的学懂,即弄懂这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它是什么词性,做什么句子成分,什么意义,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等。一字一句都搞明白了,翻译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搞懂了、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增强阅读其它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只记翻译,这就好比只会开车;而

4、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这六个方面来认真学习文言基础知识、钻研具体字词就不仅会开车而且还会拆装车、修车了。 误区三轻视背诵目前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还存在不重视背诵的问题。课后不要求背诵的不背、要求背诵的也不背,或者背不下。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弊病。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通过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的实词意义、虚词用法等也就记住了,记得多了,就能够触类旁通了。那么如何背诵文言文呢?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我以为背诵要经过多遍朗读,边体会,边记忆,而不是单浅的死记硬背,要牢记文脉,想着去背去补充、丰富文脉骨架,定会背诵的快、准,记忆时间长。 误区四忽

5、视归纳目前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学到一个词就记这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知道联系这一词在其它课文中的其它意义和用法。这样遇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题就傻眼了。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学到:“浴乎沂,风乎舞雩”中“乎”用于句中相当于介词“于”,论语十则中学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乎”用于句末是语气词。把这两则归纳了、整理了,遇到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用老师讲,就会判断出句中“乎”是用于句中相当于介词“于”。再如:知道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不吾知也”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句,也就能判断出课外阅读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

6、置句。所以在学习文言文中教师不应就这一课教这一课,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所学的文言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生不应就这一课学这一课,而应该及时归纳、对比、整理学过的文言知识。这样才能逐渐掌握常用文言文实词的意义、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词句的特点,领会它的规律性和灵活性,从而触类旁通,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总之,高一的文言文学习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我们一定要走出误区,注重于每一个字、词的学习,加强背诵,注意归纳、整理,这样就一定能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008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唐宋八大家散文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2004高考(湖南卷)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

7、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

8、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

9、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

10、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译文: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译文: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译文:11B“和”读h,应和,跟着唱。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120个,除“和”与“阴”在其中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

11、学大纲规定要掌握168个实词之列,故不为超纲。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12A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项:“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13CA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14

12、D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作为高考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西不应进入试卷。15(8分)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

13、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

14、。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

15、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题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

16、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

17、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选自四部丛刊)【注】梅尧臣:字

18、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荫y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愈穷则愈工。穷:生活贫穷。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羁:寄居或停留在外地。D犹从辟书,为人之佐。辟书:聘书,指接受某部门长官的聘请。C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荐:推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B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C非诗之能穷人。而写

19、人情之难言。D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其为文章,简古纯粹。3下列句子中补充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梅圣俞)辄抑于有司B(语诗者)乐于诗而发之C(谢景初)次为十卷。D(予)辄序而藏之。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说明诗文“愈穷则愈工”的一组是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其为文章,简古纯粹殆穷者而后工也。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ABCD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亡友困厄生活的同情和不平。B对亡友其人其诗文的赞美倾慕。C对造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社会的批判。D提出了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6下列有关“诗穷而后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20、A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磨砺,幽愤郁积时,方能写出内容精美的诗歌作品。B序中“达”“穷”皆限指政治仕途。为此,作者对梅尧臣仕途困顿表示了痛惜,同时他还高度评价了梅尧臣的诗作。C在欧阳修之前,孔子有“诗可以怨”、司马迁有“发愤著书”、韩愈有“不平则鸣”的说法,“穷而后工”的观点,是对前人思想的发展。D作者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的观点,深刻地概括了古代作家生活境遇和诗歌创作的关系。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B梅圣俞诗集序从议入手,提出“穷而后工”的论点,然后择

21、要介绍梅尧臣的生平,进而引发作者感慨。行文先议后叙,转换自然。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D作者怜友惜才,将梅尧臣设计为“御用诗人”,固然有情感深厚地为友人鸣不平的意思,但多少显露了他的思想局限。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或用“/”句读。(10分)(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分)(2)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2分)(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3分)(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2分)1A2B3B4D5C6B/这里的“穷

22、”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顿,但据文意,不能设限。7C/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才。8.(1)然而当时人无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向梅圣俞请教。(2)虽然对梅圣俞了解很深,最终也没有举荐他。(3)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旧稿)。(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参考译文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

23、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

24、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

25、值得叹息吗?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庐陵欧阳修序。三、阅读下文,完成58题。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

26、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容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

27、,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古文观止)注解本文为嘉佑七年(1062)苏轼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作。这三个典故分别是:周成公得一异禾,便作嘉禾一篇;汉武帝在汾水得一宝鼎,于是改元为元鼎;叔孙领兵大胜北狄,俘秋君侨,即给儿子取名侨如。扶风:即凤翔府。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雨麦于岐山之阳雨:天上落下B既而弥月不雨弥月:不足一月C农夫相与忭于野忭:惊恐草一木D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繁兴:繁荣兴旺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28、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其占为有年忧者以喜,病者以愈AB其可得耶始旱而赐之以雨雨麦子峻山之阳古者有喜,则以名物CD属客而告之五日不雨则无麦7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都体现作者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贸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ABC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

29、幸福安宁。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5、A(雨:用作动词;弥月:满月;忭:喜悦;繁兴:多发。)6、D(A那;岂B因此;把C的;他们)7B(除,其余均能体现)8C(全文以一“喜”贯穿)附文言文译文: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

30、载当时下雨这一件喜事。古时的人有了喜事,就用它来给物取名,表示永不忘记。周公得了“嘉禾”,用它作为他的书名;汉武帝得了鼎,用它作为他的年号,叔孙战胜了北狄,用北狄国君的名作为己儿子的名。他们的喜事虽然大小不等,可是用它来表示永不忘记却是一致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署。在厅堂北面建了个亭子,在南面开了个水池,引来了水,种上了树,当作休息的地方。这年春天,岐山南面下了麦雨,占卜说是个丰收年。接着,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老百姓正在因此担忧。过了三个月,到四月初二日(乙卯)才下雨,四月十一日(甲子)又下了雨,老百觉得没有下够。四月十四日(丁卯)又下大雨,一连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厅堂上互相庆贺,商人们在衡市上一起唱歌,农民们在田野上成群欢舞。担忧的人因此高兴起来,患病的人因此病情好转,我建的亭子正好在这个时候落成。于是在亭子里摆上酒席,向客人敬酒并告诉他们给亭子命名?我说:“五天不下雨行吗?”客人说:“五天不下雨就没有麦子”十天不下雨行吗?”客人说:“十天不下雨就没有稻谷。”我说“没有麦,没有稻,将会连年饥荒,诉讼案件就会接连发生,而且盗贼也会增多、猖獗。那么,我和你们几个人虽然想要悠闲自在地在这亭子里玩乐,那能做得到吗?现在老天没有遗忘这里的百姓,刚刚出现旱情就赐给了雨。使我和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