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46.76KB ,
资源ID:930281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3028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代墓葬玉衣成因考.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代墓葬玉衣成因考.docx

1、汉代墓葬玉衣成因考汉代墓葬玉衣成因考关键词:玉衣 形成 原因【引言】汉代的墓葬文化中的玉衣文化可以说是和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同属于汉代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玉衣经过缀玉面幕、缀玉衣服、玉衣套的一系列发展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本文主要就玉衣在汉代的空前发展,试对玉衣的形成原因做初步的探讨。汉代玉衣文化在汉代的繁荣汉代玉器是承前启后的发展时期,在继承了先秦玉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汉代玉衣以其独树一帜的时代特征、复杂的加工工艺、巨大的形制和严格的等级制度而备受瞩目,可以称得上是汉代玉器中的代表形式,同时也是丧葬用器不同于前代的部分。玉衣又称“玉匣” 或“玉柙”韵会中有:“匣,

2、通作柙。”辞通中称:由东周时期尸体局部使用的丧葬用玉如缀玉面幕、缀玉衣服、玉衣套等演化而来 “及至东园秘器、珠襦玉柙,豫以赐贤。”(汉书董贤传)颜师古注:“旧汉仪云:珠襦,以珠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玉为柙,至足,亦缝以黄金为缕”。玉衣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脸盖 2、头罩 3、上衣前片 4、上衣后片 5、右袖筒 6、左袖筒 7、右手套 8、左手套 9、右裤筒 10、左裤筒 11、右鞋 12、左鞋(如图1)(图1)玉衣是汉代丧葬用玉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其核心的组成部分。一些有身份地位的贵族都以能使用玉衣下葬为其最高的丧葬期望。导致了在汉代的各个皇帝、诸侯王等的墓葬中均有玉衣

3、的出现。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出土的两套完整的玉衣是我国出土最早的有确切时代可考的玉衣,为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63年)时期的墓葬。其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发掘出的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玉衣,出土后引起了极大轰动。刘胜玉衣,全长188cm,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的大小和形状,是按照人体各部分的不同形状设计的,其中绝大多数是长方形或方形,也有少数是角形、梯形和多边形的,玉片的角上穿孔,再用金丝编缀起来。玉衣的形制分为头部、上衣、裤、手套和鞋五大部分。其中头部由脸盖和头罩组成,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组成,裤由左、右裤筒组成,手部作成五指形,足

4、部成鞋靴状。玉衣是汉代皇帝和显要贵族死后特制的殓服。刘胜之妻窦绾玉衣长172cm,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700克,结构和刘胜墓出土的玉衣基本相同。江苏徐州狮子山楚夷王墓虽已盗掘但是仍然出土了玉衣片4000余片,为金缕玉衣。夷王卒于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因此可以说最迟到文帝初年,完整的玉衣已经出现。由于当时的人们十分相信玉器能保存尸体使之不朽,更把玉衣作为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之后一直到东汉末年献帝刘协时期的四百多年的时间里汉代的墓室中一直都有玉衣的出土,以玉衣殓葬是汉代丧葬制度的一个特点,玉衣可以说已经成为了汉代墓室的标志性物品存在了。汉代玉衣的作用在我国的历史上,人们一直把玉

5、器看做正直、温和等等正面情绪的象征。更是“比德于玉”认为玉器是一切美好道德的载体,提倡“古之君子必佩玉”甚至达到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程度,希望达到借助玉器来达到滋身养体的目的。在墓室陪葬品中认为玉与“君”、“父”、“男”同样属于乾,具有阳刚之性可以驱鬼辟邪、祛除阴气。另外封建帝王的影响也同样使得人们认为玉属乾卦,身具阳性,佩戴于死者身上可驱除死后产生的阴气以保存尸身使之不朽。这种用玉来陪葬死者以达到保存尸身的观念在我国古代被广泛的流传。玉衣的使用是这种观念达到了极致状态,同时大量的出土文物也印证了周礼中“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琮以敛尸”之说。尸体是裸体放入玉衣中的这样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到

6、玉衣,认为能够更好地驱除阴气。在玉衣头套的顶部开有一个小孔,它与T型帛画等的作用是同样的,都是用以引导死者的灵魂升天。与古人思想中的灵魂不死有直接地关系。另外,玉衣还有着标志等级制度的礼器的作用。自西周后青铜器逐渐的的淡出了礼器的舞台,玉器逐渐的取代了它作为礼器的作用。经过发展,到东汉时期玉衣完成了它作为礼器的系统制度。玉衣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汉书与服志中明确的记载了玉衣的使用规格皇帝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夫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夫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另外后汉书礼仪志中也有关于玉衣使用制度的规定:皇帝用“金缕玉柙”,“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

7、;大贵人、长公主铜缕”。甚至是外邦夷族的国王死后也是“其王葬用玉匣” 。汉代的统治者为了明确这种等级制度更是为此专门设立了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此外,东汉朝廷还将玉衣赐给少数民族的君主。例如位于东北的夫余国,其国王殓葬用的玉衣就是东汉朝所赐予的。朝廷先将由东园制作的玉衣运往边境的郡县,夫余王死后则“迎取以葬”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玉衣标志阶级地位的礼器的作用。 玉衣除了以上的作用外,还具有装饰尸体的作用。汉武帝刘彻的玉衣“镂为蛟龙鸾凤龟鳞之象,世谓之为蛟龙玉甲”。扬州甘泉山汉墓所出土的玉衣片中有些刻有蟠龙纹,并贴以金片。河北邢台汉墓出土的二百多片玉衣片中则有一半左右雕刻蒂纹或云纹,纹饰镶嵌

8、有金丝金片等。玉衣的形成 玉衣的形成大体由东周时期尸体局部使用的丧葬用玉如缀玉面幕、缀玉衣服、玉衣套等演化而来。缀玉面幕为覆盖在死者脸上的物品。礼仪土丧礼中记载古时覆盖在死者脸部用“布巾”、“面幕”面幕是用一尺二寸见方的织物制成,外黑而里赤,四角有带,可系于死者脑后。其上的玉器大都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形状像五官中的某一部分。二、玉器上穿线的孔都是由侧缘通向背面。从考古资料上来看,早在东周时期就有缀玉面幕、缀玉衣服的出现。1954年到1955年在洛阳中州路发掘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就有出现。这种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就极有可能是汉代玉衣的最初的雏形。根据仪礼土丧礼记载,古时覆盖在死者的脸部用

9、“布巾”,而包裹整个头部的则称为“掩”。在覆盖面部织物上缝缀玉片以象征面部器官,这种现象可以认为是玉衣头部脸盖的雏形。至于玉衣头部的头罩,则应裹首的“掩”发展而来的。在上述墓葬中还发现有些死者的身上也有一些带孔的长方形玉片。应是缝缀在死者的衣服上的,墨子节葬下记载:“诸侯死者,虚车(库)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吕氏春秋节丧篇则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高诱以“玉匣”注“鳞施” 。“鳞施”就是指缀玉衣服,而这种殓葬服饰即为汉代玉衣的前身。玉衣套是继缀玉面幕、缀玉衣服之后向玉衣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徐州托龙山M1出土了玉头套和足套。头套结构完整,形制清晰,将玉片缀于织物上,然后套在头

10、部用玉片包裹于身体的各个部分,已经具备了玉衣的基本特点。山东临沂洪家店汉墓出土了玉面罩、玉帽、玉衣套、玉鞋(袜)共六件。由1140枚玉片组成与完整的玉衣相比没有上衣、袖子和裤筒。可以说玉衣套已经极为接近玉衣的形制了。 汉代墓葬中大量出现玉衣的原因玉衣能够形成的情况并不是突然地出现的,它的形成也有一定的特殊条件。可以从青铜礼器地位的丧失、汉代的国富民强、儒家文化等思想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大致地了解玉衣在汉代能够得到巨大发展的原因。青铜礼器地位的丧失西周时期“礼崩乐坏”统治者已经失去对国家的统治权,人们对统治者不再抱有畏惧的态度,当然同时对象征统治地位的礼器更加的不被重视。大量的生活富足者超出礼仪制度

11、的允许,把象征着更高身份地位的青铜器作为为死者选择陪葬器物的考虑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西周以后的墓葬用器出现了纷繁、杂乱的现象,墓室中的青铜器已经不能成为当时贵族的身份地位的代表。按照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只能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等等。鼎的大小与多寡标志着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下。到了汉代虽然等级较高的墓葬中仍有编钟、编磬的出土,但是大多作为明器,青铜器已经失去了作为标志身份地位的关键所在。同时西周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发展的日趋成熟,官方已经失去了对青铜器制作的垄断,诸侯甚至一些大商巨贾都能制作。民间出现了很多的实用性质的青铜器,甚至达到了成为商品用来交易的地步了。青铜器已

12、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用具而失去了其威严性。后来铁器的制作也已经被大量的运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铁器等比青铜器拥有更高地使用性能的器具的出现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青铜器无论是其珍贵性还是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的礼器都已经不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汉代的统治者已经不可能再把被平民广泛使用的青铜器作为标志身份地位的礼器使用了。国富民强为玉衣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刘邦建立西汉,即帝位后,命令陆贾为他总结包括秦亡在内的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为他提供治理国家的方法。陆贾有鉴于战后民生凋敝的国家状况,结合了道家“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和儒家“仁”的理论,指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

13、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之故也”。刘邦采纳其建议,“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实施“无为”之政,“文武并用”。在经历高帝、惠帝以及吕后三代的治理之后,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地恢复,国力日益强盛。到文帝、景帝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史称“文景之治”。汉代还有“昭景之治”。同一时代出现了两次大的社会繁荣,正如汉书食货志中所载:“都鄙禀庾尽满,而库府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众庶之间有马,仟伯之间成群”。这样的盛世繁荣景象在汉代的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上有很多的表现:田耕、播种、收割、扬谷、牛车、饲马、放牧、丰收

14、、宴饮、庖厨、百戏、歌舞、奏乐等成为常见的表现内容。贵族在这样繁荣的经济基础上更是非常的讲求享乐生活汉书食货志中有载:“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皆亡上限。”为了能够在死后也能继续享有阳世的福祉,人们往往不计得失的建造墓室,殓葬品也同样受到了极大地重视。玉衣作为保护尸体的用具,同时也是阳世美德的象征更是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琮以敛尸”就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儒家文化等思想的影响汉代建国之初,认真地反思了秦朝灭亡地教训,在治理国家地思想政策等方面,经历了十余年地发展。终于在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时期,在听取了叔孙通:“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的基础上,

15、认可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把儒学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在维护封建阶级统治的同时也促进了汉代玉衣的发展演进。这种促进主要表现在儒学思想之中的“孝”道等对父母及长者的尊敬上。另外神鬼学说、成仙思想的影响使得人们对死后的重视程度更加的大。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冥器的陪葬等都在汉代的墓葬中被出土出来。而保存尸体用的包括玉塞、玉唅、玉握、玉衣等的葬玉体系在汉代已经非常的完整了。而其中玉衣是最高的葬玉形制,是贵族的专用殓服。汉代的儒学在吸收了周易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为忠孝纲常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种“援道入儒”的情况下,作为官学的

16、儒学不仅仅体现了儒家的君亲伦理思想同时也体现了道家的天人感应思想。在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中,把“天”说成是有意志和绝对权威的至高神“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最尊也。”“天”同时也支配着人间的帝王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观念认为“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违。则民有逆命” 。“君权神授”的思想学说所建立的纲常伦理对汉代墓葬的演进和玉衣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君权神授”的基础上融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体系。在“三纲五常”学说的影响下,儒家重视孝道,“夫孝者,天之经也” 。“孝“为汉代统治者巩固与强化家族宗法轮的基础,是“是三纲”的基本

17、环节。正如董仲舒所说:“虽天子必有尊也,教之以孝也,必有先也,教之以弟也”,“百姓不安,则力其孝弟。孝弟者,所以安百姓也” 。正因为汉代把孝道放在了至高重要的地位,因此对死者的尊敬也达到了极点。在死后保存尸体,汉代人不仅仅是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同时道教羽化升仙和鬼神学说也对其有极大的作用。在儒家“孝”结合了羽化升仙和神鬼学说的情况下,在汉代人的思想中形成了“天界”、“人间”、“冥界”等一系列的生死观念。认为人在死后还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如冥界)继续生活下去。因此,汉代的墓葬体现除了一种“拟人间”的特点。墓葬中的一切都是人生于世界的真实情况的反映和再现,“大象其生以送其死”。由于儒家“孝”道和神鬼

18、学说、道教羽化升仙观念的影响,对死者应该采取“事死如事生”的态度,为了能够使死者在死后继续享受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殉葬中决不能“厚其生,薄其死”。而在死后仍然能够享受到人间的一切美好的前提则是尸体完好地保存下来。因此对尸体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玉在中国文化中一直都是美好的象征,在玉的纯洁、温顺、自然、柔和而坚硬的特性等优良条件下,玉被作为贴身保护尸体,不受外物的破坏使死者能够永享阳世的福祉而确立。在汉人的思想观念中战场上的铠甲是保护士兵的最为有利的护具,因此,为了保护死者的尸体,玉衣被开发、确立了出来。汉代玉衣文化消失的原因汉代玉衣文化是汉代墓葬文化中最具代表的文化现象之一

19、,同时也是中国墓葬文化史上的一一颗璀璨的明星。但是玉衣在汉代形成了系统的制度之后却急速地消失了,并未在后世继续使用。东汉亡后,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三年十月甲子昭告天下,废弃东汉以后以玉衣殓葬的习俗“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魏文帝曹丕有鉴于东汉诸多陵墓因为其中有大量珍贵的陪葬品而遭到盗掘,“祸由乎厚葬封树”,而”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鉴于厚葬的陵墓很多都遭到盗掘破坏,“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魏文帝认为这无疑等同于“焚如之刑”,下令废弃“珠襦玉匣”的以玉衣殓葬的风俗。甚至以“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的罪名来强制性实施。至此,玉衣殓葬的情况在魏文帝黄初三年之后基本就彻底消失了。参考资料:后汉书东夷列传中华艺术通史秦汉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玉器上卷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滇国玉器 科学出版社中华史画卷秦汉卷 海南国际出版社道德经关于“金缕玉衣”的资料简介 考古 1972年第二期试论两汉的玉衣 考古 1981年第一期再论两汉的玉衣 考古 1989年第十期后汉书中华文明史第三卷两汉文化研究第二辑 文化艺术出版社两汉文化研究第三辑 文化艺术出版社汉书中青年学者丛书龟山汉墓传奇 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徐州狮子山楚王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