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159.74KB ,
资源ID:92937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2937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盾构段监控量测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盾构段监控量测方案.docx

1、盾构段监控量测方案1.编制目的盾构隧道下穿段地面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纵横交错,受盾构施工影响。建立完善、严格的监测体系、合理科学的监测方法。掌握盾构隧道施工动态,利用监测结果为设计方案优化和施工参数调整提供参考依据;监测数据经分段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判断后进行预测和反馈,以便为工程和环境安全提供可靠的信息,特编制此方案。2.编制依据关于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福田站及相关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铁鉴函2008832号)建筑地基基础设计(GB50007-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桩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铁路隧道监

2、控测量技术规程(TB10121-2008J721-2007)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孔隙水压力测试规程(CFCS55 93)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城市测量规范(CJJ8-1999)3.工程概况3.1地理位置益田路隧道位于新深圳站和福田站之间,地理位置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街道梅林检查站至深圳市市民中心一带。盾构隧道下穿段地面建筑物密集,可能受盾构隧道施工影响的邻近建筑物较多。3.2工程范围隧道起点

3、里程益田路隧道起点里程DK104+730,终点里程DK110+966,全长6236m。盾构法隧道分两段:盾构施工第一段长度为1476.3m (DK107+915DK109+391.3),盾构施工第二段长度为1134m (DK109+832DK110+966)。3.3设计参数益田路盾构隧道两个区间段线路设计最小平曲线半径是2000m,曲线段长1930.2m,最小竖曲线半径为15000m,最大坡度25,隧道埋深3060m。隧道衬砌采用通用楔型环C50钢筋混凝土管片,管片外径12800mm,内径11700mm,宽度2000mm。3.4建(构)筑物调查情况盾构段地表建(构)筑物的调查情况详见下表3.1

4、益田路隧道盾构段地表沉降监测横断面里程表。表3.1益田路隧道盾构段地表沉降监测横断面里程表序号横断面里程序号横断面里程序号横断面里程1DK107+95019DK108+90037DK109+8752DK108+00020DK108+95038DK110+1753DK108+05021DK109+00039DK110+2254DK108+10022DK109+05040DK110+2755DK108+15023DK109+10041DK110+3256DK108+20024DK109+15542DK110+3757DK108+24025DK109+24643DK110+4258DK108+300

5、26DK109+32044DK110+4759DK108+35027DK109+37045DK110+52510DK108+42028DK109+42546DK110+57511DK108+45029DK109+47547DK110+62512DK108+48630DK109+52548DK110+67513DK108+55031DK109+57549DK110+72514DK108+63032DK109+62550DK110+77515DK108+70033DK109+67551DK110+82516DK108+75534DK109+72552DK110+87517DK108+79035DK

6、109+77553DK110+92518DK108+85036DK109+8254.地表沉降变形机理4.1沉降机理分析泥水加压盾构平衡法所引起的地表变形特征表现在:盾构掘进机的前方和顶部会产生微量的隆起,盾尾脱离以后,地表开始下沉,并形成一定的宽度和沉降槽地带,下沉的速率随时间而逐渐衰减,且与盾构经过的土质、施工工况和地表荷载、泥浆压力、掘进速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4.2地表沉降变形的演变分析泥水加压式盾构在推进过程中所引起的地表沉降,根据实测资料,按地表沉降变形曲线的形态,大致分为4个阶段:4.2.1前期沉降阶段盾构向前推进时,当盾构开挖面尚未到达测点以前的沉降或隆起;它

7、主要是因为泥水压力的波动而引起。当开挖面泥水舱的泥水压力偏低时,造成盾构开挖面应力释放,从而引起地表沉降,当开挖面泥水舱内泥水压力偏高时,使开挖面土体受挤压,从而引起地表隆起。4.2.2通过期间沉降阶段盾构继续向前推进,当盾构切口达到测点起至盾尾离开测点期间发生的地表沉降或隆起,主要原因是进排浆流量不平衡造成。4.2.3盾尾间隙沉降阶段盾构继续推进,盾尾通过测点后产生的地表沉降。由于盾构体的外径大于管片的外径,盾尾通过测量点后,在地层中遗留下来的建筑空隙就需及时壁后注浆充填,以控制地表变形。但是往往因盾尾壁后注浆没有能够及时充填建筑空隙,或是注浆量、注浆压力、注浆部位、浆液配比和材料方面不适当

8、,使建筑空隙中的浆液不能及时形成环箍,盾尾脱出后,无支撑能力的软土在不能自立的情况下就很快自行充填入建筑空隙,造成土层应力释放。除此以外,盾构在平面或高程纠偏过程中所引起的单侧土体附加压力在盾尾脱出后亦发生应力释放,于是又增加了盾尾部分的建筑空隙。这些情况终将最后反应到地表变形上来。4.2.4后期沉降阶段盾尾脱出一周后的地表沉降。这部分沉降主要是有土层的固结沉降和地基土的徐变引起。5工程施工特点益田路隧道盾构段施工监测总体情况见表5.1益田路隧道盾构段监控量测表。表5.1益田路隧道盾构段监控量测表项 目单位数量备 注益田路隧道盾构段施工监测地表沉降监测点个907包含53个监测横断面,每个断面1

9、3个测点建筑物变形监测点个362土体分层沉降监测点孔51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孔51地下水位观测孔监测点孔11地下管线位移监测点个1381实际监测过中可适当调整盾构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断面个62纵向每50m一个断面6.监测的目的及方法监控量测目的:根据盾构施工动态,利用监测结果为设计方案优化和施工参数调整提供参考依据;监测数据经分段处理与必要的设计判断后进行预测和反馈,以便为工程和环境安全提供可靠的信息。6.1地表沉降监测监测方法:主要监测盾构掘进过程中引起的地表变形情况,监测方法是在地表埋设测点,在隧道沿线,地表影响范围外布设监测基准点,基准点按照国家二等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实施,用精密水准仪进行地面

10、沉降的量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盾构掘进对地表沉降的影响。6.2监测控制网的施测精度监测基准点按国家二等水准的技术要求进行测量:基辅分划差M0.5mm;每站高程中误差M站1.0mm。往返较差成环线闭合差M8L(mm)或0.8n(mm)。每次沉降观测时,对工作基点进行检核,基准网定期检测:每隔三个月检测一次。6.3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测点布设6.3.1地表变形监测地表变形监测点布置在地面上,监测断面垂直于线路方向,在隧道中线的两侧30m范围内布置测点,每个监测断面布设13个测点,按照设计要求在隧道的上方沿隧道方向每间隔50m布一个断面,在隧道中线方向上每10m布置一个纵向地表监测点,为了保证盾

11、构施工时地面安全,加强地面沉降点监测。如图6.1 隧道横向地表变形监测点布置示意图图6.1 隧道横向地表变形监测点布置示意图6.3.2洞外观察洞外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表开裂、地表隆沉、建(构)筑物开裂、倾斜、隆沉等状况的观察和记录,根据周边环境状况确定观测频率,且每天不少于1次。6.3.3周边建(构)筑物监测周边建(构)筑物监测包括沉降监测、倾斜监测和位移监测。采用电子水准仪或全站仪及测缝计进行量测。建(构)筑物监测点布置在其结构外墙四角和受力结构柱处,对于低于5层(含5层)的邻近建筑物,可只在底层布置测点,对于高于5层的建筑物,在建筑物的底部、中部及上部四角埋设位移测点;建筑物边长超过50

12、m时,在边长中部约按10m布置1个测点。倾斜监测仅对8层以上高层建筑物进行监测。根据“益田路隧道邻近建筑物基础情况及保护方案表”中所列邻近建筑物必须按设计要求布设监测点,对距离隧道中线30m以内的建筑物应布置测点纳入监测范围。6.3.4深层土体位移监测为了监测分析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土体变形及其规律,分析隧道掘进时引起土体变形的大小、范围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前预测周边敏感建筑物的变形。根据隧道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关系,采用断面形式布置测斜管,每个断面布设14个检测孔,位于隧道一侧的检测孔深度与隧道结构底部同深,隧道中线处监测孔高于隧道外轮廓不小于1m。监测孔内竖向每隔1m测量一次深层土体位

13、移。见图6.2深层土体变形位移监测布置剖面图图6.2深层土体变形位移监测布置剖面图采用电子水准仪按照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测定孔口标高,通过侧斜仪观测各层深度处水平位移。埋设沉降标志,通过分层沉降仪测定孔内沉降标志的沉降。6.3.5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实行全程监控,但间距可适当增大。地下水位监测孔位于隧道结构外侧不小于3m,孔底位于隧道结构底3m。钻孔内设置水位管利用水位计对地下水位进行量测的方法测试。由于水位监测孔不封闭,本工程采用的泥水盾构产生的泥水压力可能会击穿土体,引起地面喷发,因此水位监测孔尽量布置在建筑物边且离开隧道尽可能远们设计图中所标示的水位孔位置在实际监测中可按照上述原则予以调整

14、,保证监测过程中的安全性。6.3.6地下管线位移监测地下管线位移监测包括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在隧道施工前应对隧道穿越地区进行详细的地下管线调查,并对重要的地下管线进行监测。根据现有资料标出了隧道周边的地下管线分布及测点布设情况,原则上按照地表沉降的监测范围对隧道中线两侧各30m范围内的既有管线进行监测,尤其将上水管、煤气管等有压管道作为重点监测管线,一般在管线接头部位应布设测点,其余段按管线长度方向每隔10m布设一个监测点。采用电子水准仪或全站仪监测。根据具体的管材、接头方式及其内部压力等具体情况和相关规范要求,地下管线监测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原则上地下管线的变形测量应直接

15、在管线上设置观测点进行监测,当无法直接进行观测时应去除其覆盖土体进行观测或监测管线周围土体变形。当采用间接法监测管线周围土体变形来反应管线变形时,监测点应埋入土中距管线距离不大于0.5m处且应与管线底同深。7.施工监测资源配置7.1监控测量仪器益田路隧道盾构段施工监测投入的测量仪器见表7.1监控测量仪器配置表。7.1监控测量仪器配置表序号仪器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精度备注1徕卡全站仪TCR1201+400台11,(1mm+1.5ppmD)2徕卡精密水准仪DNA03台10.3mm/km3铟钢尺2m个20.02mm+L210-5监控量测的仪器设备经过计量检定单位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仪器设备验

16、收、维护保养和检修均按规定程序进行。7.2监控量测人员组织工区成立施工监测小组,由工区总工王红路担任组长,测量班班长陈征担任副组长,李涛、张立凯、刘鹏举、罗林文、杨雷、李四邦、薛源等参加 (见图7.1 六工区施工监测小组组织机构)。负责按设计做好施工监测元器件埋设,施工监测的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及时提供监测日报、周报、月报等有关监测资料。 图7.1 六工区施工监测小组组织机构8.施工监测控制精度和监测频率8.1施工监测控制精度施工监测控制精度采用二等水准高程测量的方法由精密水准网向各监测点引测高程,测得各监测点上高程变化值。要求精度:基铺读数差h0.5mm,转站高差中误差M站1.0mm,相邻

17、基准点测量闭和差h1.0mm或0.6n。8.2监测频率监测频率控制如下: 盾构到达监测断面(点)前50米:埋设好测点,读好初始读数; 盾构到达监测断面(点)前50米到前30米:1次/天; 盾构到达监测断面(点)前30米到前1倍盾构直径:2次/天;盾构到达监测断面(点)前1倍盾构直径到盾尾通过后3天:3次/天; 盾尾通过监测断面(点)后3天到盾尾离监测断面(点)30米内:2次/天; 盾尾通过监测断面(点)后30米到50米:1次/天; 盾尾离监测断面(点)50米后:1-2次/周; 盾尾通过监测断面(点)30天后:1次/月(长期监测)。8.3控制标准8.3.1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建筑物裂缝宽度控制标准

18、为1.5mm,且每两次监测期间裂缝发展不超过0.1mm,建筑物最大沉降累计值按20mm进行控制。砌体承重结构房屋基础局部倾斜不得大于0.002;混凝土框架结构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不得大于0.002倍的柱间距;Hg24m的高层整体倾斜不得大于0.004;24mHg60m的高层整体倾斜不得大于0.003;Hg60m的高层整体倾斜不得大于0.0025。(Hg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当隧道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不到以上标准的50%时,隧道正常施工;当隧道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大于以上标准的50%时,加密监测频率,及时跟踪注浆;当隧道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大于以上标准的75%时,应在现设计基础上再及时

19、增加保护措施;当隧道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达到以上标准时,启动紧急预案,必要时疏散民众。8.3.2地表变形控制标准地表变形应按照如下标准进行控制:当地表隆起值10mm,沉降值30mm时,隧道正常施工;当地表隆起值为1015mm.,沉降值为3040mm时,加密监测频率,密切注意施工过程;当地表隆起值15mm,沉降值40mm时,隧道施工暂缓,进行施工检查,启动紧急预案。8.3.3深层土体变形控制标准深层土体变形监测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可根据深层土体变形值推测邻近建筑物桩基变形,以10mm作为控制标准。当变形量测值超过控制标准时,应对周边监测项目进行加密观测,及时跟踪注浆,如果量测值持续增大应结合建筑

20、物监测进行分析,隧道施工暂缓,进行施工检查,待变形稳定后正常掘进。8.3.4地下水位、管线位移控制标准地下水位按初始稳定水位累计升降1m,变化速率0.5m/d作为控制标准;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规定的管线位移控制标准如下:刚性管道(压力)累计值为1030mm,变化速率为13mm/d;刚性管道(非压力),累计值为1040mm,变化速率为35mm/d;柔性管线累计值为1040mm,变化速率为35mm/d。地下管线种类繁多,结构形式、接头形式多样,不同的管线抗变形能力有较大差别,控制标准也有一定差别,在准确调查管线情况后对管线的沉降曲线允许最小曲率半径确定最大变形值,

21、才能合理确定地下管线的变形控制标准。在监测过程中出现管线变形较大,超过变形控制标准后,应加密监测频率,调整施工方法,加强盾构同步注浆,并可在必要时对管线进行跟踪注浆加固或开挖暴露后进行悬吊,对于煤气管、上水管在特殊情况下应采取暂时关闭,待加固完成变形稳定后恢复。9.隧道结构变形监测9.1隧道结构变形监测内容隧道结构变形监测内容包括砌结构拱顶沉降、水平收敛、拱底隆起、椭圆度等定期进行监测。各监测项目应集中于同一横断面,监测横断面纵向间距50m,建议采用激光断面仪进行结构变形监测,精度应不低于1mm。9.2变形控制标准隧道结构变形控制标准:拱顶沉降:10mm;水平收敛:15mm;拱底隆起:15mm

22、;盾构环直径椭圆度3。初始观测值应在隧道壁后注浆凝固后12h内量测。9.3隧道结构变形监测频率隧道结构变形监测频率距开挖面20m:1次/天;距开挖面2050m:12次/周;距开挖面50m:1次/月,监测应持续直至结构变形稳定。9.4隧道结构变形控制方法成型管片的纵向垂直位移监测;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量遂道底正下方固定位置的高程变化量。监测精度与地表监测相同。圆度变形监测与水平偏移监测采用4M(5M)长铝合金直尺法测量。水平横置直尺,用全站仪测定铝合金直尺中心坐标,比对与设计中心坐标的变化量测定水平偏移值,并推算下半环隧道圆度的变化值,采用收敛仪测定环片脱出盾尾后的净空收敛变化值。(图9.1 隧

23、道结构变形监测示意图)图9.1 隧道结构变形监测示意图管片安装后,由于受到管片外侧的水土等压力而发生变形,其中最大跨度的变形最大。因此把收敛点布置在管环的最大跨度附近。周边收敛点以10m为一断面布置。采用穿孔钢卷尺式收敛计进行监测,监测频率同地面沉降监测。每次监测后,通过测量出来的监测点间距的大小计算监测点收敛值。然后绘出测点的累计收敛时间图和每次收敛时间图。 10.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10.1监测数据整理监测成果报告分日报和最终结果报告。监测成果报告中应包含技术说明、监测时间、使用仪器、依据规范、监测方案及所达到精度,列出监测值、累计值、变形速率、变形差值、变形曲线,并根据规范及监测情况提出

24、结论性意见。监测成果报告必须能以直观的形式(如表格、图形等)表达出获取的与施工过程有关的监测信息(如被测指标的当前值与变化速率等),监测结果一目了然,可读性强。10.2最终报告内容 每周一提交一次监测周报。汇总各测点一周的变化情况,累计沉降值及变化时变曲线图及前方待监测点的初始值。监测周报、月报的内容包括:工程概况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施工进度监测值的时程变化曲线监测结果分析和预报指出达到或超过警戒值的测点位置,初步分析其原因,提出处理建议意见提供以下图表:a各项监测成果表;b典型测点的变化值时间曲线图;c沉降断面图;d监测测点布置图;e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供其它分析图表(如沉降值曲线图、测点的变化

25、值随施工进展(或受力变化)变化曲线等。报告提交后,以部位(施工单位)为单位,按监测时间顺序或监测部位,将监测原始资料、周报、月报、最终成果报告分电子文件和书面文件存档。电子文件部分,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库部分要转换成常见数据库格式,仪器采集部分按最原始的格式保存。书面文件,原始资料与报告分别归存。工区施工监测的组织机构及流程见图10.1施工监测组织与流程图。图10.1施工监测组织与流程图原始数据经过审核,消除错误和取舍之后,可供计算分析。根据计算结果,绘出各监测项目监测值与盾构掘进的关系曲线。列出的图表力求格式统一,以便装订成册。监测资料经整理校核后,列出阶段或最终成果表,并绘制有关过程线和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各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均须提供监测资料、简报及处理意见。监测资料整理应及时,以便发现数据有误时,及时改正和补测,当发现测值有明显异常时,应迅速通知建设各方,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指导施工,确保盾构施工和盾构穿越段的场地环境安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