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584.02KB ,
资源ID:92928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2928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x

1、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北京四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 2016年首都博物馆举行“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特展”,妇好作为商王的妻子,生前深得信任和宠爱,死后得以厚葬。某观众据自己的观展记录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观展记录结论A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商朝时女性地位很高B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甲骨卜辞这些卜辞是研究商朝历史的一手史料C妇好墓中有大型的青铜盛酒器商朝时中国开始有了酒D墓内发掘出的6800多枚海贝,经

2、鉴定为货贝现在中国的南海地区当时由商王直接管辖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卜辞的确是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并且还是第一手史料,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商朝时女性地位是非常低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早在夏朝时中国已经有酒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商王时期还未能统治现在中国的南海地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 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情形,周朝开始确立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嫡长子继承制【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废嫡立庶,导致子弟争相代立,解决这种问题的措

3、施就是嫡长子继承制,D项正确。禅让制是指让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排除A。王位世袭制在夏朝时期已经确立,排除B。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的强大的条件下,目的是拱卫王室,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意思。3. 论语为政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下列各项与材料主张符合的是A.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C.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D.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C项主张

4、德治,符合题干,故选C。A项主张法治,与题干德治不符,排除。B项主张贵贱有序,与题干德治不符,排除。D项主张清心寡欲,与题干德治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的解读得出主张是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4. 春秋战国时期,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学派是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荀子提倡“人定胜天”思想,A项错误;法家主张变革适应社会发展,B项错误;道家主张“无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公”的思想,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

5、答案选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学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道家。5. 某思想家指出,“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战国后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和“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可知该思想为法家思想,属燕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属齐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属秦国,商鞅和韩非的法家思想对其有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属楚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

6、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6. 诗经国风收录了周南、召南、卫、郑、齐、魏、唐、秦、陈、曹等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由此可知,周朝控制的主要区域位于A. 黄河中下游 B. 长江中游 C. 巴蜀地区 D. 关中地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诗经国风十五国,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所以,答案是A。B选项是片面的;CD没有涉及。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7. 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五级)、不更、簪褭、上造、公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一级)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

7、,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这道题反映的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是A. 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 古代数学严密的逻辑体系C. 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 礼制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是指不同的爵位,从题干分配的原则可知不同爵位在分配猎物的权利方面存在差异,而分配的多寡是由爵位的高低决定的,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材料体现不出,排除A。数学严密的逻辑体系很明显错误,排除B。个人的地位不是在猎鹿活动中决定的,而是由个人的身份决定,排除C。题干中分配的不同,反映的是他们各

8、自爵位的高低,体现的是等级秩序, 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8.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百官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的是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九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朝中央主要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因此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9.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

9、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的修建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B.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C. 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 D.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驰道为秦始皇于公元前222年修筑的,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它是皇帝的专用车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驰道的修建东连燕、齐,西达吴、楚,加强了全国的交通联系,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已不存在诸侯国,故A项错误。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驰道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有效扩展了统治疆域,故B项错误。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是指郡县制,不是修建驰道,故C项错误。点睛:B为误选项。秦朝驰道

10、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目的是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10.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此大臣A. 主张郡县制 B. 主张分封制C. 主张郡国并行 D. 主张皇帝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否则天下大乱时没有诸侯国的救助就会孤立无援;实际上,他主张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排除A,B项正确。郡国并行是在汉代,不符合题干,排除C。题干已提到“向皇帝进言”,不可能主张皇帝制,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1. 汉

11、武帝选拔严助、主父偃等人,加授他们为侍中使他们出入皇宫,接受皇帝垂询参与大政。汉武帝这样做的结果是A. 解决了王国问题 B. 削弱了丞相权力C. 确立了察举制 D.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君主专制加强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材料与地方王国问题无关,故A错误。材料也并没有体现选官制度和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故C和D排除。因为他们接受皇帝的垂询实际上是在牵制宰相,限制相权,故而加强皇权,故本题选B。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

12、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 肯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D. 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诸侯稍微”的原因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极大削弱了地方王国实力,将大的王国分割成小的候国,无法同中央对抗,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达到“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效果,主要反映了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故A项错误,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郡国并行制出现问题之后,汉武帝实行削弱诸侯国的措施,排除B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13. 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

13、(名田:名下的土地),以赡不足。”对上述建议理解正确的是A. 不赞成儒家借鉴古制的传统 B. 平均分配土地以缓和矛盾C. 取消土地私有以恢复井田制 D. 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的主张,故D项正确。儒家借鉴古制的传统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排除。古代封建社会不可能平均分配土地,故B项排除。土地私有是封建社会始终存在的制度,故C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限制土地兼并14. 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 孟子

14、主张“民贵君轻” B. 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政C. 荀子主张“仁义”“王道” D. 新儒学适应了时代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还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项正确。孟子 “民贵君轻”的主张与汉代儒学无关,排除A。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政仅是措施之一,关键是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B。荀子 “仁义”“王道”的主张与汉代儒学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5. 有学者提出统治者需“顺天志”,新王朝建立时必须“更称号,改

15、正朔,易服色”,这位学者是A. 孔子 B. 韩非子 C. 董仲舒 D. 王阳明【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顺天志”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与汉代董仲舒的思想符合,C项正确。孔子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与题干不符,排除A。韩非子主张 “法治”,没有涉及人与天的关系,排除B。王阳明强调反省内心,与题干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16. 下列手工业成就出现在东汉的是灌钢法的发明成熟的白瓷成熟的青瓷水力鼓风冶铁工具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灌钢法的发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错误;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不符合题意,错误;成熟的青瓷

16、出现在东汉,符合题意,正确;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属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正确;故 错误,排除A、C、D;正确,所以选B。17.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了“秦汉-罗马文明展”,下图是其中的一幅展品“东汉书信纸”。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推测为家书的残片。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上介绍和图片说明A. 东汉时已经出现较成熟的造纸技术B. 东汉时造纸术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C. 东汉时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拥有文化的人很多D. 东汉时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答案】A【解析

17、】依据题干“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可知东汉时造纸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A项正确。东汉时造纸术仅传入朝鲜;到了唐代,造纸术传入欧洲,排除B。书信纸与教育发展无关,且题干无法体现普通百姓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排除C。纸张仅是出现,普及并不属实,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18. 唐人王维所画伏生授经图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学者伏生(公元前260年公元前161年)受聘官府讲经的场景。伏生所授之“经”应为A. 法家学说 B. 儒家著作C. 佛教典籍 D. 道教经书【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伏生(公元前260年公元前161年

18、)”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生是汉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图示伏生所授之“经”应为儒家著作,B项正确。法家学说、佛教典籍、道教经书与与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伏生不符,排除A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9. 孝文帝改革以前,北魏在中原地区实行宗主督护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际上控制地方基层社会组织的是A. 保甲制度 B. 邻里党三长C. 豪强地主 D. 地方军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主督护制度由豪强地主控制,C项正确;保甲制度是宋朝时期实行的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A项错误;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之后创新的措施,B项错误;地方军阀是在汉代时期出现的,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

19、答案为C。20. 北魏时期,孝文帝始颁俸禄制,并建立了考绩制度。北魏以至齐、周执行均颇为严格,而南朝几无定制,造成了上下相率、肆意搜刮百姓的后果。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全面的是A. 孝文帝改革对北朝历史影响深远 B. 俸禄制与考绩制度形成相互配合C. 南朝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 D. 制度是影响吏治状况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北魏的俸禄制到了南朝并没有执行,影响深远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俸禄制与考绩制度形成相互配合并不是题干所强调的,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农民起义的信息,故C项错误;北朝的制度严格与南朝几无定制形成鲜明对比,可见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力,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

20、答案为D。21. 与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A. 国力落后 B. 实现统一C. 地方割据 D. 民族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改革迫在眉睫。而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故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2.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B. 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C. 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 D. 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

21、甘肃省嘉峪关地区”可知此地区(西北地区)已使用犁耕技术进行农业生产,B项正确。由两幅壁画可知,魏晋时期的农业生产动力仍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出现重大突破,A项错误。 “北魏均田制”在题干和图片中未体现,C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甘肃省嘉峪关地区的农耕情况,并不能体现曲辕犁是否出现的情况,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23.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是黄河流域长期战争,政府手中掌握大量荒地宗主督护制度的实行,政府控制许多劳动力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造成了土地的严重短缺长期的战乱使中原地区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长期战争,政府手中掌握大量荒地,

22、的确有大量未开发的荒地,正确; 宗主督护制度的实行与政府控制许多劳动力无关,错误;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造成了土地的严重短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前期还以游牧为主呢,豪强地主应该算不上,错误;长期的战乱使中原地区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符合史实,正确;故错误,排除A 、B、D;正确,所以选C。点睛:解决本题需要牢记“均田制”的背景即可。24. 阅读齐民要术一书,可以了解A. 5-6世纪江淮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 B. 5-6世纪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C. 6-8世纪北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D. 6-8世纪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经验【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

23、区农牧业生产经验,排除A,B项正确。CD项时间“6-8世纪”与齐民要术记载的时间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25. 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正确的是A. 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B. 甲骨文楷书篆书隶书C. 甲骨文篆书楷书隶书 D. 篆书甲骨文隶书楷书【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字的发展历程26. 下列艺术作品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人物驭龙图属于战国帛画,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B项符合题意;步辇图是唐代阎立本的代表作品,C项错误;墨梅图是元代王冕的代表作品,

24、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分两步:一是认清每个选项作品的时间,二是紧扣“魏晋南北朝时期”。27.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读材料,“不悉其行”的“行”指的的是品行,用了品行不好的官,就算得到应用的惩罚,但老百姓已经受苦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与其说是历史题,不如说是一个打着历史幡的语文阅读理解题。从表面上看这个题目与课标教材似乎无关,其

25、实隐性考查学生对科举考试的理解和认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28. 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教训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鼓励群臣直言进谏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A. B. C. D. 【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唐朝统治者的政策29. 资治通鉴中称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

26、于道路焉。”而另有文献记载,这一年高昌王鞠文泰入朝谓“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贞观十一年,马周上疏谓“今之户口,不及隋之十一。”依据材料,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 唐初社会生产仍然不及隋朝全盛时期B. 唐初户口数远不及隋朝与隋末战乱有关C.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贞观初年的状况D. 资治通鉴是史书,其记载全部真实可信【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非复有隋之比”、“今之户口,不及隋之十一”可知唐初社会生产仍然不及隋朝全盛时期;主要是因为隋末战乱,故AB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三则材料从贞观年间的安居乐业、城乡萧条、人口数目三个方面介绍社会状况,符合史实,故C正确,但与设问不符

27、,排除。资治通鉴是史书,带有作者主观设想,其记载未必全部真实可信,D项符合设问,所以选D。30. 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A. 发展小农经济,抑制土地兼并 B. 实行土地国有,促进经济恢复C. 打击地主势力,促进生产发展 D. 改革基层行政,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土地制度。依据所学,均田制始于北魏,北齐、北周、隋、初唐时均沿此制,是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其目的在于保护小农经济,维护国家赋税收入和防止土地兼并,进而维护封建统治。分析选项,A项表述最为准确,所以应选A。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经济政策均田制31. 唐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

28、臣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A. 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C. 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即在于把握住核心信息“本根不摇”、“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民贵君轻”,无从体现;BC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进一步可知,材料的核心,即体现一定的民本思想,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帝王唐太宗及其主张32.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下

29、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 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B.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C. 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 D. 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朝制瓷业发达,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的特点,B项正确。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是元代的黄道婆,排除A。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丝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与题意不符,排除C。明朝时期,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至少需要两三个人操作,与题意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33. 下表为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由此可知州名苏州鄂州洪州饶州吉州衡州邵州泉州汉州开元户数680931919055404140623438

30、1135131233030754477元和户数10080838618911294611641025180471800035571889A. 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 江南经济得到一定开发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江南农业比工商业发达【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可知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尚未转移到南方,排除A。从表格数据来看,反映了唐朝时期江南人口增长的历史现象,说明了江南经济得到一定开发,B项正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无法从题干中反映出来,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农业与工商业的比较,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34. 我国劳动人民在唐朝发明的水利灌溉工具是A. B. C. D. 【答案】D【

31、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属于播种工具耧车,A项错误;B项属于耕作农具,B项错误;三国时,魏国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C项错误;筒车开创了第一个用自然力灌溉的先河,D项正确。所以选D。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一是认清图示的工具,二是紧扣“唐朝发明的水利灌溉工具”。35. 唐朝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秦始皇统一全国 B. 丝绸之路的繁荣C. 佛教的迅速传播 D. 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秦始皇统一全国并没有与印度等国家联系,不符合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