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3.03KB ,
资源ID:92907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2907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榆林市农科所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服务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榆林市农科所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服务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docx

1、榆林市农科所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服务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榆林市农科所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服务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一、基本情况与主要成就(一)基本情况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办于1958年,是全市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现设有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粮油研究室、蔬菜研究室、农业经济研究室、果林花卉研究室以及办公室等10个科室。共有职工158人,其中在职职工114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1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43人;有省管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三五”人才4人,市“一五二”人才15人,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7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劳动模范2人。五十年来,我所始终

2、把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生产作为神圣使命,几代农科人薪火相传、不断创新、勤奋工作,先后取得科研成果62项,其中获奖47项。在“两杂两薯”成功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之后,“两法”种田、地膜覆盖、低产田改造、日光温室栽培以及马铃薯种薯脱毒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和技术相继全面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二)近年来的主要成就近年来,我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中、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科研强所、特色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积极开展马铃薯、小杂粮、瓜菜、杂果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科研开发工作取得突出进展。一是科学研

3、究快速推进。2004年至今的5年时间内,共取得科研成果10项,平均每年有2项成果问世,超过建所以来的平均水平。以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为主的一批技术在榆林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科技力量不断壮大。针对科技人才短缺、断档问题,2007年一次招聘农业高校本科生5名,2008年又招聘农业硕士研究生7名,并引进1名省管专家,不仅补充了科技力量,也增强了原有职工参加后续教育的紧迫性和积极性,全所科技队伍的学历层次、专业素质明显提高。三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于科研项目任务不断加大,产业开发水平显著提升,我所先后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和“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

4、合试验站”,被省科技厅批准为“陕西省小杂粮科学研究所”,被省农业厅批准为“陕西省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被榆林市政府批准为“榆林市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还将我所列为“陕西省科技创新体系”之马铃薯产业体系的牵头单位,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均设在我所。四是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由于成绩突出,2004年以来我所受到省、市荣誉表彰奖励36次。特别是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创高产示范基地的建设,集中展示了我所马铃薯科研示范水平,极大地彰显了我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优势与潜力,赢得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原省农业厅厅长梁凤鸣在2007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号召全省农业单位“学习榆林农科所的先进经验和做

5、法”,省政府副秘书长、原农业厅副厅长史俊通评价我所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的一面旗帜”,前副省长张伟视察基地后断言:“陕西现代农业的希望在榆林”。由此也促成了省、市两级政府加快发展榆林现代特色农业、打造陕西“第二粮仓”的共识,为我市农业发展赢得了政策支持。二、主要做法(一)立足三个“转变”,创造与时俱进的思想氛围1.在工作思路上实现大转变。本世纪初,我所确立“瞄准市场搞开发,围绕开发搞科研”的总体发展思路,但由于农民主动接受科技的意识不强,技术成果开发阻力大,不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实践证明,以开发为主体的思路与农业科研现状不相适应。2004年以来,中央加大农业农村工作力度,明确农业科

6、研推广单位的公益性性质长期不变,期间,榆林地方经济实力快速提升,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市委、市政府对于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的思路越来越明确,促使我们与中省要求和我市的总体部署对接,为此所内在经费严重紧缺的情况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遣科级以上领导外出考察学习,邀请国内外知名农业专家来所讲座,开阔了科技人员视野,在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共识,确立了“科研强所、特色富民”的新思路,把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把落脚点放在富民上,把工作方向调整到马铃薯、小杂粮、瓜菜、果林花卉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上。在总体思路的指引下,不断创新科研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科技支撑、示范引导、企业化管理、产业

7、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在资金筹集上,采取政府投资、职工入股、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在内部管理上,实行“项目负责制,人员聘用制、岗位负责制、工作奖罚制”;在人员组成上,打破科室界限,抽调精兵强将,充实重点项目;在对外合作上,进一步强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甘肃农科院、宁夏固原农科所、延安农科所等兄弟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与榆林市沙源薯业、美国辛普劳、美国百事、内蒙古富光、山西旭美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种薯、商品薯供应营销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科研企业基地”和“科研基地农户”产业链条的形成。2.在用人思路上实现大转变。首先是根据我所实际情况,本着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每位

8、同志业务特长,将全所人员分为离退休人员、提前离岗职工、创收职工、在岗职工和待岗职工5个层次,实行分层次管理。并对各科室进行定岗定员,实行聘用制。为着手解决人才断层问题,我们多方协调,先后调用业务骨干1名、省管专家1名,录用大学本科生6名、研究生7名。同时在提拔使用中层领导的过程中,坚持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格局,将学识好、能吃苦、能下乡、公信力高的同志优先提拔到领导岗位。既切实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又充分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科技人员争先下乡、争先蹲点成为单位一大亮点。3.在工作作风上实现大转变。我们坚持把思想教育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制度上墙,岗位职责承诺上桌,使

9、广大干部职工都能自觉遵守行业行为规范,进一步牢固献身农业科技的决心,强化奉献“三农”的意识,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全所上下呈现出了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无论基层一线下乡蹲点干部,还是行政管理以及后勤保障人员,都能心系全所,尽职尽责。重点项目科技人员经常放弃法定节假日,全年下乡天数均超过150天,为此深得基层政府和群众的好评。省管专家、副所长高凤宏同志,不顾身患腰椎顽疾,连续多年长期在农村蹲点,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毅然陪丈夫下乡并义务给他和其他同志当炊事员;雷斌、王斌、白银兵等技术骨干没有享受过一个完整的长假,双休日加班、加点更是不计其数。同时,我们主动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不断向新任

10、务、新领域挑战,在出色完成科研推广工作的同时,还先后协助上级部门承办了“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论坛”、“夏马铃薯测产鉴定会”、“全省农科所所长座谈会”等大型会议,成功举办了“榆林市农科所建所五十周年科研成就展”,促成2009年全国马铃薯大会于7月25-28日在榆召开,届时我所将作为主要协办单位参与会议的组织实施,这必将进一步提升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扩大我所在国内外马铃薯界的影响力。(二)围绕三大突破,推进单位跨越发展1.单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强化了科研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我们采取省上要一点、市里争一点、职工集一点、银行贷一点的投资形式,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建设

11、了460平米组培室、732平米智能温室、3360平米节能日光温室、6000平米防虫网棚,并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形成了年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1000万株、微型薯1500万粒的工厂化生产能力,在全省同级科研所属首家。二是改善了职工办公环境。投资12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6600平米的新办公楼于2008年8投入使用,新配备电脑34台,电话37部,办公桌椅100余套,建立起了单位成果展览厅、荣誉室、职工光荣榜、职工身体健康检查室、文娱活动室以及计划生育室,并配套建设了单身职工宿舍和机关食堂,结束了窑洞办公、火炉采暖的历史。三是解决了职工住宅困难问题。针对我所职工住房紧张的问题,我们于2003年积极与土

12、地、建设等部门协调,通过职工集资建房的形式,为职工修建住宅楼三栋108套,今年又投资18万余元进行职工住宅小区整体绿化,配备六套健身器材,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四是进一步丰富职工文娱生活。在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总支及工会组织职工开展歌唱比赛、猜灯谜、乒乓球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同时每两年定期对职工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关心职工身体状况,增强了职工爱所强所的责任心,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2.农业科技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科技是关键。近年来,我们不断整合内部资源,集中全所人力、财力开展优势特色作物关键技术研究,先后取得科研成果10余项。一是马铃薯脱毒技术研究与

13、产业开发方面,研究总结出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脱毒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规程”、“脱毒原种和专用商品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三项丰产技术,建成了脱毒种薯繁供和技术推广体系,立项完成的“马铃薯脱毒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马铃薯标准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分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同时,高产创建活动成果丰硕,2007年靖边高海则570亩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4768.5公斤,其中60亩平均亩产达5136公斤,创全国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2008年我们又重点实施了马铃薯“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其中3万亩夏马铃薯平均亩产3810公斤、万亩秋马铃薯平均亩产4888公斤,

14、千亩专用薯平均亩产5037公斤,百亩秋马铃薯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6715公斤,均创全国万亩、千亩、百亩单产最高纪录,单产水平超过世界先进生产国家水平,为此,省委、省政府就我市马铃薯创高产活动进行了通报表彰。二是杂粮综合研究方面,小杂粮一直是我所的重要研究内容,现保存有3000多份种质资源。近年来,在品种引育、提纯复壮的基础上,开展了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等综合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了适宜我市的小杂粮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立项完成的“榆谷4号选育”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并编辑出版了榆林小杂粮一书。三是瓜、菜新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重点开展了保温被覆盖、电热线营养钵育苗、嫁接栽培、二氧化碳施肥、生物防治

15、等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了亩纯收入万元以上的日光温室栽培模式,其中“西农8号新品种推广”获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四是名优杂果集成栽培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以节约土地、立体栽培、集约经营、早熟高效为目的的“小杂果密丰栽培及其粮(草)间作”技术研究,该成果获市科技二等奖,同时总结制定出了适合我市气候环境特点的病虫害周年防治历。3.产业带动效益取得重大突破在注重技术研究的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体系,派遣科技特派员,参与科技“三下乡”、科技赶大集,借助科技大讲堂、扶贫奔小康、“一村一品工程”等平台,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印发技术资料等手段,培

16、养农民技术骨干,极大地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速度,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同时达到了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目的。以脱毒马铃薯推广为例,全市推广面积2008年达到200万亩,占到全市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单产水平也由2000年的不足70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000公斤左右,累计为农民增收10亿多元。三、几点体会总结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们认为以上成绩的取得,与党的农业政策分不开,与各级党委、政府及业务部门的支持分不开,与班子的决策领导分不开,更与全所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分不开,我们的基本经验是:政策导向是前提,领导支持是动力,班子团结是关键,努力工作是根本。首先,2004年以来

17、国家相继出台六个有关“三农”中央一号文件,稳定农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省市各级也相继出台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重要战略地位逐步得到回归,可以明显地感到当前的农业不再是“口号农业”。从榆林看,能源化工工业强势推进,一支独秀,农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不足5%,但市委市政府仍站在全局高度,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与能源化工基地同等定位,共同发展,确立“三大建设目标”,全市上下形成了发展榆林特色农业、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共识,为农业科研事业跨越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其次,各级党委政府与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关注农业科技事业,近年来省市各级领导先后多次来我所科技

18、示范基地视察工作,促成我们坚定信心,调整思路,也为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赢得了先机。尤其是2007年10月,市委李书记(原市长)带领市上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来所,就我所科研工作及试验基地选址事宜进行现场办公,解决了我所科技办公大楼经费不足和试验基地选址及投资问题。市决策咨询委的领导也多次来所,就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进行调研,促成了省市各级对于我市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第三,班子的团结奋进与坚强有力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回想10年前,因为班子不健全等多重原因,农科所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人心涣散、历史遗留问题成堆,办公院内杂草丛生,仅有的一辆普桑小轿车也因经费问题闲置在车库,

19、各项工作举步维艰。1999年7月,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面对困难,没有退却,而是大胆改革,务实创新,首先从职工最关心最切实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解决了遗留多年的职工宅基地强占和债权债务问题,同时对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在短时间内使单位各项工作走向正轨。10年间,所长高贵生始终以身作则,在改革最艰难的时候,他主动顶住压力。在经费最紧张的时候,他带头不用公车,一度骑摩托车,乘坐公交车上下班。 2000年单位项目经费紧缺,难以为继,他以个人名义向朋友借款,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实施;2004年,因缺乏资金,基地种薯无力回收而面临外流的紧要关头,在他的带领下,所内10名职工自愿拿出个人房产证在银行抵押贷款,帮助

20、单位度过难关。为争取项目经费,为解决家属区职工吃水难、用电难问题,他常年奔走于各级领导机关和项目主管部门,亲自出面协调,不惜低声下气。为了充分调动项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2006年马铃薯项目报省级科技成果奖时,再次主动把项目主持人让给所内另外一名同志,为此他错失了10万元奖金和评选国管专家的机会。作为主要负责人,高所长时时以身作则,处处不计得失,使班子经受了重重考验而益显凝聚有力,也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信任和好评第四,全所职工努力工作,大力发扬“延安精神”,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面对农村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的客观现状,能够不畏艰难,任劳任怨,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科研试验示范任务按计划进行

21、。特别是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过程中,科技人员向农民耐心宣传解说,并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示范效应,广大农民由不懂“脱毒”到应用“脱毒”,为我市马铃薯种植全面实现“脱毒化”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正是基于全体职工的艰苦努力,勤奋工作,我所的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四、今后打算一是启动榆林现代农业“绿谷”科技示范园建设工程。计划筹集资金1.2亿元,用2-3年时间,建成占地面积2000余亩,集科研、示范、科教、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届时,智能温室、日光温室、防虫网棚等高效设施面积达到300亩,设备配套完整、科研基础设施明显改观,科研示范功能将显著增强。通过与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多次协商,项目选址

22、确定在榆阳区榆卜界,园区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目前我所就基地土地使用等相关事宜,正在与榆阳区政府进行协商。二是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继过去两年招聘13名、引进2名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今后逐年还将继续招聘和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充实科技人员队伍。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管理、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使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现在的69.4%提高到75%以上,人员结构更加趋于合理,素质明显提高。三是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工程。我们将充分利用“全省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专家大院”、全国马铃薯、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两个“综合试验站”落户我所的有利契机,以榆林现代农业“绿谷”科技示范园和基层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围绕马铃薯、小杂粮、蔬菜、小杂果等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开展定向研究,进一步扩大科技示范规模和产业带动效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