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42KB ,
资源ID:92891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2891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闲话泰州古桥.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闲话泰州古桥.docx

1、闲话泰州古桥闲话泰州古桥“周围二千三丈二尺,计一十二里四十七步,高二丈七尺,趾阔四丈,面二丈。”这是道光泰州志中对泰州城池的记载。明初沿宋代城基重建泰州城,在四门修建月城与城门楼,并对城濠进行疏浚加宽,奠定了今日泰州城河内古城的基本形制。明万历十四年(1586),罕见的江淮大水导致泰州城垣大面积坍塌,知州谭默主持重修包砖城墙,重设南北水关连通城内市河,并在城内市河上整修和新建十数座桥梁。俯瞰泰州,城外护城河水环城旖旎,城内市河纵横交错,“双水绕城”堪称风水佳地,而横跨城内水上的一座座桥更是拈名问故事,到日登临一惘然,各有一段动人的传奇。天下唯一税务桥 明崇祯六年(1633),崇祯泰州志刊刻完成

2、,主持纂修的州人刘万春功德圆满。刘万春,字延之,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兵部员外郎等,官至浙江布政司参政,晚年归乡辟秋实园,历时近十年主修志书,著守官漫录以自娱。 秋实园为泰州名园,其地位于税务桥东街,街因税务桥而名,崇祯泰州志载之为“太平桥,淳熙十一年守万钟建,嘉定十一年李骏重建,又圯,洪武三年守张遇林建,南水门入第四桥也,以近税务俗谓之税务桥”。对于宅旁这座始建于南宋孝宗年间的古桥,刘万春再熟悉不过,他不仅在其主修的志书上对其详加记叙,亦有税务桥次韵咏曰:中市虹飞处,当炉酒易赊。棠郊邻此地,杏馆属吾家。小割西湖水,遥分东岳霞。一从蠲税后,不复榷舟车。诗中与志书都交代了税

3、务桥所处的位置,即城内中市河上。桥东旧有盐运司署,桥因此而得名。泰州之地自古以来“咸鹾赡溢,职赋殷繁”,早在唐开之元年即始置盐税官,到大历年间一跃而登全国十大盐监榜首,北宋一批名臣先后来泰监盐,南宋在此设淮南东路提举盐事司,明初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也曾设在泰州,曾创下多项全国最高纪录,达到“两淮盐赋过天下之半,泰州盐赋过两淮之半”的巅峰。明洪武朝后期,两淮盐运司迁往扬州,泰州税务桥一带也随之冷清,也就有了刘诗中的“蠲税”后连雇佣舟车也难的景况了。 好在税务桥仍在,桥之东西因之名税务桥东街与税务桥西街已久,已被州人广泛认同。斯桥为砖砌单拱弧形,跨度近六米、高约四米,东西各有十五六级台阶,桥上另有高约

4、一米的砖砌栏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后,由于河道淤塞,税务桥河床渐被填平,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税西街道路拓宽垫高桥身埋入地下。1996年9月,因铺设城市下水管道,挖沟施工时意外挖出古税务桥,国家税务总局领导曾专程来泰考察,后因保护计仍暂封存地下。 税务桥除太平桥的本名外,此外另有崇明桥之名,明末宫紫阳庭闻州世说中曾有记述。作为我国唯一以“税务”命名的桥梁,税务桥注定在中国的桥梁文化史上占有一席。宋皇遗踪伏龙桥甃石古藤封,君王此暂容。海神应未见,钓叟岂曾逢。梦已忘征鹿,名犹记伏龙。伤心南渡事,不忍问遗踪。依旧还是刘万春的诗,诗名伏龙桥,桥在泰州城内玉带河上,位于州治西三官殿西南,道光泰州志记之

5、曰“相传宋太祖从周世宗兵至泰州,避难桥下,及太祖受禅,遂名”,一座古桥原来与这样一位开国皇帝还有关系。 南唐昇元元年(937)冬月,海陵县因其“水陆要津,咽喉剧郡”地位得升泰州。至保大十五年(957)周世宗柴荣亲自率兵出征南唐,双方在在泰州打得激烈,你争我夺,历经十来个回合。相传赵匡胤此次亦随军南征泰州,一次作战中,被南唐兵追至城西三官殿前无路可去,急中生智翻身躲在宫旁一桥下。南唐兵马从桥上冲过,小桥难以支撑,赵举起手臂托住桥身,追兵从桥上杀去后,其这才安然躲过一劫。几年之后赵匡胤做了北宋的第一个皇帝,因其曾藏身此桥,泰州人随称之为“伏龙桥”,又因桥下有赵匡胤托桥留下的巴掌印,亦有人就唤为“巴

6、掌桥”。亦有故事说赵匡胤当年脱险后,重整人马,就在由此桥向东至小八字桥的长街上,一连打了许多个胜仗,后人称之为“十胜街”,明御史方岳有伏龙桥诗云:十胜街前事,君王勇未消。空余一片石,犹记伏龙桥。 值得补述的是,在泰州城东北二里有齑汤桥,亦与赵匡胤此次南征有关,道光泰州志载言“相传宋太祖兵至此,民有献齑汤者,啜而甘之,遂以名桥”。保大十六年(958),周唐之间的战事以唐献江北淮南十四州,对周称臣奉正朔作为附属国而告结束,南唐中宗李璟使泰州人陈觉请求周世宗,说江南不产盐,愿得江北海陵盐田。周世宗只许每年给唐国盐三十万斛。南唐失去江北和盐税,食盐又不能自给,国力更加低落。暮春桥下说徐铉 说到南唐时的

7、泰州,就不能不说徐铉,说到徐铉在泰州,就不能不说暮春桥。湾头东去水如烟,最好清明祓禊天。可忆南唐徐骑省,暮春桥下过年年。这是晚清泰州诗人康发祥的一首竹枝词,诗中的徐骑省即徐铉。徐铉,字鼎臣,广陵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 南唐保大七年(949),徐铉与弟弟徐锴同被诬“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锴贬为乌江尉”。这是徐铉生平第一次遭受贬黜,出城道上,徐铉作贬官泰州出城作、过江、泰州道中却寄东都故人等六首诗,诗中有“别路知何极,离肠有所思”等句,倍为哀伤。好在时任泰州知州陶敬宣本与之有旧,故人虽为贬来,却也颇为礼遇之,将之安排在

8、城西南闲居。 徐铉这年才三十三岁,在感慨“海陵郡中陶太守,相逢本是随行旧。乍申拜起已开眉,却问辛勤还执手”之余,竟也风流不忘迁客时,作暮春桥下诗寄给京中好友钟谟,请其转交越宾。越宾者,京中名妓也,诗云暮春桥下手封书,寄向江南问越姑。不道诸郎少欢笑,经年相别忆侬无。多情的越宾收到信后亦多感伤,请钟谟代答徐铉曰:一幅轻绡寄海滨,越姑长感昔时恩。欲知别后情多少,点点凭君看泪痕。这首诗后来被收入了全唐诗,贬黜中的一段故事也因此被永久地流传下来。徐铉诗下曾有作者自注曰“暮春,海陵桥名”,可见五代十国时,这座暮春桥已然存在,这或许也是泰州可考的桥名最早的一座了。至崇祯泰州志中有“丰利桥”,下注曰“自南村负

9、草来鬻者多聚此,俗呼高草桥,此南水门入第一桥也,旧名暮春桥”,道光泰州志加注“今呼为里高桥”,以与南门外的高桥相区别。保大九年(951)春,徐铉蒙召还京复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聚散纷如此,悲欢岂易齐”,回首这座相伴他近两年的暮春桥,越姑之思,是否愈发浓烈昇仙桥仙名长存 暮春桥北即为登仙桥,崇祯泰州志记曰“乾道元年建,南水门入第二桥”,桥名之仙指北宋泰州道士徐守信,州人亦俗呼桥作“昇仙桥”。乾道是南宋孝宗的年号,乾道元年即公元1165年,是年距离徐守信驾鹤羽化的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才过去57年。泰州历史上一度十分崇道,曾经涌现出著称南北的“海陵十仙”,徐守信即为其中之一,被称为徐神翁。据

10、徐守信墓志所言,其“少孤,不治产,遂依本州天庆观道正冲寂法师唐日严出家”。在老师的指导下,徐守信深入钻研老子和庄子等道教经典,练就了随机应变、能言善辩的本领,谈论人的死生祸福,滔滔不绝似有先知,以至于达官贵人纷纷上门求教,辐辏鳞集。时苏东坡在扬州任上,闻之也遣人前来求字,询问平安。有大臣将这些事奏闻到皇帝那儿,笃信道教的哲宗皇帝亲赐紫服,授徐守信“圆通大师”的称号。宋徽宗登基后,徐守信更得信任和礼遇,从泰州“召至都下”,徽宗“用太宗见陈抟故事,御绦褐,即便殿,以宾礼接之”,赐号“虚静冲和先生”,长期驻上清储祥宫,以备皇帝问道。宋徽宗大观二年,一朝神翁徐守信飘然而逝,葬故里泰州城东响林庄,道光泰

11、州志释曰“其地树木高幽深密,风过瑟瑟作声,故名响林”。但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徐神翁并未死去,而是骑着扫帚白日飞升而去了,后来人们在其飞升之地建起一桥,是为登仙桥,即昇仙桥。徐神翁成仙后很快即便排进了道教的“八仙”之一,元代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依次介绍八仙云“第一个是汉钟离,现掌着群仙篆;这一个是李铁拐,发乱梳;这一个是蓝采和,板撤云阳木;这一个是张果老,赵州桥骑倒驴;这一个是徐神翁,身背着葫芦;这一个是韩湘子,韩愈的亲侄;这一个是曹国舅,宋朝的眷属;则我是吕纯阳,爱打的简子渔鼓”。可能上述八仙均为男性,人们感觉需要加一个女仙进去,徐神翁很不幸地被何仙姑挤下来,被安排进了所谓的下洞八仙

12、,好在不失仙籍,仍让泰州留了个“神仙故里”誉称,昇仙桥也仙名长传。八字桥 八字桥之名,自因“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两水交陌,其上各自架桥,若桥路相邻而连,即自然形成所谓的八字桥。中国很多城市都有八字桥,比较著名的有上海与绍兴两处。上海八字桥又名宝安桥,为1932 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激战处,始建年代无考。绍兴八字桥以古著称,为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所建。在古城泰州,中市河上的八字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至少要比绍兴的那座八字桥早上整整61年。 万历泰州志载曰“嘉定桥与乐真桥共谓之八字桥”, 玉带河上嘉定桥一撇,中市河上乐真桥一捺,泰州的八字桥也就有了。 嘉

13、定桥初名日中桥。绍兴十年五月,宋金淮阳之战,淮东宣抚处置使韩世忠率军痛击金军,金人一时转入防御,江淮间得以一时太平。是年秋,王瑍接替刘景真任通泰制置使兼泰州知州,在城内“开挖东、西市河”即后来的玉带河,同时在河与中市河相交之东侧建一桥,因与当时商业比较集中的东西门大街相近,取易经系辞下里“日中为市,各得其所”之意,命桥名作“日中桥”。嘉定七年(1214),陈伯震来任泰州知州。陈伯震,字震之,绍熙进士,曾奉命使金而“以口舌折强敌”。其到任后多有政绩,在其主持下,日中桥得以进行大修,完工后改以年号为名,始有“嘉定桥”之名,这也是崇祯泰州志中“嘉定桥,旧名日中桥,俗名八字桥,又曰小市桥”的由来。 八

14、字一捺乐真桥位于中市河上,桥通东西比嘉定桥略小,州人俗呼作“小八字桥”。“乐真”二字取自乐真观,乐真观为乐真人所建,乐真人即乐子长,为汉代泰州人,位列“海陵十仙”之首,在徐神翁之前,列仙传记其游霍山,遇韩襄受巨胜而得道,世人尊之为乐真人。南朝梁大同元年(535),昭明太子与邵陵王纶游至泰州,以乐子长故宅为观,名“乐真观”,五代南唐僧若虚曾游览之有诗云:乐氏骑龙上碧天,东吴遗宅尚依然。悟来大道无多事,真后丹元不值钱。老树夜风虫咬叶,古垣春雨藓生砖。松倾鹤死桑田变,华表归乡未有年。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诏改乐真观为天庆观,大观元年(1107)御赐名为“仙源万寿宫”,成为泰州又一仙人徐神翁的

15、道场。好在乐真人仙名仍不为州人忘记,即将徐神翁白日飞升的登仙桥北面之桥命名为乐真桥,意在不失尊崇。乐真桥乐真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比日中桥晚了近50年,为知州万钟所建。陈伯震嘉定七年重修日中桥后,嘉定十年(1217),又一位新任泰州知州李骏遂重修乐真桥。李骏在泰州多有创建,曾于泰山南建李公园,取“方丈瀛洲”意名方洲,占地约百亩,规模之大,可谓泰州历代园林之首。入明代后,州人凌儒曾有诗咏八字桥云:孔道当南北,桥回左右分。地形横似字,梁势拟如云。隔市人烟静,连营鼓角闻。观风问民俗,萧艾化兰芬。明洪武三年(1370),嘉定桥与乐真桥得以重修,入民国后皆改为平桥以利通行。而后随着中市河与

16、东西市河的相继淤没,二桥也逐渐不见踪影,八字桥之名仍存,八字桥东街、八字桥西街以及八字桥南小街这些旧日的巷道依旧还在,亦仙亦俗,春老莺花八字桥,总还深深地印在泰州人的记忆里。说诗解读大宁桥 大宁桥与乐真桥一样,同为淳熙十一年(1184)泰州知州万钟所建,崇祯泰州志记之曰“ 淳熙十一年万钟建。嘉定十一年李骏重建。南水门入第五桥也”。可能淳熙朝时宋金两国仍在对峙相持阶段,亦或期许自己治泰安顺,万钟给这座桥定名“泰宁桥”。 万钟终究如愿。南涧甲乙稿中收有泰州水门鼓角楼记,其中有云“钱塘万侯以儒雅饰吏事,守郡之明年,政成而令修”,在留下泰州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志书淳熙吴陵志后,万钟结束了自己三年的泰州知州

17、日子,返归故里杭州。泰州一直安宁,也算如万太守之愿。可泰宁桥却没能一直叫下去,及至明初,此桥已被唤作“大宁桥”,以“大”易“泰”,可能并不是语义上的变更,有学者考证,古代泰州属吴语方言区,“大”“泰”同韵,换称实属正常,这也是一说吧,总之,大宁桥这个称呼在明初已被州人认可。嘉靖年间,凌儒遍咏州中八桥时,作大宁桥诗云:锁钥声闻远,通津第二桥。坊临官阁直,路入泰山遥。阀阅门相倚,秦淮水不朝。当关谁为诉,烽警日来销。“锁钥”取左传中典故,点出大宁桥地近北门之位置,“通津第二桥”续释此桥为城河从北门水关入中市河后继王家桥的第二座桥。颔联一来寓意大宁桥相邻官署,为通往城西泰山之主要街道,也透露出大宁桥周

18、边的一大胜景,即牌坊林立。诗经有云“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自古以来,牌坊多用来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据崇祯泰州志记载,昔日大宁桥两边多有牌坊,桥西大街上有泰州唯一的文状元北宋王俊乂的状元坊,桥东大街有明都察院右副御史冒政的方伯坊、明丰城侯李彬的进士坊,桥南大小街上有曾疏劾严嵩的明兵部右侍郎沈良才的都谏坊以及张存仁的绣衣坊、林正茂和张文的进士坊、秦朴的登科坊,桥北大街有林春的会元坊、王陈策与张献的进士坊、陈渌与陈扬的乔梓扬芬坊,除此之外,还有难以计数的官署和节孝坊杂于其间。曾几何时,漫步大宁桥,隔水几深坊,鹤表且相望。 凌诗尾联中的“烽警日来销”亦记录了泰州历史上“不宁”的一段历史。

19、自元末以来,泰州沿海一带倭患不断。嘉靖三十三年(1554),朝廷在泰州设海防兵备道,不久又在泰州增设淮扬巡抚专司抗倭,衙署均设于州署附近,来往必定通过大宁桥。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进犯至泰州城下,三十八年(1559)倭寇乘船数百艘分三路犯境,均被明兵奋战堵击,分别歼倭寇于刘庄、庙湾,直追至虾子港,江北倭患始平。 烽烟警报已无,泰宁已告老家居的凌儒更加用心于地方公益,向当道提出修学、筑堤和救荒等条议,多有造福桑梓之举。乡人感其恩德,在其逝世后亦在大宁桥东南恭立都宪坊以崇之。民国后期中市河几近干涸,民国二十二年县署将之改建平桥,其施工期间曾发生垮塌压死十数工人的事故,此即夏耐庵春红晚白轩杂缀

20、中所记的“泰宁桥惨案”。泰宁不宁,大宁桥此时已被易为“大林桥”为州人所呼之了,仍从方言语音上去解释,于此也可看出泰人“n”与“l”混淆以及前后鼻音不分的特点吧。洧水桥畔说“洧”音泰州的桥要是论在语音上最独树一帜的,自然非洧水桥莫属。 洧,音与“伟”同,广韵中有注曰“洧,水名,在郑”,说文解字释“洧”亦作“水,出颍川阳城山,东南入颍”,皆指洧水是河南陕西一带的一水名,泰州地处吴头楚尾,与秦豫之地甚远,千里外的洧水怎么可能流到长江之畔的泰州呢?一切且从诗经说起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泰州北门旧额作迎淮门,入北门上北门大街须过一跨东西市

21、河之桥,亦名之曰迎淮桥,其正式名称作“且乐桥”。且乐桥之西隔中市河相望另有两桥,道光泰州志皆有载,一曰“沈家桥,在右水桥东”,一曰“右水桥,在念佛庵东”。所谓“右水”,指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泰州知州徐正卿开挖的由中市河向西通向预备仓的“新河”,因位于中市河之右,故名“右水”,水上之桥即名“右水桥”。 光绪年间,州中有肖姓士绅出资重修右水桥,觉得这个桥名太俗,想乘此机会为其改个文雅之名,当他想到北门内的且乐桥时,脑中灵光一现,联起诗经郑风中的“溱洧”篇不由浮上心头,既有且乐,何妨不以“溱”与“洧”二字冠之?于是便把右水桥改名为“洧水桥”,把将沈家桥更名为“溱水桥”,同时勒石于桥栏之上以示

22、人。 白丁几人读溱洧,那士与女在溱水与洧水边相聚互赠香草的情景更有几个老百姓能意会?取自诗经的桥名尽管很高雅,但毕竟冷僻而不为普通人所接受,加之“洧”本有一边为“有”,群众干脆仍呼“右”音不改,以致后来洧水桥旁创办了一所洧水桥小学,即便读书人也随众念“洧”作“右”,泰州城区最大的农贸市场“洧水菜场”设于此后,“洧”音一直没能改过来,“洧”读“右”音,已成为泰州洧水桥这一地名专用,这一现象已引起一些语言学家的重视和关注。 至于那个“溱水桥”的桥名,则一直没能太响过。除此之外,洧水桥附近还有水关桥很是有名。桥在北门水关之南,道光泰州志称作“北水关板桥”,因桥旁有一老根空干之千年古槐树,春夏之交枝叶茂盛而槐花盛开,秋冬之岁落叶有形如虎踞桥头,因此这块地方也被州人称为“槐树脚”。 重叙海陵城里的古桥,有些依旧安桥压古堤而选石铺新路,有些已淤没无影而难觅踪迹。除了以上七桥税务桥、伏龙桥、暮春桥、登仙桥、八字桥、大宁桥、洧水桥及已叙的姓氏桥外,泰州城里还有天宁桥、百子桥、泓园桥、彩霞桥、经武桥、虹桥、度僧桥、三元桥、金兰桥、军务桥等。桥古碑横记何年?或陶醉于凭栏远眺,或沉迷于阅思旧容,双水绕城的古海陵,总有一座桥梁让你会心而欢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