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章 货币均衡第六章 货币均衡 第一节 货币均衡及其标志一、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的经济运行中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货币均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的,货币供给符合经济生活中对货币的需求则达到均衡。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货币的均衡状态是这两者对立统一的结果。其核心包括以下三点: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 3、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
2、上反映了经济总体的均衡状态。 货币失衡是与货币均衡相对应的概念,亦即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的状态。主要有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两种类型。总量性货币失衡是指货币供给在总量上偏离货币需求达到一定的程度,从而使货币运行影响经济的状态。常见状态为货币供给相对于货币需求偏大,其后果可能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结构性货币失衡是指在总量大体一致情况下,货币供给结构与对应的货币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结构性失衡往往表现为滞留于短缺并存,部分商品供过于求,部分商品又供大于求。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必须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来予以化解。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
3、相互交织,相互联系,同时存在的。 二、货币均衡的标志 货币均衡表现为两个基本标志,就是商品市场上的物价稳定和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稳定(一)、商品市场物价稳定。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综合物价水平取决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对比关系,而货币均衡又是总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综合物价水平的变动,来判断货币是否均衡。如果物价基本稳定(物价指数在3以内),说明货币均衡;如果物价指数超过3,说明货币失衡。 (二)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会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货币既非过多,也非不足。 三、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的差异(一)主要矛盾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
4、的现象可以交替出现;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供大于求。(二)主要表现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求均衡与否主要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如果货币增长过快,在商品市场上,会引起物价上涨,在货币资金市场上,会引起利率下跌。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失衡主要是通过商品供不应求、票证配给、排队、黑市猖獗等表现出来,而不直接表现为价格利率的变动。(三)均衡实现机制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健全的利率机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商品价格、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均衡的与否的信号,而且在货币供求由失衡向均衡的调整过程中还有调节功能。 第二节 货币运动过程中的内在均衡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市场的
5、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自发调节和适应的结果,在内在均衡的实现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利率。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会加大,这必然会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所以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当货币市场上出现均衡利率水平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状态便得以实现。当市场均衡利率变化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最终在新的均衡货币量上实现新的货币均衡。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就使得公众持有现金的比率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
6、加而减少超额准备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求是以市场为纽带的。货币供给有原始供给(基础货币)和派生供给(存款货币)之分。原始货币的供给主体是中央银行,其供给量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无关。派生货币供给是由商业银行体系创造的。它与原始货币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而与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市场现金漏出率等成反相关的乘数关系。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水平、利率水平及人们的支出动机等。其中,国民生产总值与货币需求成同方向变动。而利率水平的变动会对货币需求
7、起到抑制或刺激的作用。从人们的支出动机角度看,交易性与预防性货币需求与人们的收入状况成正相关关系,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大小则主要取决于利率水平,且可以将其视为利率的减函数(利率升高,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少;利率降低,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运动过程具有一种内在的自动均衡机制。这种均衡机制的作用表现为:1、在货币供给既定的前提下,货币需求上升,会导致利率(资金的价格)趋于上升【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则会导致价格上升,这和产品市场的原理是相同的】;利率上升,反过来又会使银行存款增加而贷款减少,从而起到抑制货币需求进一步膨胀的作用。在货币供给既定的前提下,货币需求下降,会导致利率(资金的
8、价格)趋于下降【供给不变,需求下降,则会导致价格下降】;利率下降,反过来又会使银行存款减少而贷款增加,从而起到阻止货币需求进一步下降的作用。2、在货币需求既定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利率(资金价格)趋于下降【需求不变,供给增加,则会导致价格下降】;利率下降,反过来又会使银行存款减少而贷款增加,从而起到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在货币需求既定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减少,会导致利率(资金价格)趋于上升【需求不变,供给减少,则会导致价格上升】;利率上升,反过来又会使银行存款增加而贷款减少,从而起到抑制货币需求的作用。当货币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动时,由于利率、存款准备率和货币乘数等的共同作用,其供求量一般也会
9、随之变动,并在多个变量的共同作用下,趋于均衡状态。 第三节 货币均衡与经济总量均衡(一)货币均衡与经济总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总可以以商品价格总额表示,或表现为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需求则可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实际购买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与货币的需求相联系,且决定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又将引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也就是说,在货币经济运动中,社会总供给可以以货币需求来表示,社会总需求则可用货币供给来表示。因此,社会总供求是否平衡,就成为能否实现货币均衡的关键性因素。要实现均衡,必须使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同步,且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基本保持一致。 (二)货币均衡与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就
10、货币供求双方的关系而言,货币供给处于被动地位,它们总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而被投放到流通之中。但货币的原始供给主体也可以通过变动货币供给以引导国民经济运行。若在一定时期内,国家(中央政府)作出加速或放慢经济增长的决策,实施宽松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势必放大或减少货币需求,使货币供求关系偏离原有的均衡。当然,若财政货币等经济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而行的,则会有利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动态环境中同时均衡的实现。 (三)货币均衡与物价总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一般不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自动下跌。如果物价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升降而跌涨,那么各企业、经济部门的产值就只能反映其劳动消耗状况,进而使
11、经济增长率除了反映劳动力就业状况外,不再具有其他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虽然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相对下降,但商品价格并不一定随之而下降。另一方面,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不同技术系数的生产部门也会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又必然会造成不同部门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在调整这种剪刀差现象时,政府或市场一般都是调高价格低于价值的那部分产品如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以使价格体系趋于合理化。这种调整虽说是必须的,但其结果必然是促使价格总水平的不断上扬。同时,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也会在无形中使同类产品的价格自然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可见,在不兑现的信用制度
12、下,物价水平自然上升具有某种必然性。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济实践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长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便成为货币均衡的又一重要条件。 第四节 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概念通货膨胀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经济学范畴,其理论成果已相当丰富。但是,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们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一) 、凯恩斯之前:的概念:货币的过度发行,从而使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这一时期,流行的经典定义就是“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二)、凯恩斯的概念:真正意义的通货膨胀是,只有在已经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才发生,供给已经毫无弹性,货币供给的增长已经不再有增加产量和就业
13、的作用,物价便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同比例的上涨。(三)、凯恩斯之后的概念: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代表人物):物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普遍上升面包、汽车、理发价格的上升,工资、租金等等也都上升。弗里德曼(货币学派代表人物):物价的普遍上涨,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四)中国普遍认同的概念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核心包含以下几点:1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上涨的趋势,只有当价格持续地上涨作为趋势不可逆转时,才可称为通货膨胀。至于具体持续时间的长短,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数据。2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和劳务
14、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普遍上涨,局部性的或地区性的价格上涨不是通货膨胀。3强调把商品和劳务作为考查的对象。目的在于与股票、债券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区别。4强调“货币价格”,即每单位商品、劳务用货币数量标出来的价格,说明通货膨胀分析中关注的是商品、劳务和货币的关系,而不是商品、劳务与商品劳务之间的对比关系。5通货膨胀不只指公开形式的物价上涨。在存在隐蔽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矛盾主要是以非价格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主要如:国家牌价和自由市场价格(黑市价格)之间存在巨大差价,一些商品在价格不变得情况下,质量下降,索取价外报酬等。在政府对物价进行管制的情况下,它表现为供应短缺,黑
15、市活跃,配给制等。6通货膨胀存在于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在足值的金属流通的条件下,一般不会出现货币过多,物价上涨的现象。因为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它可以通过自身数量的变动,自发的调节货币流通量,从而控制物价上涨,使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纸币条件下之所以会产生通货膨胀,是由纸币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发行多少也不会自动退出流通,往往在发行数量越多时,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越少,人们就会产生进一步贬值的预期,从而更多的抛出手中的货币,使流通中货币的数量更多。二、 通货膨胀的成因(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上涨,并直接引起商品价格上涨,这种通货膨胀
16、称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这就是被凯恩斯称为“真正的通货膨胀”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中,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需求则体现在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上。因此,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被通俗地表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能够对物价水平产生需求拉动的原因不外乎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实际因素主要是投资,由于投资需求增加,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被打破,物价水平上升。从货币方面来看,需求被拉起有两种可能:一是经济体系对货币的需求大大减少,即使在货币供给无增长的条件下,原有的货币存量也相对过多;二是货币需求量不变,货币供给增加过快。实际情况以后者居多。无论是实际因素还是货币因素,其造成的物价上涨效果是相同的。
17、但两者也有区别,例如,投资需求过旺可能导致利率上升,而货币供给过多则可能造成利率下降。然而这两者却往往是相伴而生的:过旺的投资需求往往要求更多的货币供给支持;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也往往是为了刺激投资。(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经历过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这种情况下的通货膨胀显然无法通过需求过度理论来加以解释。因为,按照上述理论,只有在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才会出现由于总需求过大产生的通货膨胀。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转而从供给方面去寻找通货膨胀的根源,提出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即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上升引起了总供给曲线的上移。具体是指
18、:在一个封闭经济中,货币工资在劳动生产率和价格水平均未提高前率先自动上升;或者其他生产投入品或要素价格因市场垄断力量的存在而上升,导致因生产成本提高而价格上涨。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工资推动,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利润推动。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是以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为假定前提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工会的力量十分强大,它们作为一个垄断性的组织,与雇主集体议定工人工资水平,使得工人有可能获得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企业就会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赢利水平。这样,过高的工资推动总供给
19、曲线上移,从而形成工资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此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上涨又会部分或全部抵消工资的上涨,工会就会继续要求提高工资,工资提高又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形成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谓的“工资价格螺旋”。这种理论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货币工资率的上涨一定要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否则就不是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二是工会的力量。它认为即使存在货币工资率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情况,也不能完全肯定发生了工资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原因是有可能这种工资的上涨并不是由于工会发挥了作用,而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而产生的。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是由于一些垄断经济组织控制了某些重要原材料的生产和销售,它们为了获得高额
20、的垄断利润而操纵价格,使价格的上涨速度超过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如果这种行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被称为供给冲击型通货膨胀。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19731974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石油价格提高了4倍,到1979年,石油价格又被再一次提高,这两次石油提价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以致他们惊呼出现了“石油危机”。各种使成本上升的因素还可能交织在一起,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例如在1973年石油提价的同时,由于连年的粮食歉收,世界粮价也出现了暴涨;同时许多国家的工资增长也进一步升温,例如美国和日本在19731975年的工时报酬年增长率都达
21、到了30以上。(三)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现代经济复杂多变,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不是单一的,是混合的。该种理论认为虽然从理论上可区分为需求拉动型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而事实上在经济生活中,需求拉动的作用与成本推动的作用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任何单方面的作用只会暂时引起物价上涨,并不能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只有总需求与总供给互相推动,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即“拉中有推,推中有拉”。例如,通货膨胀可能从过渡需求开始,但由于需求过渡所引起的物价上涨促使工会要求提高工资,因而转化为成本推动的因素。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可以从成本方面开始,如,迫于工会的压力而提高工资等。但是,如果不存在需求和货币收入
22、的增加,这种通货膨胀过程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因为工资上升会导致失业增加或产量减少,结果将会导致“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过程终止。可见,“成本推进”只有加上“需求拉上”才有可能产生一个持续性的通货膨胀。现实经济中,这样的论点也得到了论证:当非充分就业均衡严重存在时,则往往会引出政府的需求扩张政策,以期缓解矛盾。这样,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并存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就成为了经济生活的现实。 (四)结构型通货膨胀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也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种通货膨胀就被称为结构型通货膨胀,具体又可以分为三种:1需求转移型通货膨胀由于社会
23、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部分需求转移到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这样,原先处于均衡状态的经济结构可能因需求的移动而出现新的失衡。那些需求增加的行业,价格和工资将上升;另一些需求减少的行业,由于价格和工资刚性的存在,却未必会发生价格和工资的下降,最终结果导致物价的总体上升。2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是指经济部门(如产业部门和服务部门)之间由于劳动生产率、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货币工资增长率却趋于一致,加上价格和工资的向上刚性,从而引起的总体物价上涨。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相信,工人对相对实际工资的关心要超过对绝对实际工资的关
24、心。因此,货币工资的整体增长水平便与较先进部门致,结果就是落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并进而推动总体价格水平上升。还有一种情况是由“瓶颈”制约而引起的部门间差异。如在有些国家,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严重失衡,有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而另一些行业如农业、能源、交通等部门却严重滞后,形成经济发展的“瓶颈”。当这些“瓶颈”部门的价格因供不应求而上涨时,便引起其他部门,包括生产过剩部门的价格上涨。3北欧型通货膨胀北欧型通货膨胀是由北欧学派提出的,它以实行开放经济的小国为探讨背景。在这些国家,经济部门可以分为开放的经济部门和不开放的经济部门,由于小国一般只能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价格接受
25、者的角色,世界通货膨胀就会通过一系列机制首先传递到它们的开放经济部门,并进而带动不开放经济部门,最后导致价格总体水平上升。通货膨胀的出现往往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不一样的。以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上半期所经历的通货膨胀来说,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还有结构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因此,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混合型的通货膨胀。但在不同时期,主要矛盾有所变化。有时是因为国有企业投资冲动、大量的重复建设引起的货币投放过多,有时是因为外汇储备增加过猛引起的货币投放过多,有时是因为初级产品价格放开后引起的整体价格水平的上涨,等等。
26、我们在明白了通货膨胀的基本原理之后,在具体分析通货膨胀现象时,应该紧密结合当时发生的环境(包括国际、国内环境)来分析。三、通货膨胀效应分析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较多且很复杂,影响的范围也很广。通货膨胀的后果与效应波及整个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活动,为此,经济学家存在不同的观点。(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1、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亦即“促进论”。这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是以弗兰克斯、西尔斯、巴伊尔和泰勒等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的看法。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要素尚未充分有效地使用、劳动者没有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因此政府可
27、以选择通货膨胀政策,实行财政赤字预算,扩大货币发行,增加政府的投资性支出,以扩大总需求,劳动总供给增加,从而刺激经济增长。这样,由于投资乘数(即增加投资可以引起几倍于投资量的国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在通货膨胀的同时,实际产量也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更是明显,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税收来源有限,但是可以把从中央银行借款作为财政融资的一种主要途径(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只要政府将这种借款用于增加实际投资,同时采取措施保证私人部门的投资不会相应减少,那么这种通货膨胀性融资就会由于增加了实际投资而促进经济增长;在货币经济中,一般情
28、况下,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社会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高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较高,因此通货膨胀通过提高社会储蓄率而促进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出现后,公众预期的调整有一个过成,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调整较慢,工资上涨率会低于物价上涨率,工资低了,利润就会相应提高,因此通货膨胀又可以提高私人部门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2、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会损害经济的发展,亦即“促退论”。这种意见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还会损害经济的发展。认为通货膨胀必然会阻碍经济增长和导致低效率,这是因为:较长时期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经营成本,使生产性投资下降;它会造成对资金的过度
29、需求,迫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它会打乱正常的资金分配流向,使资金流向非生产部门,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在社会公众对通货膨胀产生预期之后,政府可能会加强全国的价格管制,从而使经济运行更加缺乏竞争性和活力。3、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不构成直接的关联关系,亦即“中性论”。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综合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由于公众预期,在一段时间内,他们会对物价上涨做出合理的行为调整,因此,通货膨胀的各种效应的作用就会相互抵消。因此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它是“中性”的。强制储蓄效应 (二)、通货膨胀与收入再分配假设以国家开支(投资、购买支出增加或转移支
30、付增加)渠道而使货币供应总量增加,由此而引起的收入增加效应是明显的,对于企业家和家庭来说,就是名义货币收入的增加;从整个社会来看,就是总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与实际货币收入之间会产生差距,只有剔除物价的影响,才能看出人们实际收入的变化。由于社会各阶层人们收入的来源是不同的,因此,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反而会提高,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社会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一般来说,依靠固定薪金维持生活的职员,由于薪金的调整总是慢于物价的上升,因此是主要的受害群体;工人和雇员也是受害者,其受害的程度跟他们所在的行业和企业在通货膨
31、胀中的利润变动有关,处在产品价格大幅上升的企业的工人或雇员,名义工资可能增加的较快,通货膨胀的损失得到的补偿也就快些,受害的程度也就小一些。作为雇主,一般都会让工资上涨的幅度小于物价上涨的幅度,以谋求最大的盈利,因此雇主,尤其是从事商业活动的雇主会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经营垄断性商品、从事囤积居奇的专门的投机商和不发经营者。在债权、债务关系中,那些以一定的利率借得货币的债务人,由于通货膨胀降低了实际利率等因素,使得他们的债务减轻,因而是受益者,而那些以获得一定的利息为报酬获得债权的人,则是受损者。(三)、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一个家庭的资产由两部分构成: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在
32、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实物资产的货币值大体上是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升降的。(可以高一点、低一点)金融资产则比较复杂,例如,股票,它的行市是可变的,一般在通货膨胀下,会呈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有很多,所以股票决不是通胀中稳妥的保值资产的形式,尽管有些股票在通货膨胀之中令其持有者获得大大超出保值的收益;一般情况下,表明货币债权债务的各种金融资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有确定的货币金额,这样的名义货币金额并不会随着通货膨胀发生与否而变化。显然,物价上涨,实际的货币额就会减少;物价下跌,实际的货币额就会增多。在这一领域中,防止通货膨胀损失的办法通常是提高利息率或采用浮动利率。但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条件下,这样的措施往往难于弥补损失。所以,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资产的增加,而易于导致债权人资产的减少。(四)、社会就业效应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对英国近100年的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失业率与货币工资上涨率之间存在一种比较稳定的此增彼减的替代关系,这种替代关系可以用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即著名的菲利普斯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