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2 ,大小:55.70KB ,
资源ID:92602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2602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失街亭》教案doc.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失街亭》教案doc.docx

1、失街亭教案doc失街亭教案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诸葛亮、马谡)能力目标整体阅读,快速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并能复述文章中的主要情节。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全面掌握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及情感渗透通过马谡这一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教条。目标设计 记事三国演义构筑情节的特点是整体相连而又各自相对独立,自称格局,既便于展示战争全貌,又利于集中统一地刻画人物形象。本文着力展现了诸葛亮和马谡等人物形象,所以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知识目标。教材内容分析及处理 一、

2、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二、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三、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教学重点:人物性格展示技巧 教学难点:失街亭,谁之过?导学过程学习过程训练方法课前部分1在多媒体中打开片头,播放古筝曲子。2以歌曲导入。进入课文1.请各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街亭的资料。2.下面开始关注街亭、关注马谡、关注一代名相诸葛亮。列出蜀魏双方出场的人物。3.分析故事情节4.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性

3、格的?学生走入教室,预习课文,静听。(1)介绍罗贯中(2)介绍街亭遗址(3)介绍三个主要人物蜀国:诸葛亮、马谡、王平、魏延、赵云魏国:司马懿、司马昭、申耽、申仪蜀国:街亭是咽喉之路。占、守、失。魏国:街亭是反攻要地。攻、围、占。(1)通过人物的言行、情态来表现的。(2)通过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由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中包含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引入课文。通过网上搜集同学们对街亭有了初步了解。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此训练让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5.辩论:失街亭,谁之过?教师点评教师小结(3)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

4、格。“街亭失守大家论”,见仁见智,自由评说,各抒己见,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看法。诸葛亮:不是神人,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才真实可靠。马谡:是食书不化的悲剧,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辨证的看问题。作业1.课后习题一2.课后习题二、三板书咽喉之路街亭反攻要地课后记事失街亭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分析情节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教学导入:学习智取

5、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二.介绍作家作品: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

6、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A马谡(shu)曹叡(rui)寨栅(zha)B偏裨(bi)文几(ji)咽喉(yin)C张郃(he)犄角(ji)城垣(yuan)D垓心(gai)长史(chang)辎重(zi)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B)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男亲自哨见(探见)B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孔明跌足长叹(跺脚)C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D只鼓

7、噪呐喊(击鼓喧哗)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丞相

8、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再就是间接描写: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

9、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六.作业: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处理作业(略)二.分析诸葛亮其人: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1.衬托手法: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2.直接描写: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勇于自责

10、: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五.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二。2.课外阅读

11、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失街亭教案3教学目标1体味本文情节安排上的前后关联、紧张自然的特点。欣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摇曳多姿的艺术美。2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分析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征。3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

12、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解读三国演义,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0页)二简介作者作品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别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作品除了三国演义,还有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有关情节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

13、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攻郿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郿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街亭战役是三国演义中被精心描述的一场战争,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片断之一。街亭战役是以蜀汉和诸葛亮的失败而告终

14、的,但是通过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这三个互相关联的故事,精心刻画并热情地赞扬了诸葛亮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超人智慧和勇敢,歌颂了他不文过饰非、不徇情枉法的优秀品质,批判并谴责了死守教条,盲目骄傲、违令拒谏、终致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的马谡,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本文属节选,删去了“空城计”情节,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组织材料,这样便于突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四整体感知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谡睿偏裨椅角垓心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略)3、理清故事情节战前部署:马谡请战,屯兵失计。战役过程:司马打探,街亭失守。战后措施:嘉奖赵

15、云,惩处马谡。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

16、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前后照应,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这几个问题上。如围山断水,在第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第二课时一、请同学复述课文情节二、分析人物性格诸葛亮形象。.直接描写。(1)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知彼知己,料事准确。(2)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恐二人有失,又派高翔增援;又想高翔非张郃手,又派魏延前去接应。知人善任,小心谨慎。(3)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料事如神,慎重稳健。(4)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自知之明,勇于自责

17、。(5)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赏罚分明,有情有义。2.间接描写。(1)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2)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3.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概括。诸葛亮是一个知人善任、小心谨慎、赏罚分明,有情有义的军队统帅。4.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1)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2)“流泪”显示内心矛盾(3)“大哭不己”有负先帝,严于自责马谡形象。1、直接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1)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

18、兵如何敢来!(2)二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3)三笑: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2、间接描写:通过他人来衬托。(1)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2)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3)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评价反衬马谡的无能。3.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表现出马谡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请概括。答:马谡是一个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司马氏父子学生自己分析:1、表现:有兵把守“真乃神人”亲自来看巡哨一遍“何将引兵”当夜调度2、人物形象知己知彼善于判断富有才能三、写作手法1、作者是怎样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

19、人物形象的?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让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孔明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孔明部署的正确。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以马谡的三次“笑曰”(笑孔明“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孔明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孔明的复杂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

20、多方面的性格。2文章情节是怎样前后关联、呼应、暗示的?为了写出“失街亭”这个重要情节,前面已有许多暗示。如马谡的狂言轻敌;诸葛亮用马谡的种种疑虑:反复叮咛告诫马谡;派“平生谨慎”的王平协助马谡,派高翔、魏延作救应。“立军令状”与后文“挥泪斩马谡”相照应。等等。四、比较分析课后练习二,让学生比较史料与历史小说的不同,体会文学作品的虚构性。两则史料译文:1诸葛亮出兵祁山。(魏主曹)加封张特进的官职,派他统率各路兵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倚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张切断了马谡部队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把马谡打得大败。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

21、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而向大众谢罪。把这两则史料和课文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使情节更丰富,使人物更生动。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虚构了马谡拒谏一段文字;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为了充分揭示孔明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其执法严明等多方面的性格,有声有色地写了“挥泪斩马谡”一段。五、讨论失街亭,谁之过?失街亭主

22、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同学们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必受限制,自圆其说即可。六、布置作业课外选读三国演义精彩章节,或阅读三国演义全书。板书设计说利害: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审时度势马谡请战孔明“三嘱”说对手:司马懿非等闲之辈知己知彼战前部署说兵法:下寨要道,戒之戒之用兵谨慎屯兵失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纸上谈兵司马打探马谡“三笑”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狂妄自大战役经过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麻痹轻敌街亭失守有兵守把“真乃神人”知己知彼嘉奖赵云司马“三探”亲自来看巡哨一遍善断敌情战后措施“何将引兵”当夜调度富有才能惩处马谡挥泪斩谡义同兄弟执法严明诸葛“三哭”流涕而答用法制胜忠于蜀汉大

23、哭不已恨己不明严于自责参考资料一、街亭之战战前情况公元223年,蜀主刘备病危于白帝城,遗诏托孤于丞相孔明。孔明受此重任,竭力尽智,辅佐后主。当时孔明治蜀的基本政策是休养生息,巩固后方,联吴抗魏,统一中国。为此,他大力发展生产,使蜀汉“米满仓廪,财盈府库”,军需完备;又派邓芝往结东吴;兴师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公元227年,孔明又用马谡计,离间曹魏君臣,使曹将司马懿削职遣归。孔明见时机成熟,便上出师表,起兵北伐。目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初次战役,“从陇右取平坦大道,依法进兵”,大破曹军,夺取陇西三郡,声威大震,远近州郡,望风归降。孔明便整顿军马,尽提汉中之兵,前出祁山,兵临渭

24、水之西。曹大惊,于军情紧迫之际,恢复了司马懿的官职,加为平西都督,率南阳各路兵马。曹亲临长安。孔明正在祁山寨中聚会议事,有人送来孟达的消息。孟达是昔日降魏蜀将,曹丕爱其才,封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镇守上庸、金城等地。曹丕死后,孟达遭到朝中嫉妒,日夜不安,早想起事。今得知孔明伐魏,愿为内应,直取洛阳,孔明大喜。司马懿正调南阳各路军马,忽接孟达欲反消息,不待圣旨,昼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孟达。司马懿奉命引兵到长安,与曹聚会,命懿出关破蜀,令张为前部先锋。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

25、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攻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二、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26、。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

27、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

28、去了评点。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