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5.63KB ,
资源ID:92589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2589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1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1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

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1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设计主题百家争鸣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凸显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百家争鸣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第一课,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本设计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对百家争鸣的概念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学生运用史料对“百家”对“争鸣”进行严密的实证,同时启发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争鸣的结果百家合流进行理性的分析,最后利用丰富的百家资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2. 学情分析本节课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无需过多重复。而十二中高二文科班

2、的同学整体素质相对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强,这就为教学中进一步深化教材提供了条件。但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分析问题尚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我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设计问题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形成问题串,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3.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作为必修三的第一课,学好本课,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渊源、博大,还能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思想史的一般方法和规律,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百家争鸣的概念;二、百家争鸣的成因;三、百家争鸣中的“争鸣”;四、百家共鸣中的“合流”。可见,本设计主要围绕春秋战

3、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主题展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百家争鸣的成因、百家“争鸣”;教学难点是正确掌握百家争鸣的概念、百家“争鸣”的内容和比较。4.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百家争鸣的概念,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理解百家“争鸣”,知道百家争鸣的结局及对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在回顾知识的同时一步步培养学生自身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百家争鸣正确概念的理解,认识到史学研究中“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特征,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的价值观

4、。 (2)通过对百家争鸣时代背景的学习,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历史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事件相互影响的结果。 (3)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认识到祖国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历史自豪感。5. 教学策略设计(1)通过百家争鸣的概念;百家争鸣的成因;百家争鸣中的“争鸣”;百家共鸣中的“合流”等一系列紧密围绕教学核心的主题,配合拨开迷雾现青山等标题,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本课的内容。 (2)通过鲜活史料的分析,组织学生讨论,使之掌握学习思想史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3)通过一系列渐进式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建构知识

5、体系。6. 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导入:作为一位历史教师,我平时喜欢看一些历史类书籍。这几天我正在看这样一本书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书中把这些名人按照政治篇、经济篇、思想篇等分类。因为我们马上要学习必修三的内容,所以我重点看了其中的第三篇思想篇。在思想篇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十三位思想大家,我发现其中有七位竟然都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是哪一个时代呢?不错,是春秋战国。为什么春秋战国时代能够孕育出如此多的思想大家?这些大家的思想各有哪些特色?他们对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共同学习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学生现阶段学习内容相关的书籍、图片,拉近教

6、材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速融入历史情境,进入学习状态。 一、拨开迷雾解析百家争鸣的概念 教师设问:说到百家争鸣,我们在初中时就学习过相关的内容,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你记忆中的百家争鸣?(参考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间的相互争辩。)教师讲述:同学们对百家争鸣的理解是宏观的,缺乏细节的认识,而历史的真实恰恰就存在于细节之中。让我们回归本源,看一看这场运动为什么要叫做“百家争鸣”。首先,如何理解“百家”,它是一个虚词吗? 材料呈现: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大凡书1,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1745页,17

7、81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教师设问:汉朝史学家班固通过系统的整理和总结,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有多少家?(参考答案:诸子共189家,细分为596家。) 教师讲述:可见,“百家”并不是一个虚词。但同样是在这本书中,班固对“百家”的数量又提出了另一种不同的看法。 材料呈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1746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教师讲述:是什么原因让班固的认识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让我们来看一看现代学者的释疑吧! 材料呈现:其一,是一场猛烈的秦火:“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8、”其二,是时间的选择和淘汰。秦火之后,勉强传下来的,也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著述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湮没无闻了。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教师设问:据材料概括,诸子只有十家的原因?(参考答案:秦的焚书和时间的淘汰。) 教师讲述:对于“争鸣”,传统认为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但樊树志教授对其进行了的补充。 材料呈现:另一种是诸子学以致用,以其所学去游说诸侯,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三版),6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教师设问:诸子间的争鸣与诸

9、子和官员间的争鸣有何不同?(参考答案:诸子间的争鸣主要是理论的探讨,而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其目的是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所谓百家争鸣,指的是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诸子学以致用,以其所学去游说诸侯,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 设计意图:通过对百家争鸣概念的重新解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解释要建立在对史料的充分掌握和实证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全面的解析。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社会的巨变带来思想的繁荣,让我们走进春秋战国,走到推

10、动百家争鸣到来的诸子既“士”之间,去近距离探寻这场思想变革的成因。二、曲径探幽从士的演变探百家争鸣的成因 教师讲述:士是周朝推行分封制的产物,士阶层位于周朝统治阶层的最底层。他们有少量的食田,受过教育,能武能文,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西周时士的地位很低,处于绝对附庸地位,没有自由。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处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材料呈现: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 王钧林、周海生译注:孔丛子卷二居卫第七,9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 教师设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何诸侯对士如此重视?(参考答案:诸侯争霸对人才 的渴求。

11、) 教师讲述:自春秋后,王室衰微,诸侯并起。转型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内部冲突的解决、争霸战争、政权巩固等都迫使当时的统治者急需网罗文武人才,而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才能的士子成了诸侯、卿大夫搜罗的重要对象。而士子们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看到了这一契机。 材料呈现: 材料一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卷四公孙丑下,97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材料二 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 李小龙译注:墨子鲁问,24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 教师设问:面对统治者的招揽,士子们的反应是什么?(参考答案:希望统治者重 用自己。)

12、 教师讲述:可见,士子们也希望在诸侯处一展所学。他们或负书,或带剑,不远海 内之路,往来于王公之朝。当诸侯赏识士子,任命为官;士子投效诸侯,一展所学时, 示范效应显现了。 材料呈现 王登为中牟2令,上言于襄主3曰:“中牟有士曰中章、胥己者,其身甚 修,其学甚博,君何不举之?”主曰:“子见4之,我将为中大夫。”王登一日而见 二中大夫,予之田宅。中牟之人弃其田耘、卖宅圃5而随文学者6,邑之半。 (战国)韩非子著、张觉点校:韩非子第十一卷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106107页,长沙:岳麓书社,2015 教师设问: (1)诸侯重用士子,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促使更多的人去学习各种知识以求诸侯赏识

13、。) (2)跟随“文学者”学习的人都是哪些人?这些人和传统的士子有什么区别?(参 考答案:普通人。传统士子有封田,有地位,能文能武,属于统治阶层。) 教师讲述: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希望跟随“文学者”学习知识成为新的士子,从而得 到统治者的赏识,实现自身的飞黄腾达。这种庞大的社会需求必然推动西周以来的教育 体制产生变革。西周时期教育为统治者所垄断,普通人没有受教育机会的局面在新时期 被打破。 材料呈现: 材料一 西周时的学术、教育由负责宗庙祭祀、记事和文书管理的祝、宗、卜、史 掌管,而民间没有私学。东周时,王室衰败,诸侯国动荡,这类职官流落民间,于是就 把知识带到了民间。注:1大凡书,将六艺、诗赋、

14、兵书、数术、方技类的书都包含进来。2中牟,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 3襄主,即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君王。4见,通“荐”。5圃,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6文学,泛指文章经籍。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25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材料二由孔子发其端,自由讲学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不仅儒墨显学“有爱子 弟者,随而学焉”,不可胜数,就连惠施这样的辩者,外出时追随他的门徒也常常“多者数百乘,步者数百人;少者数十乘,步者数十人”。 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教师设问: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参考答案:由“

15、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西周时“学在官府”的局面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打破,逐渐演变 成了“学在民间”的局面,促使了私学的兴盛。私学破除了等级、地域和民族界限,使 大量贾人、贱人和农家子弟入学,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使文化知识迅速传播到社会各个 阶层,推动了新的士阶层的形成。这些载有物质、能量、信息的各种士人频繁地在各 国、各政治集团,甚至各社会阶层之间交换能量、信息,讲学之风、争辩之风、著述之 风一时遍及各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 设计意图:百家争鸣的主体是诸子,即所谓的士,以士的演变为视角来观察百家争鸣的发生、发展,结合具体的史料,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与分析,能

16、在帮助学生了解士阶层演变的同时,让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有更深层的了解。 过渡:百家诸子之间争辩的议题有很多,如天人之辩;性善性恶之辩;德治法治之辩;用兵寝兵之辩;王霸之辩;义利之辩等等。下面,我们通过对其中的一个辩题既对传统“义”观念的不同解读来看百家中主要流派儒、墨、道、法家观点的差异。 三、百花怒放从对“义”观念的不同解读赏百家争鸣中的“争鸣” 教师讲述:什么是“义” ?义的涵义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亲亲”“尊尊”观念。“亲亲”要求人们必须关爱自己的亲属,“尊尊”要求人们在各种场合都要讲尊卑秩序。春秋时期,“亲亲”“尊尊”被概括为“义”,同时“义”又被人们赋予更多的内涵如公、正、善

17、等。战国时期,虽然“义”已成为诸子普遍接受的观念,但诸子对“义”的传统含义“亲亲”“尊尊”仍然作了选择性继承和改造。 材料呈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26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教师设问:礼记为孔子的嫡孙子思所著,他对“亲亲”“尊尊”做了怎样的改 造?(参考答案:把“亲亲”概括为“仁”,把“尊尊”概括为“义”。) 教师讲述:子思把传统的“亲亲”“尊尊”改造为儒学的“仁义”,建构了儒学的核心观念。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对“亲亲”“尊尊”观念做了进一步的改造。 材料呈现: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

18、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卷十三尽心上,29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教师设问:孟子对“亲亲”“尊尊”观念做了怎样的改造?(参考答案:把“义者尊尊”发展为“义者敬长”。) 教师讲述:表面上看,孟子在继承子思“仁者亲亲”的基础上,把“义者尊尊”改 造为“义者敬长”,但孟子的“敬长”和传统的“尊尊”有很大的不同。 材料呈现:地位低下的人尊敬地位高贵的人,这叫尊敬贵人;地位高贵的人尊敬地位低下的人,这叫尊敬贤人。 东篱子解译:孟子全鉴,198页,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第2版 教师设问:孟子的“敬长

19、”和传统的“尊尊”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尊尊是尊 敬身份高贵的人,敬长还包括尊敬贤能的人。) 教师讲述:“尊尊”主要体现了下对上的尊敬,体现了传统宗法关系中的贵贱和等 差,是单向的;而“敬长”不仅是下对上要尊敬,上对下也要尊重,是一种新的、具有 双向性的上下关系。可见,孟子在子思的基础上,对“亲亲”“尊尊”进行选择性继承 和改造,使“仁义”观念成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与孟子同时代的墨子也对“亲亲”“尊 尊”进行了改造,他以“兼爱”取代了“亲亲”,以“尚贤”取代了“尊尊”。 材料呈现: 材料一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 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

20、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 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蒋重母、邓海霞译注:墨子兼爱中,114页,长沙:岳麓书社,2014 材料二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 方勇译注:墨子尚贤上,52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 教师设问: (1)墨子的“兼爱”和传统的“亲亲”之爱有何区别?(参考答案:“亲亲”关爱的是自己的亲人,“兼爱”则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大爱。) (2)墨子的“尚贤”和传统的“尊尊”有何不同?(参考答案:“尊尊”是尊敬身份高贵的人,上下之

21、间有森严的等级差别;“尚贤”只看贤者的德行、功劳和能力,不看等级和身份差别。) 教师讲述:墨子的兼爱是个体之间平等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这种思想大大超越了 他所处的时代,虽几近空想,但闪耀着“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火花,蕴含着宗教般的人文关怀。墨子的尚贤使亲疏贵贱不再取决于血统和身份,而取决于个体贤能与否,这对 传统的等级秩序形成挑战。法家对“亲亲”“尊尊”的改造不同于墨家,法家是有侧重点的改造。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剔除了“亲亲”“尊尊”中的“亲亲”,斥之为私义;强化了“尊尊”,奉之为公义。 材料呈现: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 主之公义也;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

22、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 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饰邪, 183184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 教师设问:韩非子认为公义包含哪些内容?(参考答案:君主明法制,令行禁止; 臣子修身廉洁,办事公正,做官无私。) 教师讲述:韩非对“尊尊”的强化,体现在尊法和尊君的公义上,对臣子而言,尽 力守法,专心事主,才是忠臣。韩非强化了臣子对君主单方面的无条件服从,强调君 臣上下的贵贱关系不能颠倒,这种对尊尊内涵的强化,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的等级秩 序。如果说儒、墨、法家对“亲亲”“尊尊”的改造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那么以庄子 为代表的道家对“亲亲”

23、“尊尊”的改造则主要体现为哲学思考。庄子认为传统的“亲 亲”“尊尊”之义是戕害人性的枷锁和社会动乱的根源应予以破除,同时,赋予“义” 新的内涵。 材料呈现:德,就是谐和;道,就是顺应。德无所不容,就叫做仁;道无所不顺,就叫做义。 迟双明解译:庄子全鉴(第2版), 137页,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教师设问:庄子赋予义什么新的内涵?(参考答案:以道为义。) 教师讲述:庄子以道为义,“道”实际上是一种治世之术“无为而治”,“义”成为道术施行后的理想成果了。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战国时期,各学派在传统“亲亲”“尊尊”之义的基础上,竞 相确立自身的义,出现了墨子所言的“一人一义”的局面。如果把义

24、比喻为天上的彩虹,那么,诸子对义的不同认识就如同形成彩虹的七色阳光。同时,各学派之间“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相互间的辩驳,推动了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设计意图:本设计以诸子对传统“义”观念的不同解读和改造为切入点,通过设问和对具体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家争鸣中各主要流派思想差异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百家争鸣运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过渡:诸子间相互的辩驳、争鸣到了战国末期有了新的发展。 四、川流入海从融合中感悟百家合流 材料呈现: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隆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做法家,还有人将其当做儒家。 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5、), 1996年第2期 教师设问:据材料,生活在战国末期的荀子其思想有何特点?(参考答案:吸收融合儒家和法家思想。) 教师讲述:争鸣是为了凸显自身学说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但在争鸣的过程中诸子逐渐发现了自身观点的不足之处,于是他们借鉴其他学派的主张为己所用,这就使得各家观点有了许多交集之处。最终在战国末期,百家争鸣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百家合流。秦之所以没能最后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问题并结束百家争鸣,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用暴力手段拒绝百家合流,致其走向了灭亡。西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结合实际进行百家合流,董仲舒新儒学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设计意图: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百家争

26、鸣的最终结局就是百家合流。通过本设计让学生感悟思想的融合才是创新的开始。 过渡:百家争鸣做为中国古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影响巨大。互联网时代,让我们来看看网友们心中的百家争鸣是怎样的。 材料呈现:1、“士”的家国天下使命感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2、各家学说自成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波涛汹涌,有些则静水流深,绵延至今,融入了文化的骨髓及大众生活。3、争鸣也是包容的体现,各派相互论争,学说精彩纷呈。4、文化也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5、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东方文化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泽被东西,影响深远。6、是个人的

27、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修炼取之不竭的源泉。7、诸子百家思想是社会生产、生活的智慧宝典。8、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批判继承的思想来源之一。 教师设问:你如何看待网友的评价?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你心目中的百家争鸣?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让我们再回头看一看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思想篇中的伟大思想家们。正是有了包括他们在内一代代人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今天文化的丰厚积淀。正是这种百家争鸣的精神,让我们今天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也能百家争鸣,创造属于自己更美好的明天!7、教学设计特色教学立意 百家争鸣一课,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发展演变的第一课。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础,掀起

28、了古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学生深入了解百家争鸣,不仅利于他们掌握古代主流思想产生、演变的背景,还能通过这一时期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加强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教学构思 本节课通过“拨开迷雾解析百家争鸣的概念”“曲径探幽从士的演变探百家争鸣的成因”“百花怒放从对义观念的不同解读赏百家争鸣中的争鸣”“川流入海从融合中感悟百家合流”四个主题鲜明的标题从不同侧面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并通过积极的师生交流活动,详实的史料分析,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8、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生成之处和存在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阅读不顺,成为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等内容的障碍,不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储备。本节课课件文字较多,缺乏图片、视频等现代教学资源,不利于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有关百家争鸣知识的储备,否则就可能上课听晕车。 解决措施:对不易理解的文言文添加相关的注释。给学生补充关于百家争鸣的背景材料,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对讨论的问题有更充分的准备。寻找先关的视频和文字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