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8 ,大小:162.61KB ,
资源ID:92578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2578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文学史详细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文学史详细笔记.docx

1、古代文学史详细笔记先秦文学概说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章尚书和周易第一节尚书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

2、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五十八篇,其中三十三篇乃由伏生本析分而成,实多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

3、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第二节易经汉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六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被称为易经。易经作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学术界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它有非常古老的渊源。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它包含一些固定的格式化的条文,常常通过占筮人员的权威解释,来指示、规定求卜者的行为选择。其中,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爻是组成卦的基本符号,分阳爻和阴爻,二者配合就成了卦。由三个爻组成的“八卦”周礼谓之经卦。朱熹周易本义有八卦取象歌,可帮助我们记忆八卦的样子,即:“乾三连,

4、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盌。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由经卦两两相合为六十四卦(各有六爻构成),周礼谓之别卦。易经中的六十四卦由六个阴爻或阳爻组成,卦辞解释整卦的意义,一般比较简单,爻辞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一般不重视,这种偏向应当得到纠正。思考题:一、尚书天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和特色是什么?二、易经在以象达意方面有什么特征?诗三百和屈原的诗第一节诗三百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简称为诗,习称为诗经。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

5、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包括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三百零五首诗歌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波及长江、汉水、汝水一带。其作者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从诗篇自身或者先秦文献中找到相关的说明。其实三百零五篇以外还有六篇,只有题目而没有正文。这就是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通常称之为“笙诗”。有的学者认为,笙诗的正文是由于战国、秦世的混乱而亡佚的;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本来就没有正文。从孔子开始,诗三百被一代代学者张扬为儒家经典,汉初它更被朝廷立为官学。作为一部经学典籍,它对古代中国发

6、挥了巨大、持久的影响作用。而从文学发展方面看,它的成就和意义也是极为卓著的:(一)诗三百中的诗歌或者表现多姿多彩的爱情生活,或者表现色彩秾丽的婚姻生活(幸福抑或不幸),或者表现战争、徭役给广大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或者表现劳动生产以及劳动者的生活,或者歌咏民族历史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基本上都是“极质正的现实文学”。因此,诗三百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二)诗三百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三)诗三百奠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即赋、比、兴。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四)诗三百擅长写人状物、刻画场

7、面。(五)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母题,比如四时田园、日暮思归等。这些都足以说明诗三百的巨大成就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第二节 屈原和他的诗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美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使国家富强;在军事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然而被上层集团疏远、流放,最终自杀。古人或曾感慨曰:“楚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屈原的诗歌基本上是他品味着自己的人生悲剧以及楚国的政治悲剧创作的,主要包括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它们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又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对后世

8、的影响异常深远。屈原在中国诗歌史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原始神话中包含的不自觉的超现实想象,提升成了自觉的艺术创作方法;“我国最古之文学作品,三百篇之外,即数楚辞。三百篇为中原遗声;楚辞则南方新兴民族所创制之新体。三百篇虽亦有激越语,而大端皆主于温柔敦厚;楚辞虽亦有含蓄语,而大端在将情感尽情发泄。三百篇为极质正的现实文学;楚辞则富有想象力之纯文学。此其大较也。其技术之应用亦不同道。而楚辞表情极回荡之致,体物尽描写之妙,则亦一进步也。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思考题:一、诗三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主要意义何在?二、屈原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实质是什么?叙事文第一节左氏春秋左氏春

9、秋一书,通常被称为左传。近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史书,惟包含不少文学质素。但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上看,这种认识不够确切,也不够具体。左氏春秋实际上以先秦“文学”的一种具体形态,兼具现代所谓史学、文学、哲学(具体表现为经学)方面的特质。一、左氏春秋的史学特质从现代学术立场上看,“历史学的目的,是揭示人类生活或人类文化的已往状态”;左氏春秋有这种追求,自不待言。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坚持事实,尽管它提供的事实“包含着创作主体复杂的判断过程”,但“事实不仅是史学的开始,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史学的归宿”。左氏春秋毫无疑问是坚持事实的,它所记载的虚诞怪异之事譬如形形色色的梦等,都是著者判断上

10、的“事实”,一如梁启超所说:“左传里有许多灾怪离奇的话,当然不能相信,但春秋时代的社会心理大概如此”。“书法不隐”可以说是左氏春秋以事实为归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表征。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在历史人物的数不清的而且常常是自相矛盾的言论的背后发现统一性”。这正是左氏春秋最深层的史学质素:从素朴的、零乱无序的事实材料或经验事实中,把握把它们联结为一体的本质性的东西。二、左氏春秋的文学特质即便是从现代学术立场上,我们都应当承认,作为先秦史家记事文的左氏春秋是先秦文学的一种体式,并且是这种体式的最高典范和成就。首先,它以春秋时期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为背景,塑造、再现了一批极富个性的人物,并且很多情况下能跃

11、然毕见其精神。其次,它非常注重细节描写。其三,它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其四,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个性,利用悬想,来设制故事。其五,它章法谨饬有度,字句精严。三、左氏春秋的经学特质左氏春秋还有一些既不能归属于现代“史学”又不能归属于现代“文学”的质素,用传统学术范畴来衡量可以归属于经学。这是它最深的特质。左氏春秋高度关注可以规范个人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群秩序的主题,诸如“德”、“礼”、“仁”、“义”等,它最为推重的则是“礼”。左氏春秋的行文常有叙、议两层,议论或出自人物之口,或托为“君子曰”云云;其内容是对相关人物行为、人际关系或社群秩序的肯定或否定,而评断的标准主要就是礼。左氏春秋继承了尚

12、书、诗经的天人观念,既肯定天命,又重德、重民,为它所关注的政教伦理规范提供了具有终极意义的保证力量。这种天人观念,到汉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经学的核心理念。以上三方面足以说明,左氏春秋的职志在于把个体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纳入以礼为核心的政教伦理规范之中。第二节战国策关于战国策的性质,历史上向来存在争议。或归之于春秋家,或归之为杂史,或归之为子部纵横家,或认为它有史著的形式但含有较多子书的因素,或认为它所写的不少内容乃“由后之好事者附会为之也”,故近于后代的小说。但称战国策所收文章为叙事文,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战国策也是一部奇书,它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应当得到高度的重视。战国策产生的

13、时代背景,是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共二百四五十年间的历史风云。它的主要内容是策士逞弄计谋,由此关涉到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驰骛角逐,而合纵、连横则是其中的根本关节。它所写的主要人物是策士,旁及十二国国君、卿、大夫、游侠、刺客等各色人等,苏秦、张仪、陈轸、范睢、鲁仲连、江乙、张孟谈、豫让、唐且、聂政、聂嫈、苏代、田光、荆轲等都是栩栩如生的形象。战国策的某些细节或事件不一定合乎历史事实,但就精神本质来说,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那个极为灿烂、极为活跃、激烈变动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时代,活跃着一大批“高才秀士”。他们用自己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才辩,顷刻间就能改变自己、他人乃至一国或者数国的命运。

14、在这个时代当中,人的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大都丧失了周代文化所标榜的那些重要规范,诸如礼义道德等等;追逐物质利益和感官满足是当时大多数人的主要目的。不管是战国策所记载的主要社会群体即纵横策士,还是由这一阶层所涉及的其他社会各层人士譬如国君妃后等,往往都讳言自己对物质利益和感官满足的追求。人与人的关系从很大程度上蜕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君臣、父子、母子、夫妻、兄弟等都为利害所支配。尤其可怕的是,在这个时代,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每每把他人当作达到目的的工具。这种人际关系是异常阴郁的,并且往往扩大到国与国之间。战国策由于以不加批评的欣赏的姿态展示着上述人际乃至“国际”关系,深为后人诟病,但

15、这正是它卓越不凡的资质。它因为具有这种独到、特出的资质,所以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在先秦散文中,战国策最鲜明的特色,是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来达意。它又非常善于叙事,常常是叙小事而精妙绝伦。至于它的风格,古人曾概括说:“文之快者每不沈,沈者每不快,国策乃沈而快;文之隽者每不雄,雄者每不隽,国策乃雄而隽。”又说国策之文有两种,“一坚明约束,贾生得之;一沉郁顿挫,司马子长得之”。可见它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思考题:一、比较左氏春秋跟战国策的不同特质,并由此检讨学术史上有关左氏春秋的认识有什么偏颇。二、为什么我们必须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中把握左氏春秋的性质?第四章 说理文第一节论语和孟子一、孔子和论语孔

16、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及其主要范畴可以表示为如下系统:这一系统还可以把很多元素吸纳进来,此处仅图示其大要。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西汉之时,论语本有今文本鲁论、齐论和古文本古论之别,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参考齐论而编成定本,号张侯论。今传论语则是东汉著名学者郑玄混合

17、张侯论与鲁论而成。有的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的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二、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曾跟孔子一样游说列国,而“所如者不合”,晚年“退而与万章之

18、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古人习惯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孟子思想有三个特点:一是张扬性善说(对这一点最容易产生误解),二是具有激烈的民本思想,三是提倡仁政。如果说论语、老子代表了诸子说理文的第一个阶段的话,那么孟子则跟墨子、庄子(尤其是庄子内篇)一起,代表了诸子说理文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说,它们呈现了从语录体向论说体过渡的状态。相对于荀子、扬雄等人来说,孟子可以说是“醇乎醇”;但相对于孔子、颜回等人来说,孟子可以说是“尽雄辩”。孟子一书中的文章有不少内容都是对立双方的论辩,作者常常巧设机关、暗藏杀机,并且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来说理。第二节老子和庄子

19、一、老子老子生卒年不详。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提出了三个被称为老子的人物,一个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一个是老莱子;一个是周太史儋。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即李耳,春秋末年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成于战国中前期,基本上是老子遗说;但其中反仁义、反法令之类的思想,或许是由后学或书的写定者所羼入的东西。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老子书精深玄妙,富有思辨色彩,很多段落仿佛哲理诗或者格言,太半为短章,但言少意多,并且常常贯穿一个精炼的论证过程。当中亦有少数描写、抒情俱精的片断。二、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生卒年月不详,生活时代则跟儒家亚圣即孟子同时而稍后,即是

20、梁惠王、齐宣王时期。学界一般认为他是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史记说他曾经做过蒙之漆园吏。学界比较统一的意见的是,传世庄子一书中的内篇,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以及应帝王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则出自庄子后学之手。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诱人、最深邃的组成部分之一:(一)庄子提倡“无用之用”,认为人只有无所可用,才能保全和涵养完满的人生。(二)庄子认为人应当剥脱一切有碍于生命的情欲、心智、观念(包括仁义礼乐),剥脱一切有碍于生命的偏执,使感性生命活泼、丰满地表现和发展。(三)由于“道”这一核心范畴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摆脱神性,庄子的人生哲学充满了对“

21、彼岸世界”的向往。庄子人奇思奇,文亦奇。他的文章大抵都是寓言。而庄子全书则都贯穿着具有鲜明世俗化色彩的浪漫主义精神。或谓先秦诸子,“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庄子著书十馀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或谓庄子为“文字中鬼神”,“不可不全读”。这些评论都十分切当地说明了庄子在文学史上的特色和地位。第二节 墨子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当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鲁人,墨家学派的创立者。墨子一书汉志著录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十篇,最能代表该书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各篇题旨正如题目所示

22、,通常被称之为“墨学十纲领”。墨子以空前的系统的理论形态,呈现了中国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某些思想特征。他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兼爱的根本特征,是把对伦理道德要求的实践,建筑在现实功利基础上。在文学艺术方面,墨子也表现出小生产者汲汲于功利的特点。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知美却反对求美的人。在先秦诸子中,他的论议最讲究逻辑,但几乎也是最缺乏文采,而且颇显得冗赘。不过墨子注重对立言方法进行探求、总结和实践,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同时,他也开创了用寓言说理的先河。第二节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曾师事荀卿。他综合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前期法家学者的“法”治、“术”治、“势”治思

23、想,集法家学说之大成。今存韩非子凡五十五篇,基本上出自他本人之手。韩非对用道德来规范、约束人不抱信心,甚至对血缘伦理感情持消极悲观的态度。他把社会上一切关系都还原为冷冰冰的个人利害,其法家思想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就根于他对人性的悲观认识。韩非跟荀子的论议文大致处在同一个发展阶段上,代表了先秦诸子说理文的成熟阶段。他论列事情往往极峭刻、清晰、缜密,抉剔入微,推动了用寓言说理这一传统的发展。他也写过一些侧重于记载历史故事或传说的文章,其中有很多饶有趣味,充满了洞察社会人生的智慧。思考题:一、把论语论说“仁”的片断全部找出来编在一起,由此研讨“仁”的内涵以及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的得失。二、由论语和孟子

24、来看孔子和孟子两个形象的特点及其差异。三、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跟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有何本质上的异同?三、怎样区分韩非子的寓言和故事?韩非子寓言的特色是什么?秦汉文学概说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时不文”,秦政权对知识的当代性、实用性和官方一统性的倡导,没有为文学提供适于成长的土壤。但是它在大一统国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统一思想意识、统一文字等的社会政治措施,对后来的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汉代是中国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继承秦朝而来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明行修”为标准选举士人为官的制度,所有

25、这一切都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一般认为,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其中,赋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文体,吸引了当时大量的才华之士进行创作;以贾谊等汉初文人为主的诸子散文,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体现的历史散文,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所以有“文必秦汉”的说法;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乃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汉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有更深刻之所在。对于文字本身的审美效果的清晰认识,文体的成熟,文章观念的发展,文学价值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意

26、识,文人的增多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这些文学要素的汇聚,使得文学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并呈现出较为自觉的态势。要之,汉代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阶段,却对于文学传统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的形态和方向。第一章 汉赋第一节 汉赋的概况一汉赋的起源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样式。它的产生具有多源性,与先秦时期的一些作品和文体,如荀赋、战国纵横家散文、楚辞等的关系。二赋的定义及其体制特点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长信宫灯(西汉)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三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及其阶段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

27、志赋等,其文体特点以及流行的时期。第二节 汉大赋的产生与写作一散体大赋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散体大赋之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大赋的巨丽之美,作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二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演变。马踏匈奴(西汉)三对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分析第三节汉赋的文学史地位一散体大赋的政教功能与美学价值之间的矛盾对它的社会评价。关于“劝百讽一”。二汉赋的美学意义汉赋高度的修辞意识与修辞技巧。对汉文字的审美效果的充分发挥。思考题:1.为什么赋这一种文体会在汉代盛行?2.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分析汉大赋

28、的美学价值。第二章 汉代散文第一节 诸子散文一 秦至西汉前期的集体编写活动吕氏春秋、淮南子,以势要人物为中心组织众人集体编写的成书特点。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著述的结构,表达的方式。杂取各家思想,诸子思想由分到合的趋势。二 汉初散文纵横家风格的复兴汉初的社会结构,诸侯游士的社会格局,对战国的呼应。贾谊、晁错等人及其作品。三 子书在汉代的蜕变以董仲舒春秋繁露、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等书为体现,思想理论著作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新走向,以其理论价值而存在,基本不再负载文学的功能。由子书而表现出的文与哲的分离。第二节 司马迁与史记一史记的体例司马迁以其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

29、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大约三千年间的历史。这是一部空前的大著作,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这样几部分。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这一种新体例,使史记改变了此前史书体例、结构上的单一性。这五个组成部分的形式尽管不同,但却彼此贯通,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就形成了纵横交织的叙事网络,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总体面貌,从而建构起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作为一部忠实于历史事实的著作,史记一向被称为“实录”。司马迁对社会,尤其是对当代社会所持的大胆的批判精神,正是中国古代良史“秉笔直书”的传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充分体现。二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书过程司马迁的家世、教育。年轻时的四处漫游,考察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情况,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旧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