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7.05KB ,
资源ID:92461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2461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docx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 内容和学习活动,努力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综合,以体现综合的意义和价值。内容的编排应突出活动性教材内容的编排,在呈现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教科书中应多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内容的呈现应避免成人化教材的呈现方式要合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教材中的图像和教学辅助资料应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课文内容的表述应增强探究性和趣味性,在符合科学性要求的同时,语言尽可能通俗、生动;版式设计应新颖、美观,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要有一

2、定的普适性教材的编写要考虑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考虑不同地区在学生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差异,在选取和编排教材图文和学生活动时要注重普适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附录:“内容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类别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描述 说明 举例 知道 概述 了解 概括 归纳 比较 找出 认识 回顾 探讨 评析 列举 熟知 区分 解释 选用 明确 讲述 分析 梳理 展现 简述 理解 综合 选取 辨识 评述 选择 解析 展示 表明 综述了解:描述 举例 知道 了解 找出 回顾 列举 讲述39展现 选择 展示 表明理解:说明 概述 概括 归纳 比较 认识 探讨 熟知区分 解释 明确 分析 梳理 简述 理解

3、 辨识应用:评析 选用 综合 选取 评述 解析 综述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学会 运用 使用 依据 引述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探究 感受 考察 体会 观察 探寻 关注 重视 领会 表达 领悟 坚信 思考40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XX年8月30日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分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主题二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主题三 发展的选择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内容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类别22 33 11 2232 35 39 40第一部分 前言当今世界正在

4、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基础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如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着力培养青少年综合人文素养和公民素质,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的发展,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与空间、人地关系的观念,掌握基本的历史、人文地理概念和知识,培养历史眼光、民

5、族精神、全球视野和资源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一、 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人文性 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从学生的需要与体验出发,为他们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综合性 本课程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对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行综合,帮助学生形成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开放性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注意吸收相关学科已经得到公认的新成果和社会

6、实践的新经验,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使课程尽量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实践性 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生活、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二、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自主发展 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2.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程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

7、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汲取历史智慧和地理智慧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3.强化学科整合,形成综合视野 本课程对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地观察问题的视野、综合地运用知识的方法、综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历史眼光,提高辩证地认识社会的能力 本课程的整合基础是社会生活与历史变迁,即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描述,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使学生能够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横向认识社会生活的

8、丰富内容和发展环境。5.鼓励探究式学习,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本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探究和实践过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增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6.改进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程注重个性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全面性评价,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使学习成为积极、愉快、成功的经历。三、 课程设计思路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国家课程体系中,开设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探索。以历史和人文地理为基础,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整合形式合理,是本课程设计的任务。从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人类文明的进程特别是中华文明的

9、发展为主线,关注当代社会现实,整合“历史”与“社会”两个相互联系的领域,近及远、浅入深的整体规划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这是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 总目标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探究和社会实践能力、历史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2二、 分类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社会生活的基本内涵,了解参与社会的方式和途径,理解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2.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人

10、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尤其是要了解近现代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3.了解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历史材料和社会信息。 过程与方法1.经历感受、观察、体验的过程,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2.尝试多角度探究社会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3.以辩证的观点、历史的眼光,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自尊、自信、自

11、强的人生态度,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乐于合作。 2.关注和参与公共生活,强化公民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3.关心当代社会发展,增强历史意识,培养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4.关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观念。 5.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养成乐学好学的行为习惯。6.关心祖国和人类的命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开放的全球意识,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专题,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了解自己生活的“地点

12、”;专题,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3教学中除了要充分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等,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和资源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二、评价建议明确评价目的,转变评价观念1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注重诊断、激励和调控,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对自己和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家长和社会对

13、学生、教师的评价。3评价内容综合化。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作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社会探究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以标准为依据,实施目标评价 1.关于知识与技能的评价知识与技能既包括有关概念、原理、观点和方法,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本课程的评价要着重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多学科方法解决问题时,表现出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能力。 2关于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评价不仅要测查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知

14、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用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要特别重视评价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社会现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能清晰地、有目的地与他人交流,并一起确定目标,完成任务; 能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得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了解; 能对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34能较合理、客观地评价社会现象和历史人物、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依据收集和整理的有关材料,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能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 3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尊

15、重学生的个性表现,更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能逐步形成科学发展的观念。 熟悉祖国的历史和疆域,认同国家的核心利益,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 关注全球性问题的来和表现,能对维护世界共同利益表示关切。 具有探究历史与社会的意愿,能从中感悟人生的意义。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把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改进评价方法改进和完善评价方法,避免用单一标准或方法测评学生学业成就。 1纸笔测试纸笔测试是对学生在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和简单运用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能迅速发现学生学习遗漏,有助于客观地了解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学业成就,是一种既有较强的操作性、

16、又兼具信度和效度的有效评价方式。纸笔测试的试题类型,应根据要考查的目标来确定。试题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应用性,注重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时代感。命题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主题活动评价通常是围绕着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让学生设计研究计划,进行相关调查,经历从收集材料到呈现成果的较完整探究过程。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提交研究结果。最后,教师依据标准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助于调整学习状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教师观察在学生面对或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如怎样

17、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怎样进行推理、怎样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成果,想法发生35了怎样的变化等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效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在分析课堂教学和观察学生表现时,教师应准确把握他们的学习状态,观察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等表现,并记录在案。这种记录,既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的依据,也是期末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参照。4.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策略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助于学生明确影响学习的因素,逐步培养起评价、调控自己学习活动的习惯和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评价技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独立学习的能力。5合作评价是学生之间就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策略和效果等

18、方面的相互评价。这种评价有助于学生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逐步培养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和能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提高自己的认识。6个案分析是教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评估的方式。这种评价,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7学习成长档案袋教师可以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一段时间内学生各种形态的、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包括他们的考试成绩、小论文、小制作、调查报告、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个人反思、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等。这种档案袋反映了学生成长发展的轨迹,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做了什么,学得怎么样、做得怎么样,以及在这段时期内的努力、进步、成就与经历的过程,有助

19、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除以上评价方法外,教师应从本地区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并创造出更适合自己教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并注意各种评价方法的有机整合和综合运用。重视学习评价的反馈评价的反馈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学生的行为和教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定期的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的。评价反馈时应强调学生在哪些方面是成功36的,取得了哪些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教师在评价反馈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要公正、公平,不能带有任何偏见和歧视,应以鼓励、肯定和表扬等正面强化为主,杜绝一切轻视、为难、伤害学

20、生的评价。反馈评价时还应给学生自我评价及家庭参与评价的机会。 加强教学评价评价教师的教学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除了要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外,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能否以学生发展为本。2能否创造条件,提供多种学习资源、方法、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3能否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4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充分体现本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5能否细心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恰当评价学生学习成就。6能否主动

21、寻找各种社会资源,并与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合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创造条件。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凡是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本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学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功能,还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目标。提倡课程资源开放性和多元化。课程资源包括: 文本资源:图书、报刊、照片、地图、图表等。 音像资源:影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等。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社区配套设施,以及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

22、文景观。37人力资源:学生、父母、教师、社会人士。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与学生社会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相结合,并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帮助。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并主动与学校所在地区相关部门联系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社会也应为本课程的教学给予支持和帮助。在使用课程资源时应依据下列原则:目标性原则明确教学目标,根据需要选择课程资源。多种感官配合原则使用课程资源时,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促进学生的理解。易用性和可行性原则课程资源必须容易操作、省时、高效

23、。效能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四、教材编写建议历史与社会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本课程教学的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材料,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建立合理内容结构不同版本的教材可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象系统,但都必须充分体现本课程标准精神。就是说,在统一基本理念和目标的前提下,教材编者应依据内容标准,充分发挥创造性,编写出不同特色的、结构合理的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时效性教材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涵括历史、人文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核心知识,而且应尽量反映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特别是要反映当今

24、时代特征和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综合性教材内容的组织应突破学科逻辑体系,尽量通过专题形式去建构、组织学习38以及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等方面,阐述中国当前主要的人口问题。 活动建议:可采用表格、柱状图、折线图等,呈现不同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类型,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指导学生识读统计图表,凸显中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33 要点提示:自然资源的种类、储量、分布;合列举数据,展现自然资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主要途径,如资源循环利用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列举与重复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可再生资源替代实例,说明主要

25、自然资源合不可再生资源等;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理开发的主要途径;描述我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分布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和特点。从区域差异和联系的角度,认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活动建议:可选择特定区域,如中东地区,结合新闻报道说明该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自然资源;可制作图表,呈现我国资源概况;可计算本地人均主要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或淡水资源,并与其他区域比较,了解自然资源与本地发展的关系;可组织讨论“我国是自然资源大国吗?”或专项调查,如一次性木筷的使用、废旧电池的回收等。 334 要点提示: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 列举实例,说

26、明环境问土地沙化、酸雨、水污染等;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题具有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态破坏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的自身努特点;描述我国主要的环境力,更需要全世界的通力合作。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 活动建议:以京都议定书或“哥本哈根峰会”为例,讨论各国对环境保护应负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我们共有的家园”为题,请环 29保部门或环保组织成员讲座,介绍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和成效,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从实际出发,为环境治理作出自己的贡献。 335 要点提示: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工业区、旅游 列举实例,分析区域经区,金融中心、城市群等;我国不同经济区域的主济发展的条件和特点,体会要特点。不同的地区有

27、不同的区位特点,发挥区位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优势、奉行互利共赢,对区域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思想和方法;描述我国经济义。 发展的区域特点。活动建议:以“来自家乡的报告”为题,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就本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口优势进行评估和论证。 336 要点提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着眼历史线索,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梳理人们对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关系,领悟只有三者协调过程,感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伦理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的表现。 可持续发展。活动建议:选择一个项目方案,组织学生扮演官员、经营者、居民、环保人士等角色,模拟一场“听证会”。以可持续发展为

28、目的,从经济效益、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等方面展开讨论,共同作出该项目是否实施、如何实施的选择。 34 新机遇、新挑战、新选择 内容目标 341 提示与建议 要点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 选取改革开放历史进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程中的生动事例,说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活动建议:结合322内容目标的教学,以 3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引领下”为题,组织学生评选改革开放以来感触最深的几件大事。 342要

29、点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 描述当代中国发展的社会。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阶段性特征,明确科学发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科学展、社会和谐的新要求。 发展观,是立足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活动建议:以“共享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为题,讨论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如就业、教育、住房、交通、物价、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等,表达我们的新期待。 343 要点提示:国际组织、国际论坛与多边会谈, 关注国际社会发生的国际合作和援助。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

30、大事,知道和平与发展是当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今时代主题,坚信中国始终代潮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 活动建议:提供相关实例和数据,表明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但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在世界版图上圈划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引导学生回顾西方国家殖民征服、掠夺和统治的历史,找出南北发展差距的根源。以“聚焦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为题,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展示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音和身影。 344 要点提示:科技革命、学习型社会、文化软实 关注当代科技发展的力。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大势,描述国际竞争的新特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 31点,理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泉。 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活动建议:帮助学生了解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在此基础上,可运用实例或图表进行比较,感受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及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及其带给我们的压力;可收集相关资料供学生比较,认识当代国际竞争的优势,越来越显著地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优势。345 要点提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度探究历史与社会,思考自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己成长之路的选择。 活动建议:采取多种方式,设计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