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练习二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1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前句是,无标志。2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见于”式。3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前句是,“于”字式。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后句是,“为所”式。5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前句是,无标志。6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后句是,“为所”式。7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前句是,“见”字式。8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
2、人。(孟子?许行)后句是,“于”字式。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2 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3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4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5
3、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6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7 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8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9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
4、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1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2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3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4 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5、5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6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7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8 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练习三九 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A) 组1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树:建立、树立,引申义
6、。2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膑)树:树木,引申义。3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许行)树:种植,本义。(B) 组1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涉:进入,引申义。2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涉:趟水过河,本义。3 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苏轼教战守策)涉:经历,引申义。(C) 组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诚实,本义。2 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信:相信,引申义。3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说新语?雅量)信:使者,引申义。练习四一 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
7、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
8、称之为“正义”。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
9、,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四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原文见教材第747页)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雱,的读音是“普康反”,即png;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亨的注。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好”是动词。根据有二:一是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反”,即ho。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邪,读如徐。”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只且,语助也。”
10、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这是孔颖达的解释。六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标点: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11、(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译文: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景公说:“可以。”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
12、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景公叹息说:“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标点: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间训)译文:什么叫有罪却更加
13、得到信任?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说的有罪过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标点: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
14、“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
15、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标点: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
16、,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译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练习五六指出下列各
17、句中的修辞方式: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良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 是以性质代本体。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互文:“鳏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引用:改引董仲舒语:“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语见汉书?食货志
18、上。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马之衣”比喻衣着粗劣破旧。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委婉:“不测之罪”,这里指死罪;“不可为讳”,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省略:“仆又薄从上雍”句省略述语“之(到去)”,即“仆又薄从上之雍”。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代称:“轩冕”代称官爵,“皋壤”代称隐者居住之地。引用:“皋壤”见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倒置:“心游目想”是“目游心想”的倒置。代称:以“目游心想”指代读书,以“移晷”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7老
19、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对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代称:“白首” 代年老。比喻:用“青云”比喻志向的高远。引用:二句改引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8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对偶:“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对“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代称:“皓齿蛾眉”是“美女”的代称,“甘脆肥醲”是“丰盛甘美的酒食”的代称。比喻:将“皓齿蛾眉”的美女比作斧子,将“甘脆肥醲”的酒食比作毒药。9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疾邪赋)比
20、喻:“咳唾自成珠”喻言语珍贵,“金玉”喻品德高尚,“兰蕙化为刍”喻贤人不被重用。引用:“披褐怀金玉”一句,语出老子七十章:“是以圣人披褐怀玉。”代称:“被褐”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贫贱之人”的代称。按:教材引文误“咳唾”为“咳吐”,今正。10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江淹别赋)对偶:“珠与玉兮艳暮秋”对“罗与绮兮娇上春”。代称:“珠”、“玉”、“罗”、“绮”都是“歌女”的代称。互文:这两句互文见义,即“珠与玉”、“罗与绮”都“艳暮秋”、“娇上春”。九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离骚序 王逸标点: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
21、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离骚之
22、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译文:离骚经是屈原所作。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在楚怀王时做官,当的是三闾大夫。三闾的职责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即昭、屈、景三姓。屈原整理了王族的家谱,明确了贤良之士的标准规范,来激励国中贤士。屈原在朝廷内与怀王谋划讨论国家大事,处理疑难事务;在朝廷外监察群臣的言行,应对各诸侯国的来访。他的建议都能被采纳,他也尽职尽责地做事,因而怀王非常器重他。同他一起担任大夫的上官靳尚嫉妒他的才能,与
23、别人一起进谗言诋毁他,怀王于是疏远了屈原。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经。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经,是途径。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虑,却仍沿着正道前行,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虞三个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浇的灭亡,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江
24、南。屈原被流放在荒远地区,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来证明自己的冤屈,却最终不能被明察。他又不能容忍以自己的清白之身长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于是投汨罗江自沉而死。离骚的行文,依照诗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比喻小人。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哀伤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练习六孤平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
25、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这就是“孤平拗救”。七利用工具书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的词哪些是同源词,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A)组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2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卫风?伐檀)3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屈原九歌?湘夫人)4徼墨广博,观望之有圻。(枚乘七发)5若华夕曜,岩泽气通。(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岸,广韵:“岸,水涯高者。”尔雅?释丘:“重厓,岸。”小尔雅?广诂:“岸,高也。”诗经?大雅?皇矣:“诞先登于岸。”干,易?渐卦:“
26、鸿渐于干。”释文引郑注:“干,水傍,故停水处。”又引陆注:“水畔称干。”又引翟注:“干,涯也。”史记?春申君传:“而不知干队之败。”索隐:“干,水边也。”圻,说文解字:“垠,地垠也,一曰岸也。圻,垠或从斤。”广雅?释丘:“垠,厓也。”广韵:“圻,圻堮,又岸也。”玉篇:“圻,圻堮也。”岩,说文解字:“岩,岸也。”书?说命?序:“得诸传岩。”疏:“岩是山崖之名。”广雅?释诂四:“岩,高也。”裔,说文解字:“裔,衣裾也。”徐锴系传:“裾,衣边也。”后泛指边缘。淮南子?原道:“故虽游于江浔海裔。”高诱注:“裔,边也。”从意义上来看,“岸、干、裔、圻、岩”都有“边”义。从读音方面看,这几个字也有音近关系
27、。据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声母方面,“岸、圻、岩”都是牙音疑母字,双声;“干”是牙音见母字,“裔”是喉音喻母字。见疑旁纽,喉牙音有邻纽关系。从古韵方面看,“岸、干”元部叠韵,“岩”属谈部,“圻”属文部,“裔”属月部。元文旁转,元谈通转,元月对转。“岸、干、裔、圻、岩”音近义通,是一组同源词。(B)组1同我妇子,馌彼南亩。(诗经?豳风?七月)2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诗经?大雅?生民)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屈原离骚)4骚人之文,自兹而作。(萧统文选序)5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子,广韵:“子,子息。”诗经?大雅?生民:“居然生子。”字,说文解字:“字,乳
28、也。”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广雅?释诂:“字,生也。”山海经?中山经:“若山有木,服之不字。”注:“字,生也。”滋,说文解字:“滋,益也。”左传?襄公八年:“事滋未成。”注:“滋,益也。”文选?东京赋:“鸟兽阜滋。”薛注:“滋,益也。”兹,说文解字:“兹,草木多益。”尔雅?释诂:“兹,此也。”左传?昭公元年:“兹心不爽。”注:“兹,此也。”论语?子罕:“文不在兹乎!”皇侃疏:“兹,此也。”耔,广韵:“耔,拥苗本也。”义为以土培苗根。诗经?小雅?甫田:“或耘或耔。”从语音上看,这几个字古音相近。据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声母方面,“子、滋、兹、耔”都是精母字,双声;“字”是从母字,精从旁纽。
29、古韵方面,这五个字都属之部,叠韵。从意义看,“子、字、滋、兹、耔”都有“滋生、繁衍”等意思,意义相通(据说文解字,“兹”是“滋”的古字)。所以,这五个词是一组同源词。按:“兹”的代词“此”义是假借,意义与“滋生”无关。材料中的“兹”用的是代词义,与其他几个词没有同源词关系。九把下面一段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旧唐书?李白传标点: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按:教材引文有误,又
30、漏引十余字,今补正),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按:教材引文漏一“醉”字,今补)。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译文: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年时就有超群之才,志向宏大,气度豁达,逍遥而有超然出世的心境。他父亲做任城尉,全家就在那里安家。李白少年时与鲁中的几个书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逸在徂徕山,纵情欢歌豪饮,当时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外出到会稽游历,与道士吴筠隐居在剡中。不久唐玄宗诏令吴筠去京城,吴筠把李白推荐给朝廷,朝廷派使者召见李白,并让他与吴筠一起待诏翰林。此时李白已经嗜好喝酒,天天与几个酒徒喝醉在酒店里。玄宗谱出曲子,要编制乐府新词,急忙召见李白,李白却已在酒店醉倒了。召入宫中,用凉水喷洒他的脸,醒来后,立即叫他提笔作词,很快就写出了十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