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职语文第四册教案课时计划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第 1 课时课题路漫漫其修远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认知把握本文思路,掌握本文中心论点:学好语文要多读、多写、多思。技能学习略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水平。情感培养多读多写多思的学习习惯以及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教材分析重点把握本文思路,掌握本文中心论点难点学习本文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的思路关键抓住关键词句,领会文章的大意教具资料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一、二、组织教学学习要点一、导入新课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有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也需要有“多读、多写、多思”的习惯,
2、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文素养呢?本文给我们了回答。今天我们学习罗洛的路漫漫其修远。二、略读全文,解释题意,扫清字词障碍。1.解题:“路漫漫其修远”一句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离骚一文,后半句是“吾将上下而求索”。整句表达诗人对自己高洁志向的不懈追求。本文以此为题,意在说明语文学习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求索、进明确152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取,要多读、多写、多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2.掌握重点词语(1)遨游:远游;漫游。(2)笔涩:文中指写文章不顺利、不应手。(3)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儿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
3、滋味。比喻做事不假思考,笼统含混。(4)浮光拐影: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5)腹稿:内心酝酿成熟以供表达的诗文构想。三、感知课文,筛选出有关学习语文的重要观点。中心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习。(1)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2)要学好语文,或者说,要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习。(4)语文素养包括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这两种能力的基本方法是多读,多写。板书设计路漫漫其修远字词:略中心论点:“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习”,即“学好语文要多读、多写、多思”。课后小结课时计划授课班级08修日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第 2 课时课题路漫漫其修远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学目标认知掌握本文中心论点:学好语文要多读、多写、多思技能学习略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水平情感培养多读多写多思的学习习惯以及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教材分析重点总分式的论证结构难点理解文章主旨,写出论证提纲关键把握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教具资料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一、二、组织教学学习要点一复习提问1 解词2 听写二分析文章结构提问1. 文章主旨是什么?明确:学好语文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
5、努力,要培养多读多写多思的习惯。2为什么作者要强调求索精神? 语文素养包括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即读懂一篇文章和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但这两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多思考、多读书和多写作,而且还要持之以恒。3.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写出论证提纲,注明论证方法。讲评明确152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本文是一篇介绍语文学习方法的议论性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总起提出了学习语文要注意的三个方面问题,然后分别展开论述,最后加以总结收尾,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严密。小结:作者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从多读、多写、多思三个方面,运用举例、引用等方法加以论证,结合自身经验,点面结合,充分
6、论述了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这一论点,对于求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现实意义。4、本文出现一些文学常识:(1)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2) 先秦诸子:儒家、道家、法家(3)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4)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作业:(1)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手抄报作业,培养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2)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可以摘抄精美文句,也可以写周记,每周不少于一篇。分析理解板书设计多读古籍继承文化遗产现代汉语贴近生活 外语文化交流 多写读书笔记避免无病呻吟每天写作养成良好的习惯 多思读书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写
7、作新诗写罢自长吟课后小结课时计划授课班级08修日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第 3.4 课时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学目标认知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形象及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描写、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课文、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情感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及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教材分析重点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及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难点人物的肖像描写、出场描写对揭示其性格的烘托作用关键把握课文的情节和相关出场人物教具资料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一、二、组织教学学习要点一、导入新课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枚瑰丽的奇葩,它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享誉中外,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坛
8、的奇珍至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翰林丛书中拾宝,今天我们学习红楼梦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二、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1曹雪芹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在康熙朝,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讲评明确了解152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2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署为行宫。反映的是清代
9、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红楼梦以它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自从红楼梦问世以后,中国的古典小说再也没有超越它的作品了。红楼梦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三、介绍人物之间的关系宁国公:贾演贾代化贾敷 贾敬-贾珍贾蓉 荣国公:贾源-贾代善贾赦贾琏 贾政-贾珠-贾兰 贾宝玉 贾环 贾敏黛玉三、1.认字解词 敕造阜盛绾着内帏盥沐两靥忖度宫绦嗔视(ch)(f)(wn)(wi)(gun)(y)(cn)(
10、to)(chn)2.解释词语 略简要说说林黛玉去了哪几处,见了哪些人?请你为林黛玉画一幅进贾府的简明行程图。了解掌握板书设计林黛玉进贾府人物之间的关系 略.认字解词 略课后小结课时计划授课班级08修日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第 5、6 课时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学目标认知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形象及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描写、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课文、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情感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及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教材分析重点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及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难点人物的肖像描写、出场描写对揭示其性格的烘托作用关键把握课文的情节和相关出场人物教具资料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
11、动时间分配一、二、组织教学学习要点一、 复习导入二、 分析人物形象1林黛玉(1)学生找出描写黛玉性格的句子。(2)总结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其性格主要的一面。从外貌上看她有娇美的容颜,并且举止谈吐不俗。在宝玉眼里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又胜过七窍玲珑心,姿色要高过西子三分。2贾宝玉(1)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贾宝玉的?讲评明确152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明确:出场前的侧面勾勒:王夫人语云“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林黛玉忆母亲曾言“顽劣异常,极恶读书,这些侧面描写说明宝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叛逆”。出场时的
12、肖像描写:在林黛玉看来,宝玉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眼熟亲切。二首西江月的描写出场以后的语言行动描写:(14段)作者一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写她与黛玉的心灵相通;二是极力表现宝玉的骄横不羁。(2)总结贾宝玉的性格特点。贾宝玉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生来就与众不同他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他便有自己的为人经世之道,不愿被封建制度所管制。所以他在红楼梦中是精神上的自由人。3王熙凤(1)文中对王熙凤的出场是怎样描写的,说明了什么?(2)王熙凤是怎样的一个人,谈谈看法。板书设计 林黛
13、玉进贾府宏伟的外观 讲究的布局 贾府 华贵的陈设 富贵尊荣 非凡的服饰 骄矜的气质 烦琐的仪 节威严袭人课后小结课时计划授课班级08修日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第7课时课题合欢树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认知引导学生研读和品味作品,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技能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巧妙的象征手法等品味。情感体验并感悟文中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感恩、珍惜。教材分析重点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所具有的情感张力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关键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教具资料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一、二、组织教学学习要点一、导入: 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
14、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人类心灵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合欢树在史铁生的心中挥不去、抹不掉,永远烙在他的心中。 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讲评明确152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
15、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有很大影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摩,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三、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导语”,明确:这是一篇怀念母亲,颂扬母爱的文章。 2散读课文,初步感受:史铁生传递给我们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母爱? 四、品味母亲的形象美朗读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1-3节)。 2圈点,思考:哪一处细节最让你感动? 3自由发言,交流要点。 (1)给“我”治病:(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
16、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板书设计合欢树母爱: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课后小结课时计划授课班级08修日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第8课时课题合欢树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学目标认知引导学生研读和品味作品,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技能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巧妙的象征手法等品味。情感体验并感悟文中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感恩、珍惜。教材分析重点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所具有的情感张力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关键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教具资料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
17、生活动时间分配一、二、组织教学学习要点1.提问: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 故事: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名人名言: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法国巴巴尔扎克 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惟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普列姆昌德 世界上有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意大利但丁2.思考: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 1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合欢树”的笔墨。讲评明确152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共有四处:(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
18、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3深入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点拨:(1)母亲为什么要栽这棵合欢树呢?(2)大家看看合欢树的成长经历和作者的成长经历,比较一下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有哪些相似之处。(3)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4)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的含义?三、归纳写法,积累阅读经验 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2、概括这一类散文的写法。 以物来命名的散文,有
19、以下几个特点: (1)物融入了一段故事,而且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2)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里面,是内心情感的物化。 (3)作为一种象征,借物来表现高尚的品格。如冰心的小桔灯板书设计合 欢 树感悟生命 一 亦枝 子 合一 亦叶 母 欢总关 情 树 课后小结课时计划授课班级08修日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第9课时课题邓稼先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学目标认知能在快速阅读中概括出六个大部分的大意技能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筛选信息。情感体会邓稼先的人品及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材分析重点学习文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难点体会文章选材立意的独到之处关键理解文章布局谋篇的
20、特点教具资料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一、二、组织教学学习要点一导语: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凝聚了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一大批中国科学家的心血。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团结协作,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今天我们就认识其中的一位领导者邓稼先。二人物简介1邓稼先简介:“两弹元勋”,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950年,年仅26岁便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回到新中国的怀抱。他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 年,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
21、的功勋。1986年,因积劳成疾被癌症夺去了生命。生前邓稼先的名字鲜为人知,甚至他的岳父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还问讲评明确了解152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是谁为中国制造了原子弹?”,但他的功绩举世瞩目。2杨振宁简介: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三学习字词邓稼ji先 元勋xn 鞠j躬尽瘁cu 选聘pn 无垠yn 殷红y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22、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四速读课文,捕捉信息1速读课文,概述各部分大意。 2弄清各部分之间关系,体会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掌握读文归纳板书设计邓稼先字: 邓稼ji先 元勋xn 鞠j躬尽瘁cu 选聘pn 无垠yn 殷红yn 词: 可歌可泣 元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课后小结课时计划授课班级08修日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第10课时课题邓稼先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学目标认知能说出六部分之间的联系,体会文章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技能
2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筛选信息。情感体会邓稼先的人品及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材分析重点学习文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难点体会文章选材立意的独到之处关键理解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教具资料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一、二、组织教学学习要点一 提问:概括六部分的大意明确:第一部分从中国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感人事迹。第三部分,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进行对比,更鲜明的突出了邓稼先的品格。第四部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
24、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二研读课文,筛选信息1第一部分。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写邓稼先有什么关系?讲评明确152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明确: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他的功绩是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所以这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2课文第三部分,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奥本海默?此人与邓稼先有何异同?明确:写奥本海默,意在运用对比手法,烘托突出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
25、。奥本海默是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3第四部分。这段并未直接写邓稼先的光辉事迹,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本段意在叙述邓稼先他们完全是靠自力更生进行研制工作的,更由衷地表达出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小结: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通过六部分来展示人物的主要事迹,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凸现人物的伟大人格。邓稼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胸中滚烫着一颗爱国之心,将个人的生命无私的奉献给祖国
26、的国防事业。他是我们的自豪,我们的骄傲!分析归纳理解板书设计第一部分-交代背景第二部分-人物介绍 第三部分-概括人物个性探求形成原因 -面第四部分-一件事 第五部分-一句话-点第六部分-总结概课后小结课时计划授课班级08修日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第11课时课题善良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学目标认知1.了解作者王蒙及随笔的主要特点。2学习积累字词。技能学习掌握随笔的特点,尝试写一篇随笔情感拓深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对待世界和人教材分析重点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对比论证来深入发掘“善良”的内涵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形成正确的态度和高尚的价值关键从运用语言的技巧等方面品味文章语言教具资料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一、二、组织教学学习要点一、导入播放歌曲善良的人。导语:古人有这样的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你是如何看待善恶的?今天,我们来看看文学家王蒙又是怎样看待善与恶的呢?二、作者及文体知识简介1.王蒙,当代作家、思想家、文化活动家,曾担任中国文化部部长等职。1934年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