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史诗性浅析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史诗性刘政豪【摘 要】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我国电影史上重要的影片之一,长期以来受到观众及理论界的推崇。目前,该片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影片的演员、电影服饰,以及电影的背景和历史价值。其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史诗巨片”只是作为一个习惯的结论为人们所了解,长期以来缺乏有效论证,这篇论文即是弥补这一结论的论证空白。本文旨在通过对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诞生背景、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分析,论述其在史述及诗意向度上的重要价值,论证该影片是我国电影史上的一部史诗巨作。【期刊名称】西部广播电视【年(卷),期】2017(009)017【总页数】4【关键词】一江春水向东流;
2、宏大史述;诗意;价值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家庭伦理片,她讲述了抗战前到抗战后这个大时代中普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展现了一个小人物的大时代,反映了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一江春水向东流艺术味隽永、深长,是一部充满不可禁抑的批判激情的长卷史诗,同时也是一首悲情充溢的遥远而深挚的平民歌谣。正是因为这部影片成功地将国家的命运和家庭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才使得她成为一部“政治批判和伦理道德批判高度结合的中国史诗正剧的典范”,在思想上、艺术上以及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史诗般的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1 影片的创作背景1.
3、1 创作时代1947年,我国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八年的抗战加上连年的内战,致使国家破败不堪,民不聊生;国民党统治阶级的腐败,导致国内经济萧条,物价飞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反人民的国内政策造成了民生凋敝,民怨沸腾,民变蜂起的严重危机。因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和官僚资本阶级处于剑拔弩张的对立状态。另外,中国电影事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极为迅速,很多民族资本家纷纷投资开办电影公司。他们扭转以往将电影视为游戏业的观念,认为电影是一种将要成为普及全世界的“文化企业”。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电影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时期,一大批著名的导演和演员聚集上海,其中以蔡楚生、郑君里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导演
4、最为活跃,他们常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他们的作品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善于运用长镜头,拍出了大批具有现实主义内容和民族风格的优秀影片。而且,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左翼电影浪潮的影响下,中国电影事业逐步走向成熟,表现出了宏大气魄的电影史诗和忠于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诞生的。1.2 创作环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按地缘性划分大概可分为四类: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和东北伪满洲国地区。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电影又出现了新的阶段性变化,由于大部分电影从业者重新聚集上海,这里再度成为中国电影生产的中心基地,对于同人民一起从民族磨难走过来的
5、艺术家们来说,他们通过银幕来自觉地记录那段苦难与奋斗的历史成为了一种必然。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在艺术水平上具有很高成就的作品,包括八千里路云和月松花江上天堂春梦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此外,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上海集中了一大批重要的电影企业,其中包括官方所属的中央电影企业公司一、二厂,民营企业昆仑影业公司,文华影业公司,国泰影业公司,大同电影企业公司等。虽然这一时期正处于国民党的高压统治时期,但是仍有不少令人叫好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中国电影的艺术发展处在一个令人怀想的收获季节。1946年夏,昆仑影业公司著名导演蔡楚生根据自身在抗战时期的一段亲身经历创作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以一个社会底
6、层的家庭为载体,描写了这个家庭随着社会的动荡而浮沉变迁,浓缩汇集了抗战前后近十几年的社会变化。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当时的一些达官显贵不顾国家的危亡,整日沉浸在纸迷金醉的享乐世界之中的现状,蔡楚生决定用自己的电影作品,唤起人民的忧患意识,向统治阶级发出正义的呼声。2 史无前例的宏大史述2.1 宏大主题一江春水向东流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但是影片故事本身是以抗战前后时期为背景,主要描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家庭在战乱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沦为残酷现实社会的牺牲品。抗战前,上海某纱厂的女工素芬和夜校教师张忠良相识、相爱并结婚。婚后生一个儿子,取名“抗生”。抗战爆发后,张忠良因参加抗战救护队离开了上海。素芬带着
7、孩子、婆婆回到乡下。不料家乡已被日寇侵占,素芬只得又带儿子、婆婆回到上海,在难民事务所过着艰难的生活。张忠良在战场不幸被俘,受尽凌辱,逃往重庆并被旧相识“交际花”王丽珍搭救。在重庆,张忠良经不起堕落生活的诱惑,渐渐地将妻儿抛置脑后,投入了王丽珍的怀抱。抗战胜利后,张忠良回到上海并和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关系密切。素芬为养家糊口,到何文艳家做了女佣。在何文艳举行的一次晚宴上,素芬认出了张忠良。得知丈夫所作所为后的素芬痛不欲生,将实情告诉婆婆。婆婆带着一家人找到儿子问罪。但懦弱的张忠良迫于王丽珍的淫威,没有勇气回到素芬身边,绝望屈辱之中的素芬纵身跃入了滚滚黄浦江一江春水向东流其实是一种“新瓶旧装”的模
8、式,它把古代的“陈世美”的故事搬到了抗日运动时期拍摄的一部典型的家庭伦理剧中,这种对负心汉的谴责也是和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相吻合的。影片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在影片的上集八年离乱中,抗日运动的全面爆发,张忠良的家庭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浓郁的爱国情感也正表现了当中华民族面临共同的敌人日本时,所表现出的认同感和团结心。同时,这一部分也为后来的离变积淀了情感,造成重大的落差,增强感染力。在影片下集天亮前后中,抗日战争的胜利带来的只是短暂的喜悦,迎接民众的仍是腐败专制的统治,萧条不堪的经济、飞涨猛升的物价和困苦凄惨的生活,阶级矛盾不可避免地激化。而影片则是将自己立足于贫苦大众之中发出的正义的呼声
9、,表达了对达官显贵的一种鞭挞,对贫苦人民的一种同情,这种观点也正被当时的贫苦人民所认可,所以更容易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这里并无哲理的深刻,抒情的浪漫,也没有高大的英雄,离奇的故事,却有着生活的真实性。汉语中“国”与“家”的组合,有着太多的文化内涵。张忠良与三个女性的纠葛,既是家事,也关乎国事。影片将政治批判和伦理道德批判高度结合起来,紧紧把握人物命运和时代命运之间的关系,通过小人物反映大时代,对个人和历史的关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2.2 宏大叙事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叙事手法上有着宏大的史诗性特点,她在时间跨度上横穿了战前、战时和战后三个时期,用着一种近乎编年史的叙事手法再现了在同一时间段中,不同
10、时空下所表现出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战争前,人民安定的生活环境;战争爆发后,人民激昂的抗日热情;沦陷区,贫苦人民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和被压迫下的贫苦生活;国统区重庆官僚统治阶级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抗战胜利后,人民经过短暂的喜悦之后又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人民的希望彻底的破灭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表现和叙事进程上通过微观的方式来展现宏大的主题,影片以一个贫苦家庭为载体,展现了当时的大时代的变迁。影片所设置的人物大致可分为四类,它们分别代表着四种不同的社会力量:一是以庞浩公、王丽珍和蜕变后的张忠良为代表的官僚统治阶层;二是以素芬、张老母为代表的被损害和被侮辱的普通百姓;三是以张忠良为代表的进步的抗日和民
11、主力量;四是以温经理、何文艳为代表的汉奸分子。影片立足于展现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之间的关系,而且将历史回望和现实观照勾连起来加以综合地表现,并在这种综合表现中尽可能地拓展叙事容量,挖掘出更加具有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社会历史意蕴,勾勒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此外,影片在叙述故事方式上采用了平行、对比、交叉的方法来叙述故事,是通过两条明线和一条暗线的叙事结构进行的。两条明线互相交替贯穿整部影片,一条是以素芬为主线,展现了素芬的勤劳吃苦,敢于和命运抗争,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丈夫充满信心,最终却因丈夫的负心而绝望,投江自杀的悲惨命运。另一条是以张忠良为主线,展现了一个自我蜕变,甘于堕落,禁不住富贵的
12、诱惑而抛妻弃子的负心汉,在富贵诱惑面前人性的一种冷漠无情。另外一条暗线则是由以张忠良的弟弟张忠民为代表的抗日民主力量构成的,影片没有直接交代,而是通过素芬这条明线间接表现的。影片中,蒙太奇的灵活运用使两条主线在交叉对比下发展,两位主人公的生活线索不断地切换,当素芬在为生计忙碌,一家人因贫穷吃不上饭的时候,张忠良却过着奢华糜烂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蒙太奇的灵活运用使情节层层递进,跌宕起伏,最后达到高潮,给观众造成强烈的震撼。整部影片在恪守戏剧结构原则的同时,却又匠心独运,把复杂、广阔的社会背景,纷杂的人物形象和跨度较长的时间变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冲突合理,给予观众的是一部
13、史诗般的感受,同时也表明了我国长篇情节剧创作水平的成熟。这三条情节线在蒙太奇的灵活运用下,既从容地呈现出了辽阔的时代背景,又在充分提供主要人物性格发展的机会的同时,拓展了整个故事背后的深层信息。2.3 宏大制作1947年拍摄完成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长达21本,分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部,首映时曾创下连续放映3个多月、观众达70余万人次的空前记录,出现“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上万人踩进戏院大门”的壮观景象。但是这样的史诗巨作却诞生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由于当时时局极其混乱,再加上国民党政府对电影业的严格控制,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所需的物资和设备十分窘迫。据一江春水向东流摄影师朱今明回忆:“昆仑影业
14、公司设备的破旧当年在电影界是出了名的,拍摄这部影片时,只有一架独眼龙式的照相机,几十盏灯和一个破旧不堪的录音机,摄影棚也是四面透风,用的电影胶片不仅是过期好几年的,而且还是三本五本地从商人手里买来的。摄制工作也常常处于等米下锅的境地,工作人员的生活更是没有保障,几个月发不出薪水”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创造出非比寻常的价值。剧作家田汉曾评论道:“在中国电影界今天这样贫弱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而有这样的成就,算是电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更赞道:“这是我所看到的国产片中最好的一部。”影片将抗日战争前后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
15、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景况。该片融合了经典大片所具备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运、深刻的人性洞悉、严密的叙事结构、强大的演员阵容当时的昆仑影业公司当时汇聚了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等一批知名演员,这为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很好的演员条件。在确定拍摄这部电影后,蔡楚生邀请郑君里来共同指导这部影片,郑君里前期作为演员时,出演了大部分优秀的作品,他的表演质朴,能够准确把握角色内在的思想情绪,丰富角色所带来的感染力。蔡楚生和郑君里以及这些优秀演员的合作,无疑使这部影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很高的造诣。饰演张忠良的演员陶金当时是昆仑影业公司的演员,他很注重开掘人物内
16、心世界及其微妙心理状态的表达,在片中把张忠良的蜕变和处于进退两难时的矛盾演绎得丝丝入扣,真实自然。素芬的扮演者白杨也是我国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她的表演风格质朴、优美、自然、含蓄,善于表现东方女性神韵,同时她自身的苦难经历也有利于白杨深层次地把握素芬这个角色。在剧中,她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很好地塑造了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中国妇女形象。舒绣文在把握这个角色时,从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思想感情出发,熟悉角色的生活、职业,把王丽珍的霸道、市侩、丑态百出、心狠手辣的形象塑造得真实可恨。舒绣文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抗战夫人”王丽珍的艺术形象是她的表演艺术日臻成熟的标志,至今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部
17、影片也成为唯一流传下来的能让今天的观众欣赏到舒绣文精彩表演的一部杰作。正是他们在片中的精彩演绎,才使得影片更加深入人心。至今仍是我国电影史上一部不朽的史诗电影。3 传统的诗意化表达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一部史诗巨片,她不仅在“史”的叙述上取得了不朽的地位,同样整部影片在艺术表现中插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同样增强了影片的“诗意表象”。她将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诗歌、戏曲、古典小说、绘画等艺术的表现技巧纳入影片中,增加了影片的传统艺术性,影片的画面构成可以说就是一首首诗词11。影片在塑造张忠良这个人物时 ,从一开始意气风发的演讲到后来流落重庆直至最后的蜕变,导演融入了古典艺术表现手段把张忠良的性
18、格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张忠良准备随救援队到武汉的前一天,张母精心地为儿子缝补衣服,不禁让我们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张忠良逃亡时被日军俘获,深夜时分,皓月当空,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素芬母子逃难的场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诗意油然而生。张忠良的蜕变是整部电影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导演在处理这一部分时通过对张忠良行为动作的意象化描写来展现。在张忠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他感到压抑,在纸上写出了“早死,是英雄,再活下去,怕要变狗熊;哈!我变废料了!呜呼,寂寞!寂寞!”的话语。但他渐渐适应,很快融入了醉生梦死的生活,“什么希望、前
19、途、奋斗,一切的一切都付诸东流了,我是一个活死人了也许有一天,我会变得连我自己都不认识我是谁了。”这些都可以说是一种意象化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忠良已经适应官僚统治阶层的生活,在一次聚宴中接到素芬三年前寄给他的家书,在被王丽珍发现后而匆匆撕碎扔进东流的河水中以搪塞王丽珍的追问,这也正是暗示着张忠良与素芬的感情正如滚滚的长江水一样东流不复返了。在表现素芬思念丈夫张忠良时,一轮明月反复出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自然流露出来;在素芬和婆婆、儿子逃难到上海后,一天在阁楼上,张母问素芬“忠良现在在哪儿?”素芬叹了口气,指着一望无际的长江对张母说:“
20、在长江的那头,有几千里呢。”这正与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整部影片始终都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愁忧愤的情感所笼罩。此外,影片还采取了章回体小说的叙述方式,并且穿插有戏曲艺术,这些艺术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更让影片的艺术风格较之其他影片独树一帜。同时,也反映了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早期阶段,电影工作者对电影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探索。此外,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在音乐和音响的运用上也带有很强的传统古典艺术,开头的一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奠
21、定了整部影片悲怆的感情基调。再则,张忠良在重庆工作的地方,充满了喧闹的谈话声和唱戏声,办公地点俨然成了茶楼和戏社,影片为观众展现的是一个在民族危亡的关头,重庆上流社会的一种悠闲自得,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其实是导演对这种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行为的一种批判,同时也是对千千万万中国人发出的一声呼唤正义的呐喊。片中最让人潸然泪下之处是:素芬看到自己的儿子因卖报被撞伤且又劳累饥饿,从东家厨房中讨些冷饭,出来呼唤着儿子名字时,出现了一老一少两个衣衫褴褛的乞丐,随之月儿弯弯照九州的音乐响起,霎时,观众心中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和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影片的感染力为之大大增强。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叙事、
22、人物、声音的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艺术手段,具有很强的中国古典特色,这些手段的运用增强了影片的诗意化表现,同时也证明了一江春水向东流无论是在“史”还是在“诗意”上的重笔描写所取得成果都是一颗不可多得的瑰宝,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优秀的史诗巨著。4 影片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所表现的是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被损害和被侮辱的普通百姓的深厚感情,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左翼运动的一种延续之作。她通过一个小家庭的浮沉变迁,展示了一个宏大的时代发展背景,把国与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人物命运同历史发展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表现了民族危机,揭示了处于底层
23、的工人、农民、妇女的凄惨命运,鞭挞了达官显贵,真实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生活。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质。她不单单是一部电影,更可以看作是一部普通民众视角下的中国变迁的编年史,她站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在揭露社会矛盾的同时,深入挖掘了人物的悲剧命运,探索社会矛盾的成因,对人物命运和人性内涵给予了深刻剖析。这部影片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符,表现了人民渴望正义的呼声,对专制独裁统治的一种抗争,对战争的一种痛恨以及对以张忠良、王丽珍为代表的丑恶人性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希冀与向往。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她不仅加深了人民对现实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24、作为我国一部优秀的家庭伦理剧,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可以说是我国电影史上的一部史诗般的现实主义“扛鼎”之作,在我国电影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她对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史上诞生了许多带有明显的史诗性作品的银幕巨著,八千里路云和月无名氏遥远的爱大团圆等,但就小人物和大时代背景融合所达到的高度,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以及和博大的社会叙事视野恰如其分的结合上来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优秀的史诗剧作。5 结语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魅力所在正是她所表现的
25、真实感、宏大感、史诗感。一部好的影片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灵魂的洗礼。整部影片的宏大叙事方式、思想成就、艺术特色、制作流程都可以奠定其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她在思想上、艺术上、商业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愧为我国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参考文献:1丁亚平.中国电影艺术:影像中国1945194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90.2虞吉.中国电影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0-101.3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30-131.4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5郭华
26、 .老影坛 19051949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68.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457黄式宪,木艺.中外电影佳作赏析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60-61.8陆绍阳.电影的斜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7.9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争鸣辑要(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56.10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67.11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22-124.12邱明正.不真实就没有力量J.电影新作,1981(6):81.13唐金海,张耀.写好“发展中的性格”J.电影新作,1981(6):97.14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117-170.15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4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