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9 ,大小:217.80KB ,
资源ID:92034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2034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完整word版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docx.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完整word版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docx.docx

1、完整word版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docx.第一编 总 则第 1 章 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 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代表性 - 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 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

2、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准确性 - 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比较性 - 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 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 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

3、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 ,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 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国家基准气候站 - 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

4、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气候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观测业务试验任务。国家基本气象站 - 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中的主体。国家一般气象站 - 简称一般站。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无人值守气象站 - 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地面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另外

5、还可布设机动地面气象观测站, 按气象业务和服务的临时需要组织所需的地面气象观测。气象辐射观测一级站 - 进行总辐射、散射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气象辐射观测二级站 - 进行总辐射、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气象辐射观测三级站 - 只进行总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1.1.2 观测方式地面气象观测分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两种方式, 其中人工观测又包括人工目测和人工器测。1.1.3 观测任务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观测、记录处理和编发气象报告。 为积累气候资料按规定的时次进行定时气象观测。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进行 24 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进行 02

6、、 08、14、20 时 4 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进行 08、 14、20 时 3 次定时观测。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 24 次按表 1.2 的规定进行人工定时观测。 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实况资料按规定的时次进行天气观测,并按规定的种类和电码及数据格式编发各种地面气象报告。 进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新增加项目的观测。 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自定项目和开展气象服务所需项目的观测。 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的气象站,按规定的时次、种类和电码,观测、编发定时加密天气观测报告、不定时加密雨量观测报告和其他气象报告。. 按统一的格式

7、和规定统计整理观测记录,进行记录质量检查,按时形成并传送观测数据文件和各种报表数据文件,并可打印出各类报表。 按有关协议观测、编发定时航空天气观测报告和不定时危险天气观测报告。 对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进行调查记载。1.2 观测项目1.2.1 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的观测项目 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面温度(含草温)、雪深; 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 , 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各定时观测项目

8、分别见表 1.1、表 1.2。1.2.2 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自行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的观测项目由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根据需要自定。1.3 观测程序1.3.1 自动观测方式观测程序 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巡示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具体时间,各站自定,但站内必须统一; 正点前约 10 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是否正常; 00 分,进行正点数据采样;00-01 分,完成自动观测项目的观测,并显示正点定时观测数据,发现有缺测或异常时及时按第 23 章的规定处理; 01-03 分,向微机内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按照各类气象报告的时效要求完成各种定时天气报告和观测数据文件的发送。1.3.2 人工观

9、测方式观测程序 一般应在正点前 30 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 尤其注意湿球温度表球部的湿润状况,做好湿球溶冰等准备工作; 45-60 分观测云、能见度、空气温度和湿度、降水、风向和风速、气压、地温、雪深等发报项目,连续观测天气现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 40 分至正点后 10 分钟内进行; 日照在日落后换纸,其他自记纸的换纸时间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自定; 电线积冰观测时间不固定,以能测得一次过程的最大值为原则; 观测程序的具体安排, 台站可根据观测项目的多少和观测仪器的布设状况确定,但气压观测时间应尽量接近正点,全站的观测程序必须统一,并且尽量少变动。.表 1.1

10、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北京 时地平 时时间20时每 小 时24 时每 小 时观测项 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地温日蒸 辐射时曝辐量辐射日曝辐量目及其极值和出现时间发量辐 射 辐 照 度 及 其 极 辐射日最大辐照度降水总量、时蒸发量值、出现时间及出现时间时日照时数日日照时数表 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时 间北 京 时真太阳时02、 08、 14、 20 时08 时14 时20 时日落后观测项目云降水量80-320cm 地温降水量日日照时数能见度冻土地面状态蒸发量气压雪深最高、最低气温气温雪压最高、最低地面温度湿度风向、风速0-40cm 地温说明: 1、基准站实现自动观测后,云、能见度、气压

11、、气温、湿度和风向、风速仍进行 24 次定时人工观测。2、天气现象连续观测。1.4 时制、日界和对时1.4.1 时制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1.4.2 日界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 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 24 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 20 时为日界。1.4.3 对时 台站观测时钟采用北京时。 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以自动气象站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为观测时钟;采集器与计算机每小时自动对时一次,保持两者时钟同步;值班员每天 19 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相差大于 30 秒时,

12、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 30 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 观测用钟表要每日 19 时对时,保证误差在 30 秒之内。1.5 地面气象观测员 应经过系统业务技术培训,参加业务主管部门定期组织的考核,取得省级或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定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岗位资格。 应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遵守观测值班纪律,密切监视天气演变,坚持实事求是,不得涂改、伪造观测记录,认真地按本规范的要求完成观测任务。 负责观测仪器和场地的日常维护,时刻保持仪器和场地处于良好状态。 在每次观测时,要及时、认真地填写地面观测记录簿和向微机终端输入人工观测

13、记录,并应按规定的数据格式和编码规定按时发送气象观测数据,编制报表和预审。 应积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业务技术进修培训,不断掌握新的观测业务技术知识和新仪器的使用维护方法。.第 2 章 地面气象观测场2.1 环境条件要求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1)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

14、有反射阳光强的物体。(2)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3)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4)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5)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6)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2.2 观测场(1)观测场一般为 25m 25m 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 16m (东西向)20m(南北

15、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 10m 。(2)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拔海高度(精确到 0.1m ),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3)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 1.2m 高的稀疏围栏, 围栏不宜反光太强的材料。 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 20cm 。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4)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 0.3-0.5m 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

16、然状态。(5)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6)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2.3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1)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面;(2)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 南北布设成列, 相互间东西间隔不小于 4m ,南北间隔不小于 3m ,仪器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 3m;(3)仪器设备紧靠东西向小路南面,观测员应从北面接近仪器;(4)辐射观测仪器一般安装在观测场南面, 观测仪器感应面不能受任何障碍物影响;

17、(5)因条件限制不能安装在观测场内的观测仪器,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日照以及风观测仪器可安装在天空条件符合要求的屋顶平台上, 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仪器安装在符合条件的有代表性下垫面的地方;(6)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可参考图 2.1;(7)仪器设备安装和维护、检查按表 2.1 的要求进行;(8)北回归线以南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可根据太阳位置的变化进行灵活掌握,使观测员的观测活动尽量减少对观测记录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影响。表2.1 仪器安装要求表仪 器要 求 与 允 许 误 差 范 围基 准 部 位干湿球温度表高度 1.50m5 cm感应部分中心最高温度表高度 1.53m5

18、 cm感应部分中心最低温度表高度 1.52m5 cm感应部分中心温度计高度 1.50m5 cm感应部分中部湿度计在温度计上层横隔板上毛发湿度表上部固定在温度表支架上横梁上温湿度传感器高度 1.50m5 cm感应部分中部雨量器高度 70cm3 cm口缘虹吸式雨量计仪器自身高度翻斗式遥测雨量计仪器自身高度雨量传感器高度不得低于 70cm口缘小型蒸发器高度 70cm3 cm口缘E-601B 型蒸发器高度 30cm1 cm口缘地面温度表(传感器)感应部分和表身埋入土中一半感应部分中心草面温度传感器草内离地面 6cm1 cm感应部分中心.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感应部分和表身埋入土中一半感应部分中心曲管地温

19、表(浅层地温传感器)深度 5、 10、 15、 20 cm1 cm感应部分中心倾斜角 45(曲管地温表)5表身与地面深度 40、 80 cm3 cm直管地温表(深层地温传感器)深度 160 cm5 cm感应部分中心深度 320 cm10 cm冻土器深度 50-350 cm3 cm内管零线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日照计(传感器)纬度以本站纬度为准0.5底座南北线方位正北5支架高度 1.50 m10 cm直射、散射辐射表辐射表(传感器)方位正北0.25支架安装面底座南北线纬度以本站纬度为准0.1风速器(传感器)安装在观测场高1012 m风杯中心风向器(传感器)安装在观测场高1012 m风标中心方位指南(

20、北)杆方位正南(北)5电线积冰架上导线高度 220 cm5 cm导线水平面定槽水银气压表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水银槽盒中线动槽水银气压表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象牙针尖气压计(传感器)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感应部分中心采集器箱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图 2.1 观测场仪器布置参考图2.4 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1)基准站、基本站和辐射站站址的迁移必须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一般站站址的迁移必须报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审批,并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2) 为取得全年完整的观测资料,在旧站址的观测记录应持续到 12 月 31 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应从 1 月 1 日开始。(3)为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

21、的差异,为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提供依据,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 2000 m、或海拔高度差在 100 m 以上、或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时,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对比观测可在迁站前进行,也可在迁站后进行。(4)对比观测项目为气温(包括最高、最低)、湿度、风向、风速、深层地温(无深层地温观测任务的站不必进行)。对比观测的时间,基准站为 1 年( 1 12 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 1、4、7 或 7、10、1 月三个月。每天进行对比观测的时次为 02、08、14、20 时(80cm、160cm 、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 14 时) 4 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的地面气象观测站 02 时可

22、用自记记录代替。(5)对比观测资料应统计整理成月报表,并存档上报。2.5 观测值班室观测值班室是安放室内观测仪器的场所和值班观测员的工作室。(1)一般应建在观测场北边,保证观测员在值班室有较开阔的视野,能看见观测场的全貌,可随时监视观测场的情况和天气的变化。(2)安装集中控制和分配供电电源的配电箱。(3)防雷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第 3 章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3.1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 应具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使用许可证,或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用于观测业务; 准确度满足规定的要求; 可靠性高,保证获取的观测数据可信; 仪器结构简

23、单、牢靠耐用,能维持长时间连续运行; 操作和维护方便,具有详细的技术及操作手册。3.2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地面气象观测站使用的自动气象站基本技术性能应符合表 3.1 的要求。表 3.1 我国自动气象站技术性能要求表测量要素测量范围分辨力准确度气温-50+50 0.10.2相对湿度0100 14( 80)8 ( 80)气压5001100hPa0.1hPa0.3hPa(任意 200hPa )风向0360 35 风速060m/s0.1m/s( 0.5+0.03V ) m/s( 0.3+0.03V ) m/s (基准站)降水雨强0.1mm0.4mm ( 10mm )04mm/min4( 1

24、0mm )平均时间采样速率1min6 次 /min1min6 次 /min1min6 次 /min3s2min1 次 /s10min累计1 次 /min日照 024h 60s 0.1h 累计蒸发 0100mm 0.1mm 1.5 累计.地温-50 +80 0.10.51min6 次 /min0.3(基准站)总辐射01400 W/m21W/m251min6 次 /min净全辐射-2001400 W/m21W/m215 20 1min6 次 /min直接辐射02000 W/m21W/m221min6 次 /min注: 其它地面气象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要求,参见附录 1。3.2.1 准确度准确度表示

25、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3.2.2 测量范围在保证主要技术性能情况下,仪器能测量的被测量的量值范围。3.2.3 分辨力仪器测量时能给出的被测量量值的最小间隔。3.2.4 响应时间(滞后系数)被测量值阶跃变化后,仪器测量值达到最终稳定值的不同百分比所需要的时间。其中达到 63.2所需的时间称为仪器的时间常数。3.2.5 平均时间求被测量平均值的固定时间段。3.2.6 采样速率自动观测时获取被测量数据的时间间隔3.3 维护和检验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校验和检定, 气象台站不得使用未经检定、超过检定周期或检定不合格的仪器设备。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应经常维护和定期检修,保证在规定

26、的检定周期内仪器保持规定的准确度要求。3.4 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及平行观测要求当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或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进行观测时, 为了解取得的资料序列的差异,必须进行平行观测。(1)平行观测项目为更换观测仪器的观测项目。(2) 当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时,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 2 年。第一年以人工观测记录(采用原观测仪器观测)为正式观测记录, 1 年后以自动观测记录(采用新观测仪器观测)为正式观测记录。(3)当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时,平行观测期限可视换用仪器的技术性能变化情况而定,但至少不得少于 3 个月。(4)平行观测时次为 02 、08、 14、20 时 4 个时次,非昼夜守班的

27、地面气象观测站,2时可不平行观测。.(5)平行观测记录应统计整理成月报表附在当月正式月报表后面,存档上报。第二编 气象要素的观测第 4 章 云4.1 概述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云的观测应尽量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进行, 应注意它的连续演变。 观测时,如阳光较强,须戴黑色 (或暗色 )眼镜。4.2 云状4.2.1 云状分类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 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见表 4.1)。表 4.1 云状分类表云 族云 属云 类学 名简 写学 名简 写淡积云Cu hum积云Cu碎积云Fc低云浓积云Cu cong积雨云Cb秃积雨云Cb calv鬃积雨云Cb cap.透光层积云Sc tra蔽光层积云Sc op层积云Sc积云性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