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73.15KB ,
资源ID:91957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1957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低碳背景下产业布局安全与发展评价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低碳背景下产业布局安全与发展评价研究.docx

1、低碳背景下产业布局安全与发展评价研究低碳背景下产业布局安全与发展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摘要: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府间谈判的需要,更是我国必须要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低碳发展与产业布局安全关系日愈突出。特别是对于新兴资源型省区,在低碳发展目标下,产业安全有其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特点,需要具体深入研究。本文以低碳经济和产业安全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陕西省工业支柱产业的实证分析,将产业低碳化水平测度指标引入产业布局安全评价研究之中,创新性地构建了资源型地区低碳背景下产业布局安全的基本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工业支柱产业安全状态为基本安全。分析结果同时反

2、映出陕西产业布局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陕西产业布局安全主要路径是产业低碳化。文章提出的低碳背景下陕西产业布局安全发展的对策建议,也为其它资源型地区产业布局安全与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低碳发展 产业布局 产业安全 产业低碳化一、引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经济安全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与国之间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而产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逐步突显。产业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产业安全的相关研究也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外关于产业安全的研究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但产业安全(产业保护)的经

3、济思想却源远流长并散见于从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的各流派经济理论当中。国外学者相关研究可大致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对产业安全理论研究。波特(1990)的研究主要考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认为产业发展与安全在受到国外更高生产率的竞争对手时将面临威胁;布雷(1986)、穆勒(1849)则主要考察跨国公司FDI对产业安全的影响。二是对产业安全评价分析方法的研究。这方面代表人物是俄罗斯经济学家BK先恰戈夫在其著作经济安全-生产、财政、银行中提出了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关指标。国内学者对于产业安全的研究开始于外资大量涌入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主要是对国外产业安全文献进行借鉴整理,试图形成适合于

4、中国的产业安全理论。但理论研究大多局限于产业安全概念的讨论,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如下:赵世洪认为,国民产业安全是指一国要在国际竞争中达成国民产业权益总量及其在国内份额的最佳组合1;王允贵、于新东、张立的研究则主要从强调控制权的角度对产业安全进行了界定;杨公朴等、夏兴国、景玉琴对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着重强调了竞争能力。然而对产业安全概念的研究至今仍未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对于产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已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果。比较权威的指标评价体系有两个:一是2002年“经济安全论坛”提出的制造业安全模型体系。该体系认为制造业的显性安全对是制造业行业和产品的现行状态进行的描述,是属于制造业之内的经济安全

5、;而外部安全则还要包括对国际经济关系、国内科技水平和国内宏观经济条件等因素的描述。二是“中国入世后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产业对外依存度指标和产业控制力指标构成。何维达此外其他学者也从不同产业和不同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许芳等从生态学角度对产业安全进行研究,将生态系统评价原理引入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景玉琴则在上述第二种权威体系的基础上,强调了产业国内环境评价,并重构了产业安全评估模型。综观上述研究,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具体视角,其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侧重点有明显差别。尽管未形成一致认可的标准指标体系,但

6、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当前研究仍存在不足和进一步完善之处:一是某些指标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某些指标与产业安全相关性不足;二是在当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背景下,低碳发展的相关指标未纳入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已有研究多从国家宏观层面研究整体产业安全,缺乏对区域产业安全的研究。产业安全是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低碳发展背景下,产业布局安全问题又被赋于了新的涵义:低碳发展不仅仅是应对气候问题及绿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对未来整个国际市场和全球新贸易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国或地区产业布局安全问题必须与低碳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当前我

7、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内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各省区产业布局特点各异,产业安全状况差别较大。中西部地省区多为资源型地区,其产业布局及安全与其他类型地区相比又有特殊性,比如陕西省。本文基于低碳视角对区域内产业布局安全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尝试建构反映低碳发展水平的区域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陕西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二 、低碳发展与产业布局安全(一)资源环境约束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古典经济学中,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是最早注意到日益增大的土地资源相对稀缺性可能束缚农业发展的学者。李嘉图(David Ricardo)进一步阐明了土地资源禀赋制

8、约经济发展的具体机制。古典经济学家基本把自然资源禀赋状况看作是经济增长无法逾越的限制。面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古典经济学观点完全不同。由于土地等资源变量非显性等特征,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抛弃了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变量。然而在索洛和丹尼森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又明确提出自然资源变量(Y=F(K,L,R,A)中,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R为可耕地和自然资源存量,A为要素效率)。可见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制约在不同历史时期其约束程度极不相同,同时人们对资源环境要素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经济的增长会由于自然资源的枯竭而停滞

9、;而经济的发展也会由于环境对污染的可承载力下降而受到影响。当前,世情和国情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给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带来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资源环境瓶颈必然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统计测算,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工业两位数行业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从0.426上升至0.4399。与此相应,能源消耗与CO2的排放量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如图1、图2所示。2010年我国GDP总量为40.12万亿元,而全年能源

10、消费总量32.5亿吨标准煤,较上年增长6%。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工业能源消费量逐年增长,工业能源消费量占能源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1年的69%上升至2010年的73%。从能源系统利用效率来看,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大致为32%,较发达国家40%-50%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依照这种资源利用发展态势,按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4万亿5万亿美元的水平,资源环境的负荷将是当前的45倍。快速增长的能耗水平也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图2所示,从2001-2010年全图1 2001-2010年全国能源消费及工业能源消费对比图(资料来源:根据2002-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11、图2 2001-2010年全国碳排放总量及工业碳排放量(资源来源:根据2002-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国碳排放量和工业碳排放量都呈现递增趋势,特别是工业碳排放量比重由2001年的82%上上升到2010年的86%。另一方面,从省级行政区域来看,如新兴资源型省区陕西省其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状况与全国情况具有较大相似性。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化,资源的有限性和当前资源利用的低效率状况,以及日愈严峻的环境问题都将使我国对国外资源形成较大的依赖,并最终影响到我国整体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本文对产业安全概念新拓展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具有层次性,国家层面产业安全研究主要以国家为基本单元,许

12、多宏观层面产业安全研究都是针对国家层面的,主要强调宏观产业安全的外部安全,即一国产业具有抵御来处国际威胁的能力等;区域产业安全则以一国次级区域空间为基本研究单元,在特定时期(短期、中长期)和一定的经济环境条件下,区域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区域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及与国家整体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等。国家产业安全与区域产业安全是两个联系密切、且又存在一定差异性的概念。区域产业应是国家整体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产业安全研究侧重于区域产业布局安全的研究及区域产业布局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的协调性研究。区域产业布局安全是国家宏观整体产业安全的坚实基础。产业安全概念具有动态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其内涵与外延

13、都会发生变化。传统产业安全概念界定主要强调产业控制力、产业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等,而未充分考虑到生态、资源、环境、能源等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据此,本文认为产业安全概念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必须强调产业安全的低碳发展基础。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可行路径和框架。在此机遇面前,实现产业安全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低碳发展不仅仅是应对气候问题及绿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对未来整个国际市场和全球新贸易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国家和区域的产业政策调整就不是简单的应对低碳经济谈判,或直接参与到全球低碳经济的大潮中,而是必须考虑产业布局、政府政策制定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系

14、统化工程。低碳发展背景下的产业安全不仅需要一个思路框架,也需要资金、技术与制度创新等支撑。如不强化产业安全的低碳基础,在未来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家产业发展与安全必然受制于发达国家。有鉴于此,区域产业布局安全评价体系,需要基于低碳发展角度考虑资源环境因素,增加能够反映低碳发展水平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测度与评价的指标。特别是在当前能源短缺、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基于低碳发展水平的区域产业布局安全评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三 、基于低碳发展的区域产业布局安全评价(一)基于低碳发展的区域产业布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国内外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家产业安全与区域产业安全的差异性,遵循系

15、统性、相关性、科学性、可测性、阶段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的指导原则,充分结合研究区域产业布局的实际情况,构建区域产业布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上述指导原则,区域产业布局安全评价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如图3所示),10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构成,详见表1。图3 区域产业安全评价体系表1 区域产业布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测算公式区域产业布局安全方评价指标体系产业依存性资源依存性人均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总人口主要依托资源行业占第二产业比重该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交通依存性路网密度地区路网里程/地区总面积干线公路二级以上比重(高速公路里程+一级公路里程+二级公路里程)/

16、公路总里程产业关联性产业感应度系数某产业逆矩阵横行系数平均值/全部产业逆矩阵横行系数平均值的平均产业影响力系数某产业逆矩阵纵行系数平均值/全部产业逆矩阵纵行系数平均值的平均产业竞争力对外依存度进口总额依据统计年鉴数据直接获取进出口增长率报告期进出口增长额/基期进出口额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地区GDP产业规模特色产业产值占区域总产值比重该产业产值/地区GDP特色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依据统计年鉴数据直接获取产业结构霍夫曼系数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比较优势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该产业部门产值/地区GDP)/(该产业部门劳动力数/总劳动力数)区位优势区位商该地区某产业增值占本地区GDP比重/全国该产业增加值

17、占全国GDP比重产业低碳化水平能源消费能源强度能源消费总量/地区GDP支柱产业能源消费比重支柱产业能源消费量/地区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支柱产业平均碳强度该产业碳排放量/该产业总产值支柱产业碳排放比重XX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该产业碳排放量/地区碳排放总量支柱产业碳生产力该产业总产值/该产业碳排放量与已有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相比,本文构建的区域产业安全布局与发展指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已有相关研究大多针对国家层面产业安全研究,本文则从区域层面首次将产业低碳化水平指标引入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当中。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应对国际气候谈判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当前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背景下,中国经济

18、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而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低碳发展将是区域产业布局安全与发展的目标和基础。未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为争取更多的碳排放空间而展开激烈竞争。引入低碳化指标将使区域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在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第二,本文的区域产业安全指标体系中未使用外资股权控制率和外资国别集中度指标,原因是这两个属于产业控制力的指标更多的用以评价一国产业整体层面的产业状况,同时这两个指标与对外依存度指标高度相关,为了简化分析,从区域角度评价产业布局的安全指标体系时将其剔除。(二)构建区域产业布局安全发展评价模型根据本文分析的区域产业布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构建

19、如下区域产业布局安全评价模型:(引山西财大学报)S=X+Y+Z (1)X=aixiY=bjyjZ=ckzk (i、j、k=1,2,3)+=1ai=bj=ck=1 (2)其中,S为区域产业安全度;X为区域产业依存性评价值;Y为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值;Z为区域产业低碳化水平值;i为第i个一级指标的系数,为专家评估值;xi、yi、zi分别为相应一级指标下的对应二级指标;ai、bi、ci分别为二级指标的权重。将(2)式带入(1)式可得:S=X+Y+Z=aixi +bjyj+ckzk (3) =(x1xi)(y1yi)(z1zi)(补充公式)根据上述模型,结合区域产业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对各指标赋予权重,就

20、可定量测算出区域整体产业布局安全度。研究表明,产业安全测度属于“半结构性”复杂问题,特别是对于特定区域,影响其产业安全的因素更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有些因素则难以定量分析;在判断各因素对产业安全的影响时,要结合其作用程度赋予不同权重,而权重的确定主要用定性分析方法。通常,产业安全与否并无十分明确的界限,因此评价产业安全状态除定量分析外,必须结合定性研究分析。四、陕西省产业布局安全评价(一)陕西省特色产业及布局所谓特色产业,通常指一国和地区依托本国或本地区资源、交通、区位、技术、管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的能够为本国或本地区创造较高价值,具有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十一五”期间,陕西省

21、确立了以高新技术、旅游、国防科技、能源化工、果业、畜牧业六大产业为陕西省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同时将装备制造、高技术、能源化工做为产业发展中的三大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体系。继续巩固能源化工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地位;改造提升有色冶金、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建筑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旅游、研发等现代服务业。目前陕西已基本形成思路明确的三大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关中地区突出创新,争取建成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型区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有效探索。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优化要

22、素配置,激发创新活力。创新产业发展路径,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若干优势产业集群。陕北以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着力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积极推进资源深度转化,以大集团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大提升,建设六大产业园区,构建十大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陕南强化循环发展,加快资源勘探步伐,增加油气、有色及贵金属等可采储量,依托汉中、安康、商丹三大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打造有色、装备、生物制药、非金属材料、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十大循环经济产业链。(二)陕西省产业布局安全评价实证分析(数据说明)1产业依存性(1)资源依存性。陕西省一个新兴资源大省,支柱产业大

23、多都属于依托资源发展的产业,资源对区域产业布局产生明显影响。本文采用人均耕地面积和主要依托资源产业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两个指标进行分析。表2 陕西省1991-2010年人均耕地面积 单位 公顷/人年份人均耕地面积年份人均耕地面积年份人均耕地面积19910.104719980.092620050.110819920.102319990.139420060.109719930.100520000.131720070.109219940.098320010.128320080.108919950.096620020.122720090.108719960.094820030.115520100.10

24、8419970.093120040.1128资源来源:根据1992-2011年陕西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人均耕地面积:根据表2计算结果,1991-2010年陕西省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从1991-1998年表现为第一个下降阶段,从1999-2010年表现为第二个下降阶段。其原因主要在于耕地的绝对水平在两阶段呈逐年下降态势,而人口却一直呈上升趋势,尽管1999年耕地总面积有所提升,但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出第二个下降阶段。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将影响到现代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改变现有产业局面状况。主要依托资源行业产值占第二产业总产值比重:在陕

25、西省八大支柱产业中主要依托资源产业包括能源化工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了比较方便也将八大支柱产业中的其他产业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一同时列出。表3 陕西省2002-2010年主要依托资源产业占第二产业产值年份能源化工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冶金工业装备制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200223.592.154.1417.195.923.776.512.41200326.481.925.3316.324.873.636.452.13200428.781.806.7016.944.253.316.111.82200538.381.778.9

26、217.053.083.036.591.76200641.101.878.9317.532.722.556.481.60200740.592.099.5119.212.532.337.071.31200842.642.449.6218.682.282.056.981.13200940.043.289.7320.781.792.087.761.16201041.583.3210.0920.831.811.857.531.21资源来源:根据2003-2011年陕西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由表3数据结果所示,能源化工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呈显著增加趋势,这三大产业对

27、陕西经济的贡献力越来越大,说明其产业布局依托资源优势的状况明显;另外装备制造业产值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也稳步提升,说明依托资源的产业并未对制造业产生较强的“挤出效应”;其它三类产业产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整体来看,陕西省产业布局相对合理。(2)交通依存性。交通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陕西这样的西部大省,交通对产业布局安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交通依存性可通过路网密度、干线公路比重两大指标反映。 表4 陕西省1991-2010年路网密度 单位:千米/平方千米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路网密度0.18600.186

28、00.18700.19300.19300.19600.20000.20500.21000.2140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路网密度0.22100.22600.24300.25600.26500.55100.58900.63700.70000.7170资料来源:根据1992-2011年陕西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根据表4数据所示,从1991年至今陕西省路网建设力度逐渐加大,特别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路网密度由2001年的0.221提升至2010年的0.717,为陕西省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表5 199

29、1-2010年陕西省干线公路二级以上比重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比重0.0232 0.0285 0.0289 0.0324 0.0453 0.0491 0.0582 0.0664 0.0812 0.1173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比重0.1195 0.1257 0.1273 0.1304 0.1366 0.0737 0.0728 0.0727 0.0720 0.0775 资料来源:根据1992-2011年陕西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根据表5计算结果所示,从1991年到2005

30、年,陕西省干线公路二级以上比重持续上升,二级以上干线公路总里程稳步提升,而从2006年开始该比重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三级公路的里程数大幅增加,增幅超过了二级以上干线公路的增长。总之,包括二级以上干线公路在内的公路建设,适应了陕西省的产业布局。(3)产业关联性。所谓产业关联就是指社会生产活动中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而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的研究不仅对地区间经济布局的变化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区域内研究产业关联对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布局也有重要意义。这种技术经济联系通常用产业感应度系数和产业影响度系数来衡量。本文以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陕西省各主要产业相关指标,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表6 陕西省主要产业的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主要产业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主要产业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8490 0.355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9917 2.04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