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
3、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
4、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5、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
6、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
7、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
8、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
9、,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
10、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2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
11、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
12、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13、)。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
14、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难点: 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对诗游戏。(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导入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题。 4、背景介绍。 二、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
15、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读正音。 (2)指导读出节奏美;指读、男女生共读。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范读,读出韵脚音调。 3、生试读,指读。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让你看到了送别时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课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别时的天气下着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别的时间。 (3)“楚山孤”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好友时的孤寂心情。 四、走进诗人感悟
16、品格。 1、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 (2)播放动画 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
17、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3)补充“玉壶”典故诗句。 3、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五、拓展延伸,对比阅读。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六、作业布置。 1、默写古诗。 2、搜集送别诗。 芙蓉楼
18、送辛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 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 简介作者
19、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吴 孤 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 ”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
20、送客楚山孤 ”,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
21、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 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
22、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
23、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5 一、解题导入,读题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芙蓉楼送辛渐”,生齐读)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适时正音辨音“洛(lu)”,认识生字“壶”。 2、朗读检查。(正确、节奏、速度
24、)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读好诗句是前提。从正确朗读、读好每一个字做起,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把握好速度。 三、诗文理解,自主交流 1、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你能不能读得懂?请你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生自学) 2、同桌之间交流,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 3、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说说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生答,师结合注释讲解字词意思)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从字词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弄清诗歌表达的主题。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诗意,考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 四、诗文品读,赏析感悟 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作者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的
25、依据在哪里?如果你能说出来,说明你真的弄懂了。 “连”“入”两个动词写出了“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黯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强烈的凄冷孤寂感)(板书“凄冷”“孤寂感”) 【设计意图】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内心情志的,在理解诗歌大意之后,还需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一字一词推敲,从而由意象深入理解意境。 2、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送别辛渐一共写了两首诗,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
26、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后来因事被贬谪至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其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尉。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生读) 【设计意图】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音韵之美、汉语之美,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魅力、诗歌的意境。 3、读一读后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高洁清廉
27、的品质)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是什么样子的?(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玉壶冰”首次见于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至唐代成为一个久写不衰的意象,多次出现在诗词作品里。(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玉壶冰”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也是理解诗人精神品质的难点,知人论诗,因此补充“玉壶冰”的历来寄托就有了依据。 4、想象:诗人会向辛渐说什么呢? 5、归纳主题:全诗句句是景,句句是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
28、的崇高气节。 6、指导背诵。 送别诗我们学了很多,有的借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托物寓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有的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有的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还有像今天我们所学的,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自己的心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拓展处安排群诗阅读,既对送别诗做一个小结,又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从人物语言、动作中感受人物品质”,围绕书后习题展
29、开学习,群诗阅读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主题性阅读,這样的学习,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精神。 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节奏感、音韵感、画面感、意蕴感都需要反复诵读。朗读,是有方法的,需要字字入目读,教学生读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这是基础;入口入心读,让学生能够读懂诗句的意思;入情入境读,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读之有层次,在朗读中充分感受古诗的张力与魅力。 古诗文字简练,但内涵丰富,意味无穷,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感悟,和作者来场穿越千年的对话,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意。 古诗教学最终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而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思维的参与。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让美感流淌在学生心中,把文化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 一、本诗进入课堂的一些想法: 1、对于唐人的送别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诗在送别诗中属于比较特别的一首,可以说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可以说,与已学的送别有同有异。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唐人送别有更为深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