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41.41KB ,
资源ID:91815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1815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昆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昆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

1、昆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昆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为了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实现由文化资源富市向文化大市的跨越,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涵盖文学艺术、社会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方面。一、发展现状与机遇(一)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十五”以来,我市文化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繁荣和发

2、展作为文化工作的第一要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精心组织实施了文化精品、改革创新、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工程,全面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基本实现了“十五”计划发展目标,为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从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看:一是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昆明已有1240多年的建城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风景名胜比比皆是。以璀璨夺目的青铜文化为特色的古滇文化;以滇池、石林、安宁温泉等国家级风景区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多元民族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间文化;以护

3、国首义和抗战史实为代表的近现代历史文化;以郑和、聂耳和云南讲武堂、西南联大著名人物为代表的名人文化等异彩纷呈,影响广泛。昆明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5项。其中有距今3万年的龙潭山古人类遗址;有出土滇王金印和大量青铜器的石寨山、天子庙等古墓群;有雕刻精美的大理国地藏寺经幢;有唐代初建、元代扩建的圆通古寺;有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的筇竹寺五百罗汉;有明代用青铜浇铸的太和宫“金殿”;有大观楼内清代孙髯翁所作饮誉海内外的“古今第一长联”;有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故里和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居。云南是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世界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民族文化共生带。昆明是多民族省份的省会城市,云南25个少数

4、民族,在昆明都有分布。各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宗教传统、民居建筑、服饰饮食、体育节庆、民歌舞蹈、美术戏曲等等,特别是具有昆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滇剧、花灯等戏曲剧种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这些人类不同文化形态的活化石,为我市文化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和无穷的开发潜力。昆明是国家首批公布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气候宜人,四季花开。全市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自然保护区6个,风景旅游区40多处,重点名胜古迹100多处。并先后举办过中国艺术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国际文化旅游节、昆交会、世博会等大型节庆会展活动。1999

5、年被联合国提名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2003年获得“中国最佳人居特别奖”。昆明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通信、交通枢纽,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多民族省份的省会,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的现代文化资源及文化、科技人才,占有全省近一半的文化消费市场,有着突出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和都市文化等四大特色优势。二是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群众文化活动迈上新台阶。我市组织创作的花灯歌舞剧小河淌水,获国家首届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和中国戏剧节8项大奖;民族歌曲打歌获“五个一工程奖”;小孔雀、榕树夕照等获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文学作品红嘴鸥的寻觅、剧本青铜魂荣获文学奖;大型民族歌舞

6、阳光大地、交响乐彩云音诗获“十六大”新剧目展演新剧目奖;斑色花、布朗花、象角鼓等12个民族歌舞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均受嘉奖;彝童戏春、山茶蕾、比比高等5个少儿舞蹈也相继在全国获取殊荣;路南大叠水在美国、加拿大展览中获铜奖;滇剧陈圆圆与吴三桂分获国内、省内奖项。“十五”期间,我市相继举办了残疾人艺术汇演、小戏小品曲艺调演、少儿音乐调演、第十二届全国书市、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展等群众文化活动。各县(市)区群众文化活动也蓬勃发展,如盘龙区的“盘龙江艺术节”、五华区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官渡区的传统金殿庙会、嵩明县的苗族花山节、宜良县的阳宗海民歌节,以及郊县区歌手大奖赛和各县(市)区

7、举办的“迎接新世纪”等系列活动,既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歌舞、风俗、工艺品、节庆。绚丽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已在我市形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闪耀在昆明城乡。三是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目前共有公共图书馆17个,各类博物馆3个,文化馆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67个,已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共建站1486座。文物保护事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三个文明”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5项,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7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49项,市级重点保护文物35项。2003年投资近3000万的市文

8、化艺术生产基地即将投入使用,昆明市图书馆金牛社区分馆成为全省第一家社区分馆,筹资 1000万元装修改造的昆明剧院及滇港合资的新昆明影城、昆明会堂重新装修完成,全面投入使用。广播影视蓬勃发展,广电网络发展迅速,已拥有90余万收视用户。近年来先后有一批文艺精品、广播电视栏(节)目、新闻作品获得国家级各种大奖。四是专业文化队伍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我市先后制定了昆明市文化事业人才培养五年规划、昆明市优秀艺术作品奖励试行办法等措施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文艺人才创作的积极性。一大批优秀文化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全市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全市文化事业单位(含县、市、区)共有各类专业

9、技术人员1301人。通过在岗人员的培训和进修、重点院校的送培等方式,使专业技术队伍的文化结构有所提升,目前全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达615人,占47.2。文化艺术人才的总量有所增加,整体专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行业结构向合理布局发展。五是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十五”期间,我市牢固树立“文化营销昆明”的理念,不断整合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艺术表演团体的优势,尝试市场化商业演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市民族歌舞团的大型歌舞晚会阳光大地在我市率先商演,演出三场,收入达16万;市花灯剧团的大型花灯歌舞剧小河淌水目前已演出35场,演出收入达105万元;方言喜剧支花篮演出收入123万余元;

10、全市各专业剧团共完成演出场次2125场,经济收入673万元,观众232万人次。昆明新华书店连锁有限公司连续几年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左右,每年上缴税收600多万元。按云南省统计局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进行统计,2003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为32.9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1%;从业人员(不含私营、个体)5.73万,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7.5%。其中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及文化艺术服务等传统的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4.59亿元,改革开放后形成的网络、文化休闲娱乐和其它文化服务构成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3.93亿元,由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

11、形成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4.44亿元。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人均产出比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2003年文化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平均为4.34万元/人(不含个体、私营),低于第二产业6.55万元/人,高于第三产业3.48万元/人。由此说明,我市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已具有“领头羊”的作用。六是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2004年8月召开的“昆明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动员大会,是昆明有史以来第一次高规格、大范围的促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会议。市电影公司作为省、市改制工作的试点单位,已实现了从事业单位到民营企业的一步性跨越。七是文化产业项目推介取得突破。“2004云南文

12、化产业上海推介周”,昆明签约10余个项目,金额达10多亿元,部分项目已经开始实施。 2004年12月18日举行的“首届昆明文化产业博览会”涉及影视、网络通讯、文物保护开发、新闻出版、文化旅游、文化娱乐等方面,吸引了国内外300多家文化企业参展,展位数达360多个,签约项目45个,签约金额达11.58亿元,吸引国内外观众9.2万人。充分体现出参展规模大、文化底蕴深、活动亮点多、签约项目广的“四大特点”,达到了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交易洽谈、展示博览、扩大影响、树立形象的目的,促进和推动了昆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二)“十五”期间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

13、思想观念还不适应文化发展的要求。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产品指令性生产方式形成的重事业轻产业、重评奖轻市场、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三重三轻”现象尚未根本消除。对文化社会、经济的双重属性认识不足。缺乏市场意识。对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 2、文化体制滞后。文化管理体制的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市场开放度不高,文化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对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的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文化中介机构及经纪人不足。文化单位内部改革缓慢,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普遍缺乏活力。3、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文化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投资渠道过度依赖于政府财政,吸纳社会资金的办法不多

14、,金融政策和资本市场支持不够,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程度低,文化的资源优势还未有效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4、文化基础设施的布局不合理,建设滞后。昆明文化基础设施弱、小、散,效益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文化基础设施的布局、规模、建设标准等方面不适应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城市发展中市民的文化需求。5、文化产业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粗放。目前昆明文化产业大多属于复制或消费型,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综合实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和辐射带动面宽的大型综合文化项目。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发展还不均衡。6、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经营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15、,尤其是高级管理、经营人才、文化经纪人、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奇缺,现有文化人才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人才瓶颈制约着我市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三)我市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我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创造了良好机遇。我市在基本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后,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比重也相应提高。本世纪头20年,文化必将

16、成为群众消费的重要增长点,传媒业、出版业、文化娱乐业等“文化朝阳产业”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党的十五大提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战略决策之后,又在党的十六大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都作出了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具体要求,并作了进一步的部署安排。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为昆明市文化发展确定了内涵,而现代新昆明建设,又将为昆明市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昆明作为云南乃至中国西南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促进昆明逐渐发展为区域

17、性国际城市,为昆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和逐步走向国内、国际舞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4、当代高新技术不仅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先进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拓展了文化建设的空间,而且也对文化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科技广泛运用于文化生产、服务、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使文化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文化管理方式和流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引发了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艺术形式空前多样,一些旧的艺术形态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获得新的文化生命的挑战,而文化生产力将朝着以新知识、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化的方向迅速发展。5、国内外文化发展态势对我市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现代电子媒体的广

18、泛运用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便捷。我们既要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抢占我文化阵地、进行文化渗透的挑战,又要应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文化的强大实力抢占我国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份额的挑战。同时,一些兄弟省市正在积极主动抢抓文化发展机遇,在文化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团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面对严峻挑战,加快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显得极为重要。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先进

19、文化的前进方向,发挥先进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紧紧围绕现代新昆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进我市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把昆明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春城”、“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突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现代化区域性国际大城市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为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作出重要

20、贡献。(二)基本原则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互促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文化发展机制。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建设全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促进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在占领市场中同时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在完成产业项目中同时实现事业发展目标。继承借鉴和改革

21、创新相衔接。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以保护为主,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改革创新文化形式,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广泛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管理模式,大力建设富有昆明特色的地方文化。政府引导和市场运做相协调。强化政府部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努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扶持,努力营造打造文化品牌的环境,加速把文化产业发展为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分类指导和有序推进相结合。文化体制改革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各部门的差异,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22、系,把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统一起来,把增强微观竞争力与提高宏观控制力统一起来。有序推进。三、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一)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我市文化发展,把昆明建设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西部文化大市。2007年,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同分类、有机结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2010年,做到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0%以上,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西部城市前列。(二)发展战略文化经济战略。积极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努力把文化资源转

23、化为文化资本,增强经济的文化内涵,促进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增长进一步加快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形成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有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龙头带动战略。加大对昆明市文化优势企业和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向集约化、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品牌特色战略。积极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扩大昆明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昆明文化的知名度。精心打造“六大文化品牌”,即以璀璨夺目的青铜文化为特色的古滇文化;以护国首义、红军长征和滇西抗战为代表的革命历史文化;以25个少数民族风情风物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

24、;以滇池、石林、安宁温泉等国家级风景区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郑和、聂耳、讲武堂和西南联大著名人物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现代传媒、文化娱乐、艺术演出、都市商业文化为代表的都市文化。 实施文化旅游、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民族工艺、歌舞戏剧、图书报刊 “六大文化精品工程”,带动全市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市场的普遍繁荣。科技创新战略。促进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积极利用信息化、自动化等现代技术改革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大对高新技术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通过科技创新,有力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和文

25、化产业提高科技含量,高效益地发展。人才聚集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名家和文化大师,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四、主要任务(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政府对文化的管理逐步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由直接管理过渡到行业管理。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逐步转换为企业,除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极少数院团外

26、,一般专业艺术剧团转制为企业。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国有艺术院团改革,以收购、入股、重组等方式改造和兴办演出团体,走市场化运作道路。加大财政投入与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相结合,从养人向养事业、养项目转换,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系。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在做好公益性文化保障服务的同时,利用自身独特资源开展经营活动,其收入主要用于文化事业发展。(二)城乡文化建设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结合昆明城市的功能和定位,高起点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物古迹的关系、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

27、的关系。昆明作为省会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要根据建设 “云南文化中心示范区”的目标,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全省文化集聚、辐射的中心。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积极创建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继续举办好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旅游文化、商贸文化发展。办好“昆明农民文化节”,继续开展好文化先进乡镇(街道)建设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县乡宣传文化工程”建设,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和覆盖质量,完成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到2010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左右,其中贫困山区覆盖率达到91%左右。以创建文化先进县

28、(市)为龙头,全面推进文化带(长廊)、“知识工程”等社会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扶持五华区、石林县建成特色文化县(区),西山区建成县(区)域文化示范区,2010年,市级文化先进县稳定在全市县(市、区)总数的50%左右。发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办好“昆明企业文化艺术节”、“昆明学生艺术节”等活动。鼓励文企联姻、文化单位与群团合作共同承办社会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做好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做好昆明花灯、滇剧的传承工作,组织“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开发,重点培植昆明百龙闹春、石林火把节、晋宁

29、秧佬鼓、嵩明龙狮、呈贡板凳龙、富民小水井苗族合唱团、东川汽车越野赛等民间民族文化活动,使遍布我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文化遗址以及民族民间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以昆明主城等中心区域为龙头,以本地文化资源为纽带,推动多个领域的联动策划、系统开发和系列发展,打造省内外文化会展、汇演,创作和制作中心平台,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昆明区域特色的文化新形态。(三)文学艺术创作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精品意识,以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龙头,精心打造一批文学艺术精品,力争每年创作生产出一至二部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积极推动滇剧、花灯、民族歌舞、民间民族音乐等的继承与

30、创新,继续保持昆明民族民间艺术创作在全国的重要影响与地位。遵循文学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营造良好的创作生产环境。增强开放意识,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重点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能力和水平,抓好演出、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巩固发展文艺评论阵地, 精心组织优秀作品的宣传展示,扩大昆明优秀作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 (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结合昆明实际,市场先导与事业目标相协调,加大国家投入与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相结合,采取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方式,完成聂耳音乐厅、郑和文化园、市博物馆(二期工程)、昆明美术馆、万人体育馆、民

31、族文化娱乐城、昆明一套电视节目卫星播出、城区数字化电视转换、文庙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心等一批重要文化设施的建设。为适应呈贡新城区的发展和大学搬迁的需要,加紧进行呈贡体育馆、昆明市图书馆迁入呈贡新城区建设数字图书馆(现有图书馆改造为市少儿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满足教育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全市各级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步伐,加强公共图书馆与高校、科研等系统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的建设,形成资源共享的公共图书馆网络。推广昆明图书馆金牛社区分馆的经验,争取每年建立12家社区图书馆,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建立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各县(市)区要结合全省实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

32、工程”和“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做到县以上都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都有文化站。力争到2010年各县(市)区都有体育场(馆),各县(区)文化馆、图书馆、乡文化站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加强农村乡镇和城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市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上,各级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在西山、安宁、东川、晋宁、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地积极引进、建设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如安宁的玉龙湾影视基地、东川的泥石流赛车场、嵩明的赛车场、晋宁的郑和文化园及滇池草海公园。当地政府要从规划、土地、税收、环境、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五)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制定相应政策和地方性法规,扶持做强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环境,除国家明令禁止的文化领域外,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印刷、会展、中介服务、体育、网络制作、文物拍卖等文化企业。对文化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