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5.70KB ,
资源ID:91764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1764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交直流混合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交直流混合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综述.docx

1、交直流混合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综述交直流混合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综述 蔡汉生( 1963) ,男,高级工程师( 教授级) ,硕士,从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及过电压计算工作,; 滕芸(1989),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接地技术及其腐蚀防护,; 贾磊( 1982) ,男,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及过电压计算工作。 交直流混合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综述 谢宁,曾杰,徐琪,张弛,张威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州510080) 摘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及直流负荷接入传统交流配网需经多级变流环节,导致系统能效低。交直流配用电技术可有效减少交直流转化的中间环节,

2、提高配用电经济性、供电可靠性和运行灵活性。综述了国内外交直流混合系统的网架结构设计、关键设备研制及运行控制系统开发等多个方向的研究现状,以期能够对交直流混合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交直流混合系统;电力电子变压器;故障电流控制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直流负荷 0 引言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推进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预计2050年非水可再生能发电量将高达43.44%,其中超过半数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1。风电、光伏、光热发电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一般通过多级变流环节并网,且缺乏统一管控调度的手段,导致系统综合能效低下。在负荷侧,以IT类负载、变频空调及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广义直流用能

3、设备比例快速升高,其变流环节严重降低了系统能效。 面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可靠消纳及直流负荷经济用能的重大需求,交直流混合系统在经济性、可靠性及灵活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国内外已经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交直流系统的概念及发展方向2 - 5。 传统交直流混合系统结构一般为低压放射状母线结构6 - 7,可靠性低、母线末端电压波动大、能源接入能力有限。支撑大容量交直流源、荷高效接入的系统结构是未来交直流混合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基础。 运行控制方面8 - 13,传统能量管理系统一般未能考虑冷热电多能源互补特性,架构上局限于本地,难以实现不同特性能源及能源系统间的互补调度运行。多层级控制系统是保证系

4、统高效的关键。 能量变换装置方面14 - 21,传统交直流混合系统一般采用结构单一、功能单一的双端口变流器,其效率低、运行缺乏灵活性。大容量、多端口、高效率电力电子变压器是系统灵活稳定运行的支撑。 故障保护装置方面22 - 28,传统交直流混合系统一般采用低压直流断路器进行短路电流分断,难以实现快速可靠的故障保护。大电流、高速、低损耗故障电流控制器是系统安全运行的保障。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交直流混合系统的网架结构、关键设备及化控制系统等多个研究方向,以期能够对未来交直流混合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谢宁,等:交直流混合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综述 1 交直流混合系统的系统结构

5、 交直流混合系统的系统结构规划涉及到系统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运行经济性及安全性等重要因素,主要包括高低压配电母线的供电方式、系统组网方式、电压等级构成形式、分布式电源的类型及接入方式、关键设备的类型及接入方式、负载连接方式、系统运行方式等。 自2003年以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都已经开展交直流混合系的研究。 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提出了“sustainable building initiative(SBI)”,并于2010将概念发展为“sustainable building and nano grids (SBN)”29。主要面向楼宇及建筑

6、,以提升系统综合能效为目标,构建直流配用电系统。系统采用辐射状母线结构,具有DC 380 V及DC 48 V两个电压等级。主网交流电压通过AC/DC变流器构成DC 380 V母线,主要用于接入风电、光伏、储能等多能源形式;通过DC/DC变流器将DC 380 V变压为DC 48 V,为计算机、变频电机及照明等负载供电。 在SBN概念基础上,CPES又进一步完善并提出了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结构,该系统具备2个交流电源,通过系统内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构成环网。每个电源点交流母线下接入了一个交直流混合系统,包含交直流多个电压等级,通过变压器或变流器与上层母线连接。 2011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提出了未来可

7、再生电能传输与管理“the 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FREEDM)”系统结构30,目标是构建未来灵活的新型配用电网络。系统采用辐射状结构,每个端口下设母线,分别接入了分布式电源、储能及负载。 在国内,南方电网公司深圳供电局依托国家863项目“基于柔性直流的智能配电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31,以提高负载供电可靠性为目标提出了“手拉手”两端交直流配电拓扑结构方案,并研制了电力电子变压器15及直流断路器26等关键设备样机。该方案中,系统通过双向VSC换流器的直流侧互联形成10 kV分段直流母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8、、多类型直流负荷及储能等装置通过DC/AC变流器及DC/DC变流器接入直流母线。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目前对交直流混合系统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低压交直流配电网或微电网,难以接纳大规模的新能源及负荷。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广义直流负荷的发展,中压大容量交直流混合系统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此,广东电网公司提出通过电力电子变压器增加10 kV级直流母线,形成涵盖中低两级电压的配用电双级(10 kV交、直流配电级及380 V交流、375 V直流用电级)交直流混联系统结构,该结构具备4个电压等级,通过多台多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构成环网,保障负载供电的可靠性及系统运行灵活性。该系统结构具有以下

9、优点: 1)提高分布式能源高效接入能力。低压直流母线接入容量有限,一般不超过几百千瓦,难以支撑较大功率的分布式能源接入;同时低压供电半径小,一般只有几百米。采用10 kV直流母线可以应对长距离、较大容量的分布式能源接入,同时,可以减少变流环节,提高效率。 2)通过电源点的柔性互联提高供电可靠性。可通过直流进行两个不同10 kV电源点的互联。当电网运行时,不同电源点之间可进行有功功率交换,电网的负载均衡程度、供电能力、可靠性等得到提升。 2 交直流混合系统的关键设备 为了支撑源、荷、储接入及交直流系统灵活、安全运行,需要攻克能量变换装置及故障保护装置等方面的技术瓶颈。 2.1 电力电子变压器 柔

10、性多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在交直流混合系统中处于核心装备的地位,国内外学者已经广泛展开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力电子变压器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式:北卡FREEDM团队30首先提出基于电力电子变压器的能源互联网核心设备能量路由器,研制出基于15 kV SiC MOSFET的新一代电力电子变压器,相比传统柔性直流系统设备,体积大幅缩小,整体性能得到提升,此外还探索了能量路由器在即插即用、协调运行、网络故障恢复等方面的应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为智能电网设计了1 MVA 电力电子变压器14,其输入端与中压配电网相连,输出400 V 低压三相交流母线,其容量可基本满足配网级需求。 国内

11、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32 - 34:清华大学赵争鸣教授团队完成了100 kVA多端口能量路由器的研制,搭建了相关实验平台,在能量路由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32;华中科技大学33毛承雄教授团队在固态变压器的拓扑和控制上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三相自平衡的拓扑,该交错并联的拓扑结构可以消除电力电子变压器高、低压侧的相互影响。 总的来说,国内外关于电力电子变压器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广泛的基础,但仍处于理论研究和样机研制阶段。随着交直流混合系统容量及电压等级的的不断提升以及对系统能效需求的不断增高,相匹配的大容量、多端口、高效率电力电子变压器将是主要发展方向。 基于上述需求,清华大学从可靠性

12、及高能效等方向出发,正在开展多组电力电子变压器并联技术研究,如图1所示。 图1 电力电子变压器Fig.1 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 单台电力电子变压器单元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三级式(整流级、隔离级、逆变级)结构。每个单元都采用多端口设计方案,具备10 kV直流、375 V直流、10 kV交流、380 V交流4种电能形式端口,4个端口通过电力电子变换器结合电感、电容耦合。通过模块化结构,可以支持多种组网方式,如接入单电源时,通过模块并联构成单母线结构给负载供电;双/多电源时,可以通过不同单元构成环网给负载供电。在电力电子变压器系统中,配置用于内部单元协调的控制主机

13、,实现多单元的协调控制。相比传统集中式方案在可靠性与经济性存在优势: 1)常态运行时,根据负载率实现负载均衡、高效率点追踪,保障灵活经济运行。 2)局部故障时,系统具备短时过载能力、负载转移能力,保障安全可靠运行。 2.2 故障电流控制器 故障保护是直流配电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难题,目前,国内外在直流配电系统故障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直流配电系统的接地方式、直流配电系统的故障检测与处理方法、直流配电系统的保护装备等。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故障限流器和直流断路器方面。2011年、2012年ABB及Alstom先后研制出80 kV/5 ms/9 kA 及120 kV/5.5 ms/5

14、.2 kA 高压直流混合断路器样机2。国内清华大学等单位已经成功研制出了55 kV/5 ms/16 kA 和200 kV/3 ms/15 kA高压直流断路器样机22 - 23, 26。 目前直流保护设备的研究以中高压直流输电领域为主,低压配电领域的研究较少,并且现有研究侧重断路器限流能力,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样机研制阶段。适用于交直流混合系统的大电流、低损耗、高可靠故障电流控制器是研究方向。 基于此发展方向,清华大学正在开展复合型故障电流控制器研究。主要包括限流器、断路器和二次保护系统,如图2所示。通过限流器,实现故障电流的即时抑制;通过断路器,实现故障电流的快速近零损耗开断;通过二次保护系统,实

15、现主动(自检测、自保护)、被动(协调控制保护)结合的故障保护。 图2 复合型故障电流控制器Fig.2 Composite fault current controller 相对于限流器,复合型技术路线不仅可对故障电流进行有效限制,还可进行故障电流可靠关断。相对于断路器,复合型技术路线可利用限流器限制故障电流上升率,从而降低快速机械开关的熄弧难度和制造难度,减小电力电子器件因关断大电流而引起的动态过压,同时可以提高开断容量。 3 交直流混合系统的运行控制 运行控制系统是保障交直流混合系统内关键设备、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及负荷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 图3 一体化运行管理平台Fig.3 Integr

16、ated oper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提出了能源集线器(energy hub)的概念14,通过综合管理来实现多种能源的综合优化控制;欧洲电力匹配城市(power matching city)项目35则基于多智能体技术,以智能方式实现供能和热电需求的协调互联、无缝连接分布式发电与需求响应;欧盟ELECTRA项目36为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着眼于2030年欧洲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提出了以“网元(cell)互联”的概念来协调各种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与就地平衡37 - 38。 浙江上虞“高密度分布式电源接入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关键技术”863项目

17、对交直流混合结构中的多种分布式电源稳定控制和能量管理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示范工程34;北京延庆能源互联网示范区是国内首批区域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实现了“区域自治,全局优化”39。 现有的研究未考虑多类型供电、供热、供冷以及储能的多能互补控制,未考虑多能源子系统的协同运行管理。基于上述需求,广东电网公司采用“省市二级部署、省市站三级应用”的整体设计思路,提出了三层一体化运行管理平台技术路线,可实现交直流混合系统的优化控制,并可通过云平台实现分散式能源子系统的运行管理,如图3所示。 一体化运行管理平台主要包括3层。底层多能协调控制系统是负责电力电子变压器、故障电流控制器、各种分布式能源接入开关、负荷

18、侧开关等本地设备的协调控制,属于即时控制协调。中间层“源-网-荷-储”能量管理系统是负责各种分布式能源和负荷、储能之间的互补运行协调,通过该系统实现系统内各种能源和负荷、储能互补运行的局部最优。上层基于云平台的运行管理系统可以从多个区域统筹考虑,根据整体的电源和负荷需求情况,指导多个区域各种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的投运计划,做到全局最优。 该技术方案可以为分布式新能源系统的运行维护、调度管理提供有效的统一平台,也可为新能源系统运营商和电网调度构建重要的信息互通桥梁。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配网中的分布式电源、储能及负荷都是交流与直流并存的,而交直流混合系统兼具直流系统及交流系统的优势,完全符合电网发

19、展需求。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机构对于交直流混合系统的网架结构设计、电力电子变压器及故障电流控制器等关键设备研制、运行控制系统开发等方向的研究现状。整体而言,处于初步探索试验阶段,大量理论技术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1)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容量的不断增长,须研究中压大容量交直流混合系统网架结构,以实现大容量新能源可靠消纳。 2)用户对系统灵活、安全运行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大容量、多端口、高效率电力电子变压器及大电流、高速、低损耗直流故障电流控制器是研究重点。 3)须研究具备云平台的多层级控制系统,满足用户对单系统高效运行及多系统协同管理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孝信. 能源转型中我国新一代电力系

20、统的技术特征C/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大数据技术研讨会. 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 2宋强,赵彪,刘文华,等. 智能直流配用电网研究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25):9-19. SONG Qiang, ZHAO Biao, LIU Wenhua, et al.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smart DC distribution power network 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3,33(25):9-19. 3江道灼,郑欢. 直流配用电网研究现状与展望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

21、36(8):98-104. JIANG Daozhuo, ZHENG Huan.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ing prospect of DC distribution network 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2,36(8):98-104. 4TABARI M, YAZDANI A. Stability of a DC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power system integration of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J. IEEE

22、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2014, 5(5): 2564-2573. 5崔福博,郭剑波,荆平,等. 直流配电技术综述J. 电网技术,2014,38(3):556-564. CUI Fubo, GUO Jianbo, JING Ping, et al. A review of DC power distribution technology 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14,38(3):556-564. 6周逢权,黄伟. 直流配用电网系统关键技术探讨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42(22):62-67. ZHOU Feng

23、quan, HUANG Wei. Study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DC distribution power network 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4,42(22):62-67. 7杜翼,江道灼,尹瑞,等. 直流配用电网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15,35(1):139-145. DU Yi, JIANG Daozhuo, YIN Rui, et al. Topological structure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DC distribution netw

24、ork J. 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2015,35(1):139-145. 8马骏超,江全元,余鹏,等. 直流配用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技术综述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7(24):89-95. MA Junchao, JIANG Quanyuan, YU Peng, et al. Survey on energy optimized control technology in DC distribution network 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3,37(24):89-95.

25、9季一润,袁志昌,赵剑锋,等. 一种适用于柔性直流配用电网的电压控制策略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36(2):335-341. JI Yirun, YUAN Zhichang, ZHAO Jianfeng, et al. A suitable voltage control strategy for DC distribution power network 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6,36(2):335-341. 10 马覃峰,邵震霞,康鹏,等.多端柔性直流电网公共直流电压协同控制方法J. 南方电网技术, 2017, 11(5): 24-28. M

26、A Qinfeng, SHAO Zhenxia, KANG Peng, et al. Common DC voltage coordinated control method for multi-terminal VSC-DC grid J. Souther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17, 11(5): 24-28. 11 曾嘉思,徐习东,赵宇明. 交直流配用电网可靠性对比J. 电网技术,2014,38(9):2582-2589. ZENG Jiasi, XU Xidong, ZHAO Yuming. Reliability comparison of AC a

27、nd DC distribution network 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14,38(9):2582-2589. 12 张炳达,郭凯.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微网能量管理J. 南方电网技术, 2014, 8(5): 84-87. ZHANG Bingda, GUO Kai. Energy management of microgrid in power market environment J. Souther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14, 8(5): 84-87. 13 张裕,赵庆明,李庆生,等.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需求分析

28、及其管理系统设计J. 南方电网技术, 2016, 10(12): 16-23. ZHANG Yu, ZHAO Qingming, LI Qingsheng, et al. Analysis on demand of ADN operation and control and its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J. Souther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16, 10(12): 16-23. 14 KRISMER F,KOLAR J W. Closed form solution for minimum conduction loss mo

29、dulation of DAB converter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2,27(1):174-188. 15 赵彪,宋强,刘文华,等. 用于柔性直流配电的高频链直流固态变压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25):4295-4303. ZHAO Biao, SONG Qiang, LIU Wenhua, et al. High-frequency-link DC solid state transformers for flexible DC distribution J. Proceedings of the C

30、SEE,2014,34(25):4295-4303. 16 ZHAO Biao, SONG Qiang, LI Jianguo, et al. High-frequency-link DC transformer based on switched capacitor for medium-voltage DC power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16, 31(7): 4766-4777. 17 MOHAMMADPOUR A, PARSA L, TODOROVIC M H, et

31、 al. Series-input parallel-output modular-phase DC-DC converter with soft switching and high frequency isol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6,31(1):111-119. 18 王朝辉,王天威,张军明. 模块化多电平直流变压器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36(1):31-39. WANG Zhaohui, WANG Tianwei, ZHANG Junming. Research on modular mult

32、ilevel DC transformer 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6,36(1):31-39. 19 张甦,苗虹,曾成碧. 提高智能固态变压器输入级效率的混合调制方法J. 南方电网技术, 2016, 10(11): 24-29. ZHANG Sheng, MIAO Hong, ZENG Chengbi. Hybrid modulation for improving the input stage efficiency of intelligent solid state transformer J. Souther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16, 10(11): 24-29. 20 KENZELMANN S, RUFER A, DUJIC D, et al. Isolated DC/DC structure based on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15, 30(1): 89-98. 21 ENGEL S P, STIENEKER M, SOL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