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2.97KB ,
资源ID:916040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1604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阅读的策略与方法.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阅读的策略与方法.docx

1、阅读的策略与方法阅读的策略与方法一、发现阅读过程的趣味古人有“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的感慨;宋代文 学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可见在古人看来读书是多么富有趣味的事情。可是阅读的趣 味来自哪里呢?当然首先来自书中美丽奇妙的世界,来自书 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来自书中的奇思妙想。其实,除了书籍 本身的无限风光之外,阅读过程本身也是一件趣味无穷的事 情,关键在于我们善不善于发现其中的趣味。 阅读过程本身,按由浅入深,有这样三个方面的趣味: 对话之趣:“入乎其内 的“情味”。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我 们只是在读一本书吗?你不觉得在你的面前有一个看不

2、见 的作者隐藏在书籍的后面?我们再设想一下,作者在写作的 时候,他只是在写书吗?他不是在设想我们读者就站在他的 面前听他谈话么?所以,读与写,实际上是一个读者与作者 对话的过程,若是读,则作者潜隐于文章之中;若是写,则 读者隐藏于文章之外。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的 碰撞和灵魂的问答。这种对话不像我们平时的对话,它的味 道在于,这种对话双方,总有一方是“虚缺”的。从写的角度 说,读者是假想的读者,真正的读者出现在作品完成之后。从读的一方说,作者并没有站在你的面前与你直接对话,而 是隐藏于文章背后。所以读与写都是以文本为中介的,并且 总有一方虚缺。这种有一方虚缺的间接对话,不是比一般意 义

3、的对话,神秘了很多,浪漫了很多,也神奇了很多么?这 种对话,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不同“趣味”:一是“真诚之味”。 这种有一方虚缺的间接对话的前提是真诚,双方都不能敷衍 对方。它不像现实的真正对话。现实的直接对话,即使在敷 衍,在客套,对话也还是可以进行。而这种读与写的对话, 双方都有一种真正的交流的需要。如果不是真有观点或情思 要倾吐,何必绞尽脑汁写文章?如果不是想有所获,你读文 章干嘛?如果你是百无聊赖,想读读文章解解闷,那么只有 两种情况:或者你根本读不下去;或者,虽然开始于无聊, 但终因作品的引人入胜而欲罢不能。可见,于读于写,双方 都必须向对方敞开心扉,作者必须将自身的体验、自身的情 感

4、投注在文本之中,读者才会与你对话,才会同你产生共鸣; 同样,读者也必须将自身的理解和体验融注到文本中,进入 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与隐藏在书中的作者形成心的交流。 所以,日本一个大学者池田大作说, “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心”。 你说,你写,你是捧出一颗感受了生活的心;你读,你听, 你是用心去感受。两颗真诚的心的交流,那该是多有情味。 二是“神秘之味”。就读来说,读者通过文章与隐藏在后面的 作者对话,并由此进入一个未知的心灵,进入一个潜藏于文 本中的作者的心灵,这是一种多么神秘的沟通。 正像诗经静女所描绘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 蹰。”探寻这羞答答的恋人的心,多么神秘而又甜蜜!从

5、写的 角度说,我是在送一件寄托着我的情思我的意趣的礼品给你, 我是捧出一颗心给你,亲爱的,你能读懂我的心吗?要我直 接跟你说,那多没情趣。现在我就隐身在你背后,看你捧读 着我的心,倾听你自言自语的猜想,这才富有诗意。而且, 我写,面对的可能是明确的你,更有可能是不确定的你,我 以我的文本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的知音。所以,读与写的这 种对话,似乎双方都在探寻对方的心思,好一场富有诗意的 恋爱。太富有浪漫的“情”趣了。三是“秘响旁通”之味。“秘响 旁通”,是美籍学者叶维廉先生总结出的阅读经验。 叶先生曾对此作过生动的描述:“打开一本书, 接触一篇文,其他书的 另一些篇章,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异国的,

6、都同时被打开, 同时呈现在脑海里,在那里颤然欲语。一个声音从黑字白纸 间跃出,向我们说话,其他的声音,或远远地回响,或细语 提醒,或高声抗议,或由应和而向更广的空间伸张,或重叠 而剧变,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在我们肉耳无法听见的演 奏时,交汇成汹涌而绵密的音乐。”你看,在读的过程中,你 通过文本在聆听那神秘的作者的心声,而同时似乎又有许多 人类思想的精灵在跟你交谈,或帮你与作者对话,你的整个 心灵的空间,进进出出的全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声音和意象。这是奇妙的对话过程。难怪古人“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了。沉醉之趣:“沉乎其中”的美趣。阅读的过程是美 的欣赏与创造的过程,这种美的欣赏与创造

7、的过程,其味来 自于一种沉浸,一种陶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人间的一切爱和恨、美和丑,全都倒映在书籍这“半亩 方塘”里。在欣赏过程中,我们沉浸于一种氛围。 尤其当我们 全身心的投入和体验, 意象合一,理解观照合一,身心合一, 知情合一,心中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受这种美感驱使, 甚至以一种执着的颠狂进入思维过程,这过程不仅包含了对 知识的把握,包含了智慧的提升,也包含美的体验和美的感 受,实现了一种思想境界的升华,从而使我们沉浸于一种难 以言喻的妙境中。你可能因某一细节而喷饭,也可能因某一 句动情的话语而感伤;你可能因文中的情节而迷惘彷徨,也 可能因文中的内容而激情奔放;你可

8、能沉浸于那优美的意境, 也可能折服于那雄辩的力量。所以古人才有以汉书下酒之说。 据说,宋代名士苏舜钦,豪放不羁,喜好饮酒,每晚要饮酒 一斗。其岳丈心存疑惑,派子弟私下察看,发现苏舜钦读汉 书张良传每有感慨,就饮一大杯。其岳父听说,笑道: 有这样的下酒物,饮一斗实在并不算多啊!陆游也曾以书佐 饮,清代文人屈大均诗中亦有“一叶离骚酒一杯”之句。发展之趣:“出乎其外”的智趣。当然由对话产生的“情趣”,那 只是阅读刚刚“入乎其内”的入门的趣味,由欣赏与创造过程 产生的“美趣”那也还只是“沉乎其中”的情景性趣味。而阅读 趣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出乎其外”的“智趣”这是一种发展之 味。有不少同学可能觉得,数

9、理化的学习,是一种明显的智 力活动,也因为这一点而乐此不疲,反而似乎觉得阅读远没 有作数理化试题那样具有智力的价值。其实,阅读的过程, 是很有智力价值的,语言是人类智慧的主要的运思工具和成 果载体,是启迪人类智慧的主要手段之一。人类几千年来的 智慧的成果在哪里?在书中。人类几千年来靠什么来传递智 慧?靠阅读。我们阅读一篇优美的文章,便是在与一颗睿智 的头脑进行思维的碰撞,甚至是与许许多多智慧的头脑进行 思维的交流,在交流和碰撞中升华我们的智慧。牛顿说它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每一本书,就是一个巨人。或者 说,读和写是人类几千年来最高智慧的游戏,不同地域,不 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者

10、,穷尽自己的智慧,编 写出一个个的游戏,供我们去玩赏,供我们去探寻,作者在 他的书籍的迷宫里,设置了一道道的关卡,我们每理解了作 者的一个意图,一个思想,便是往前闯过了一道关卡。有时 我们之所以发现不了阅读的智趣,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思考, 没有与作者形成真正的对话,没有走到作者的思想深处,你 没有掌握游戏的规则,还徘徊在这个游戏的大门之外。可以 这样说,迄今为止,人类没有任何其他游戏超越了阅读这一 种特殊“游戏”。所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把 广泛阅读作为智力发展的广阔背景和指路明灯,他曾断言,“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谁不善于阅读, 他就不善于思维”。 二、发展对话的

11、智慧阅读的本质是“自问自答” 不少同学有个疑惑,从小到大,有浓厚的读书兴趣,也读了不少书,但觉得除了知识有所丰富之外,似乎阅 读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对写作,对分析问题等等的能力似 乎没有多大作用,如果有所提高,可能也主要是由于年龄的 增大,思想的成熟而已。于是产生困惑:阅读真的那么有用 吗?我想问,你是怎样阅读的?你读叙事类作品,你陶醉在 情节中,只想追寻到情节结果;当有些名著并不以情节取胜(如大多数名著),于是你就觉得读不下去;有时你颇为作 品中的人物的遭遇而感动, 以至于流泪。你读议论类作品(也 许有不少人不愿读以至于很少读),你记住了文章的观点和 结论,你被作者说服了。你读知识类读物,你

12、记住了其中的 不少知识。这是不是你的阅读状况?当然,这肯定是阅读, 这种阅读对你的人生肯定有不少价值,正所谓开卷有益。但 是我要告诉你,对于阅读而言,你已登堂,却远没有入室。 也许我们把阅读纯粹当成了一种接受,一种信息的传递,表 面上你虽然也许是主动地读书,因并没有人强迫你,你确有 阅读的兴趣,甚至乐此不疲。但你实际上还是一种被动阅读。 你的所谓主动,只是“想读”,但真正的主动则是“读想”。没有 思考的阅读,其价值是有限的。有些同学会说,我也想去想, 或者说我也想了,但就不知道要想些什么,怎么去想。这就回到了上一章讲的阅读的本质了。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阅读 的本质是与虚缺的作者的对话。 文章写出

13、来后,作者就“死了” 他只能通过文本来跟你对话,但是文本也是 “死的”,怎么跟作者交流呢?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追问作者。你既要追问作 者,又要通过文章的言语发现作者给你留下的问题以及对你 的问题的回答。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的相互问答。但是,作 者并不在你的面前(隐藏在文本中间),于是你就只能自己 去发现作者给你留下的思考的空间,主动参与阅读,学会主 动与作者对话。而你追问作者,实际上是就本文中的一些问 题,向自己发问,比如,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不 合常理?为什么前后矛盾?等等。然后,又由作者留下的蛛 丝马迹,寻求作者的解答。说到这里,聪明的你可能发现了 一个很奇妙的问题: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

14、读者在问,问读者 自己,然后由读者自己作出回答。 阅读最终变成了读者的“自问自答”。所以,阅读行为的本质,就是读者根据文本进行自 问自答,只有达到了这个层面,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才是 一种具有思维价值的阅读。 对话的核心是寻找“按钮” 作者知道他要跟你对话,但他又无法出现在你的面前,只能通过文本,而文本本身也是“死的”, 于是,作者只好在文中预留一些与你对话的关节,我们不妨 把作者留下的与你对话的关节,称为“对话按钮”。你要与作 者对话,你就要善于寻找作者留下的这些“对话按钮”,并要按动这些“对话按钮”。可以尝试从以下这些地方去寻找作者 留下的“对话按钮”。一是反常处。作者用词反常,要么是作

15、者的失误,要么就是给读者留的一个明显的对话按钮,按动 这样的按钮,就能与作者形成心的交流。这类对话按钮,只 要有心,找起来并不困难。例如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 话:“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不少同学在默写这句话的 时候,往往将文中的“青”误写成“轻”。那么你能不能想一想, 一般情况下不是都写成“轻雾”么?为什么作者要写成“青雾”? 是笔误还是另有玄机?循此追寻,也许你会发现,这“青”下 得太妙了:雾本白色或灰色,但因雾薄,透过雾见出的是荷 叶的颜色;而荷叶本是绿的,但夜晚在月光照耀下,绿色变 成青色,于是雾成为了“青雾”。如果用“轻”只写出了雾之薄, 而用一“青”字,既写雾之薄,还写出荷塘的背

16、景,更写出荷 塘上的月色。体物何等精准!再如读项脊轩志 ,作者写母亲,是“余泣,妪亦泣”,似乎只是轻轻一笔;而写到祖母 则是“令人长号不自禁”。这应该有些反常。如果按动这个按 钮,展开自问自答,你可能会发现一片新天地:如祖母对自 己的殷殷期望,特别是你会发现前文作者母亲的那句“汝姊在 吾怀,呱呱而泣”,是就姐姐说的,为什么是关于姐姐的?原 来作者对母亲已没有什么印象,只是老妪的转述,转述的还 是关于姐姐的,因为母亲离开他太早。这时你会发现作者是 缺少母爱的,是祖母补偿了他缺失的母爱,所以写祖母写得也比较多,祖母的离开,使他特别悲伤,因而长号不自禁。 而且如果沿此再细究祖母的话,可能会发现作者家

17、道的衰败, 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因此这“长号不自禁”写出了作者的“百 感交集”。二是矛盾处。文章中出现的前后矛盾, 要么是作者的疏漏,要么就是作者“别具匠心”。抓住这矛盾处询问作者(即自问),然后在文章中寻找作者对这矛盾的或明或暗的 解释,就能与作者形成一种对话。例如,读苏轼的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诗人一开头就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月亮, 对天宫的无限兴趣,可接着却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既然如此,诗人前面何必有那么多的追问?这要么是诗人思 维不严密产生了漏洞,要么就是他想借此向你诉说什么,这 儿就可能是一个对话按钮,切进去,应该能够探寻到诗人当 时的处境和心情,从而与他进行心的交流。

18、再如,红楼梦 写林黛玉进贾府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林黛玉在回答读书 的问题时前后明显矛盾。 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 她回答:“只 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她“妹妹可曾读书?”,她却回 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何以如此 矛盾?打开这个按钮, 你会发现,原来圭寸建的价值观是“女子 无才便是德”,贾母对林黛玉的回答颇不满意, 这使刚到贾府的黛玉很不安。当宝玉再问同一问题时,她便乖巧地作了另 一个回答。正是这看似前后矛盾的回答,反映出黛玉初到贾 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可多说一句话, 不可多行一步 路”的心态。三是差异处。对同一个问题,同一种现象,或同 一种情景,作者或文中的人

19、物却有不同的表现甚至相反的表 现,这其中肯定就有奥秘。例如,读红楼梦 ,读到“宝玉 挨打”一回,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 围绕宝玉挨打, 各种人物 纷纷登台表演,如王夫人主要是“哭”,而贾母则主要是“气”, 黛玉是“伤心”,宝钗是“劝说”。即使是王夫人的“哭”,在贾政 面前的哭和在贾母面前的哭, 又不相同; 即使是贾母的“气”, 前后六处“气话”,表现也各异。当你发现了这些不同,才会 真正领会其妙处。再如再别康桥 ,第一节说“轻轻的我走 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而最后一节说“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 悄的来”,将“轻轻”改成了“悄悄”雨。巷的第一节说“我希 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20、”,而最后一节说“我 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将“逢着”改成 了“飘过”。为什么有这些变化?这些地方肯定是对话按钮。 四是强调处。 作者既然在反复强调, 就像电影的主题曲一样, 或者像乐章的主旋律一样,当然应该是为你留的对话按钮了。 这种强调常常表现为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反复、 排比等, 还有一些副词的运用。 例如读茨威格的 世间最美的坟墓 , 文中写托尔斯泰墓, 说,“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 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里连续几个“没有”构成排比, 加上副词“连”的使用,作者应该是在告诉读者什么吧?当

21、然,作者留下的对话按钮,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例说而已,只 要我们养成了寻找对话按钮的习惯,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对 话按钮,按动这些按钮,你会打开许多奇妙的对话之门。 三、掌握思考的技巧 前面提到,没有思考的阅读,其价值是有限的。但是如何深入地思考下去呢?找到那些按钮就能对 话了吗?当然还不行,找到了按钮,还要善于打开按钮。打 开按钮,主要要掌握思考的两个重要技巧。技巧之一:材料 比较法如张洁的拣麦穗,不少读者产生了这样的疑惑: 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却近乎“死乞白赖”地要嫁给一个像貌丑 陋、孤苦漂泊的卖灶糖的老头子,而作者还津津乐道,这是 为什么?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个很反常的地方 啊,这当

22、然是作者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对话按钮。这个按 钮如果不抓住,你到什么地方去寻找与作者对话的窗口呢? 但找到了这个按钮之后,怎么打开这个按钮呢?我们不妨找 找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找出他们生活的相似点。如老头孤 苦漂泊,白发苍苍,人很善良;女孩家里贫穷,除了母亲, 没有人疼爱,刚好这老头给了他疼爱。两人的共同点就是, 缺少爱,渴望爱,而又都从对方那里找到了一种关心,尤其 女孩从老头那里找到了一种不求回报的爱。这样一比较,就 不难发现文章要表达的是什么了,文章要写的是在畸形社会 产生的忘年交,表达对爱的渴望、对人间至情的渴望、赞美 和怀念。其实,任何诗文都很少只写一事一物,总会要由此及彼,写到其他事

23、物。学者们写文章往往旁征博引;作家们 写文章,更是联想丰富,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诗歌, 往往有多种意象交织;小说,常常是人物错综复杂。作者正 是通过不同的材料,或举例,或类比,或比较,或象征,或 衬托,或渲染,来表情达意。因此,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 是要把握文章中不同材料的关系,把握了材料的关系,也就 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如果不善于把握材料的关系,也就 很难真正读懂文章,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可以说: 把握材料间的关系,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突破口。 而文章材料尽管纷繁复杂,但天下一切材料,无外乎三种关系,一 是相关,二是相似,三是相反或不同。而最重要的关系,就 是相似与相反两种。这种相似

24、与相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或者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相似相反,或者是材料与作者思想感 情相似相反。只要把握了这两种相似、相反的关系,也就基 本把握了材料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也就把握了作品的主旨。 例如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同学们对文章最后写到 江南感到难以理解吧。其实,当你感到难以理解,这就可能 是作者留给你的一个对话按钮。你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按钮, 而打开这个按钮的方法就是进行材料的比较。不妨认真研究 一下,这一段所写江南,与上面的内容是相似还是不同,是 眼前的荷塘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致还是江南的更一致?这 里所写与上几段,当然首先有相似的地方,即都是关于荷塘的,但主要是不同。上几段的荷塘是静的,

25、是幽的,是相对 缺少生气的,而这一段,有人的活动,有浪漫的情事,热闹, 明丽,生机勃勃。作者写荷塘时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 也没有”。而写江南时却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 一比较,就不难理解作者此时的情感倾向。至于作者到底向 往什么,也就比较清楚了。当然,也许正是这段材料中的既 有热闹、明丽和富有生机的特点,又有浪漫的情调,才会在 理解上出现一些偏差,有人理解为向往江南的革命,也有人 理解为对生活的某些不满。这种理解的差异,也是对材料比 较的结果。至于古典诗歌,特重意象,而且总会有多个意象, 这些意象主要也是两种关系,一是相似,一是相反。从诗歌 的手法说,主要是比喻、象征、渲染、

26、衬托、托物言志、借 景抒情,等等,这些全都建立在意象相似或相反的基础上。 例如阅读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 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怎么读懂这首 诗?方法当然可以多样,但抓住诗中的意象进行相似或相反 的比较,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女口,前两句的泉水的形象(无 心与闲)与后两句的泉水形象(奔冲山下、人间添波浪)比 较,是同还是不同?诗人的心意与前后两个意象比较,与哪 个相同?与哪个相反?一比较,含义就自然明白了。 技巧之二:连环追问法例如读项脊轩志最后一节:余既为此 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

27、谓阁 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 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 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 矣。不少同学对这一节的理解难以深入下去,但有同学敏锐 地发现了文中这句话:“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他 觉得这一句话很一般,可为什么作者要将这“很一般”的一句 话写到这么一篇感情深挚的文章中呢?是有什么特殊的味 道吗?还是作者的败笔?这应该是他发现了文章的反常之 处,这也许就是一个对话按钮。但怎么打开这个按钮呢?如 果采用上文的材料比较法,可又找不到其他材料,也很难说 这句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致还是不一致。这时,

28、可以米 取另一种方法,即“连环追问法”。在上一章说道,阅读的本 质是自问自答,这种问,还应该是不停地追问,只有不停地 追问,你才会发现许多新的东西。有同学读项脊轩志的 这最后一节,采用连环追问法就读出了味道。比如,他这样 追问:作者妻妹们的年龄多大?经过研究,可以将她们的年 龄大致锁定在偏小,比如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这样自然就 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十二三岁、十五六岁的小妹妹,为什么 会问关于阁子的事情呢?而且为什么不是一个人问, 而是“诸小妹”问?研究的结果发现应该是姐姐在家里经常提起, 而且肯定是在姐妹们面前夸耀,反复描述南阁子中的甜蜜的生活,引起了妹妹们的好奇与兴趣,甚至是“向往”。这一追问

29、,终 于发现作者夫妻在南阁子中的爱情生活是多么温馨甜蜜,而 妻子对那种生活又是多么陶醉,可那甜蜜温馨的生活已经一 去不返了,作者怎得不悲?尤其现在,想起妻子在妹妹们面 前说话的神态,有音容宛在的感觉, 因而愈觉其悲。联系“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可见他们志同道合,是知音啊。如 今知音已死,再抚瑶琴,又有谁听? 这样一连串的追问与思索之后,再来读这一段,怎不泪如雨下?再如何其芳的 诗歌欢乐。当我们反复阅读,应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关于欢乐,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关 心欢乐? “欢乐”本很难说“颜色”与“声音”,但为什么会问欢乐 的“颜色” “声音”呢?由此追问下去就会逼出这样

30、的问题: 诗 人生活中应该是没有欢乐,才会对欢乐如此陌生;诗人应该 是特别关心欢乐,盼望欢乐,才会一口气发出这么多问句。再联系最后两句,“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 可爱的,如我的忧郁?”,由此体会到本诗题为“欢乐”,实际 是写苦闷、忧郁。以乐写哀,是本诗的艺术匠心所在。如果 这时你还能有些联想,联想到曾经学过的诗歌,也许你会联 想到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你可能会发现, 何其芳的欢乐在结构上与破阵子颇有点相似,前面 抬得很高,最后重重摔下,前后的反差凸显作者强烈的情感。 这时,你的欣赏就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了。 四、把握阅读 的策略当你对阅读有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也初步理解了阅

31、读 的本质,掌握了与作者对话的一般原则和方法,那我们就可 以说说阅读的策略了。假设你现在手上有三本这样的书,一 本是朱光潜的谈美书简,一本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本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样三本书的阅读策略是否一 样呢? “求知”型阅读的策略好吧,我们先拿出朱光潜的谈 美书简。你不妨看看说明,你会发现,这是一本普及性读 物,主要是向读者介绍美学知识的,这一类的书,我们可以 将它称为知识性读物,我们的教科书也大多是这一种类型。读这类书,我们主要是获取相关知识, 理解某种现象或原理, 我们不妨将读这一种书称为信息阅读,或者叫做知识性阅读, 我们的阅读目的主要在“求知”。你读谈美书简,最终应该 明白,美是

32、什么,审美又是一种怎样的现象,人和美是什么 关系,艺术和美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审美有哪些规律和方 法,等等。正因为是这样的目的,那么我们就主要应采取这 么两种策略:一是理解性策略。所谓理解性策略,就是指在 阅读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理解上,努力把握书中的概 念、原理,理解作者的观点。为了理解,我们可以找些参考 书,结合作者所举的例子,理解相关知识,并力争理解其知 识系统。同时,还要学会联系生活中的相似相反现象,理解 知识的精髓。对于知识的把握来说,理解是基础,只有充分 理解了,才会有牢固的记忆,才可能运用于实践。二是积累性策略。“求知”型的阅读,当然要重视积累,我们平时说某 人有学问,主要也是指积累而言的。但是,积累,不是死记 硬背,要讲究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全书的知识系 统来增进积累,也可以摘抄,还可以记卡片,可以自编口诀, 或者制作知识图表,等等。而在电脑已经普及的今天,我们 还可以采用制作电子卡片的方式。当然,最好的记忆是将理 解与记忆结合起来,如通过记读书笔记,写出自己对书中相 关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来记忆, 往往能终身不忘。“求 美”“求趣”型阅读的策略如果你现在手上拿的是红楼梦, 那当然你是在进行文学阅读了。文学阅读,我们要进到作品 的故事里面,感受人物的生活、情感与命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