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业业态和业种的概念及区别1. 主力业态显凸,多业态并存 2. 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突出 3. 各种零售业态相互渗透与融合 4. 商品结构1. 家乐福的经营理念 2. 超大规模战略 3. 跨国经营战略 4. 低廉价格策略 5. 本土化与联盟策略简介业态一词来源于日本,是典型的日语汉字词汇,大约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萧桂森在他给清华大学职业经理人培训中心编写的教科书连锁经营理论与实践中,给业态下的定义是: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服务形态。业态
2、定义日本安士敏先生认为:“业态是定义为营业的形态”它是形态和效能的统一,形态即形状,它是达成效能的手段。 业态是零售店向确定的顾客群提供确定的商品和服务的具体形态,是零售活动的具体形式。通俗理解,业态就是指零售店卖给谁、卖什么和如何卖的具体经营形式。 零售商业业态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 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服务形态。 零售业态的形式及特点 商务部根据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发展趋势,并借鉴发达国家对零售业态划分方式
3、,组织有关单位对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0)进行了修订。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已联合发布新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该标准为推荐标准。 新标准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经营场所等因素,将零售业分为17种业态。 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有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两类。 一、有店铺零售业态共有12种 1、食杂店选址:一般位于居民区内或传统商业区内。 商圈与目标顾客:辐射半径0.3公里,目标顾客以相对固定的居民为主。 营业面积:一般在100平方米以内。 商品(经营)结
4、构:以香烟、饮料、酒、休闲食品为主。 商品售卖方式:柜台式和自选式相结合。 服务功能:营业时间12小时以上。 管理信息系统:初级或不设立。 、便利店选址:商业中心区、居住区、交通要道以及车站、医院、学校、娱乐场所、办公楼、加油站等 公共活动区。 商圈与目标顾客:商圈范围小,顾客步行5分钟到达,目标顾客主要为单身者、年轻人。顾客多 为有目的的购买。 营业面积:100平方米左右,使用率高。 商品(经营)结构:即时食品、日用小百货为主,有即时消费性、小容量、应急性等特点, 商品品种在3000种左右,售价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商品售卖方式:以开架自选为主,结算在收银处统一进行。服务功能:营业时间16小时
5、以上, 提供即时性食品的辅助设施,开设多项商品性服务项目。 管理信息系统:程度较高。 3折扣店选址:居民区、交通要道等租金相对便宜的地区。 商圈与目标顾客:辐射半径2公里左右,目标顾客主要为商圈内的居民。 营业面积:300-500平方米。 商品(经营)结构:商品价格一般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自有品牌占有较大的比例。 商品售卖方式:开架自选,统一结算。 服务功能:用工精简,为顾客提供有限的服务。 管理信息系统:一般。 4、超市选址:市、区商业中心、居住区。 商圈与目标顾客:辐射半径2公里左右,目标顾客以居民为主 营业面积: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以下。 商品(经营)结构:经营包装食品和日用品。食品超市
6、与综合超市商品结构不同。 商品售卖方式:自选销售,出入口分设,在收银台统一结算。 服务功能:营业时间12小时以上。 管理信息系统:程度较高。 5、大型超市选址:市、区商业中心、城郊结合部、交通要道及大型居住区附近。 商圈与目标顾客:辐射半径2公里以上,目标顾客以居民、流动顾客为主。 营业面积: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 商品(经营)结构:大众化衣、食、用品齐全,一次性购齐,注重自有品牌开发。 商品售卖方式:自选销售,出入口分设,在收银台统一结算。服务功能:设不低于营业面积 40%的停车场。 管理信息系统:程度较高。 6、仓储式会员店选址: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要道。 商圈与目标顾客:辐射半径5公里
7、以上,目标顾客以中小零售店、餐饮店、集团购买和流动顾客 为主。 营业面积: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 商品(经营)结构:以大众化衣、食、用品为主,自有品牌占相当部分,商品品种在4000种左 右,实行低价、批量销售。 商品售卖方式:自选销售,出入口分设,在收银台统一结算。 服务功能:设相当于营业面积的停车场。 管理信息系统:程度较高并对顾客实行会员制管理。 7、百货店选址:市、区级商业中心、历史形成的商业集聚地。 商圈与目标顾客:目标顾客以追求时尚和品味的流动顾客为主。 营业面积:营业面积在6000-20000平方米。 商品(经营)结构:综合性,门类齐全,以服饰、鞋类、箱包、化妆品、礼品、家庭
8、用品、 家用电器为主。 商品售卖方式:采取柜台销售和开架面售相结合方式。 服务功能:注重服务,设餐饮、娱乐场所等服务项目和设施,功能齐全。 管理信息系统:程度较高。 8、专业店选址:市、区级商业中心以及百货店、购物中心内。 商圈与目标顾客:目标顾客以有目的选购某类商品的流动顾客为主。 营业面积:根据商品特点而定。 商品(经营)结构:以销售某类商品为主,体现专业性、深度性、品种丰富,选择余地大。 商品售卖方式:采取柜台销售或开架面售方式。 服务功能: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管理信息系统:程度较高。 9、专卖店选址:市、区级商业中心、专业街以及百货店、购物中心内。 商圈与目标顾客:目标顾客以
9、中高档消费者和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为主。 营业面积:根据商品特点而定。 商品(经营)结构:以销售某一品牌系列为主,销售量少、质优、高毛利。 商品售卖方式:采取柜台销售或开架面售方式,商店陈列、照明、包装、广告讲究。 服务功能:注重品牌声誉,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提供专业性服务。 管理信息系统:一般。 10、家居建材商店选址:城乡结合部、交通要道或消费者自有房产比较高的地区。 商圈与目标顾客:目标顾客以拥有自有房产的顾客为主。 营业面积: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 商品(经营)结构:商品以改善、建设家庭居住环境有关的装饰、装修等用品、日用杂品、 技术及服务为主的。 商品售卖方式:采取开架自选
10、方式。 服务功能:提供一站式购足和一条龙服务,停车位300个以上。 管理信息系统:较高。 11、购物中心分社区型购物中心、市区购物中心、城郊购物中心三种 A社区型购物中心 选址:市、区级商业中 商圈与目标顾客:商圈半径为5-10公里。 营业面积: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内。 商品(经营)结构:20-40个租赁店,包括大型超市、专业店、专卖店、饮食 服务及其他店。 商品售卖方式:各个租赁店独立开展经营活动。 服务功能:停车位300-500个。 管理信息系统:各个租赁店使用各自的信息系统。 B市区购物中心 选址:市级商业中心 商圈与目标顾客:商圈半径为10-20公里。 营业面积: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
11、内。 商品(经营)结构:40-100个租赁店,包括百货店家、大型超市、各种专业店、专卖店、饮食 店、杂品店以及娱乐服务设施等。 商品售卖方式:各个租赁店独立开展经营活动。 服务功能:停车位500个以上。 管理信息系统:各个租赁店使用各自的信息系统。 C城郊购物中心 选址: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要道。 商圈与目标顾客:商圈半径为30-50公里以上。 营业面积: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 商品(经营)结构:200个租赁店以上,包括百货店家、大型超市、各种专业店、专卖店、饮食店、杂品店以及娱乐服务设施等。 商品售卖方式:各个租赁店独立开展经营活动。 服务功能:停车位1000个以上。 管理信息系统:各个租赁
12、店使用各自的信息系统。 12、工厂直销中心选址:一般远离市区。 商圈与目标顾客:目标顾客多为重视品牌的有目的的购买。 营业面积:建筑面积100-200平方米。 商品(经营)结构:为品牌商品生产商直接设立,商品均为本企业的品牌。 商品售卖方式:采用自选式售货方式。 服务功能:多家店共有500个以上停车位。 管理信息系统:各个租赁店使用各自的信息系统。 二、无店铺零售业态共有5种1、电视购物 目标顾客:以电视观众为主 商品(经营)结构:商品具有某种特点,与市场上同类商品相比,同质性不强。 商品售卖方式:以电视作为向消费者进行商品宣传展示的渠道。 服务功能:送货到指定地点或自提。 2、邮购 目标顾客
13、:以地理上相隔较远的消费者为主。 商品(经营)结构:商品包装具有规则性,适宜储存和运输。 商品售卖方式:以邮寄商品目录为主向消费者进行商品宣传展示的渠道。并取得定单。 服务功能:送货到指定地点。 3、网上商店 目标顾客:有上网能力,追求快捷性的消费者。 商品(经营)结构:与市场上同类商品相比,同质性强。 商品售卖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买卖活动。 服务功能:送货到指定地点。 4、自动售货亭 目标顾客:以流动顾客为主。 商品(经营)结构:以香烟和碳酸饮料为主,商品品种在30种以上。 商品售卖方式:由自动售货机完成售卖活动。 服务功能:没有服务。 5、电话购物 目标顾客: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目标顾客不
14、同。 商品(经营)结构:商品单一,以某类品种为主。 商品售卖方式:主要通过电话完成销售或购买活动。 服务功能:送货到指定地点或自提。 发展历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日益加速,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其发展的基本趋向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主力业态显凸,多业态并存所谓主力业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占有市场份额大、发展迅速的业态。从单一企业角度看,这方面日益突出的是以连锁方式发展的超市业态,诸如国际上的“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连锁企业以及国内的上海“华联”和“联华”超市集团企业,其所实现的销售额与营利额都是其他业态的企业所无法比肩的。如果从业态的整体发展上,国内外连锁超市的销售额增幅都是
15、最高的,特别是我国这些年以来,超市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上发展。与此同时,其他业态虽然受到超市突飞发展的市场挤压,但并未从根本上扼杀这些业态。究其因,一方面在于零售企业的经营活动均受有限的商圈内各种因素的制约,即使是再有竞争力的业态也难于排除其他业态的存在,这是由于非主流业态或多或少的具有自身的竞争优势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消费群体的分层化,偏好的多样性、消费行为的多元化特征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完全依附于某一种业态而生存。这可以从当今之世,作为最原始经营方式的“杂货店”依然遍布城乡市场而得到佐证。如果从连销超市极具扩张力的原因看,它主要以低需求弹性的生活必需品为经营内容,通过大规模连锁经营低成
16、本扩张,这也就决定了它难以完全取代其他业态而独步天下。 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的商业相对于其他生产行业而言,所应用的理论与技术水平是落后的。但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市场竞争不断呈白热化状态。这就迫使商业特别是零售业态不断引进、发展新的管理理论,不断采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手段,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零售业高科技的特征日益突出。经营与管理理论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零售业的市场适应和拓展能力,改善了其内部资源的配置状况,而技术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为敏感发现市场变化,实现经营与管理的各项指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换言之,技术手段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中介手段
17、。它有力地推动零售业态的实践深入,从而也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零售业中各企业纷纷引入与应用更为现代化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基础上,谁能争胜于市场,技术手段是否现代、先进、应用是否切合实际,就成为决定性因素。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零售业态的竞争与发展已进入“技术决定率”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业态的变革与创新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各种零售业态相互渗透与融合早期各种零售业态的生成与发展,主要是基于其他业态的缺陷而发挥扬我所长、击其所短的作用。但随着实践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各业态之间为避短,纷纷引入其他业态的优点,业态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成为一大特点。例如,传统百货店过去都采用封闭式售货,使
18、顾客自主选择权大受限制,而今开架售货已成为百货店采用的基本经营方式。这种从自选超市学习的经验,不仅降低了百货店的人工成本,也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积极性。反观超市业态,则对贵重商品和小件商品采用了柜台式售货的方式,这明显降低了商品的丢失率,也扩大了商品的经营范围。这种各取所长、相互渗透的作法在其他业态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各业态相互融合的趋势更为突出,现今超市引入专卖店等如药店、茶叶店、小吃快餐已成潮流,百货店则更是如此,不仅有超市,还有餐饮、娱乐、健身等项目,俨然有购物中心的面貌。总之,这种相互学习,各取所长的变化,对于各零售业态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综合优势是必不可少的。 商品结构通过商品结构调整形
19、成商品经营特色的趋势明显: 现今百货店传统经营的许多项目已退出百货店的经营范围,如大家电、自行车等,而服装、服饰、鞋帽、箱包类商品已成为百货店的主营商品和利润的增长点,使百货店的传统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超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诸如“生鲜加强型”超市、“食品加强型”超市,已成为超市经营重点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标志。显然,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相应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这实质上是各零售业态中的企业在市场中不断调整经营定位,更准确地与自己目标市场的需要相吻合的过程。 1. 1、食杂店 2. 、便利店 3. 3折扣店 4. 4、超市 5. 5、大型超市 6. 6、
20、仓储式会员店 7. 7、百货店 8. 8、专业店 9. 9、专卖店 10. 10、家居建材商店 11. 11、购物中心 12. 12、工厂直销中心 13. 二、无店铺零售业态共有5种商业业态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1、商业业态影响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方式商业业态本身不直接对城市商业结构产生影响。商业业态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是通过不同业态的商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实现的。影响特定业态的商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因子有两大类:一是该种商业业态的自身因素如一般区位因子(交通、地段地价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物质设施形态、经营商品特色等;二是消费者行为方面的因素如消费偏好、消费者数量与支付能力、消费出行方式、消
21、费心理与方式等。商业企业区位选择的过程是在利润最大化前提下上述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动态均衡的过程,其结果便形成了特定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与商业景观。因而可以说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是商业业态的功能、规模与等级结构的空间表现。 2、商业业态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1)传统商业业态与“金字塔”网状商业空间结构模式 传统商业业态以随工业革命而兴起的百货商场及稍后出现的杂货店、小百货等为代表。欧美早期的城市,是在市内交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百货商场与专卖店杂货店的区位选择遵循接近性(accesibility)原则,即商业网点尽量接近顾客住地,以便顾客就近购物。城市中心位置由于通达性好、处于全市顾客购物
22、平均距离最小处等优势,往往成为百货商场与专卖店等业态的选址目标。 随着城市的向心发展与近域推进,城市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中央商业区(CBD)。城市CBD一旦形成,由于地价高昂,只有盈利水平高、地租支付能力强的高档商店与百货商场及专业店才可能集聚在CBD而形成全市最高级别的商业中心。地租支付能力较弱的一般商场与一价店等只得选址在区位条件一般但客流量较大的城市地段而形成城市分区商业中心。其它面向居民提供中低档商品与服务的杂货店、小百货等广泛分布于居民区而形成社区购物中心与邻里购物中心。传统业态的商业企业区位选择的结果形成了以CBD为核心、以若干次级商业中心与众多邻里商业中心为支撑的“金字塔”型网状体系
23、,并且绝大多数商业活动集聚在CBD。整个“金字塔”网络体系中,顶部由CBD组成,越往下,商业中心数量越多,众多的普通商店组成“金字塔”的底部,这些特征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等级模式基本相符。 (2)现代商业业态与多极分散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模式 城市商业业态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二战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病”问题的困扰与城市交通网络设施现代化的推动,欧美城市发展相继进人“郊区化”与“逆城市化”阶段。以住宅郊区化为先导,西方城市郊区化引发了市区各类职能部门郊区化的连锁反应。首先迁往郊区的是商业部门,商业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市区居民的外迁势必影响到商业的营业。市区人口尤其是富裕阶层
24、的外迁,导致市区购买力的下降,市中心区(包括CBD)的一些百货商店纷纷倒闭。传统的由CBD主宰城市零售业的格局逐渐被打破。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市区尤其是(;BD的一些商业企业不得不追随居民而迁往郊区。但此时的商业环境已发生变化,由高速公路、地铁、轨道交通等组成的发达的城市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家庭小汽车也得到普及,驱车购物已成为可能;而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一次购物”的愿望加强。 于是,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与巨型市场、仓储式市场等业态应运而生。这些新兴业态的商业企业占地面积广,提供商品服务种类多,一般选建于地价便宜的城郊接合部。以超级或巨型市场或购物中心为核心,一些便利店、专
25、卖店等集聚在其周围而形成郊区商业中心。郊区购物中心不仅服务于郊区居民,而且也吸引了相当部分的市区居民。因为市区道路陈旧,交通不便,顾客驱车到市区边缘带的高速公路沿线的新商业中心购物反而省时方便,“时间原则替代了空间原则”。商业郊区化发展降低了城市CBD与城市中心的商业功能与作用,如美国芝加哥1950年市区商业企业职工占总数的7396,郊区仅为27%,到1970年代则各占一半;1977年美国城市郊区商业零售额已超过市区。 国内有研究表明北京零售业出现“市中心区商业区衰落,边缘商业中心崛起,社区商业中心蓬勃发展”的态势。 50-60年代以来,人文主义兴起,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增多,其购物行为趋于复杂
26、化。更多的消费者将购物、娱乐、康体休闲、领略城市风光等结合在一起,他们不仅要求购物方便,而且要求购物环境优雅舒适。城市消费者的多重购物目的使得一些大型商业业态与服务业的功能界限不再十分明显,商业的两栖性即商业与服务业的综合性特征日益明显。融购物与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业态ShoppingMal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这种新兴业态综合考虑了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因而ShoppingMall自产生起便获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并取得巨大成功。 ShoppingMall一般选址在客流较集中、交通便捷的市中心或次(区)中心,选址在次中心往往形成城市分区商业中心,有利于城市商业的分散布局与纵向发展。
27、购物中心、巨型市场与ShoppingMall等业态的兴起与区位布局客观上打破了传统的“金字塔”式城市商业空间格局。由于发展的惯性,城市CBD可能在城市商业网络中仍居于重要地位,但城市分区商业中心的兴起与郊区商业中心的崛起,使城市商业布局向多极分散格局发展,特别是各种业态的商店连锁经营的发展,更加剧了城市商业的综合性与横向性发展趋势。 (3)新兴商业业态与三维的城市空间市场结构 近年新兴的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通过电子网络方式进行商品交换与行政作业的全过程。这可视为商业业态的第五次革命,因为它第一次实现了无店铺经营,突破了传统的商业生产、批发与零售的流转程序与营销模式,真正实现
28、了低成本、高效率与零库存,将对城市传统的商业空间结构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众所周知,传统的商业市场是二维的地理位置(Marketplace),距离障碍与交通费用是影响商品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而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三维的空间市场(Marketspace),借助这一市场,企业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摆脱空间距离的束缚,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 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使得网络直销成为可能,而以零售与批发为主业的中间商的作用将弱化。“网上购物”模式促成了“虚拟商场”的出现,传统的商业地理空间将让位于空间市场(包括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因而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对城市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
29、笔者认为,应该正确评价新兴商业业态对传统业态与传统市场空间结构的影响。虽然电子商业与虚拟商厦必将对传统商业业态造成很大的冲击,但不会完全取而代之。因为现代人们的多重购物目的与要求使得ShoppingMall与购物中心等业态相对于电子商业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因而仍将存在下去。 我国商业发展与商业业态发展的特点中国城市商业发展与商业业态发展的两个特点: 1、现代商业业态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担当主角。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市场化的房地产商开发的模式,追求房地产项目的规模化和较高的规格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需求。传统的商业业态不能满足从规模上和档次上满足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需求。而以便利店、超级市
30、场、大卖场、大型专业性超市和购物中心等现代零售业态不但在规模和利益上能满足房地产开发商的规模和利益的需求,还能提升提高一个城市和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地位和档次为其带来巨大的城市标志性利益和商业利益。 2、现代商业业态在中国大型城市中导入发展快但生命周期缩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型特大型城市为例,从超级市场到大卖场、从大卖场、大型专业性超市到便利店折扣店,从现代百货店到购物中心,这些现代商业业态从无到有只花了10年时间。为什么只用了10年时间呢?因为中国的城市发展速度快,因为中国已成为世界零售业竞争的主战场,因为中国的消费者收入水平在提高,且差距的扩大为各种现代商业业态的迅速发展创造了世纪性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什么各种现代商业业态的生命周期缩短了呢?如标准型超市(食品超市)在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中的生命周期只有10到15年,原因还是速度和竞争。由于发展速度太快使得某一商业业态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就进入饱和状态。又由于在一段时间内竞争者太多使得某一商业业态迅速地进入了恶性竞争。饱和与恶性竞争是中国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中现代商业业态生命周期缩短的主因。 商业业态发展演变之因素分析超级市场(一)超级市场(Supermarket)中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