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30.22KB ,
资源ID:914566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1456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docx

1、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日期 2015.5.29 成绩 同组人 (2)、(3)、(4)、(5)、(6)闽南师范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报告题目: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12应化1 12060001 B1组0 前言实验目的:1,、了解管式反应器的特点和原理;2、掌握脉冲示踪法测定管式反应器和釜式反应器内物料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3、掌握活塞管式反应器和全混流反应器内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特点及其数学特征;4、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的流动性。1实验原理:由于反应器内流体速

2、度分布不均匀,或某些流体微元运动方向与主体流动方向相反,因此使反应器内流体流动产生不同程度的返混。在反应器设计、放大和操作时,往往需要知道反应器中返混程度的大小。停留时间分布能定量描述返混程度的大小,而且能够直接测定。因此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技术在化学反应工程领域中有一定的地位。停留时间分布可用分布函数F(t)和分布密度E(t)来表示,两者的关系为: 测定停留时间分布最常用的方法是阶跃示踪法和脉冲示踪法。阶跃法:脉冲法: 式中:C(t)示踪剂的出口浓度。 Co示踪剂的入口浓度。2Vs流体的流量 Q示踪剂的注入量。由此可见,若采用阶跃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即可得到F(t)函数;而采用脉冲

3、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就可得到E(t)函数。1 实验方案1.1 实验材料 三釜串联反应器1.2 实验流程与步骤实验流程图: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2饱和KNO3液体注入标有KNO3的储瓶内。连接好入水管线,打开自来水阀门,使管路充满水。3查电极导线是否正确。(2)操作打开总电源开关,开启水阀门,向朝内注水,将回流阀开到最大,启动水泵,慢慢打开进水转子阀门通过“管式/釜式”阀门转向“釜式”一侧,直管坏了,只做三釜串联反应实验,调节水流量维持在30-40L/h之间的某值,直至釜1内有少量水,并能正常流出。2开启电磁阀开关和电导仪总开关。3“示踪剂/清洗水”阀门转向示踪剂一侧。开启计算机

4、电源,在桌面上双击“多釜反混实验”图标,在主桌面上按下“工艺流程”按钮,使显示值为实际实验值。按下“实时采集”按钮,出现“趋势图”。调节“阀开时间”为60秒,按下开始按钮,开始采集数据,清洗管道。观察电导率-时间曲线,当电导率数值与初始自来水电导率数值相接近时,按下“Stop”按钮,停止采集数据。反复二、三次。调节水流量在30-40L/h之间的某值,直至各釜充满水,并能从最后一级正常地流出。分别开启釜1、釜2、釜3搅拌马达开关后再调节马达转速的旋钮,使三釜搅拌程度大致相同。在操作员框中输入自己的学号。调节“阀开时间”,使显示值为实验所需值(B1组为11s),按下开始按钮,开始采集数据,观察电导

5、率-时间曲线,当电导率数值与初始自来水电导率数值相接近时,停止采集数据。按下“Stop”按钮,停止采集数据。按下“保存数据”按钮保存数据文件。(3)停车实验完毕,将实验柜台上三通阀转至“H2O”位置,将程序中“阀开时间”调到30s左右,按“开始”按钮,冲洗电磁阀及管路。反复三、四次。关闭各水阀门、电源开关,打开釜底反应器底部排水阀,将水排空。退出实验程序,关闭计算机。1.3 分析条件与方法本实验采用的是脉冲示踪法,即在设备入口处,向主体流体瞬时注入少量示踪剂硝酸钾饱和溶液,与此同时在设备出口处检测示踪剂的浓度C(t)。在一定的温度和浓度范围,硝酸钾水溶液的电导率与浓度C成正比,由实验测定反应器

6、出口流体的电导率就可求得浓度。从实测的硝酸钾水溶液(以自来水作为溶剂)的电导率-浓度数据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温度下,当浓度很低时,它的电导率(扣除自来水电导率后的净值)较好地与浓度成正比,故在计算F(t)和E(t)时也可用电导率代替浓度进行计算。计算如下:(1)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2)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式中,t为采样时间间隔。(3)平均停留时间:(4)方差:(5)多数混合模型的虚拟级数:N的数值可检测理想流动反应器和度量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反混程度。当实验测得模型参数N值与实际反应器的釜数相近时,则该反应器达到了理想的全混流模型。若实际反应器的流动状况偏离了理想流动模型,则可用多级全混流模型

7、来模拟其反混情况,用其模型参数N值来定量表征反混程度。2 实验数据处理2.1 原始数据三釜串联反应器原始数据记录搅拌速度(r/min):n釜1= 840(有问题) n釜2= 220 n釜3= 100(有问题)流量( L/h ):Qv串=30.0示踪剂注入的质量流量( g/s ):Qm示,直=13.0示踪剂注入时间(s):t示,直=11.02.2 数据处理过程釜1的数据为例,进行计算:(在一定温度下,当浓度很低时,硝酸钾的电导率较好的与浓度成正比,故在计算时可用电导率代替浓度进行计算。)表1的数据计算以序号为1的数据为例:t=1.45s L=0.048 Vs=30.0L/ht*L(t)=1.45

8、*0.048=0.06962t2*L(t)=1.452*0.048=0.1034按照以上四步,可根据t和L的值求出t*L(t);t2*L(t);E(t);F(t)的值,所以可求得表1,表2,表3中的数据。利用表1的E(t)和t可作图得出图1 釜1的E(t)-t关系图利用表1的F(t)和t可作图得出图2 釜1的F(t)-t关系图由此利用表2的数据可得出图3的釜2 E(t)-t关系图和图4的釜2 F(t)-t关系图,利用表3的数据可得出图5的釜3 E(t)-t关系图和图6的釜3 F(t)-t关系图表4的数据计算,以釜1数据为例:1计算平均停留时间: 2算方差2t和23 计算多级混合模型的虚拟级数N

9、:同理可求出表4中釜2和釜3的;2t;2和N的数据。2.3 数据处理结果汇总釜1:表1 釜1数据处理序号t/sLt*L(t)t2*L(t)E(t)F(t)11.450.0480.06960.100.00280.020825.640.0740.41742.350.00430.052937.730.1301.00497.770.00760.109249.830.2132.093820.580.01240.2015514.020.3034.248159.560.01770.3328621.340.4058.6427184.440.02360.5082759.730.31718.93441130.95

10、0.01850.64568135.920.19726.77623639.430.01150.73099179.440.15327.45434926.400.00890.797210254.300.10626.95586854.860.00620.843211318.940.08326.47208442.990.00480.879112389.550.06826.489410318.950.00400.908613468.640.05927.649812957.780.00340.934114585.970.05230.470417854.760.00300.956715649.590.0513

11、3.129121520.330.00300.978816850.940.04941.696135480.850.00291.0000釜2:表2 釜2数据处理序号t/sLt*L(t)t2*L(t)E(t)F(t)11.450.0460.06670.100.00270.0264260.780.1589.6032583.680.00920.11713116.020.20423.66812745.970.01190.23424141.160.20729.22014124.710.01210.35305183.630.19936.54246710.280.01160.46736240.440.17742

12、.557910232.620.01030.56897322.080.14145.413314626.710.00820.64988398.970.11043.886717509.480.00640.71309448.020.09542.561919068.580.00550.767510520.020.07840.561621092.820.00450.812311585.970.06839.846023348.540.00400.851312637.000.06239.494025157.680.00360.886913717.160.05539.443828287.520.00320.91

13、8514863.130.04942.293436504.680.00290.946615919.780.04743.229739761.780.00270.9736161023.380.04647.075548176.100.00271.0000釜3:表3 釜3数据处理序号t/sLt*L(t)t2*L(t)E(t)F(t)11.450.0440.06380.090.00260.0293257.640.0563.2278186.050.00330.06653122.300.10112.35231510.690.00590.13374187.750.13825.90954864.510.00800

14、.22555261.980.15540.606910638.200.00900.32876318.940.15449.116815665.300.00900.43117383.270.14354.807621006.110.00830.52638446.970.12957.659125771.900.00750.61219516.520.11056.817229347.220.00640.685310595.390.09355.371332967.500.00540.747211649.590.08353.916035023.270.00480.802412724.340.07252.1525

15、37776.130.00420.850313792.200.06349.908639537.590.00370.892214862.080.05850.000643104.550.00340.930815919.780.05449.668145683.740.00310.9667161001.340.05050.067050134.090.00291.0000表4 釜式反应器实验结果釜式反应器2t2N釜1131.0736288.402.110.47釜2324.6165659.000.621.60釜3440.2267831.000.352.863 结果分析与讨论3.1实验结果由表4可知,釜1,釜

16、2,釜3的平均停留时间依次变长,2t依次增大,而2的值却依次减小,多级混合模型的虚拟级数N也依次增大。釜1到釜3的E(t)-t关系图中的曲线都是先增大到一个最大值,后逐渐减小。而F(t)-t关系图中的曲线则是一直在增长,先急剧增长,后缓慢增长到1.3.1误差分析釜1和釜3的搅拌有点问题,釜1的搅拌转速需达到七八百才能和釜2的速度大致相同,釜3的搅拌速度很快,开到100就接近釜2的两百多的转速。这里造成一定的误差。釜3的液位不好调,一不小心就会使液体充满釜3,所以我们给它开了两个液体出口,这对机器测定电导率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实验的数据很多,我们只取了其中的16点进行数据计算,也造成了一定的误差

17、。4 对本实验的建议4.1实验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水流量U和转速n不变,否则流型将发生变化,水流量的变动还将引起示踪剂物料衡算的误差。4.2为准确可靠起见,应做23次平行实验。4.3实验结束应及时清理水箱中的水。5 思考题(1)示踪剂的输入的方法有几种?这些方法有何区别?答:有两种,分别是阶跃法和脉冲法。若采用阶跃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即可得到F(t)函数;而采用脉冲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就可得到E(t)函数。(2)请分析多釜串联实际反应器偏离理想流动模型的原因。答:由于分子扩散、涡流扩散和流速分布等原因,实际反应器中的流动情况常常要偏离理想流动,需用流动模型来描述。(3)如何判断进入管式反应器中的示踪剂浓度已稳定?如何判断示踪剂已基本离开反应器?答:当注入2-3次示踪剂浓度,在出口检测电导率值,当这几次注入的物料停留时间变化基本相同时,则判断示踪剂浓度以稳定。当电脑记录的曲线在1min内察觉不到变化时,曲线的末端的数值和初始数据相差不多时,即认为示踪剂以基本离开反应器。参考文献: 1 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指导书(上) 吴文炳 张婷编2 化学反应工程(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合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