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9 ,大小:54.35KB ,
资源ID:91294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1294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

1、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译为“有个的人”。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有(无)所” 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

2、)”的宾语。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是以” 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译为“所以(因此)”。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何所” 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 、“所以” 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

3、、“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导致的原因”;“的缘故”。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然则” 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 何如 ; 孰若 ;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例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救赵孰与勿救? “孰与” 此式表示比较和选择。译为“与比,哪一个”。邹

4、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0、“何之有” 此式系“有何”的倒装,借助“之”字把宾语提到前面。可以译为“有什么呢?”例如:公输:“宋何罪之有?” 11、“无乃乎” 此式表示用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事情)加以推测(商榷)。译为“恐怕(只怕)吧”。例如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不亦乎” 此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译为“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如卖油翁:“吾射不亦精乎?” 13、“得无乎(耶)” 此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诘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如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4、“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

5、于“难道不是吗”?例如: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15、“如(若、奈)何” 此式表示对某事(人、物)怎样对待或处置。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如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西门豹治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15、“何为” 此式多用于询问,有时也用于反问。译为“为什么”。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 16、“何以为” 此式用于反问。可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或者“有什么呢”。例如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时“以”可以省略,变成“何为”形式。译为“要干什么”。如项羽本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7

6、、“与其孰若” 此式表示语意的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如冯婉贞:“与其坐而等亡,孰若起而拯之?” 18、“之谓也” 此式既可用于句末,又可用于句中。用于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译为“说的就是啊”。如果用于句中,省去“也”,变为“之谓”,当是另一种译法。译为“这就叫做”。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两例:“夫子之谓也。”和“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之谓也:大概说的就是吧19、“何有于” 此式中动词“有”,带上了一个前置宾语“何”,又用介词“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加以修饰。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0、“既且(又、亦)”

7、 此式表示二者兼有及语意的递进。译为“既又”。如诗经小雅:“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21、何其: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赐,汝来何其晚也?22、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2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例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浅谈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一、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

8、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

9、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例如: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

10、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译文: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令所说的好臣于,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三、察对话,定句读

11、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沛公曰孰与君少张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四、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

12、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五、据修辞,定句读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

13、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六、辨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

14、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

15、效。例如: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手足子为子乎必不为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乎 必不为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

16、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墨子贵义)译文:墨子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现在有人说:(我)给你帽子和鞋,砍断你的手脚,你肯干吗 (你)一定不肯干.(这)是什么原因 是(因为)鞋帽不如(你的)手足贵重啊!又说:给你天下,杀死你,你肯干吗 你(也)一定不干,(这)是什么原因 (原因)是天下不如你身体贵重啊.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所以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

17、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曰:观过知仁。(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上)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1)孔子为什么三次提到“女安”? (2)宰我认为守丧一年即可,孔子觉得“予之不仁也”子路“期而不除”孔子亦“非之”结合材料,简述孔子这样评价的原因。 【答案】 (1)强调人要有仁心(“不忍之心”

18、“恻隐之心”)的重要性,行为应遵从仁心。将君子的行为和宰我对比,希望弟子理解“心安”的正确内涵。(2)宰我的看法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子路因亲人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观过,可以知是否仁。 【解析】【分析】(1)“女安”意思是“你心安”,第一处,“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第二处,“女安,则为之。”第三处,“今女安,则为之!”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其

19、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孔子如此强调“女安”,是告诫弟子,人要有仁信的重要性,人的行为应遵从仁心。孔子将君子的行为与宰我对比,希望弟子能理解“心安”的正确含意。(2)孔子认为仁心是人所必备的,人在思想上要具备仁爱之心,其行为要符合仁心。宰我认为服丧期三年太长,一年就够了,这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子路因姐姐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宰我和子路在仁德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故答案为:强调人

20、要有仁心(“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的重要性,行为应遵从仁心。将君子的行为和宰我对比,希望弟子理解“心安”的正确内涵。 宰我的看法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子路因亲人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观过,可以知是否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

21、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附参考译文】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子路的姐

22、姐去逝了,已经过了服丧的时间,但是子路仍然穿着丧服不肯去除。子路说:“我非常不幸,缺少兄弟,现在姐姐去逝了,不忍心除去丧服。”所以说: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亡妻冯孺人行述朱彝尊 孺人姓冯氏,讳福贞,字海媛,世居嘉兴练浦之阳。考讳镇鼎,归安县儒学教谕。教谕君为学官,弟子有名,交渐广,徙碧漪坊,去先太傅文恪公第近止百步。教谕君年过四十无子,生孺人,特珍爱之。五龄,延塾师陈翁,授毛诗孝经。有费姥者,往来教谕君家。见孺人聪慧

23、,为先妣唐孺人述之,唐孺人属姥为妁。是夕,教谕君梦文恪公衣衮造其门,遂以孺人许彝尊为配。寒家自文恪公以宰辅归里,墓田外无半亩之产。至本生考安度先生,家计愈窘,岁饥,恒乏食,行媒既通,力不能纳币。彝尊年十七,为赘婿于冯氏之宅。遭乱,两家各去其居,安度先生播迁塘桥之北。 彝尊既昏,孺人赞予往侍养。教谕君以田二十亩持券付孺人,孺人语予曰:“割父之田以奉翁,非力养矣。”辞不受,挈其女至塘桥,鬻所有金条脱,治饔膳。隘不能容,遂赁梅里道南茅亭之居,迎先生至里。 予年二十,即以诗古文辞见知于江左之耆儒遗老。时四方知名士往来于禾者,辄造梅里,孺人治酒肴必丰,虽夜分区画立办。宾客过者,谈宴极欢,或淹留旬日方去。

24、花钿无多,尽付质库,昼夜纺绩以赎。客至,复质,如是以为常。岁癸卯,予客永嘉。其冬,安度先生病革,家无斗储,孺人邀予姊妹同视汤药。予归未旬日,而安度先生弃世。孺人哀毁,治丧事靡不中礼。 既而予游大同,转客太原,入于京师,复留济南。孺人力持门户,延经师于家诲昆田,必具酒肉,操作愈勤。夜率二女治机绞不辍,坐昆田于纺车之旁,执卷于灯背,令就火光课昼所读书,必成诵乃已。凡昆田交游至,或有燕朋杂于坐,孺人必严诫勿与交。 孺人归予将五十年,盖终身忧患,未尝一日自安。平居慈爱,虽渔娃灶妾,食必推与之。以是孺人之殁,闻者无不叹息。呜呼!悲夫!谨摭其遗行,以告立言之君子。(节选自曝书亭集)【注】纳币:古代婚礼六礼

25、之一,男方向女方送聘礼。条脱:古代臂饰。禾:嘉禾,嘉兴的古称。(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文恪公衣衮造其门 造:拜访B.孺人赞予往侍养 赞:称赞C.治丧事靡不中礼 中:符合D.令就火光课昼所读书 课:学习(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寒家自文恪公以宰辅归里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B.江左之耆儒遗老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C.延经师于家诲昆田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谨摭其遗行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割父之田以奉翁,非力养矣。花钿无多,尽付质库,昼夜纺绩以赎。(4)文章第三至五段,记述了冯孺人哪些方面的“

26、遗行”?请简要概括。 【答案】 (1)B(2)A(3)割取父亲的田地来奉养公公,这不是尽力奉养(父母的做法)。(冯孺人)首饰没有多少,全部抵押给当铺,白天夜晚纺纱绩麻来换回(典当的首饰)。(4)奉亲养老,相夫待客,教育子女,慈爱待下。 【解析】【分析】(1)B项,“孺人赞予往侍养”中“赞”如解释为“称赞”,则与语境不合;“赞”在此处是“资助”的意思,属于“赞”的生僻义。易经有言,“赞者,佐而助成。”同学们在平时要多加强文言文的积累。D项中的“课”属于词类活用现象,这也属于实词常考查的类型,同学们需要多加注意。故选B项。 (2)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翻译为“凭借的身份”。B项,第一个“之”是

27、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需要重点关注,这里容易被误翻为“的”,而实际上是指示代词,表示“这一类的人”,类似的课内例句还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项,第一个“于”意思是“到”,第二个“于”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D项,第一个“其”译为“她的”,第二个“其”译为“一定”,表示强调语气。故选A项。 (3)本题中,第一句重点实词为“割”“奉”“力养”,翻译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割”,割取;“以”,目的连词,来;“奉”,奉养;“力养”,尽力奉养;“非”,否地判断句。第二句的重点实词为“花钿”“质库”“绩”,翻译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花钿”,本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此处代指“首

28、饰”;“质库”,当铺;“纺绩”,把丝麻等纤维纺成纱或线;“以”,目的连词,来。 (4)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三至五段,分别讲了冯孺人典当首饰招待四方名士、倾心尽力侍奉公公并料理丧事、力持门户抚养孩子、慈爱乡里帮助贫苦之人的事,但是要注意这些都是事件,而非题目中问的“方面”,因此考生在作答时还需要再进一步进行概括,大致可分为招待客人、侍奉公公、抚养子女、对待乡里四个方面。 故答案为:B;A; 割取父亲的田地来奉养公公,这不是尽力奉养(父母的做法)。(冯孺人)首饰没有多少,全部抵押给当铺,白天夜晚纺纱绩麻来换回(典当的首饰)。 奉亲养老,相夫待客,教育子女,慈爱待下。【点评】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29、,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在考试过程中,还要有语境意识,把考查的词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完成这类题目,首先需要关注词性的差异。虚词数量不多,但是用法纷繁,掌握起来不容易。有的虚词意义一样,只是词性有细微差别,这就需要考生对虚词词性足够重视。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

30、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该题考查文言文概括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文本时理解文本意思,概括主要内容。【附参考译文】 亡妻姓冯,名福贞,字海媛,世代居住在嘉兴练浦的北面。他的先父名镇鼎,担任归安县儒学教谕。教谕君担任学官,学生很有名望,他的交际也渐渐广泛,搬迁到碧漪坊居住,这里距离我的先祖太傅文恪公的宅第只有百步之近。教谕君年过四十没有孩子,生下我的妻子,特别珍惜喜爱她。五岁的时候,请来塾师陈翁,教授她毛诗孝经。有一位姓费的老婆婆,到教谕君家来。见我的妻子很聪明,就向我的先母唐孺人叙述这件事,唐孺人就嘱托老婆婆去做媒人。这天夜里,教谕君梦见文恪公穿着官服到门上来拜访,于是就将妻子许配给我。我家自从文恪公凭宰辅的身份回归故里,除了墓田外没有半亩田产。到我的生父安度先生时,家计更加困窘,遇上荒年,常常缺少食物,媒人说媒之后,没有能力送去聘礼。我这年十七岁,到冯家做了入赘的女婿。遭遇乱世,两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