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5.36KB ,
资源ID:9126549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1265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谈我对宗教的认识.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谈我对宗教的认识.docx

1、浅谈我对宗教的认识浅谈我对宗教的认识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地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纵观历史,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困惑、迷惘,日渐“信仰真空”的人们,精神上不能没有一个支撑点,不然就成了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而宗教能够发挥这个功

2、能,让人有所寄托,宗教的超越性可以让人脱离平凡,脱离“小我”的束缚,以人类的福祉为己任,把更多的爱带给其他人。现实生活中,有宗教信仰的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认为该神秘统摄万物、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内心里敬畏、崇拜及信仰该神秘。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

3、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它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比如,宗教的“因果报应论”既有助于提高人对于他人恶行的情感忍受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人对于自己丑恶事物的情感节制能力;“生死轮回论”有利于降低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感,使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从而降低人在死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价值;“天堂地狱论”有助于人树立对死后虚拟正价值的向望和对虚拟负价值的恐惧,从而协调和解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总之,宗教文化

4、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化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现实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不管是宗教性的还是世俗性的信仰,都能形成个人行为的指南,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臻于和谐完美之境。在当代,随着人类理性的渗透、现代科技的进步,宗教文化的社会作用已大大减弱,但是,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特别是宗教文化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大都是以超然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现世理想社会的诉求。基督教的“平等、博爱和公义”的理想,都是对于人类美好正义社会的一种追求。这

5、种追求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愿景,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总目标是协调一致的。二者的契合说明,宗教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之,宗教是长期的,在未来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对于黑暗势力、邪恶势力利用传统宗教或创立邪教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当然要保持必要的警惕;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发扬传统宗教当中所包含的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有益的文化因素,这才是我们当前更需要做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将来的努力方向,是要把宗教建设成一种文化宗教。关于灵魂存在的问题 一直纠结于一个问题,灵魂

6、究竟存在不存在?马克思唯物论随着共军的胜利被强制性的输灌进民族的血液。造成这个结果的,是毛泽东,但主要的不是他,主要的是苏俄。我们学习马克思哲学,奉他为经典。马克思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世界的唯一存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大脑产生意识。这里,马克思说: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说意识是产物,就已经在承认他的存在性。而马克思又说物质是世界的唯一存在,除了物质以外,空无一物。又说意识是产物。真是搞笑的一笔。其实,马克思自然是感觉到意识的存在,但却不能把他容入自己的唯物论,于是就弄成这么个看似通顺,其实狗屁不通的东西。而某些人居然把这么一句不合逻辑的话奉为经典一百多年。马克思说

7、: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反映,这个词是一个动词。他只能说明意识的一种功能,根本不能说明意识的完全属性,所以他不能成为意识的定义。凭借这句话,衍生出马克思后来的另一句话意识,只是一种现象。真是流氓的一笔啊!意识,无法被当前已知感官所感知,实在拿不出确确实实的证据。但马克思说的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病句。现象,这个词,与本质是相互依存的。现象的意思就是,本质的外现表象。有本质不一定有外现表象,但有外现表象一定有本质。马克思说的这句话还有下半句没说,如果连起来,就是:意识只是一种现象,本质是虚无。而“本质”的性质就是“存在”。于是马克思这句话就变成了,存在就是虚无。嘿,原来马克思对佛学还是有一定研究嘞。意识

8、可以被感知,就说明了他的存在性。如果不能被感知,又怎么形成的概念。即便意识依赖于物质产生,那也是有别于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存在。如果是在文革或者文革以前,我说这些,不被枪毙,也得住牛棚。能证明灵魂存在的另一个证据就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概念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自己的意志所自由决定的。这样就是说,物质世界的运动,除了遵行客观因果律以外,还会受到另一个因素的影响,那就是,人的意志。这样,就是在承认意识有别于物质的独立存在。承认自由意志就等同于灵魂存在。意志越自由,灵魂的存在性就越得到体现。如果这样证明,灵魂也就等同于思维。马克思也承认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但却否认他的存在,真是逻辑不通。但,自由意志

9、在哲学上,终究是个争论千年的命题。但即使不承认意志的自由性,也只能说明意识也是遵循着某种因果律,却不能否认他的存在性。而社会却是将意志是当做自由的来对待的。例如,我们都需要为自己在社会上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负责。而不能归咎于外界的错,说这些都是外界的因素逼迫我做的。灵魂存在的第三个证据就是,濒死体验。他说的是人在临死的时候,感觉自己离开躯体,飘浮到另一个世界。但这也可能是临死时的幻觉。目前也是悬而未解。 还有一个微弱的证据是,意识想流体一样不间断,因为他就是存在本身。 纠结于心啊。估计如果真要弄明白,也只能立马去死来体验了。催眠的作用暗示不但在人们清醒的状态下会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在催眠状

10、态下,会更加的容易进人们潜意识领域,并且具有更强大而持久的威力。实践证明,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能够调整与纠正被扰乱和被破坏的身心状态和行为模式,催眠治疗也正是利用人们的受暗示性,通过不同的暗示引导人们进入到一种放松的催眠状态,并且使人们在这种状态中产生较为深刻的心理状态变化,从而使某些症状减轻或消失,疾病明显好转的心理治疗方法。当人们进入到上述的那些催眠状态的时候,因为感觉或者行为的一部分会从意识当中分离出去,在无意识当中记忆,并且发挥着作用,所以非常易于接受某种心理暗示,这时给予某些正面积极的暗示自然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催眠作为一项实用的身心调节技术,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下

11、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催眠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首先,催眠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放松身体,缓解压力。人们感觉到有压力的时候,身体的肌肉和精神是呈紧张状态的,长此以往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而正确的使用催眠技术可以迅速的让我们进入到放松状态,使我们身心愉快,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其次,催眠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自信,增进自我觉察能力,获得个人成长。自我觉察能力包括进一步了解环境的能力;更加了解并且接纳自己的能力;与环境以及他人更加和谐的相处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本身就是自我功能的增强,及人格的进一步提升。 第三,催眠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心理冲突,治疗身心疾病。催眠技术与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完形治疗、家庭治疗等各

12、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及技术相结合,可以对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各种心理障碍及睡眠障碍、紧张性头痛等各种身心疾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催眠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波为优势脑波时,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更加顺畅、直觉更加敏锐,是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正确使用催眠技术,使人们进入到以波为优势脑波的状态,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与工作绩效。第五,催眠可以帮助我们戒除不良嗜好,纠正不恰当的行为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催眠可以使用正面积极的暗示,帮助我们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也可以纠正暴饮暴食、不恰当的饮食偏好,达到减肥的目的,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尽管催眠有着广泛的适用

13、范围,但是就像世界上的其他技术手段一样,催眠既有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有它的局限性,下面的几个因素对催眠治疗能否取得成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首先,现代很多学者都认为催眠是催眠操作者与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共同协作,所以二者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及被催眠者对催眠操作者的信任程度会对催眠治疗的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被催眠者的催眠感受性(催眠敏感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催眠感受性是指被试在心理与行为上自愿接受催眠师暗示的程度,如被试自愿按照催眠师暗示去做,即表示他的暗示感受性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人们是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自身的意愿,催眠感受性越高的人越容易进入到催眠状态。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欧内斯特希尔嘉德经过

14、对五百大学生使用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施测后发现,大约有百分之十的人无法被催眠,由此可见催眠治疗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有效果。 第三,催眠治疗是一项需要灵活使用的技术,操作者要依据来访者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催眠引导,因此催眠操作者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对于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速度有一定影响。 第四,催眠治疗要在安全与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因此催眠环境的选择对于催眠治疗的效果会有一定的影响。 在催眠治疗当中,除上述因素外,被催眠者自身的一些客观条件对催眠的效果也是有一定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的。 首先,被催眠者的一些心理状态,会对催眠治疗的效果有所影响。所以精神分裂症和严重的神经症患者不能使用催眠治疗;脑损伤并

15、伴有意识障碍、智力明显低下的人不能采用催眠治疗;明显的人格障碍、情绪极度狂躁、重度抑郁、有明显自杀倾向和对自己行为缺乏自知力的人不采用催眠治疗;对催眠存有严重恐惧,对催眠操作者不信任,经解释无法消除者要改用其他治疗方法或者转介由其他治疗师对其进行治疗。其次,被催眠者的一些生理状态,会对催眠治疗的效果有所影响。所以饮酒后、吸毒后和服用药物后不进行催眠治疗;疼痛或者其他身体明显不适者,应首先前往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检查,排出生理疾病后,再考虑是否可以接受催眠治疗。第三,被催眠者的年龄对于催眠治疗的效果会有所影响。依照临床经验,年龄四岁至十岁的儿童易受暗示,对催眠操作者的指令何以接受;十岁至十八岁的人受

16、暗示性比较稳定,也较容易接受催眠治疗;十八岁至四十岁的人,催眠治疗效果相对最为理想;四十岁以后的人受暗示性有下降趋势;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催眠治疗的效果相对不够理想。最后,被催眠者的一些其他的个体因素,对催眠治疗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安全感较低、性格过分偏执的人相对不容易进入催眠状态。而安全感较好、智商较高、想象力丰富、创造力较强、易于沟通的人相对容易进入催眠状态。浅谈宗教的作用【摘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有着漫长的产生过程,同时它也必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存在。而且由于它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众多的信徒,它还将在今后的国内和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宗教,即要

17、认识到它的积极作用,也更要认识到它的消极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所学的宗教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思想,去分析和认识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本文从宗教的社会作用出发,辩证的看待其积极作用和消极方面,在此基础上,客观的分析和肯定宗教的精神功能。【关键字】宗教 社会文化现象 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精神功能“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吕大吉宗教是一种十分古老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至今依然存在,在社会和人生各方面发挥着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它历尽人世沧桑,但历史的种

18、种变迁只不过使它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它高踞与上层建筑的顶端,曾经使不可一世的君王俯伏于庙堂之下,使叱咤风云的英雄跪拜在神座之前。它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都打上了自己的印记,对它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哲学要追求宇宙的真理,宗教则说最高的真理是上帝的存在;科学要破解自然的奥秘,宗教则说神灵是自然的主宰;道德要寻求崇高的善,宗教则说崇高的善是对神的信和爱;艺术要创造惊心动魄的美,宗教则说高雅的美来自神赋予人的灵感。这些宗教观念渗透在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的思想里,在他们标榜真善美的著作和业绩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天堂地狱之教,因果报应之说,更是深入善男信女的心灵,成为

19、指导其生活与行为的一种准则。宗教在社会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之大,于群众生活的影响之深,是难以尽说的。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整合社会、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应起的作用。宗教作为一种十分古老的、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深远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过十分密切的关系, 产生过重大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和作用至今都不可低估地存在着, 与人类社会的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论起宗教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消极作用;第一、宗教是剥削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统治阶级一面鼓吹“君权神授”;

20、一面对大众进行奴化教育,要民众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第二,宗教是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渗透的工具。公元1096到公元1291约200年间的“十字军东征” ,欧洲的基督教会和封建势力,利用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狂热,以夺回耶稣受难的圣城耶路撒冷为名义,对地中海东岸的穆斯林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三,宗教阻碍科学的发展。比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由于信奉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天主教会活活烧死。比如,公元415年,亚历山大的女数学家希帕西娅被教徒野蛮的杀死,“罪名”是研究数学。再比如,物理学家伽利略,由于宣扬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下于狱中,含冤而死。另一方面,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

21、范围内,宗教也有某些积极的作用。第一、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建筑方面: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神庙、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德国科隆大教堂,既表现了宗教内容,又是建筑绘画的杰作。音乐方面:贝多芬的橄榄上的基督、莫扎特的加冕弥撒曲和佛教的大悲咒等。第二、宗教在历史上也曾被人民群众所利用,借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如: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是以道教的一只“太平道”为组织手段举行起义的;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则是以“拜上帝会”起义,又以该教立国。第三、某些宗教所主张的抑恶扬善,对父母的尊敬,对劳动的尊重,以及不偷盗、不淫乱、不诬陷、不凶杀等戒律,对于改善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为什么宗教的强大

22、作用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呢?我想这与宗教自身有着为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功能及其社会作用有着直接的联系。于是我们应该看到,人类创造宗教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们心灵、精神的需求,宗教信仰、宗教教义、宗教经文、宗教戒律都从自己的角度展示着宗教的功能。在人类深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矛盾的当代,宗教的精神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宗教的精神作用是其对人类影响的重要方面。首先,最易发觉的便是宗教对心理的调适作用。生活在尘世社会中的人,总会碰到各种不可预料的困难和挫折,这些繁杂的世事都可能给人带来心理的不适,也就是说,每个人时刻都可能遭遇物质上、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不幸和痛苦,而这种痛苦会造成人心理

23、上的烦躁和压力。缓解决这种心理的办法虽然很多,而宗教或许是一种较好的办法。可以说,自宗教诞生以后,宗教对人的心理调适功能就开始表现出来。就佛教而言,诵读佛教经书、体悟佛的智慧,都会给人以心灵的救治。佛教有舍其自信而信他、舍其自力而靠他力的信念,就是告诉人们,你的承担有他替代,你不是一个人孤立面对这个世界,有佛帮助你。如是,人的心灵的恐惧便会减少或消除,从而使内心恢复到常态。此外,佛教认为,物质世界有成、住、坏、空,个人生命有生、老、病、死。但人绝无必要焦躁不安,因为万物因缘而生,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空”。当然,佛家也讲“有”,就是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2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原因必有结果。善因获善果,恶因获恶果。因果业报,他人不能代替,乃是自作自受。因此,佛教有“欲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问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之说。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各种打击、挫折、祸福、灾难时,都应进行忏悔,不怨天,不尤人,不生嗔恚,安于所遇,以调伏自心。如此,人的心灵便得到调适。可见,拥有宗教信念并真诚持守,诵读并体悟宗教经义和智慧,并以之解释人所遭遇的各种问题或困境,的确可以达到调整人的心理之效果。其次,宗教对心灵慰藉作用。所谓宗教的心灵慰藉作用是指宗教在人遭受到各种心灵或精神困境时,通过阅读教义、教理,通过做宗教仪式,通过诵经、唱词等方式,以达到对于人的心

25、灵产生积极性、安慰性关怀,使人的心灵获得慰藉和安顿。应该说,宗教对于人心灵、精神的慰藉是很常见的。比如,所有宗教都要求信奉者对所信仰对象(上帝、真主或佛)要有敬畏、敬仰、敬献之心,通过祈祷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事实上,所有真诚祈祷过的人,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我们知道,伊斯兰教是以对真主的信仰为前提的,而信仰真主意味着首先要对伊斯兰教教规、教义的认同,相信真主的超世存在,相信真主力量的超凡性。由于伊斯兰教把宇宙万物归结为具有超世性的真主创造,从而为那些在自然、社会压力面前无助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此外,伊斯兰教还在真主的名义下对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进行诠释,并对每个人都将面临的死亡指明解脱和重生之路。

26、如此,伊斯兰教便能从心灵需要满足人们的渴求,而人们亦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即使是时至今日,宗教对于心灵的慰藉作用是非常大也是非常积极的。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讲就是:“宗教在人的理智方面恒有其反智倾向即倾向神秘超绝,总要在超知识,反知识之外建立其根据:宗教在人的情感意志方面恒起着慰安勖勉作用,俾人们感情动摇,意志颓丧者,重自振作生活下去。如所云安心立命者是。”就是说,宗教不仅在精神上给人以超绝的根据,而且在意志情感上给人以稳和的慰藉。第三,宗教对陶冶情操的作用。所谓宗教的陶冶情操作用,是指宗教通过教义、教戒、规仪等对人的性情、品质进行熏染、培育,从而提升人们的情性和操守。宗教都是教人去恶从善的,而且为

27、了达到这个目的,任何一种宗教都配有完整的教义、戒律、仪规等。一般地说,信徒或爱好者阅读宗教经书、领悟宗教教义、参与宗教仪式,都会达到陶冶性情操守的效果。佛教有所谓“自性三宝”,即自调、自净、自度,也就是以持戒为自调,以禅修为自净,以智慧为自度。在佛教的基本教义“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是自调,正念、正定是自净,正见、正思维、正精进是自度。可以想见,如果人们都能根据佛教“八正道”进行自省、内省、自求等修为实践,那么,他的性情应该会得到纯化,他的操守也应该会得到提升。对教义的体悟和遵守,事实证明已对信徒发生影响力,从而提升人们的情操和品质。正如梁漱溟所说:“更有进于此者:宗教信徒每当对越神明

28、,致其崇仰、礼拜、祈祷、忏悔的那一刻,心情纯洁诚敬,便从尘俗狭劣中超脱出来,这实在是一极好方法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也就是提醒其知是知非的理性自觉,稍免于昏昧。一般人的德性品质常资籍信仰宗教而得培养,是所以说道德宗教二者实相联通也。”在梁漱溟先生看来,宗教仪式是提升人们道德品质最好的方式之一。当然我们在看到宗教的精神功能的同时也应当发觉宗教社会作用的复杂性,在当今世界,宗教不仅仍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长期存在的自然、社会及认识论因素,而且仍然拥有大量的信众、组织和活动场所。同时,宗教有着其特殊的复杂性,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广泛的影响,表现出双重的社会作用:一方面,许多宗教对促进社会和谐,提升道德教育,增进文化交流,关切社会需要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等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宗教又常常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引发、激化、复杂化因素,特别是在当代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应当选择客观正确的态度,认真字写的学习宗教知识,理解总价理论。作为哲学专业的学生,理应有较高的精神修养,为社会精神方面做出贡献,而如何发挥宗教社会效应的积极方面,抑制和消除其消极方面,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