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唐西市讲解词陈列结构大唐繁华留胜迹西市遗址万里丝路由此起西市概况百业兴旺铸金币西市行肆十字井街汇东西文化交融盛世千秋续商魂西市佳话大唐西市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1.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大唐西市博物馆参观游览。大唐西市博物馆是佳鑫集团在进行地产开发时舍弃商业利益出资建于唐长安西市遗址上的中国首座民营遗址类博物馆,唐代西市遗址是该馆主要馆藏和重要的特色,也是目前丝绸之路上仅存的商业性遗址,具有唯一性。博物馆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展览区面积0.8万平方米,其中遗址保护面积2500平方米。馆藏文物两万余件,以西市遗址出土文物和博物馆创办人二十年来精藏文物为主。大唐西市博物馆设
2、有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特别展览等完备的陈列展览体系。集历史、艺术、民俗、藏友收藏等内容为一体,常看常新。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展示重点:一层展出了唐代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车辙遗址和部分出土文物;二层常设陈列大唐西市丝路起点是对该遗址的补充说明与引申主要是叙史部分;三层专题展览丝绸之路“百工”体验展,主要是几种古代丝路上的传统工艺制作过程,是宣传西市遗址的重要手段;四层馆藏精品展是藏友鉴定、交流、观赏的场所。2.唐长安城平面图遗址大厅地面上铸铜的是唐长安城平面图。唐长安城建于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由鲜卑人宇文恺设计并主持修建的,面积83.1平方公里,是我国唐代即公元七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随
3、唐长安城的里坊制度将贸易区和居住区分开,然后实行统一管理。在朱雀大街的两侧,设置东西两市,西市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街各两条,平行交叉成“井”字型,将西市分成九个区域,俗称九宫格。西市街道的宽度约为16米左右,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楼遗址大厅的宽度。西市作为商业市场,交通便利、贸易繁荣,又直通西去丝绸之路的金光门和开远门,市场内聚集着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的胡商,他们在西市开设商铺、酒肆、邸店等场所,使这里成为公元七世纪最繁华的世界贸易中心。3.遗址出土文物焦木:唐代末年,社会动乱、群雄纷起,长安城不断遭到火灾和战乱的破坏,公元904年,朱温劫持唐昭宗东行时,拆毁长安的建筑,将木料投入黄河
4、送往洛阳,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从此灰飞烟灭,西市也未能幸免于难。您看到的这些焦木便是西市经受火灾之后遗留下来的。4.粮食加工工具一组西市的一些手工业加工也需要捣碎原料,像染料、药材、末茶等。这也正是西市出有很多小石臼的原因。还有石磨石碾也是粮食加工工具,主要用来碾磨面粉。西市有不少的食店卖的各种炊饼,就是用这种粮食加工工具磨制成的面粉制成的。5陀罗尼石经幢经幢是刻有佛的名字或者经咒的石柱,这一石经幢,上刻文字12行,每行51字,从经幢的铭文来看,是唐宪宗李纯元和十四年的遗物。此时佛教信仰在社会上极为普遍,信众广泛,西市附近出土石经幢,证明它是社会公众活动的重要场所,周围有佛教寺院。6白石莲花座莲
5、花图案的意义一是代表建筑等级高,二是可能与佛教有关,总之不是一般人随便使用的;莲花台座上面原可能安放佛像,也可能是房屋木柱的柱础。石宝珠顶:宝珠在佛教里代表光明和智慧,很多佛教法器上都有它的造型。这件石宝珠顶很可能是石灯的顶部。7.唐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大厅的右墙壁上方,我们看到的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和文化信息含量最丰富的唐代丝绸之路示意图。“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是以运送丝绸为主的商路,它沟通了古代中国与南亚、西亚及欧洲、北非的路上贸易往来。这幅示意图上面三条最粗的线为唐代陆上丝路的主干线,从北到南依次称为丝绸之路的北、中、南线。其中也是张骞当年汉代张骞当年
6、出使西域行走的路线,它从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出发跨过黄河到达甘肃武陵,进入河西走廊,西行到敦煌,敦煌是丝绸之路中国段一个重要节点,丝路由此被分成两条,一条向西北方向,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境内,沿天山南麓,也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沿,经高昌、龟兹、疏勒,越过帕米尔高原到大宛,这就是汉代丝绸之路的北线,唐代称为中线。从敦煌出发走另一条道路是向西南著名的关口阳关,进入新疆境内,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沿经于阗即今天的和田,然后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大月氏,即今天的阿姆河中部,这就是丝绸之路的南线,也是唐代的南线。两汉以后,沿天山以北又增加了一条线路,从玉门关到伊吾就是今天的哈密,弓月城即今天的新疆霍城,渡伊犁河,
7、翻越帕米尔高原过碎叶,也就是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西行,这条线比汉代的北线更北,到唐时就称为北线,而汉代的北线则成了唐代丝绸之路的中线。三条路线在大宛的木鹿也就是今天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马里,汇合在一起继续向西延伸,一直经过安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到达地中海的东岸。从长安算起,这条东西向交通干线,大约长7,000多公里,这就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陆上丝绸之路的里程。讲到丝绸之路,我们都会想到在丝绸之路上传播文化、交流学术的著名人物,如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等,特别是玄奘更是丝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也可以称为丝路之魂。在这幅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数个西行僧人的图标连接了当年玄奘走过的路线。如果问丝绸之路的起点
8、在哪里?大家都知道是长安,但很少有人知道大唐的西市才是唐代丝绸之路的确切出发点。西市与西去丝绸之路的开远门近在咫尺。由于西市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因此,如果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路,那西市就是商路上运输商品的源头,二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物流体系,没有西市,丝路无货可运就不能称为古代最著名的“商路”;反之,没有丝路,西市的商品也无法向远方异域流传,因此西市应当被视为唐代丝路的真正起点。丝路不仅是一条欧亚的贸易通道,而且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言民俗、民族宗教等多方面内容的东西交流大动脉,它在人类文明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必将越来越被人们认识,而大唐西市在唐代丝路贸易中的历史地位,也会得到
9、越来越的认可。8西市东北“十字街”北侧石板桥“排水沟道”“道路与车辙”遗址石板桥是为解决跨过水渠的交通设施。这处石板桥东西长5.5米,南北宽1.75米。西市每天车水马龙,商旅行人络绎不绝,交通流量很大。汉代的班固形容汉长安城市场的热闹情景是“人不得顾,车不得旋“,意思是车挤得无法掉头,人多的无法照看。唐朝的西市比汉代市场更为繁华,拥挤程度也必然更甚,所以桥梁必须要做的很结实。石板虽然很大,但为了保险,两块石板之间又有铁卡固定,将两块石板连成一个整体。在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那样的大型工程也有使用。道路与车辙印迹在西市南大街东端路南进行的发掘工作中,发现有上中下三层路面。在路面上发现
10、有若干条车辙遗迹宽度约为1.3米,与皇宫大明宫、兴庆宫石门槛上的车辙宽度相当。充分说明了唐代继承了秦汉史的制度,规定必须“车同轨“:即在路上隔一段铺一条石门槛,门槛上开有两道石槽,合乎规定的车可以顺利通过,而宽窄不合的车则无法通行,由此可见西市同皇宫一样实行了统一的车同轨制度,也是早期的国家标准化制度的体现。这一段路面处在唐文化的最下面,也就是盛唐时期的路面。道路坚实、车辙明显,使我们可以遥想当年行人如轵、车水马龙的盛况。观众朋友,了解了丝绸之路路线,观看了当年丝绸之路起点大唐西市的几处遗址之后,让我们一起进入陈列的第二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大唐西市当年的盛景,请上二楼9.西市模型 根据考古资料和
11、史料记载复原的西市模型让您更直观的了解当年西市的格局和商业形态。西市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占地1600亩。市内有南北向的和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街道的宽度均为16米。四条街纵横交叉,将整个市内划成九个长方形,每方的四面都临界,当时的店铺就设在各方的周围。西市除陆路交通之外,还有比较发达的水运系统。模型中展示的水渠即是贯通西市的漕渠和永安渠。西市行肆众多约有220行,绢行、茶阁、金店、卜肆等。其中一些行肆的经营模式为前店后厂,即店铺的后面为作坊。当时西市中外商贾云集,尤其以西域胡商居多,是名副其实的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中心。10.建筑材料一组西市遗址出土了很多带字砖和
12、手印砖,意义重大。反映了当时的生产责任制:即在制成的砖背后刻字或压手印。这块砖一旦有质量问题,刻名字或按手印的人就要承担责任,所以在制作时谁也不敢马虎大意,使制成的砖质量很高。西市遗址发现的瓦当,多为莲花纹样,完整的瓦当其实是个筒状,套在建筑物的椽子头上,起保护椽子和美化建筑的作用。兽面砖上面印有兽面,取吉祥如意和辟邪的用意,寄托了人们希望建筑长久平安的愿望。11.骨器2006年考古发掘发现,西市西大街中部偏南的东侧不远处,不仅出土了一些精美的骨器,还发现有相关加工骨器的遗址等。这里展出的有骨梳、古簪、骨饰原料等。12.西市由来隋初兴建大兴城,即在城东、西两侧设“都会”、“利民”两市。唐初因为
13、避讳李世民的称谓,改“利民”为“利人”。但因两市分设于城市中轴线之东西两侧,遂称“东市”和“西市”,据说俗语“买东西”即源于此。13.西市的管理唐朝政府在西市设有“西市署”、“平准署”、“常平仓”等管理机构,并派有令、丞等专职管理人员。西市署的主要职能是按时开闭市场、管理交易、主持公道、检查度量衡器等;平准署的主要职能是调控市场物价、稳定市场供给。常平仓则是政府常设以备年荒的粮仓。这种健全的管理体制,维护了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14.西市交易时间的管理开市鼓、闭市钲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商业属阴,故“日中为市”,据说这是商代即有的习俗。唐代西市沿此,史料记载西市每天中午12点击鼓三百声表示开市,日落前
14、一个时辰击钲三百声表示散市。展出的这两件鼓和钲分别就是代表西市开始的鼓和闭市的钲。15度量衡管理铜尺、铜秤尺和秤是市场管理中重要的尺度,凡在市场交易中使用的度量衡器,都要符合官方定制并且要按时校对,经官府用印之后,才可以使用。不合规定的要负法律责任,而对私自制造度量衡器者也要严格处罚。展线上展出的斗、升、石权等都是唐代市场贸易所使用的度量衡器。这为研究唐代的度量衡器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16.釉陶算珠2006年唐代西市遗址清理过程中,采集到一些釉陶丸,陶丸共计60枚,仅有几枚残破,大部分完好。色彩有两种:一种是黄釉、一种是绿釉;规格也有两种,一种直径2.5cm;一种直径1.2cm。陶丸
15、中空,胎和釉层均较薄,在釉下依稀可见散乱分布的涡纹状的装饰,它与弹球游戏使用的实心弹丸不同,腔内中空,摇动时可以感觉内装有硬核。我们认为它是一种珠算工具:算珠。中国古代一直使用筹算,一般认为珠算萌芽于宋元,至明代才取代筹算成为主要计算方法。西市出土的这些唐代釉陶算珠是一重大发现。它不仅为汉末徐岳所著数术记遗一书中提到的“珠算”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为数学界有关唐代可能已有“珠算”的推断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珠算这一在当时被认为是“先进”的计算工具在西市出现,是当时西市商业极为繁盛的重要标志。17西市金融西市商业的繁荣,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由于商品交易不断扩大,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于是,一些旨在方便
16、交易的金融机构和交易形式便应运而生,如存放钱物的“柜坊”、抵押典当的“质库”、用于汇兑的“飞钱”等,均出现于西市。而西市著名的各种“波斯邸”,则是外国人在西市开设的珠宝古董行,或专为方便西域客人歇脚的旅社,同时还兼营借贷业务。开元通宝钱西市的商业活动离不开货币流通。当时的流通货币是开元通宝,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废五铢而改铸“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制作规范,十枚重一两,革新了秦汉以来二十四铢为两的旧制,从此中国的衡制多了一个单位,即一两的10分之一叫一“钱”,也就是一枚开元通宝的重量;又由于每枚开元钱圆径八分,十枚排成一排为唐小尺一尺,十二枚半为一大尺,因此开元钱还可以当尺子用。此外,革新了钱币
17、的名称,唐以前的钱币,多以重量命名,如秦时叫半两和汉时叫五铢都是重量。而自开元通宝开始,首次将“宝”字铸入钱文,并冠以当年的年号,说明这是的货币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以及唐人眼里的家中宝。这是古人在钱币认识方面的一大变化。开元通宝在唐代流通近三百年,存世数量较多。18外国货币随着中西方交往的频繁,彼此间的商贸往来空前繁盛。由于来华经商的波斯商人和东罗马商人增多,波斯钱币和东罗马钱币流入中国。这枚七世纪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银币,应当是随着丝绸之路贸易而传入中国的。在长安外国货币只作为玩赏或随葬,并不流通。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来自其他国家的金银货币。19和同开珎日本的“和同开珎”形制与“开元通宝”
18、如出一辙。唐代,东瀛日本曾先后多次派遣唐使到唐长安,学习中华文化,同时也把铸造开元通宝的技术带回了日本。公元708年日本发现铜矿,这对资源贫乏的日本是一件大事,因此日本在次年改元“和同”以示庆祝,”和“是日本的意思,而“同”与铜相通,“和同开珎”仿照唐代的铸钱技术和工艺,是极为罕见的珍贵货币,目前,这种货币在日本已经不存在。20陶朴满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储钱罐,本身具有满则扑之的特点,即钱满时将扑满扑倒,并凿孔取钱,因此扑满很少有完整保留的。也很少用作殉葬品,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扑满较少,故这件扑满显得十分珍贵。21西市水运在钻探西市和附近里坊时,发现永安渠流经西市东侧,漕渠贯通西市,最宽的地方约为3
19、4米,深约6米,满足了西市水上运输系统。观众朋友,了解了西市的概况、管理、金融之后,让我们一同进入第三个部分“百业兴旺铸金市”,了解西市的行肆。西市的店铺众多,分为不同的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业。唐代商铺一般称为“店”、“肆”,堆放商货的货栈称为“邸”,而产销同类货物商品的店铺集中一处,则称为“行”;据统计,西市至少有一百二十行。商业的系统化和规模化,是西市的一大特点。西市行肆众多,百业勃兴,可谓唐代商品社会的一个典例。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被誉为“金市”。22丝绸绢帛对格利芬织锦团裹内饰背对背的两个格利芬,格利芬是古希腊传说中的神兽。它拥有狮子的身体及鹰的头、喙和翅膀。因为狮子和鹰分别雄于
20、陆地和天空,被视为非常有神力的动物,因此以格利芬为装饰题材比较广泛的应用于古代世界。这件织锦上的格利芬形象为鸟首、立耳、狮身、卷尾、带翼。相间的色块突出了神兽的动感,也表现了绵延千年的神话动物的无比神力。团裹外填饰卷草花纹,具有波斯风格。通过丝绸图案,可以看出隋唐时期,出现了原本流行于中亚、西亚的狮、象及佛教艺术的莲花等装饰纹样。23玉蚕我国是世界上养蚕、缫丝和织丝最早的国家。“螺祖养蚕”、“蚕神献丝”的传说说明其历史悠久,无怪希腊和罗马人称中国为“塞里斯”即“丝国”。这里陈列的玉蚕和丝绸则是中国养蚕缫丝织丝的实物例证。展品中的玉蚕,白皙圆润呈螺旋状,端部钻孔,以便穿系之用。可见当时人们对丝绸
21、及丝绸的源泉蚕这种小生灵的由衷喜爱。24红地联珠双人捧莲文锦长宽均40cm,织锦红底,联珠纹团窠中有左右对称的裸身女子,头后倾,面朝上,批发垂髫,带环形耳珰,下肢弯曲,双手向上,合捧一莲花。两窠间饰古粟特文字和联珠,外饰弯月和吉祥符号的图形。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丝绸品种繁多,有织锦、绫、刺绣、纱罗等,并通过丝绸之路大量输往西方。由于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丝织物的结构、纹样、用料、用色以及工艺技艺都有了突破性进步。这段有西域风格的锦可用于外销出口,但它新奇的图案也会受到长安市民的欢迎。25冶铜制镜在玻璃镜出现之前,铜镜在中国有数千年的使用历史。唐代铜镜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
22、三高峰,除了以往的圆形以外,新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形等镜式。从用途上讲铜镜本用于照容,亦兼有多种用途:如室内装饰、卜算吉凶,用于供奉馈赠及随葬,还用作礼品与表达情感的信物。装饰手法更有镶嵌、贴金、贴银、螺钿等新工艺。主题纹饰也发生了变化,有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内容。在西市铜镜的制作与销售也是一门热门生意,透过这组铜镜,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唐代发达的制镜工艺,也能真切的感受到当时缤纷绚丽的文化时尚。26镶绿松石螺钿鹦鹉纹镜唐代的螺钿镜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铜镜”,为唐代特种工艺镜之一。所谓“螺钿”工艺,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螺钿用来做装饰的历史非常悠
23、久,起源于商代,至唐代,此工艺已成熟,铜镜漆背螺钿,是这一工艺的代表作品。其做法是镜背涂漆,漆未干时嵌上螺钿,等漆干燥后将凸起的漆层磨平,这样,最后的成品摸上去是平滑的,但却黑白分明,凹凸感明显。这件镶绿松石螺钿鹦鹉纹镜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展出的铜镜中还有一面镶嵌绿松石螺钿折枝花镜,也是采用了螺钿工艺,均为难得一见的唐代螺钿镜。27海兽葡萄镜又称瑞兽葡萄镜。此镜背面图案由高浮雕式的若干瑞兽和葡萄枝蔓组成,形态各异的瑞兽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充满了生气。瑞兽是以狮子为原型,经过艺术在创作的特别形象。葡萄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它茂密的果实象征着“多子和富贵”。将葡萄、瑞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收到了意想
24、不到的效果,所以这枚铜镜有被誉为“凝结亚欧大陆文明之境”。28石坩埚坩埚是用极耐火的材料所制成的器皿或融化罐,如粘土、石墨、瓷土、石英或较难溶化的金属铁等,是炼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考古工作者在西市遗址中发掘出土了炼铁坩埚,说明西市有冶铜和制作青铜的作坊。29金银珠宝狩猎纹高足银杯高足杯不是中国传统器形,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时代已出现并被广泛使用,七世纪前半叶流行于中亚地区,并传入中国。到了唐代,银高足杯风靡一时,中国和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银高足杯约有30多件。这件银高足杯以狩猎场面作为装饰题材。狩猎是唐代封建统治阶级喜爱的体育活动。以这些生活场面作为装饰题材比较常见,除了用于装饰酒器、
25、铜镜、壁画等外,其他日常生活器皿上也多有表现。这件狩猎纹高足银杯上的人物与动物刻画准确生动再现了狩猎弯弓射猎的刹那情景。30乐舞人物纹白玉带銙带銙是皮腰带上的一种装饰品,兼有实用价值,专用于系佩刀、剑、磨刀石等物。这种北方民族所特有携带生活物品的方式,大约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以后形成了制度,无论文武官员均系这种腰带。腰带上饰物多达七种,名为“蹀躞七事”。从唐代起,以带銙的质料、形状、数量、纹饰等辨别等级。从新唐书车服制记载可知:一至三品用金玉带銙,四、五品用金,六、七品用银,并有用数多少的差别。31玻璃器一组玻璃器是西市的重要商品之一,被誉为中国金银、玉翠、玻璃、陶瓷、青铜五大名器之一和
26、佛家七宝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只在传说与神话小说里有记载,西游记中的沙僧就是因为打破一只玻璃盏而被贬下天庭的。玻璃为一种不透明或颜色暗淡、半透明的彩色玻璃制品。这一组带有波斯风格的玻璃器色彩碧绿,保存完整,五只玻璃瓶大小不一,是较少见的唐代玻璃器皿,应为丝绸使者带来的珍贵器物。32陶瓷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彩陶,器物表面多以黄、绿、赭三种颜色为基色,后人便称之为“唐三彩”。制作工艺采用二次烧制方法,第一次1150摄氏度下素烧,上釉后又在900摄氏度的温度下二次烧制。由于釉料中含铅,铅的熔点比较低,所以在这个温度之内釉色会下滑,互相渗透浸润,产生出五彩斑斓、千变万化的装饰效果。醴泉坊三彩窖
27、址醴泉坊既是官窖又是民窖,这也就说明无论是皇宫内使用的三彩还是西市内的三彩市场都可以就近供应,而不单纯依靠从外地进货。考古工作者在西市遗址发现的三彩文物,对我们了解三彩文化以及了解西市商贸文化有非常大的帮助。33三彩三花马唐代良马的标志是马鬃剪花,这是由西域传来的习俗。李白诗中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名句,而眼前是一匹三花马,将马鬃精心修剪出三缕堞垛状鬃毛,所以称”三花”马,此马品级很高,只有三品大官以上才能骑乘,这是唐代宫廷和贵族间流行的时尚,也是良马和等级的体现。34三彩女骑俑在唐代,妇女出门除乘车、轿的方式还有骑马出游的风尚。唐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父女骑马的记载,有诗为证:“虢
28、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就描写了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就经常骑马入宫。不仅如此,他还喜欢骑快马,“景阳楼上中钟初罢,一骑嘶过凤阙前”。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骑马女俑形象,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35胡姬酒肆胡姬酒肆中的李白醉吟场景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记载了唐代八位施嗜酒者的轶事。太子宾客贺知章既爱诗又爱酒,常常喝的“骑马似乘船”。号称“草圣”的大书法家张旭,在写草书之前经常先喝的酩酊大醉,然后脱帽露顶狂跑大喊,或者高唱竹枝曲,反复几次,最后才持笔疾书,所写草书结尾精彩。生动地再现了盛世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关于李白的描写,早已为总口传颂。“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
29、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场景展现得就是李白在胡姬酒肆中醉酒吟诗的精彩瞬间。唐长安城有几个酒类生产中心,以出产美酒闻名全国。西市是长安城中一个著名酒类集散地,唐代十三种名酒之一的“西市腔”即出于此。“西市腔”质量高,价格贵,称誉全国,成为长安一大招牌性名酒。西市胡姬酒肆还有另外几种名酒,像高昌即今新疆吐鲁番东的“葡萄酒”、琼浆流溢的波斯“三勒浆“、乌黑亮丽的土耳其“龙膏酒”,都是从西域传入的美酒。36三彩鸳鸯九卮“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著名的诗咏少年行。记述了一个侠少年步入长安胡姬酒肆的景象。众所周知,唐代来自西域等
30、地的胡商,在西市除做珠宝杂货生意外,经营酒肆也是主要行业。这些酒肆用西域来的姑娘侍酒,极富异域特色,被称为“胡姬酒肆”。胡姬酒肆是唐代社会一道靓丽的风景,见证了长安饮食业的发展。这件三彩鸳鸯酒卮整体为鸳鸯浮游状,圆眼扁嘴,神态真切可爱,釉色斑斓鲜丽,实为三彩中之妙品。37雕版印刷印刷术是中国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公元78世纪初唐时出现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应该是由印章盖印和碑刻拓印两种方法结合逐步形成的。纸的发明应用,使印章的用途更加广泛。东汉时出现刻字石碑,从而使从石碑上拓印文字成为可能。拓字的方法是将湿润的纸铺在石碑上,将纸捶进碑上的字中,再在纸上拓墨,成品为黑底白字。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产生
31、了雕版印刷,也就是在木板上将文章刻成阳文,再将文章印出来。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用这种方法印制的印刷品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历史、佛经、诗文等无处不在。在唐代西市已经有了兼营刻书和卖书的经济实体“坊肆”。众多坊肆的出现,成为印刷术在推广应用和初步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晚唐陀罗尼经咒。雕版印刷加大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为后来的活字印刷奠定了基础。活字印刷,顾名思义即为一个个单体的活字集在一起,构成印刷的内容。活字印刷成为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在此功不可没。38凶肆丧葬服务古人“事死如事生”,十分重视丧葬。但是平民百姓不像贵族官僚
32、那样可以从朝廷获得赙赠与丧具,所需丧具只能到市场去买。唐长安有专门出售丧葬用品的店铺“凶肆”,即为经营丧葬用品之店铺,并可为死者家庭提供治丧安陵的服务。天王俑一组唐代镇墓俑一般分为天王、力士两种形象。天王院士佛教中护法神,但脚踏小鬼则是民间的演化;力士是武士的变形,唐代置于墓中镇墓压邪,确保墓主亡灵平安。这件三彩天王俑的形象就是按照传说中的天神塑造的,不但天王昂首挺胸、怒目圆睁,连小鬼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运用烘托的手法通过高矮强弱的鲜明对比,表达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39生肖佣一组这10件生肖佣为陪葬品,头部是鼠、牛、虎、龙、蛇、马、羊、猴、狗、猪十种生肖形象但身体却为人形,均为敞领宽袖袍服,他们双手拱手胸前,样子既文雅可爱还带几分滑稽。十二生肖是古代占星象用的十二种动物,用来记星象、记日和记年;同时还用来表示人的生肖。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北魏时已经有了十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