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17.47KB ,
资源ID:91193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1193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际关系心理学.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际关系心理学.docx

1、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自学要求一、课程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在自学过程中,考生应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应掌握一些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完整、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充分了解本

2、教材各节之间的联系。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三、本课程指定教材的参考用书指定教材:人际关系心理学,郑全全、俞国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参考用书: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人际交往心理学,高玉祥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二部分课程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自学要求1、能正确陈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发展过程。2、能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3、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4、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5、根据

3、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了解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二、考核知识点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对象。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的概念。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后者包括处理、调整、改善、发展人际关系。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区别和联系。5、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注意、接触和融合。6、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过程:冷漠、疏远、终止。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自学要求1、理解和表述莱维特和戴维斯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2、评价霍桑实验。3、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理论、人际特质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4、掌握和应用社会测量法。二、考核知识点1、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

4、形、轮式、链式和式传递。2、戴维斯有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3、人际关系结构的类型: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4、霍桑实验:由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态度调查等四个实验组成,表明良好人际关系能大大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5、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理论、人际特质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6、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第三章 态度及转变一、自学要求1、能正确陈述态度的结构、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态度转变中各沟通要素。2、能解释下列术语:态度、社会化,登门拜访法、睡眠者效应。3、理解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4、理解态度转变的理论。5、初步学会态度转变的方法。二、考

5、核知识点1、态度的概念。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行为成分(行)。3、态度的本质:功能的特性。4、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后者又包括平衡理论和一致性理论。5、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人际影响、个性特征和社会群体。6、态度转变的理论:强化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7、态度转变的方法。8、态度转变中各沟通要素。第四章行动与态度一、自学要求1、能说出认知之间的关系及减少失误的方法,失调程度的公式。2、阐述和理解认知失调理论。3、了解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二、考核知识点1、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无关、认知失调及认知协调。2、减少失调的方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

6、。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第五章印象形成一、自学要求1、能陈述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成分、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2、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印象、隐含的个性理论、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优先效应、新近效应、晕轮效应、定型、自我实现预言、印象管理、自我实现。3、阐述印象管理的理论。4、了解印象管理的作用。二、考核知识点1、人际印象的定义。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行动者、知觉者、交往的情景。3、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隐含的个性理论。4、印象形成的三种信息整合模式。5、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顺序效应、晕轮效应、定型。6、自我实现预言的含

7、义。7、印象管理的定义和理论。8、印象管理的作用。第六章人际知觉一、自学要求1、能陈述非言语沟通的方式、人际知觉中常见的归因偏见。2、解释下列术语:人际知觉、归因、非共同效果、社会赞许性、显著性偏见。3、了解主要的归因理论。4、举例说明归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二、考核知识点1、非言语沟通的三种通道:目光、脸部表情、身体语言。2、海德的通俗心理学。3、相应推论理论。4、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5、控制源理论。6、常见的对人的归因偏见。7、归因理论的应用:心理健康、绩效评价、冲突。第七章 自我知觉一、自学要求1、能说明自我归因中的偏见。2、能解释下列术语: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自我服务偏见、自我障

8、碍、习得无助。3、理解自我知觉和自我归因的主要理论。4、举例子说明自我归因的应用。二、考核知识点1、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2、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3、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归因理论。4、自我知觉中的偏见。5、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6、自我归因的应用:痛苦归因、习得无助的心理健康。第八章自我导向一、学习要求1、能陈述什么是自我控制、自我实现、强化。2、理解自我导向中目标的寻找和选择。3、举例说明自我实现过程中强化方式的运用。二、考核知识点1、自我控制的概念。2、作为学习行为的自我控制。3、寻找目标的过程:确定目标、选择目标和记录行为。4、理解自我实现。5、强化的方式和应用。第九章人际影响一、自学要求1、

9、能陈述影响遵从的因素。2、能解释下列概念和术语:遵从、服从、去个性化、模仿、时尚、牢骚现象、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惰化。3、理解偏离和独立的理论。4、理解模仿的意义和机制。5、举例说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二、考核知识点1、遵从的概念。2、遵从的理论、个性理论和群体理论。3、了解阿希的从众实验。4、影响遵从的因素:个性的特点、群体的特点、任务的特点。5、了解服从的实验。6、偏离和独立的理论。7、感染、模仿和时尚的概念和特点。8、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社会舆论、牢骚现象、社会风气和社会助长效应。第十章 利他行为一、自学要求1、能陈述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和助人者个体因素。2、能解释下列术语:利他行为、旁观者

10、效应、公正世界的假设。3、综合评价生物学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学习和模仿理论。二、考核知识点1.利他行为的定义。2.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旁观者效应、情景的模糊性、榜样人物的作用、求助者的特点。3.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助人者的心境、同情和内疚、责任和承诺、个性。4.生物学理论。5.社会规范理论。6.学习和模仿理论。第十一章人际吸引一、自学要求1、能陈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2、能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吸引、自我暴露。3、评价人际吸引的主要理论。4、自我暴露在人际吸引中的应用。二、考核知识点1、人际吸引的概念。2、强化理论。3、得失理论。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类似和互补。5、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第十二章人际合作与冲突一、自学要求1、能陈述影响合作的因素,冲突的类型,影响冲突产生的因素。2、解释下列术语:社会两难情景、公共利益两难情景、冲突。3、理解合作与冲突的主要理论。4、了解冲突的原因。二、考核知识点1、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2、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3、了解合作的理论。4、影响合作的因素。5、冲突的定义和形式。6、冲突的原因。7、冲突的管理和解决。说明:第十三、十四、十五章不作要求。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