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58.22KB ,
资源ID:91175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1175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docx

1、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前 言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出台了指导意见,为我省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积极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威海既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个重点城市之一,又是胶东半岛高端

2、产业聚集区四个重点城市之一,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区三带”总体发展格局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为更好地落实国家和省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威海由海洋经济大市转变为海洋经济强市,加快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依据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威海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实施意见,吸收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的相关成果,并与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指导意见等相衔接,制定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 本规划是统筹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纲领,是区域内制定相关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规

3、划的目的是阐明政府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意图,明确战略布局,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形成共识,凝聚力量,规范有序地开发建设。 本规划所称的威海蓝色经济区为威海市的全部行政区域,包括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环翠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工业新区,涉及陆域面积569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0年至2020年,其中:第一阶段为2010年到2015年;第二阶段为2016年到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一、基础条件与重要意义 (一)基础条件 威海作为海洋经济大市,打造蓝色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区位优势独特。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与

4、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恰在中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区之间,并联接环渤海经济圈和泛黄海经济圈,是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 综合实力较强。建市21年来,威海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现居全省第九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2位。2008年,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威海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在第31位。威海市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渔具、轮胎、医用高分子制品、木工机械、地毯等生产基地,重要的造船、汽车零部件、玻璃等生产基地。 专栏1 威海市综合经济指标指标20

5、08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780.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63519 三次产业比重7.4:61.1:31.5财政总收入(亿元)180.6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93.7工业企业(个)1600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2072海洋资源丰富。全市海岸线长985.9公里,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拥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近海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最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之一;海岸带多为基岩海岸,具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金、铁、铜、锌等30多种,其中黄金、磁铁、石英砂、花岗岩、锆英砂等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海岸带海洋能蕴藏量较

6、大,主要包括风能、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和温差能,开发利用条件较好。 专栏2 威海市海岸带资源情况岬湾(处)30 礁石、岬角(处)37优质沙滩(处)40海岛(个)114渔场(个)3海产品(种)300生态环境优良。威海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不干燥,不潮湿,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整个辖区依山傍海,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城、山、海、岛、滩、湾、林、温泉等独具特色。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城市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和优于国家标准,是全国空气质量、海水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立足于优良的生态环境,着眼于打造世界精品城市,威海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理念,努力建设“小而

7、特、小而精”的新型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专栏3 威海市主要生态环境指标年平均气温(摄氏度) 12年平均降水量(毫米)760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7.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1污水再生利用率(%)28.9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7森林覆盖率(%)38市区绿化覆盖率(%)46专栏4 威海享誉中外的人居城市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首批“国家园林城市”两次被联合国评为“迪拜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2003年荣获了联合国“人居奖”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榜首2006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8、”2006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2009年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2004年,创办了全球第一个以人居为主题的节会“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现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基础设施完善。按照“公路升级、铁路提速、港口扩建、机场开放”的思路,构建了立体化的区域交通网络: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621公里(含农村公路),其中干线公路1276公里,干线公路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实现了与全国各地货物直达运输,开通了至济南、北京、武汉等地的客运列车;全市现有17个商用港口,拥有渔港码头133处;市区一小时车程内有两个国际机场,其中的威海机场于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开放,可通达全国各地及海外;城市基础设施日

9、趋完善,电讯网络建设处在全国前列,电力、水源供应充足。 开放优势明显。威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现有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具有较强的项目承接能力,已与英国彻特纳姆市、意大利比拉市、韩国丽水市、日本宇部市、美国圣塔巴巴拉市、俄罗斯索契市、新西兰蒂玛鲁市、突尼斯苏斯市等8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19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威海是距离韩国最近、最早与韩国通航的国内城市,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关系非常密切,目前威海已成为韩国在中国投资、经商、居住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科技水平较高。近年来,通过加强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全市现有2所本科高

10、校,3所高等职业学院,36所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每10万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645人,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的比例达到42.9%;与1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关系;建立了5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建成了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办了8家企业孵化机构,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7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4家。2008年,荣膺“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和“中国最具创新动力城市30强”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产业基础良好。2008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

11、到51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9%,初步形成了产业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海洋产业体系。现代渔业产能大幅提高,2008年全市海产品产量达到202.5万吨,实现产值200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海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07亿元,形成了以海洋食品、海洋药品和海洋保健品等海洋“三品”为主的海产品加工体系。船舶修造业发展势头迅猛,规模以上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发展到90家,2008年实现造船完工量52万载重吨,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3.3万千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以上。滨海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615万人次,旅游

12、总收入158.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8.9%。港口吞吐和海上运输能力明显增强,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3个,一类开放作业区5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9个,先后开通了到韩国、日本及青岛、大连等国内外客货航线和集装箱航线21条,2008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37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60万标箱,客运量126万多人次。 (二)机遇和挑战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世界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转向海洋,对海洋发展战略给予了空前重视,各沿海大国纷纷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作为本国的重

13、大发展战略,促进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产业快速向沿海集聚,海洋在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空间地位正日益突出。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海洋经济首次以一个整体新领域进入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要求,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做出了“发展海洋产业”的重要部署。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是增强山东省在全局发展中地位作用的重大战略机遇,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挖掘潜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任务。对于威海而言,更是

14、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谋求新飞跃的一次重大机遇,是谋求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更加有利地位的重要战略平台。面向海洋、开发海洋,是威海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也是机遇所在。 同时,随着WTO产业保护期结束、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我国面临着更苛刻的规则约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将对我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冲击。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加速崛起,东北振兴步伐加快,东部沿海区域发展势头强劲。目前, 我国沿海初步形成了“三大五小”的经济区整体布局,“三大”即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五小”指辽宁沿海、山东黄河三角

15、洲生态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广西北海经济区,这些区域的发展都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区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威海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尽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和优良的产业基础条件,但也面临一些制约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海洋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竞争力不强;海洋资源开发不尽科学,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资源环境保护压力较大。此外,土地、原材料等资源矛盾较为突出,人才资源仍然存在总量和结构性短缺,资本市场发育迟缓,企业融资渠道不够顺畅,这都将成为制约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突出因素。 (三)重要意义 打造威

16、海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提升海洋优势产业,促进海陆统筹、协调发展,推动海洋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有利于集约利用海陆资源,保护滨海生态环境,提升“人居”品牌含量;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特别是日韩的产业分工协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提升,促进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加速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蓝色经济区建设,能够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更加积极主动地转变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从战略的高度谋划威海的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确

17、保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优势地位。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统筹、海洋产业与关联产业统筹、市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实行全域生态保护,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努力构筑海洋特色鲜明、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良、生态环境良好、带动能力较强的蓝色经济体系,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做出积极贡献。 (二)指导原则 1、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把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贯穿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始终,做到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

18、发和保护中提升生态文明、环境友好水平;坚持集中集约用海用地,构建优势产业基地或园区,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基地聚集,推动蓝色经济向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科学规划、严格控制、有序开发沿海岸线,严格保护沿海防护林,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健全海洋水质保护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 2、坚持海陆统筹发展。把海域陆域作为一个整体,统筹海域、海岸带和腹地开发建设,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土地、海域等要素资源,对海陆产业统一规划、资源统一配置、基础设施统一构建、生态环境统一治理。以海洋开发带动陆地开发,以扩大开放激活海陆资

19、源,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优化,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市的发展新格局。 3、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化。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把蓝色资源作为最稀有、最珍贵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深度开发,把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提升区域发展质量的战略举措。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着力突破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坚持突出威海特色。立足我市的比较优势,在产业发展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行重点突破、特色发展,避免产业同构、低效竞争。把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放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

20、区中统筹考虑,主动与周边城市搞好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衔接,努力形成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局面。 (三)战略定位 以我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技力量为立足点,以山东半岛周边沿海城市为参照系,按照城市地缘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确定威海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定位是: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 2、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的领军城市。 3、与韩国经贸合作的前沿城市和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 4、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城市。 (四)总体布局 依据威海的地域特色及产业分布,坚持统筹兼顾与合理安排的原则,确定威海蓝色经济区的总体布局为“一线、两

21、区、四带”: 一线:千公里海岸线。发挥威海海岸线长、港湾众多、地质稳定、沿海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以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为支撑,向海域陆域辐射延伸产业空间,科学规划发展海洋产业、临海产业、涉海产业,将千公里海岸线建设成为生态线、旅游线、经济线,形成海外、远洋、近海、临海、内陆产业统筹、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蓝色经济区发展新格局。 两区:高端产业聚集区。以促进产业高端化、高端产业聚集化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为依托,以调整优化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根本途径,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四大高端产业领域,建设十大高端产业聚集园区,

22、着力推动一二三次产业向更高层次攀升,努力打造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金融密集、服务密集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加强全域性生态环境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海岸线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从事不符合生态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开发建设活动,坚决杜绝各类违法建设;以建设生态威海、精品威海、人居威海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突出以威海中心城区为主体,以荣成、文登、乳山市区及石岛城区为次中心,建制镇为补充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化、

23、和谐化的世界人居精品海湾城市。 四带:滨海旅游文化产业带。以威海市区为中心,向刘公岛旅游区、成山头旅游区、石岛旅游区、昆嵛山旅游区、银滩旅游区辐射,形成“四区”(环翠区、乳山银滩、荣成石岛湾、荣成天鹅湖4处旅游度假区),“三山”(槎山、昆嵛山、大乳山),“二岛”(刘公岛、石岛),“一线”(海滨风景线)为格局的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区。 临港物流产业带。根据港口的归属及服务功能,对全市港口岸线资源统一管理。以港口体系为核心,以疏港路连接立体交通网络,延伸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形成连通开放型经济与陆域产业发展的临港物流产业聚集带。 临海现代制造业带。依据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优势,在俚岛

24、湾、皂埠湾和石岛湾建设三大船舶工业聚集区,构筑沿皂埠湾、龙眼湾、俚岛湾、石岛湾、靖海湾、埠口湾、前岛湾、乳山口湾的沿海造船工业带;在荣成镆铘岛建设石油化工基地;在沿海区域科学布局核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依托港口规划建设适宜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临港工业园区。 海洋渔业产业带。根据全市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及渔业资源修复基础,在沿海构筑乳山湾、五垒岛湾、靖海湾贝类和甲壳类,荣成东部沿海、经区沿海海珍品和鱼类,环翠区(和)高区北部沿海海珍品、鱼类和藻类三大渔业资源修复链,规划建设乳山湾、五垒岛湾、靖海湾、荣成东部沿海、经区沿海、环翠区高区北部沿海六大养殖区域;依托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在荣成、文登、乳山

25、三市建设以海洋“三品”为重点的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五)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 (1)蓝色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到2015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海洋产业为重点的蓝色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2)区域经济质量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有较大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4:59:37;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两税收入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6、到0.6吨标准煤、取水量降低到13立方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8%和4%;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海洋物种资源、环境资源、岸线资源等得到有效保护,对蓝色经济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2、远期目标 到2020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以海洋产业为重点的蓝色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各项指标超过国家生态市标准;陆海统筹发展的优势更加凸显,具有威海特色的蓝色经济体系基本建立,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国内或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转变,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成为最

27、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三、产业发展重点及方向 立足我市地域特色和产业基础,积极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发展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新能源产业,重点打造海洋、临海、涉海和战略性四大领域的高端产业,努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成长性高、富有活力的高端产业体系。 (一)现代海洋渔业 充分发挥我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发展海洋优质高产高效渔业为目标,加快海洋农牧化步伐,大幅度提高海洋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1、海水增养殖业 优化养殖区域布局,从浅海滩涂养殖向深海和岸基养殖两翼拓展,加快推进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集约高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建设,重点抓好海参、海带、对虾、鲍

28、鱼、大宗双壳贝类、名贵鱼类等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种,力争打造一批产值过10亿元、20亿元、30亿元的品种。一是推进健康养殖。完善水生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重点搞好病害防治的先期研究和预报工作。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养殖。二是推进生态养殖。确立增、养并举的方针,积极推广陆地工厂化高效循环水养殖、滩涂耕作式养殖、标准化生态池塘养殖和抗风浪网箱养殖、筏式养殖外移等深水大流养殖新型养殖技术和模式,立体利用水域。充分利用海底,积极实施人工造礁工程,营造海底森林、海底草原,大力发展海珍品增殖,将海底增殖发展成为与海面、滩涂、陆基并举的第四大增养殖门类。三是推进名优养殖。进一步提高名优新特稀品种比重,推动传统

29、养殖向精品养殖转变,提高单位养殖产品价值。 2、水产良种推广业 加强名优新品种的培育和繁殖,搞好主要养殖品种的提纯复壮、更新换代,争取建立大菱鲆、牙鲆等原良种基地,不断健全良种推广服务体系,提高优质良种覆盖率。抓好水产良种场和示范基地建设,2015年,主要增养殖品种全部建立良种场,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分别达到6家和15家,种质换代周期缩短到5年以内。 3、远洋捕捞业 针对我市近海捕捞强度过大、资源日益衰退的实际情况,以保护为主,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实行捕捞许可证和禁渔区、禁渔期制度,搞好资源增殖与保护。在积极稳妥做好近海捕捞渔船报废和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的同时,加快近海捕捞装备的调整,发展大马力

30、渔船,逐步使捕捞能力与资源再生能力相适应。要采取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重点是开发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渔场,开辟印度洋和拉丁美洲海域。加强远洋渔业队伍和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大马力渔船和电子信息、遥感探鱼等现代化装备。争取到2015年,全市远洋渔船发展到280艘。 4、海产品精深加工业 重点研究海洋生物制品开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发展以海参、海带、低值鱼贝类为主要原料的海带生物产品、浓缩汁系列产品、食品补充剂或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等海洋“三品”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加工的精深化程度,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加工企业超过30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超过10家。 专栏5:现代海洋渔业主要发展指标

31、指标2008年2015年2020年渔业经济总产量(亿元)5619601280海洋水产品产量(万吨)206210218海洋渔业科技贡献率(%)606575水产良种覆盖率(%)306080海洋增殖放流规模(亿单位)41015远洋捕捞产量(万吨)91520远洋捕捞产量(万吨)91623远洋捕捞产量(万吨)7.51522一级以上渔港(处)4711沿海渔区城镇化水平(%)506070(二)临海先进制造业 我市临海先进制造业主要指依托港口体系,大进大出型、外向型、赖海型的现代制造业。主要涵盖船舶、渔业设备、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新材料等研发生产行业。 1、船舶修造业 以山东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为依托,以“造船总装化、配套本地化、服务社会化”为方向,加快推进骨干造船企业从单一造船为主向造船和自主研发设计并举转变,中型造船企业从造修中小型船舶向制造大中型船舶转变,小型造修船企业从以渔船为主向商用船或配套生产为主转变,形成造修船、船舶配套、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船舶工业体系。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船型。重点研发超大型油轮、5000TEU以上集装箱船、冷藏集装箱船、豪华客滚船、海峡型客滚船、内河客滚船、大型汽车运输船、游艇运输船、大型不锈钢化学品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加快推进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