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9 ,大小:50.87KB ,
资源ID:91147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1147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内容.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内容.docx

1、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内容2010“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纲1、自然辩证法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分别是什么?概念: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对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始终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 客体自然 人类认识与改选的对象 主体人 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动的实践者 中介科学技术 研究对象则是: 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 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选自然

2、活动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发展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还包括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

3、(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研究性质:首先,是一门哲学学科;其次,是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的中介和桥梁;又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它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进行交叉,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沟通,架设桥梁。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过程与标志。创立:19世纪40年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萌芽。 1873-1883年,恩格斯致力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作自然辩证法(没有完成),自然辩证法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1873年5月,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形成了

4、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1876年5月,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轮廓,在反杜林论中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一些基本思想。19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前,恩格斯为完成自然辩证法倾注了全部精力,尽管自然辩证法著作终未完成,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建立起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和发展了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的自然观,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论述了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明确地提出了以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为中心的科学观。标志: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首次公开在苏联出版3、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与发展的现状如何?(答案供参考)大事记:1932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第一次

5、翻译出版;1956年,自然辩证法第一次走进课堂;1979年,第一本自然辩证法教材出版。自然辩证法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引进与学习 1936年,由艾思奇、廖庶谦等人发起,在上海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是我国第一个自然辩证法研究团体。融入主流意识形态 斐文中教授1950年在中国青年第31期上发表题为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是否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3体制化、规范化 自然辩证法研究远景规划的制定;研究组织与学术刊物;关于干部培养、队伍组织;论研究与探索 4新时期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文革结束后,自然辩证法进入全新时期。1977年底1978年初,在北京召开了自然辩证法规划会议。1978年 7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自然

6、辩证法研究夏季讲习会。1981年10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1979年,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自然辩证法通迅刊物正式出版。5 成为课程和能授学位的二级学科 1955年,当时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自然和自然发展史。1953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年最先在北大哲学系招收,进入新时期,自然辩证法课程被指定为高等学校理工农医科硕士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本科生的选修课。1979年由孙小礼主持,出版了自然辩证法讲义的总论部分。另外,教委还规定,理工农医科博士生要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这门课可以看作是自然辩证法课的高级形式。自然辩证法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招收,是自然

7、辩证法工作新局面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补:自然辩证法的现状在自然观方面:过去是以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为中心,当然已转移到以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为中心。于是人工自然系统的性质、存在方式、演化形式等便成为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科学技术方法论方面,过去是以对某学科的方法论进行微观研究为中心当代则转移到以对整个科学体系 的方法论进行宏观研究为中心;过去是以对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为主,当代则转移到以科学方法论与技术方法论研究并重的状况。在科学技术方面,过去是把科学观与技术观分别加以研究,随着科学技术整体化,现在已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综合对象加以研究,于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为当代自

8、然辩证法研究的重要内容。4、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中介?自然辩证法比自然科学抽象,又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加具体。按理论层次排列,首先是科学技术理论,其次是自然辩证法,最后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观点;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它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源泉。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理论中介,一方面从科学技术理论吸取养分,并进而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输送;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5、“存在

9、”的自然界与“演化”的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存在着的事物同时也处于演化之中,存在和演化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1)演化着的自然界与存在着的自然界在宇宙时零秒时完全合为一体。在这一时刻,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展现,在空间上没有展开。此刻的自然界既是演化的源头,又是全部的存在。将演化与存在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演化的最高阶段即现存自然界的最高层次。层次既是演化着的自然界的各个关节点,优势存在着的自然界的“网上的纽结”。每一个层次就是自然界演化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演化的出发点。(2)演化着的自然界与存在着的自然界还体现了连续性与间断性的一致。存在着的自然界则是自然界演化所达到的某一阶段,体现了事

10、物的相对稳定性和发展的阶段性。(3)自然演变机制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存在着的自然界如何不断地突破自己的“界”,演化生成新的自然界,从而在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之间架起桥梁。6、自组织理论是如何揭示自然界的演化机制的?P42。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为核心的自组织理论大大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演化机制的认识。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然界至今200亿年的演化历程在总体上是一个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对有混沌到有序的演化机制进行研究,其中耗散结构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耗散论指出,任何一个系统只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实现无序向有序、或有

11、序向混沌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产生自组织现象和与此相应的新的功能。首先,自然界作为演化着的系统其自身必须开放,这是它产生自组织,形成耗散结构的基本前提。其次,自然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因为这时系统不同往常,变得对外部所受的影响特别敏感,小的输入能产生巨大而惊人的效果,整个系统可能以我们觉得异乎寻常的方式重新组织它们自己,会发生一些自发的、戏剧性的,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物质再组织过程。再次,系统具有非线性的特征,自然系统是非线性系统。最后,自然系统必须通过涨落才能实现有序。普里高津提出的自然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随机涨落等概念大大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界演化机制的

12、认识。除了耗散结构理论外,协同学与超循环理论也都对自然界的演化机制提出有启发的见解。协同学认为包含大量子系统的开放系统,在一定外部条件下,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会产生写协同效应,使系统的宏观结构发生质变,成为新的有序结构。超循环是把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连接起来的循环联系,其中每个自复制单元既能指导自己的复制,又对下一个中间物的产生提供催化帮助,由此积累并保持信息,实现生物大分子的自组织。超循环理论主要阐明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由化学进化到生命起源这一阶段中的演化机制。7、历次自然观演变的内容及各自的自然科学基础分别是什么?8、人工自然进化的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人工自然进化与自然界物

13、质层次运动形式的关系,以及人工自然物彼此间的关系这两方面讨论人工自然进化的规律。人工自然的进化大致由生物制品、化工产品到机械、热机、电机,然后再经由化工产品到生物制品。这是一条复杂运动形式到简单运动形式,再由简单运动形式到复杂运动形式的发展路线。其中17世纪后在整个近代成为主流的机械是转折点。转折点前后的人工自然的发展有以下特点。首先,它们在方向上正好相反。其次,在转折点前,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人工自然的运动方式并未以相对简单的运动形式为基础。而在转折点后,人工自然由简单的运动形式向复杂运动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以先前的成果,也就是把以相对简单的运动形式为依据的人工自然作为自身的基

14、础。第三,在转折前的人工自然中,人的参与微不足道;人工自然物与自然之间只是原始的一直。转折后,人的因素从各个方面介入到人工自然的生成过程中;同时,人工自然物正在向人的方向迈进。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没有标准答案,大家自行找找。要点是天然自然越来越多的变为了人工自然。补: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的关系。人工自然的演化是以人类认识自然为基础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由原始的综合到最简单的机械,在转折之后再由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生命运动的过程,在转折前,原始的综合并无对细节的分析为基础,转折后,认识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基于对相对简单的运动的理解;同样的,人工自然的演化也是一条由复杂运动形式

15、到简单运动形式,再由简单运动形式到复杂运动形式的发展路线,在转折点前,人工自然的运动形式并未以相对简单的运动形式为基础,而转折点后,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步都是由先前的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也就是科学史相一致,都经历了原始的综合到最简单的机械,在转折之后再由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生命运动的过程,同样在转折前原始的综合并无对细节的分析为基础,而在转折后认识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基于对相对简单的运动形式的理解。在科学史中,转折是对原始综合的否定;在人工自然的发展中,转折是对栽培驯养的动植物与自然物(包括人类)原始同一的否定。在科学史上,转折后的发展是在了解了细节后对对象整体的把握,或者说是在思

16、维中重建对象。在人工自然的发展中,转折后所得到的人工自然物是在实践上重建对象。由以上分析可见,人工自然的发展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为基础。9、为什么说现代自然观是对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复归?古代自然哲学具有直观性、辩证性以及思辨性。它直观地整体地从自然本身去寻找世界的本原,把自然界理解成一个其中各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充分地注意到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然而,古代自然哲学是自发的、朴素的,只是基于感觉的直观。因此虽然肯定自然界的物质性,却只是把自然界归于某些具体的物质,不能科学的说明自然界多样性的统一性。古代人由于不具有全面的知识,只能将极其有限的事实编制成包罗万象的体系,不能验证

17、。此外,古代自然哲学还有猜测性的缺陷。近代机械自然观只注重个别的具体的分析,持静止的观点。而现代自然观分析辩证地突破了各门学科的界限,重新走向综合。这种综合不是古代那种原始的综合,而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是掌握了各个局部之后的综合,是对自然界全面的、深入的理解。科学的整体是对自然史的抽象与概括,而古代对于自然史的猜测,今天已成为了科学的理论。这已不是古代自然哲学与自然史的那种原始的一致,而是经过回溯,在掌握了各个环节之后的一致,是对自然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从古代自然哲学的原始的综合到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分析到现代自然观的全面综合,由古代自然哲学与自然史思辨的一致到近代机械自然观的相反再到现代的一

18、致,体现了现代自然观对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复归。10、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人与自然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古代的“天人合一”:从认识论的角度:古代人站在自然之中,观察这个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古人的心灵沉浸在自然之中。从实践论的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能动性和受动性。(人能动的改造自然,人受到自然的制约)从本体论的角度:“天人合一”的“一”是原始的、抽象的、自在的自然。2)近代的“天人分离”:从认识论的角度:近代人站在自然之外观察不包含人本身的自然。人与自然相分离。从实践论的角度:人类体现出膨胀的能动性,给自然越来越深地打上人类的印记;而忽略受动性的影响。从本体论的角度:自然机械化,人机械化。

19、“天人”合于机械。(人以机械理解自然,人本身也机械化)3)现代复归于“天人合一”:从认识论的角度:现代人在自然之中观察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并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已不断由“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的人化。从实践论的角度:在受动性基础上发挥能动性,以能动性改善受动性,人与自然达到越来越高水平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的角度:“天人”合于“人”。原始自在的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1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基本途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通过人类的干预,或利用自然界本身的力量,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必要性:自本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带

20、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现代人类对于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这种平衡的改变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后果,引发了所谓的“全球性问题”,包括: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的问题、工业化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这些全球性问题说明,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环境系统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其必要性。可能性:全球性问题的产生意味着人类在发挥自己能动性的同时没有相应的推动对于自己无法摆脱的受动性的认识。真正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是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的。能动性现在人类已经认识到调整自己

21、的价值观念从而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迫切性。其次,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需要调整自然界本身的平衡。自然平衡是动态的,人类打破自然平衡的同时需要自觉的重建一种新的有利于人类长远发展的平衡。在这方面,人类已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并取得了相当成功的进展,如广泛的植树造林等等。同时,只要合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自然是不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的。人类历史证明,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受动性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但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动性,认识到这种受动性的存在,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从而弥补过去的失误和协调进一步的实践活动。因此,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可能的。基本途径:要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首先要

22、在认识方面重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应该由人来调节。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的“伙伴关系”的观念,乃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这种观念上的进步,即使人类在实践上继续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会使其朝着协调人和自然的目标上去努力。观念上的更新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其次是要实践方面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人与自然的矛盾直接地是由人类的物质生产生活所引起

23、的,因此通过发展科学来完善人的认识能力,通过发展技术来完善人的实践能力,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在使社会不断进步的道路上,才能真正找到实际解决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钥匙。12、科学认识及其特点。定义:从认识论角度看,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和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能动的反映客体的过程;从科学研究过程看,科学认识是从研究科学问题入手,经过观察试验搜集经验材料,科学抽象和理性分析整理感性材料,提出假设并进而上升为科学理论,以达到探求自然规律的目的。特点:(1)实证性:提

24、供具体确定的认识,结论比较明确,可以用实验加以验证;(2)深刻性:在对事物表象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出其背后的本质,阐明内在机理;(3)创造性: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建新概念、新理论并指导实践。13、科学研究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二者有何差异?“科学研究是始于问题”的观点在于认为只有提出问题,才可以说是真正进入了研究,它把科学研究看成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从具体的科研过程而言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科学研究是始于观察”这一观点把科学研究看成是自发的、消极的活动,认为问题最终来自观察实验,认识源于感性经验,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路线。科研始于问题和认识源于实践这两个命

25、题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由认识源于实践简单地断言科研始于观察,也不能有科研始于问题错误地推出科学始于问题。14、科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科学问题是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而提出的,它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知识的进展,甚至构成科学中的发现,因此真正的科学问题在科学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科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怎样提出问题。本质:(1)科学问题是与科学背景知识发生直接的联系,并具有科学探索意义的问题; (2)科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问题。地位: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开始,是科学研究前进的动力。科学研究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6、,提出并选定科学问题又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只有提出问题,才可以说是真正进入了研究。15、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首先,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人在观察过程中必然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挑选、加工和翻译。这种挑选和加工的过程与人的知识背景、理论经验、乃至生活经验、心理定势密切相关。背景不同,对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陈述。其次,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的,而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当使用语言时,理论的框架也就出现了,进行观察的人正是带着这类理论框架去进行观察的。 最后,理论在观察中具有“定向”作用和“加工改造作用”,即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收外界信息和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

27、的究竟是什么。16、科学实验的三要素及其各自的认识论意义。17、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方法的差异是什么,后者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有何作用?(1)形象思维: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意象是对同类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的反映,它是从印象,表象这些感性阶段的形象中,经过形象分析和形象综合而建立的,舍弃了对象的无关个性特征,集中反映了对象的共性。联想,指由一类事物到另一类事物的思维活动,包括感性认识范畴的知觉触发的印象联想,以及数据理性认识范畴的意象和概念联想。想象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而创造出新意象的思维过程。联想将头脑中的意

28、象联系在一起,并不创造新的意象,而想象则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象。(2)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过程在量变的基础上实现质变,表现为逻辑上的跳跃突变,打破常规思路,突破思维定势和逻辑规则的束缚。作用: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是创造主体长期从事科研实践的经验和知识储备集中利用的结果,实日积月累的思考问题的线索凝聚于一点时的集中突破,是在科学研究中产生新思维、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一。补: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形象与直觉思维方法的特点科学抽象是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其共同的

29、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科学抽象的成果主要有科学概念、科学符号和思想模型三种形式:(1)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理性思维建构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就是通过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科学认识的新结果最终要凝结在科学概念中。其内涵是概念中所思考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特征的总和,外延是概念所涉及的类的总和。科学概念具有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可变动性的特点。(2)科学符号是人类符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科学实践与科学抽象的产物,又是推动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与手段,具有物质性、可感知性、单义性、

30、无歧义性和明确性等特性。(3)思维模型是人们为了从事科学研究而确立的对原型高度抽象化了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是科学抽象的产物,是科学理论与显示原型之间的必要的中介,把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过程以最纯粹的形式甚至于以某种极限的状态呈现出来。18、数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以专业为例,说明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的运用。数学方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的质的特点,分别的或综合的运用用各个数学分支所提供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技巧,对研究对象进行数量、结构方面的描述、计算和推导,然后对问题作出分析、判断,从而揭示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功能:(1)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2)为科学技术研

31、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工具;(3)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可靠的逻辑推理和证明的工具。数学模型就是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对某个特定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过程,概括地或近似的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包括过程中因素间数量依赖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1)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已有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找出需要而且能够表示的基本量,确定这些基本量的关系;(2)要善于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找出主要量之间的关系:(3)还要善于依据所研究问题的具体要求加以简化,以形成数学问题。(不太需要)大家在这里说一下我们专业对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的运用。19、科学假说的检验原则及其与科学理论形成的

32、关系。(此答案仅供参考)科学假说的可检验原则是指科学假说应当是原则上可检验的,一是指假说所揭示的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具有直接观测性,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直接检验和证明;二十从科学姬朔中逻辑的演绎出具有可直接观测的个别事实和推论,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进行检验和证明。三是指现代技术还打不到,但将来可实现的检验。1科学家说的逻辑检验:在实践检验之前往往需要对假说进行逻辑分析。分析概念是否有精确性和简单性;分析逻辑结构是否前后一致。2科学姬朔的实践检验:(1)直接验证法:就是通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直接验证假说的实质和内容,以证实或否定假说(2)间接检验法:有些科学假说,由于科学技术水平限制,往往不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直接检验,就要用间接检验法。第一,从假说成立所必然具有的本质现象和本质特征上去简洁证实假说实质内容。第二,从假说成立且必要条件去简洁验证假说实质内容。第三,从验证假说所逻辑的做出的推论和语言上去简洁验证假说的实质内容。3局部验证法:当一种假说涉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