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28.09KB ,
资源ID:91142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1142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国家分类标准.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国家分类标准.docx

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国家分类标准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适用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工作。 名词、术语 .伤亡事故: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以下简称 伤害)、急性中毒(以下简称中毒)。 .损失工作日:指被伤害者失能的工作时间。 .暂时性失能伤害:指伤害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 .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指伤害及中毒者肢体或某些器官部分功能不可逆 的丧失的伤害。 .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指除死亡外一次事故中,受伤者造成完全残废的伤 害。 事故类别 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 机械伤害 起重伤害 触电 淹溺 灼烫 火灾 高处坠落 坍塌 冒顶片帮 透水 放炮 火药爆炸 瓦斯爆炸 锅

2、炉爆炸 容器爆炸 其它爆炸 中毒和窒息 其它伤害 伤害分析 .受伤部位 指身体受伤的部位(细分类详见附录.)。 .受伤性质 指人体受伤的类型。 确定原则: .应以受伤当时的身体情况为主,结合愈后可能产生的后遗障碍全面分析确 定; .多处受伤,按最严重的伤害分类,当无法确定时,应鉴定为“多伤害”( 细分类详见附录.)。 .起因物 导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称为起因物(细分类详见附录.)。 .致害物 指直接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体或物质(细分类详见附录.)。 .伤害方式 指致害物与人体发生接触的方式(细分类详见附录.)。 .不安全状态 指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细分类详见附录.)。 .不安全行为 指

3、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细分类详见附录.)。 伤害程度分类 .轻伤 指损失工作日低于日的失能伤害。 .重伤 指相当于表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日的失能伤害。 .死亡 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轻伤事故 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重伤事故 指有重伤无死亡的事故。 .死亡事故 .重大伤亡事故 指一次事故死亡人的事故。 .特大伤亡事故 指一次事故死亡人以上的事故(含人)。 伤亡事故的计算方法 适用于企业以及各省、市、县上报企业工伤事故时使用的计算方法有: .千人死亡率:表示某时期,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伤亡事故造成死亡的 人数。 计算公式: 死亡人数 千人死亡率3() 平均职工人数 .千人重伤率: 表示某时期内,平

4、均每千名职工因工伤事故造成的重伤人数。 计算公式: 重伤人数 千人重伤率3() 平均职工人数 适用于行业、企业内部事故统计分析使用的计算方法有: .伤害频率: 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的事故造成伤害的人数。伤害人数指轻伤、重伤、 死亡人数之和。 计算公式: 伤害人数 百万工时伤害率:6() 实际总工时 .伤害严重率: 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的损失工作日数。 计算公式: 总损失工作日 伤害严重率:6() 实际总工时 .伤害平均严重率: 表示每人次受伤害的平均损失工作日 计算公式: 总损失工作日 () 伤害人数 适用于以吨、立方米产量为计算单位的行业、企业使用的计算方法有: .按产品产

5、量计算的死亡率: 计算公式: 死亡人数 百万吨死亡率6() 实际产量(吨) 死亡人数 万米木材死亡率4() 木材产量(立方米) 附录 (补充件) .受伤部位.受伤性质 分类号分类号 1.01颅脑2.01电伤 1.01.1脑2.02挫伤、轧伤、压伤 1.01.2颅骨2.03倒塌压埋伤 1.01.3头皮2.04辐射损伤 1.02面颌部2.05割伤、擦伤、刺伤 1.03眼部2.06骨折 1.04鼻2.07化学性灼伤 1.05耳2.08撕胶伤 1.06口2.09扭伤 1.07颈部2.10断伤 1.08胸部2.11冻伤 1.09腹部2.12烧伤 1.10腰部2.13烫伤 1.11脊柱2.14中暑 1.1

6、2上肢2.15冲击 1.12.1肩胛部2.16生物致伤 1.12.2上臂2.17多伤害 1.12.3肘部2.18中毒 1.12.4前臂.起因物 1.13腕及手分类号 1.13.1腕3.01锅炉 1.13.2掌3.02压力容器 1.13.3指3.03电气设备 1.14下肢3.04起重机械 1.14.1髋部3.05泵、发动机 1.14.2股骨3.06企业车辆 1.14.3膝部3.07船舶 1.14.4小腿3.08动力传送机构 1.15踝及脚3.09放射性物质及设备 1.15.1踝部3.10非动力手工具 1.15.2跟部3.11电动手工具 1.15.3部(距骨、舟骨、骨)3.12其它机械 1.15.

7、4趾3.13建筑物及构筑物 .致害物3.14化学品 分类号3.15煤 4.01煤、石油产品3.16石油制品 4.01.1煤3.17水 4.01.2焦炭3.18可燃性气体 4.01.3沥青3.19金属矿物 4.01.4其它3.20非金属矿物 4.02木材3.21粉尘 4.02.1树3.22梯 4.02.2原木3.23木材 4.02.3锯材3.24工作面(人站立面) 4.02.4其它3.25环境 4.03水3.26动物 4.04放射性物质3.27其它 4.05电气设备.伤害方式 4.05.1母线分类号 4.05.2配电箱5.01碰撞 4.05.3电气保护装置5.01.1人撞固定物体 4.05.4电

8、阻箱5.01.2运动物体撞人 4.05.5蓄电池5.01.3互撞 4.05.6照明设备5.02撞击 4.05.7其它5.02.1落下物 4.06梯5.02.2飞来物 4.07空气5.03坠落 4.08工作面(人站立面)5.03.1由高处坠落平地 4.09矿石5.03.2由平地坠入井、坑洞 4.10粘土、砂、石5.04跌倒 4.11锅炉、压力容器5.05坍塌 4.11.1锅炉5.06淹溺 4.11.2压力容器5.07灼烫 4.11.3压力管道5.08火灾 4.11.4安全阀5.09辐射 4.11.5其它5.10爆炸 4.12大气压力5.11中毒 4.12.1高压(指潜水作来)5.11.1吸入有毒

9、气体 4.12.2低压(指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5.11.2皮肤吸收有毒物质 4.13化学品5.11.3经口 4.13.1酸5.12触电 4.13.2碱5.13接触 4.13.3氢5.13.1高低温环境 4.13.4氨5.13.2高低温物体 4.13.5液氧5.14掩埋 4.13.6氯气5.15倾覆 4.13.7酒精.不安全状态 4.13.8乙炔分类号 4.13.9火药6.0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4.13.10炸药6.01.1无防护 4.13.11芳香烃化合物6.01.1.1无防护罩 4.13.12砷化物6.01.1.2无安全保险装置 4.13.13硫化物6.01.1.3无报警装

10、置 4.13.14二氧化碳6.01.1.4无安全标志 4.13.15一氧化碳6.01.1.5无护栏、或护栏损坏 4.13.16含氰物6.01.1.6(电气)未接地 4.13.17卤化物6.01.1.7绝缘不良 4.13.18金属化合物6.01.1.8局扇无消音系统、噪声大 4.13.19其它6.01.1.9危房内作业 4.14机械6.01.1.10未安装防止跑车的挡车器或档车栏 4.14.1搅拌机6.01.1.11其它 4.14.2送料装置6.01.2防护不当 4.14.3农业机械6.01.2.1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 4.14.4林业机械6.01.2.2防护装置调整不当 4.14.5铁路工程机械

11、6.01.2.3坑道掘进、隧道开凿支撑不当 4.14.6铸造机械6.01.2.4防爆装置不当 4.14.7锻造机械6.01.2.5采仗、集材作业安全距离不够 4.14.8焊接机械6.01.2.6放炮作业隐蔽所有缺陷 4.14.9粉碎机械6.01.2.7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 4.14.10金属切削机床6.01.2.8其它 4.14.11公路建筑机械6.0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4.14.12矿山机械6.02.1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 4.14.13冲压机6.02.1.1通道门遮档视线 4.14.14印刷机械6.02.1.2制动装置有缺欠 4.14.15压辊机6.02.1.3安全间距不

12、够 4.14.16筛选、分离机6.02.1.4拦车网有缺欠 4.14.17纺织机械6.02.1.5工件有锋利毛刺、毛边 4.14.18木工刨床6.02.1.6设施上有锋利倒梭 4.14.19木工锯机6.02.1.7其它 4.14.20其它木工机械6.02.2强度不够 4.14.21皮带传送机6.02.2.1机械强度不够 4.14.22其它6.02.2.2绝缘强度不够 4.15金属件6.02.2.3起吊重物的绳索不合安全要求 4.15.1钢丝绳6.02.2.4其它 4.15.2铸件6.02.3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 4.15.3铁屑6.02.3.1设备带“病”运转 4.15.4齿轮6.02.3.

13、2超负荷运转 4.15.5飞轮6.02.3.3其它 4.15.6螺栓6.02.4维修、调整不良 4.15.7销6.02.4.1设备失修 4.15.8丝杠、光杠6.02.4.2地面不平 4.15.9绞轮6.02.4.3保养不当、设备失灵 4.15.10轴6.02.4.4其它 4.15.11其它6.0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 4.16起重机械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 4.16.1塔式起重机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 4.16.2龙门式起重机有缺陷 4.16.3梁式起重机6.03.1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 4.16.4门座式起重机6.03.2所用的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

14、 4.16.5浮游式起重机6.0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4.16.6甲板工起重机6.04.1照明光线不良 4.16.7桥式起重机6.04.1.1照度不足 4.16.8缆索式起重机6.04.1.2作业场地烟雾尘弥漫视物不清 4.16.9履带式起重机6.04.1.3光线过强 4.16.10叉车6.04.2通风不良 4.16.11电动葫芦6.04.2.1无通风 4.16.12绞车6.04.2.2通风系统效率低 4.16.13卷扬机6.04.2.3风流短路 4.16.14桅杆式起重机6.04.2.4停电停风时放炮作业 4.16.15壁上起重机6.04.2.5瓦斯排放未达到安全浓度放炮作业 4.16

15、.16铁路起重机6.04.2.6瓦斯超限 4.16.17千斤顶6.04.2.7其它 4.16.18其它6.04.3作业场所狭窄 4.17噪声6.04.4作业场地杂乱 4.18蒸气6.04.4.1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 4.19手工具(非动力)6.04.4.2采伐时,未开“安全道” 4.20电动手工具6.04.4.3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 4.21动物6.04.4.4其它 4.22企业车辆6.04.5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 4.23船舶6.04.6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 .不安全行为6.04.7地面滑 分类号6.04.7.1地面有油或其它液体 7.0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6.04

16、.7.2冰雪覆盖 警告6.04.7.3地面有其它易滑物 7.01.1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6.04.8贮存方法不安全 动机器6.04.9环境温度、湿度不当 7.01.2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 7.01.3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 7.01.4忘记关闭设备 7.01.5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 7.01.6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搬手、把柄等的操作) 7.01.7奔跑作业 7.01.8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 7.01.9机械超速运转 7.01.10违章驾驶机动车 7.01.11洒后作业 7.01.12客货混载 7.01.13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 7.01.14工件紧固不牢 7.0

17、1.15用压缩空气吹铁屑 7.01.16其它 7.0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7.02.1拆除了安全装置 7.02.2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 7.02.3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7.02.4其它 7.03使用不安全设备 7.03.1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 7.03.2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 7.03.3其它 7.04手代替工具操作 7.04.1用手代替手动工具 7.04.2用手清除切屑 7.04.3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 7.05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顾放不当 7.0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06.1冒险进入涵沿 7.06.2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 7.0

18、6.3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 7.06.4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 7.06.5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 7.06.6冒进信号 7.06.7调车场超速上下车 7.06.8易燃易爆场合明火 7.06.9私自搭乘矿车 7.06.10在绞车道行走 7.06.11未及时望 7.07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增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7.0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7.0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扫、清扫等工作 7.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7.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7.11.1未戴护目镜或面罩 7.11.2未戴防护手套 7.11.3未穿安

19、全鞋 7.11.4未戴安全帽 7.11.5未佩戴呼吸护具 7.11.6未佩戴安全带 7.11.7未戴工作帽 7.11.8其它 7.12不安全装束 7.12.1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过肥大服装 7.12.2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 7.12.3其它 7.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附录 损失工作日计算表(补充件) .死亡或永久性全失能伤害定日。 .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按表、表、表计算。 .表中未规定数值的暂时失能伤害按歇工天数计算。 .对于永久性失能伤害不管其歇工天数多少,损失工作日均按表定数值计算 。 .各伤害部位累计数值超过日者,仍按日计算。 表截肢或完全失去机能部位损失

20、工作日换算表(略) 表骨折损失工作换算表(略) 表功能损伤损失工作日换算表(略) 续表(略)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编制说明 本标准由劳动人事部提出,并于年月委托我所制定。三年来,在劳动人事部领导同志直接指导下,自初稿拟定后进行了二次全国性征求意见活动。制定中,我们得到了从事于劳动保护工作的同志热情支持,尤其四川省劳动人事厅、青岛市劳动局、武汉安全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给予我们很大帮助。劳动人事部劳保所隋鹏程教授、黑龙江省劳动保护学会卢庄教授,在我们工作处于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们热情的鼓励,并在某些章节进行了关键性的修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国劳动保护工作始于建国初期,伤亡事故统计制度已建立三十余

21、年,若从现行劳动保护管理工作中整理出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伤亡事故统计工作达到科学化、标准化,并适合于我国劳动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调研中,很少遇到有关事故分类的国内资料更使我们感到压力很大。为了深刻了解“分类”的规律和重要性,我们从剖析本省事故资料做起,查阅了全省历年伤亡事故案例。为了掌握南方省份伤亡事故的特点,我们选定了四川省,查了近连续三年的伤亡事故档案。从调研中,我们更加明确了制定标准的现实意义。在查阅案卷中,从一桩桩惨痛事故的重复出现,我们体验到了现行统计方法的弊病。结合我国事故调查分析规律,又参照了美、英、日、苏等国的资料,编制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现就

22、主要问题说明如下: 现行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以规程为依据的现行统计制度主要问题有: .调查方法不够完善、不够科学。对事故原因分析缺少科学的方法,一般主要用三条尺子去衡量千变万化的伤亡事故。即:)领导是否重视;)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工人是否违犯操作规程。 这三方面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这种只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很少同专业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复杂的事故面前越来越暴露出缺点。 .企业主管部门、劳动部门,多数人忙于事故常规处理,只有少数人负责资料统计,对于年积月累成堆的事故报告,他们除了能从中摘录些备用数字外,分析工作很难进行。因为现行制度对报告材料的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 .现行统计方法,曾在安全工作

23、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在长期使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基本概念不统一,事故分析方法陈旧,资料积累没有标准,报告形式纷杂,随之带来了统计工作不及时,不准确,不可比,不完善等问题。经逐级上报,最后只剩下死亡数字还较为可靠,很多对分析有价值的数据都被遗漏。 因此改变事故统计分析工作的落后状况,用科学技术指导劳动保护工作,建立一个完整的事故分析标准,保障规程的贯彻执行是新形势的要求。 损失工作日概念的应用与意义 损失工作日的计算过去有过应用,但是没有明确这个概念的意义和作用,计算的着眼点也只是放在缺勤天数上,记录病休的实际天数或歇工天数(实际上,对长期病休的伤亡职工并不在统计之列)。 无论是实际天数、歇

24、工天数,还是损失工作日的统计,其目的都是试图估价事故在劳动力方面造成的损失。我们认为劳动力的损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治疗、休养期间损失工作日数;二是虽然治愈因身体致残劳动能力丧失,再不能完成原有工作量,劳动力的损失表现在愈后到退休的漫长时期。由此可见,实际休息日或歇工日数仅统计了前一部分,对于重要的劳动能力丧失部分,却忽略了。 本标准提供了与丧失劳动能力相一致的“损失工作日”的概念,使伤害程度数值化,永久失能伤害的损失工作日数值的建立是以伤害程度为基础的,所以损失工作日数值也可作为伤害程度划分的依据。伤害程度用损失工作日数表示,就给安全工作评价带来了方便。事实上,安全工作的成效,是紧紧与企

25、业经济效益连在一起的,严重事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损失工作日”概念的确立,将全面评价事故以及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计算带来可能与方便。即为“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的制定创造前提条件。 “损失工作日”概念的应用,关键的部分是如何把重伤之间的差别区分开来,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尚未成熟,但是可以根据各省劳动部门关于重伤的规定和民政部门“残废等级的检评”以及公安部门法医对损伤程度分类,以及国外有关残废赔款值,也以大致定出较粗的界限。只要伤害程度分得明确,损失工作日的统计就简单多了,表外的暂时性失能伤害仍按歇工天数计算,永久性伤害则按规定的损失工作日数计算,这样能有效地避免主观因素影

26、响。 “损失工作日”数值的确定应与国家的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例如死亡损失工作日数的确定公式是: (退亡) :损失工作日数 :年工作日数(取) 退:平均退休年龄(取) 亡:死亡于伤亡事故人平均年龄 值日本取日,美国日,我国资料不完整,只能临时统计,因时间所限,仅暂按三单位的情况,定为日。 身体各部位伤害“损失工作日”的数值,也可按此方法统计,也可按日百分比折算。由于劳动部门过去没有伤害程度的积累材料,目前只能按各种伤害的临床经验数据确定。某种伤害的损失工作日数一经确定,就为标准值,与伤害者的实际休息日无关。 根据煤炭部、四川省、黑龙江省统计(略) 有关轻伤、重伤划分的说明 轻伤、重伤的划分

27、,必须符合处理伤亡事故的需要,因而存在着某些特殊性,给划分带来了具体困难。 .为了保证事故报告不跨月,保证伤亡数字的真实性,多数伤害要求在事故现场、抢救过程,医疗初诊给予确定,少数伤害可根据病情可能导致的结果来确定。因此,允许医疗终了鉴定与实际报告有差别。 .轻伤、重伤的界限是什么?因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差异很大,很难找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客观界限作为分类标准。该问题即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又是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因此,轻、重伤的划分要依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需要医学界经验丰富的同志的密切配合。 由于人们对事故致因研究的重视,越来越认识到轻伤的事故分析中的重要性。因为事故发生包含着偶然性,事故发生可能造成轻伤也可能造成重伤或死亡。从预防伤亡事故的意义来说,轻伤事故在伤亡事故中所占比例很大,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轻伤的标准如何选择也是重要的课题。轻伤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