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35.41KB ,
资源ID:910419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1041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小结.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小结.docx

1、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小结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第一节:基本概念环境问题是指自然变化或是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环境问题基本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以人类社会为外部世界的全体。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指: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者是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外围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界,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以及野生动植物等,又包括经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街道、水库、园林等。世界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

2、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类社会的效应。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环境对人的反作用。环境影响的分类:根据影响的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根据影响效果分类: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根据影响程度分为:可恢复影响和不可恢复影响、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暂时影响和连续影响、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规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或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根本目的在于鼓励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使人类的活动更具环境相容性。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的分层

3、体系四层体系:政策、计划、规划和项目。(P6:图1-1)三层体系:政策、规划及计划、项目战略环境评价(SEA)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PEIA)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1.保证开发活动选址与布局的合理性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4.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进程5.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是法律关于在进行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和开发活动时,应当事先对该活动可能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制定防

4、止或减少环境损坏的措施,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报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后再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各项规定的总称。1969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70年1月1日实施。197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加拿大环境部在加拿大联合召开了第一次环境影响评价会议。第二节: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1.准备阶段(20世纪70年代)2.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3.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4.提高阶段(21世纪)第三节: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组成我国环境管理的三大基本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八大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5、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法律法规体系:宪法中的有关规定、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的规定、单单向法中的规定、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环境保护标准、缔结和签署的国际公约和签订的国际条约。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法律的效力高于法规、后法的效力优于前法、地方法规不得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国际法与国内法不一致时执行国际法。环评标准体系分为两级、六大类。两级:国家、地方两级。六大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第四节:我国环评制度的特点1.具有法律

6、强制性和明确的法律责任2.评价对象和范围拓宽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程序4.分类管理、分级审批5.实行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制度6.明确规定鼓励公众参与7.环评内容丰富,为其他环境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8.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技术审查制度9.相对成熟,仍待完善第三章:环评程序与方法(结合思考题)环评通用程序:筛选、确定范围、影响分析、环境影响减缓与管理措施、编制报告、环评质量评审、决策、实施和后续管理、公众参与我国环评管理程序:环境影响申报,开始项目论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开始设计编制竣工验收报告(监测报告、调查报告)通过竣工验收,正式投

7、产从上知思考题一:比较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用程序有何差异?环评中的参与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工程评估(咨询)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建设方或规划拟议方、行业主管部门、专家、公众。环评方法分为识别、预测和评估三类。环境影响识别是定性地判断开发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要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要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识别内容包括影响因子、影响类型、影响程度等,常用方法是核查表法,当影响类型复杂时,也采用矩阵图法、网络图法等。环境影响预测是对识别出的主要环境影响开

8、展定量预测,已明确给出各主要影响因子的范围和大小,常用数学模型预测或实验模拟预测,在这两种方法都无法实现时,尤其是对社会、文化等难以定量的影响开展预测时,也可采用社会调查方法,包括公众意愿调查和专家调查。环境影响综合评估是将开发活动可能导致的各主要环境影响综合起来,即对定量预测的各影响因子进行综合,从总体上评估环境影响的大小,可采用指数法、矩阵、网络图、图形叠置等方法环评常用方法1.核查表法(包括简单型、描述型、分级型、分级加权型等)最常用的环境影响识别方法,又称列表清单法或一览表法,根据表单的具体形式,常用的有简单型和描述型核查法2.矩阵法矩阵法由清单法发展而来,一般是在清单法对环境因素和环

9、境影响因子进行识别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将开发活动也分解成完整的基本行为清单,并把开发行为和受影响的环境要素分别作为行和列从而组成一个矩阵,在开发行为和环境影响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因果关系。特点:简明扼要,将行为与影响联系起来评估,以直观的形式表达了拟议活动或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矩阵法不仅具有影响识别功能,可以定量或半定量的说明拟议的工程行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关联矩阵法和迭代矩阵法。3.网络图法网络图是一种能够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型多目标决策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以用网络图来表示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各种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将多级影响逐步展开,呈树枝状,因此又称为影响树。实际是迭代

10、矩阵的延伸,但比迭代矩阵直观明了。网络图法不但可以识别,还可以通过定量半定量的方法对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4.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能够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型多目标决策方法。步骤:1、建立层次架构模型;2、构造判断矩阵;3、层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4、得到评价结果。5.指数法通过计算指数来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既可用于环境现状评价,也可用于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数大致可分为两类:等标型指数和函数型指数。等标型指数就是根据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将评价对象作无量纲化处理,即以实测值或预测值C与标准值Cs的比值作为指数:P=C/Cs。6.数学模型法广泛应用于环境影响预测中,

11、通过对评价对象变化规律的研究并用数学语言加以描绘,建立起数学模型以定量的预测根据人们对评价对象变化规律的认识深浅,数学模型又可以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灰箱模型应用最广泛。7.物理模拟法物理模拟法是通过直接对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现场或实验室测试,来预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常又分为野外模拟和室内模拟两类。8.主观预测法对某些社会环境要素的影响很难通过理性的数学逻辑推理或物理实验模拟来衡量,而需要借助于社会学调查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通常相对于客观预测法而被称为主观预测法。专家意见调查是最常见的主观预测法。一类特殊的专家咨询法特尔斐法,此法通过围绕某一主题让专家们以匿名方式发表其意

12、见,并对每一轮意见进行汇总、整理、统计,作为反馈材料再发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做进一步的分析判断、提出新的论证。经过多次反复,论证不断深入,意见日趋一致,可靠性越来越大。针对公众意愿调查的“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常常被用于评估生态系统和环境物品的价值,也是主观预测的一种。利用效用最大化的原理,以得到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为目的,采用问卷调查直接询问人们在模拟市场中的对某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的支付意愿或放弃某项服务功能而愿意忍受的接受意愿,以此揭示被调查者对环境物品和服务的偏好,从而最终得到公共物品非利用经济价值。灵活性、广泛的适用性。9.图形叠置法缺陷:首先是当评价因子过多时,透明图数量激增,使得

13、图形颜色过杂过乱,难以分辨;其次是简单的叠置不能体现不同因子重要性的区别。10.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描述、检索、分析、模拟、显示和应用的计算机系统。在环评中的主要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强大的数据库系统;环境质量检测和现状评价;集成预测模型;选线、选址评价;构建风险应急反应系统;建设跟踪、管理系统;图形输出系统。思考题3:环境影响识别常用方法有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图法等,是比较各自特点,分别适用于识别哪些影响?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以专家经验为主的主观预测法(对比法与类比法;专家咨询法如特尔斐技术);以数学模式为主的客观预

14、测法【统计预测方法(黑箱模型);数值模拟预测方法(白箱模型);数学分析预测方法(灰箱模型)】;以实验手段为主的实验模拟方法。(原则:相似性原则。野外模拟:失踪物浓度测量法、光学轮廓法;室内模拟:微环境模拟、风洞试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动态系统模拟法第四章:环境背景调查、污染源调查第一节:环境背景调查环境背景:指没有或较少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环境状态。意义:对环境背景调查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的环境质量的本来面目;有助于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预测将会发生的环境影响;有助于寻求改善环境、防止污染的科学方法和最佳途径。环境背景调查的内容:气象和水文

15、调查;地质地貌调查;土壤及生物背景调查;社会经济结构调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不是评估其在方案提出时对环境背景情况的改变(B减A),而是评估方案实施后对未来环境背景的改变(B减C)。图4-1 环境影响与背景情况的关系环境背景值:在不受人类污染的条件下,环境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水体、大气、土壤、农作物、水生物等,在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原有的稳定的基本化学组分含量。它不受外界人为因素影响,反应了原有的自然面貌。背景样本的采集方法:网格法、环境单元法、无污染区法。单元法是根据环境的某些特征划分环境单元,然后按单元布设或选取有代表性的、合理数量的采样点。网格法就是用经纬度将区域

16、划分为网格,其边长根据研究精度确定,每个网格内的样点数根据统计要求随机选取。背景值确定方法:在未污染区,先采用散点图法、平均值加标准差法等方法来剔除异常点,然后用平均法、趋势分析法来确定背景值。在污染区,充分利用以往资料,可结合比拟法对其进行研究,即选择与污染区形成条件相似的污染区进行对照比较,把未污染区各特征量的背景值作为污染区的环境背景值。还可以采用剖面图法,变差曲线法,历史曲线法,趋势分析法等等。第二节: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污染源是指对环境能够产生污染影响的污染物来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或释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重点污染源是指污染物排放种类多(特别是含危险污染物)

17、、排放量大、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的污染源。污染源调查内容:工业污染源调查、农业、生活、交通、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源调查的原则:明确目的性、把握系统性、重视联系性、保持同一性。三个阶段:准备、调查、总结方法:普查、详查、建档污染源评价:对污染源潜在的污染能力的鉴别和比较,通过评价找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评价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通过计算特征数,评价污染源和污染物影响的大小P4849)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物列为主要污染物第五章:工程分析工程分析:对工程加以分析、调查,找出其中浪费、不均匀、不合理的地方,进而进行改善的方法。工程分析内容:工程概况;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分析生产工艺及排污

18、流程(重点);源强核算;污染物源强汇总工程分析作用: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弥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产物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数据。第二节: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法是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计算(物料衡量)法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投入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总量等于产出的产品和副产物以及产生污染物的总量。1、总物料衡算:根据质量守恒原则,即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出的产品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计算通式:。流失的物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成为了各类废弃物。2、

19、单元工艺过程或单元操作的物料衡算3、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衡量4、不同行业的特殊要求5、化工物料平衡详解资料复用法: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第三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水平分析主要内容:与产量政策的相符性;原料及产品的清洁性;工艺路线、工艺技术水平先进性;设备和理性、先进性;过程控制先进性;资源和能源回收水平;管理水平先进性;产品的能耗、物耗、水耗、单位产品的产物量分析;污控技术先进性。第六章:水环境影响评价(重点)第一节:水环境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水环境是地球表面上各种水体存在的客观环境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

20、水、冰川、海洋等水体。水体的组成不仅包括水,也包括其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所以水体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是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水环境也是环境要素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质、水生物组成,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的原有功能,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源:水体自然污染源,水体人为污染源(点污染源与非点污染源)点污染源:城市、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通过管道和沟渠收集排入水体的废水非点污染源(面源):分散或均匀的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水体污染物:凡是能够造成水体的

21、水质、水生生物、底质质量恶化的各种物质或能量。水体主要污染物可分为:耗氧有机污染物、营养物、有机毒物、重金属、非金属无机毒物、病原体污染物、酸碱污染物、热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包含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1、机械迁移包括污染物随水流平移运动产生的推流平移(竖向混合均匀)和污染物在水流中通过分子扩散、湍流扩散(横向)和弥散扩散(纵向)产生的分散稀释。2、物理-化学迁移通过悬浮

22、-沉降,溶解-沉淀,氧化-还原,水解,配位和螯合,吸附-解吸等作用实现污染物的迁移。3、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实现迁移。(课件)污染物在河水中的迁移:随河水的推流;与河水混合;与泥沙悬浮颗粒的吸收和解吸、沉淀与再悬浮;传传热与蒸发;底泥中污染物以泥沙为载体的输送。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1、物理转化污染物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物理过程实现转化。2、化学转化通过光化学氧化、氧化还原、配位络合、水解等化学作用实现转化。3、生物转化污染物可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等生物作用实现转化。(课件)污

23、染物在水中的转化:沉淀作用;气液交换作用;吸附作用;化学变化;生物作用。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衰减的同时,水中的溶解氧被不断地消耗掉,而空气中的氧又不断地溶入水中。1、水体耗氧过程:碳化需氧量衰减耗氧;含氮化合物硝化耗氧;水生植物呼吸耗氧;水体底泥耗氧。(课件:有机物氧化分解耗氧;底泥耗氧;水生植物呼吸)2、水体复氧过程:大气复氧,光合作用第二节:水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了解工程设计、现场勘探、了解环境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确定评价级别和评价范围、编制环评工作大纲,还要做环境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2、详细开展水环境现状调查和监

24、测,做仔细的工程分析,在此基础上评价水环境现状。3、根据水环境源排放特征,选择或建立和验证水质模型,预测拟议行动对水体的污染影响,并对影响的意义和重大性作出评价,并研究相应的污染防范对策。4、提出污染防治和水体保护对策,总结工作成果,完成报告书,为项目检测和事后评价做准备。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由四项指标确定,分别是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及受纳水域对水质的要求。1、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分五个档次:20000m3/d;1000020000 m3/d;500010000 m3/d;10005000 m3/d;2001000 m3/d2、污染水质的复杂程度 根

25、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输移、转化、衰减特点以及他们的预测模型,将污染物分为四类: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和碱、热污染。污染水质的复杂程度(自净能力)按照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中等(污染物类型=2)和简单(污染物类型=1)三类。3、地表水域规模河流和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大河:=150 m3/s;中河:15150 m3/s;小河:15 m3/s。4、地表水水质要求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功能分五类。评价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污染物排放标准(

26、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1、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地表水按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的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1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2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子稚幼鱼的索饵场等;3类水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4类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5类水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2、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污染物(13项)主要是重金属和放射性污染,一律

27、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达到标准要求;第二类污染物(56项)则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达到标准要求。排放标准限值实行三级,排入GB3838类水域的执行一级标准,排入、类水域的执行二级标准,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执行三级标准。、类水不准排污。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调查范围与断面、采样点布设评价范围:应包括影响较显著的地面水域;应尽量按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下游有敏感区时(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应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现状调查内容:掌握评价范围内水体污染源、水文、水质和水体功能利用等方面的环境背景情况,为地面水环境现状和预测评价提供

28、基础资料;以资料收集为主,现场调查为辅。断面布设:控制端面:调查范围两端、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及重点保护对象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出(如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等。衰减断面:水质预测的需要对照断面:在建设项目拟建排污口上游500m处。环境现状调查与频次(见课本)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课件)水质现状评价方法:感官性评价、生物学评价(一般描述对比法、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数学模式评价(等标型:单因子评价指数、多因子评价指数、内梅罗水质指数;分级型:Brown指数、Ross指数)。(课本)几类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

29、:指数评价法、统计性评价法、生物学评价法。第三节:水质模型简介及水质模拟进展基本模型:P104页时间变化项+对流项=扩散项+源(汇)1、河流水质预测模型均匀混合水质模型(零维);一维水质模型;S-P模型;S-P模型修正型;二维稳态混合模型2、河口水质预测模型河口:入海河流受到潮汐作用的一段河流,又称感潮河段。一维潮周平均模型、一维稳态BOD-DO耦合模型。3、湖泊水库水质预测模型(老师强调,具体公式见课本)湖库特点:水力停留时间长;流动性较弱,扩散作用明显;适合水生生物生长,N、P等元素。模型特点:完全混合模型(沃兰伟德模型、溶解氧模型) 非完全混合模型 营养化程度的评价常用湖、库模型:沃兰伟

30、德模型、溶解氧模型、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研究难降解的污染物质在湖水中稀释扩散规律而建立的)第七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的基本概念大气污染: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大气的自净过程(稀释、沉降);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大气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大类。根据空气污染物形成的方式,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主要的一次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有光化学烟雾、酸性沉积物、臭氧等。大气扩散:排放到大气中的空气污染物,在大气湍流的作用下迅速

31、的分散开来。大气污染的特点:量微、量变、质变。影响大气扩散过程的主要因素:大气湍流、大气稳定度和污染、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风、辐射与云、天气形势、下垫面条件)。影响大气环境的主要气象因子:风;湍流;大气温度层结,逆温;大气稳定度。风随时间变化,日出后逐渐增大,午后达最大,夜间下降;随高度变化,随高度而增加,风速廓线。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在大气中,由于受到各种大气尺度影响的结果,导致三维空间的风向、风速发生连续的随机涨落这种涨落是大气中污染物质扩散过程的一种特征。由机械或动力作用生成机械湍流,如近地面风切变,地表非均一性和粗糙度均可产生这种机械湍流活动。由各种热力因子诱生的湍流成为热力湍流,如太阳加热地表导致热对流泡向上运动地表受热不均匀或气层不稳定等都可引起热力湍流。一般情况下,大气湍流的强弱取决于热力和动力两因子。在气温垂直分布呈强递减时,热力因子起主要作用,而在中性层结情况下,动力因子往往起主要作用。大气稳定度直接影响湍流活动的强弱,支配空气污染物的散布。通常用气温的垂直分布表征大气层结的稳定度。大气温度层结指气温随高度的分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