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8.32KB ,
资源ID:90982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982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近代国际关系史问答.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近代国际关系史问答.docx

1、近代国际关系史问答近代国际关系史问答 1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揭开了国际关系史崭新的一页。 (一)革命胜利后的苏维埃政权谴责帝国主义战争的非正义性,呼吁签订合约终止战争,并且使俄国退出一战,同时促使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战情绪高涨,对于加速一战的结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剥削积极的斗争,并提供了人民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十月革命在世界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三)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各国无产者,世界各地掀起了革命运动高潮,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高涨,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1919年3月成立的共产国际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相互支持,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四)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革命的胜利是帝国主义失去了他在东方最大的后备军与广大的市场,这就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政治危机,苏俄的建立使国际社会不再是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体系,从此资本主义制度同社会主义制度并存,社会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矛盾成为战后新时代国际关系中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与日益壮大,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名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越来越成为左右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根本改变了国际关

3、系格局。 (五)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心,而且还震撼了帝国主义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统治,苏俄成立后制定的真正的民主和平的外交政策,提出的与资产阶级外交根本不同的国际关系新准则,他宣布坚持民族平等与民族自决,极大鼓舞了殖民地狱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受其影响战后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日益强大的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不断的改变着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越来越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他极大的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从而使帝国主义在国际事务中再也不能为所欲为了。2 苏维埃俄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险恶的国际环境。退

4、出战争;击退列强的武装干涉;粉碎国际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叛乱;恢复发展经济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成为新政权面临的主要任务。为此,苏俄政权进行了以下的外交努力以求巩固发展新政权: (一)退出战争:新政权颁布了和平法令法令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非正义性,呼吁立即签订合约,终止战争。法令促进了欧洲各国反战情绪的高涨,加强了世界各国劳动人民对和平政策的支持,在此基础上苏俄政府着手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签订合约。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苏俄政府同急于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德奥集团举行和平谈判,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结束了与同盟国的战争状态,成功退出战争,使新政权得到及时的巩固与发展。 (二)粉碎列强武装干涉和国

5、内叛乱 苏俄成立后协约国各国不但不接受他提出的和谈建议,而且采取敌对立场。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新政权获得了暂时喘息的机会,帝国主义害怕新政权会加强各国人民要求和平与革命的运动威胁其统治,积极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妄图将新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协约国不断地援助苏俄国内的白匪支持其叛乱,一战后协约国加强了对苏维埃国家的武装干涉,先后于1919年春季和秋季,1920年4月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武装进攻,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功的平息了武装叛乱,击退了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三)粉碎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封锁: 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后,苏维埃国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由

6、战争过渡到和平时期。列宁基于对国际形势判断基础上提出了和平共处政策,这一时期苏维埃国家面临的是发展生产,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与外交孤立。苏英贸易协定的签订成为苏俄打破封锁的第一步,1921年3月双方签订协定恢复了贸易与政治关系。协议的签订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资本主义国家希望能够重新得到俄国市场,因此在列宁的倡议下1922年1月在热那亚召开了国际经济会议。但西方国家坚持要苏俄政权偿还沙皇俄国所欠战债,企图通过谈判来达到战争所没能达到的目的,但苏俄代表团利用协约国集团同德国的矛盾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并平等的发展两国经贸关系,这个条约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第一次在事实上

7、承认苏俄政权,条约的缔结在帝国主义反苏阵营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协约国的霸权政策,成功的挫败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和经济压力。 (四)1922年12月苏联成立,苏联的成立使苏维埃共和国家进一步巩固,进一步加强了苏联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1924年英国承认苏联同其建交,法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同苏联建交。帝国主义企图在军事,经济,外交上孤立苏联的企图彻底破产,至此苏联政权不仅赢得了喘息时间,而且争得了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局面。3 试析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919年11月18日战胜国阵营27国在巴黎召开了解决战后合约问题的巴黎和会,以重新确定战后欧洲新秩序,实质上是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

8、分赃会议。 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有着不同的争霸计划与掠夺要求,因此他们在和会上矛盾重重,经过三个多月的争吵帝国主义列强终于在合约上达成协议。合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国联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 国联盟约确定了国联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会议标榜通过国联来谋求世界的永久和平。国联盟约还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将战败国的殖民地及岛屿属地交由战胜国托管。 对德和约:其主要内容是重新确定德国疆界,瓜分德国殖民地,限制德国军备,德国赔款问题等四部份 德国疆界问题: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所有权交与法国,萨尔区的行政权力移交给国联,为期15年,然后由全民表决归属问题,莱茵河左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

9、十五年,德国不得在莱茵河左岸及右岸五十公里内驻军,德国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等。 德国殖民地问题:,和约规定德国放弃其海外属地的一切权利将其交与战胜国,其殖民地由英法日三国以委任统治形式加以瓜分。和约还规定取消德国在中国的特权其在山东的权利由日本继承。 限制军备问题:和约废除了德国的义务兵役制,规定其陆军人数不超过十万人,海军不得超过一万五千人,和约对其军舰和生产重武器问题亦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赔款问题:和约规定赔款总额将由特别委员会确定,在1921年5月1日前德国应先交付200亿金马克。赔偿委员会应该在1921年5月1日前确定德国应在30年内付清的赔款总额。同时,由德国负担占领军的全部费

10、用。 对德和约签订后,战胜国又相继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同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同匈牙利签系订了特里亚农条约,同土耳其签订了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同凡尔赛条约共同构成了战后凡尔赛体系。 帝国主义战胜国建立凡尔赛体系的目是企图稳定重新瓜分世界后的国际“新秩序”,它构成了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他只是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的矛盾,反而加深了这一矛盾,因此体系的建立并不能保证和平。条约内部包含着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败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等一系列矛盾,体系内部矛盾重重使

11、其崩溃成为必然,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种子。4试析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只是解决了战后欧洲地区的秩序问题,凡尔赛体系只是肯定了战后欧洲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力量对比关系,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并未建立,为了抵制日本独家占有中国,拆散英日同盟,削弱英日的海上力量,挽回在巴黎和会上的损失,于1921年8月经美国倡导中美英日法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达成了四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亦称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四国条约:经过一个月的谈判美英法日达成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同意相互尊重他们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属地与领地的权利;条约还规定当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到任何国家的侵略缔约国之间

12、应进行协商,以便采取最有效措施;自条约生效日起英日同盟自行终止。英日同盟的解散是美国外交的一次胜利,条约的签订暂时缓和了列强在远东太平洋的矛盾。 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一战大大刺激了列强各国海军的发展,各国都制订了庞大的扩充舰队计划,激烈的军备竞赛给各国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同时各国都视别国的海军发展为本国的威胁,在这一背景下美英法日意五国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规定了五国战列舰的总吨位限额,美英两国各为五十二点五万吨,日本为三十一点五万吨,法意两国十七点五万吨,条约同时规定禁止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建立新的海军基地,美英不得在据日本5000公里以内范围内的区域设立海军基地,这对日本非常有利。

13、条约被迫承认美国同英国海军力量平起平坐,进一步限制了日本的野心。 九国公约中国问题是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核心是美日争霸问题,美国为了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极力推动门户开放政策,以求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势力。会上通过了以美国代表意见为核心内容的九国公约:声称尊重中国主权,支持中国发展一有力巩固的政府:各国在华商务机会均等:不得因中国之现状而谋求特别权力而损害友邦之权利与安全。形式上尊重中国主权完整但只是句空话,美国成遏制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条约没有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状况,只是使中国恢复到有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在中国的坚决要求下和美国出于排挤

14、日本给与中国有限支持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在会外同中国代表举行谈判。条约规定:日本归还胶州德国旧租借地,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归还中国,青岛海关归还中国,并将德国胶州旧租借地辟为商埠并对各国开放,中国重新收回山东的权利,这意味着日本外交的失败和美国外交的胜利。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补充与发展。他在承认美国在太平洋及远东占有优势的基础上,修改了凡尔赛条约中的一些条款,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从而完成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他只是暂缓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的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华盛顿体系也趋于崩溃解体。 5帝国主义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斗争(一) 一战结束以

15、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商讨对德和约问题,其中德国赔款问题是和会上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战胜国各国为了本国利益针对德国赔款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美国通过战争有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战争各国欠其大量外债,为了保证站债能够及时收回以及战后把德国变为自己的产品倾销地,美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国奉行均势战略,想使德国成为抗衡法国的力量以便从中渔利,因此也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法国一战中受损最大,并希望一雪1870年普法战争中的耻辱,从经济上摧毁德国,以夺取欧洲大陆霸权,因此主张极力削弱德国,但因英美法反对不得不妥协,最终和会上达成协议规定:德国赔款总额由协约国专门委员会加以确定,在此之前,德国应于1921年5月1日支

16、付200以马克的现金和实物,占领军费用全部由德国承担。 (二)1921年4月,伦敦会议上确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320亿马克,德国认为这样的巨额赔款超过德国支付能力,因此千方百计抵制赔款计划,1922年7月德国以通货膨胀为由请求延付并停止支付,对此法国强烈反对联合比利时出兵鲁尔,强索赔款挑起鲁尔危机,德国经济遭沉重打击,人们生活急剧恶化,工人运动不断革命危机使帝国主义国家恐慌,英美对法国施以强大压力要求其结束占领,法国陷入孤立,法国被迫同意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重新审查赔款问题。1923年11月协约国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委员会,商讨赔款计划。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任主席确定新的赔款计划道威斯计划,规定:(1

17、)向德国提供8亿马克以帮其恢复经济;(2)计划对德国赔款总额与支付年限未确定,规定计划生效第一年应支付10亿马克,以后逐年增加;(3)规定德国赔款来源(4)德国的财政收协约国代表监督。至此法国从鲁尔区撤军,法国丧失了在赔款问题上的优势,美国加强了在欧洲事务的作用。 (三)1928年德国借口经济困难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协约国被迫召开会议重新讨论德国赔款计划,在美国金融家杨格的主持下确定新的赔款计划杨格计划:(1)规定赔款总额为1139亿分59年付清,前37年每年支付20亿马克,后22年每年赔款15亿马克;(2)赔款分为“不得延期”和“可以延期”两种

18、;(3)取消对德财政监督。杨格计划进一步放宽了对德国的限制,美国进一步扩大了对欧洲事务的影响。 (四)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波及德国德国请求延付,1931年6月美总统胡佛为保护美国在德巨额投资,美国愿以各国保证延期偿付战债为条件,支持延债发布延债宣言同意其延付,期限为一年,随着危机逐渐加深德国仍无法支付。1932年6月有关国家在洛桑举行会议签订了洛桑协定规定德国最后赔款为30亿马克。不久希特勒上台,一笔勾消了赔款义务,争吵十年之久的赔款问题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希特勒的上台法西斯政权的建立而不了了之。 帝国主义国家在赔款问题上矛盾重重,为德国所利用,并最终不俩了之,德国抓住机会

19、逐渐摆脱束缚,发展经济、军事工业为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准备了物质基础。6 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原因(或背景):(1)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并且迫切需要大量军事订单,因而东方各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迅速发展壮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民主意识急剧增强,从而为民族民主运动的广泛兴起提供了新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随着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及其组织也纷纷建立,这是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组织条件;从外部原因来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其次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进一步刺激了殖民地与

20、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这是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直接原因。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是在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兴起的,因而具有新的特点。(1)十月革命建成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从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始同民族解放运动汇合了,从此民族解放运动开始有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变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后,被压迫民族纷纷觉醒,反帝斗争从自发走向自觉,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和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一支独立的积极的力量(2)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别领导的两种类型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并存和发展,无产阶级的

21、壮大和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使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并成为领导力量,开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局面。(3)呈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道路:朝鲜的“三一运动”主力是工农大众,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探索符合本名族特点解放道路,印度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广泛动员各阶级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土耳其凯末尔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等。 总之一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开始呈现联合趋势,并从自发走向自觉,开始汇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 希特勒的上台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

2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惨败并被迫向战胜国支付赔偿的德国,境况尤为困难,国内阶级矛盾急剧尖锐,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积极寻找摆脱危机以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途径。纳粹党适应这一要求,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个旗号,用“解决失业问题”、“增加工资”、“废除凡尔赛和约”、“复兴德意志民族”等宣传,蛊惑群众,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在垄断资产阶级支持下,A.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出任总理。他通过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共产党,取缔了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建立了垄断

23、资产阶级的恐怖专政。 希特勒公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而不满,声称废除凡尔赛和约,煽动民族仇恨。开宣扬德意志人是“上等”人种,理应统治斯拉夫等“下等”人种;鼓吹德国应该到国外去夺取“生存空间”,为德国的“过剩”人口寻找出路;在这种反动理论指导下,纳粹党提出了一整套侵略扩张计划:建立一个囊括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但泽等德语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大德意志”;围绕“大德意志”这个核心,在中欧和东欧建立一个德国的附庸国体系;向俄国扩张、灭亡法国,进

24、而把德国的法西斯制度“实现于全世界”。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希特勒极力寻求突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德国在1933年10月退出裁军会议,同月19日退出国际联盟。19331934年,德国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建造2.6万吨级的巡洋舰;1935年3月,宣布重建空军,并宣布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彻底撕毁凡尔赛和约关于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开的扩军备战。在德国纳粹党策动下,1934年7月25日,奥地利纳粹分子暴动,刺杀了奥地利总理,策动德奥合并未逞。纳粹党上台后,公开宣称要在波兰“报仇雪耻”,德、波关系趋于紧张。1934年1月,德国为离间波兰、法

25、国关系和麻痹并于日后摧毁波兰准备条件,同波兰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同年6月,在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德国代表团要求把苏联领土交给“缺乏生存空间”的人去支配。德、苏关系恶化。1936年三月,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随着法西斯政党在德国上台执政,在内建立起法西斯专制统治;在国际上,退出裁军会议与国际联盟,公开进行扩军,企图用无力改变欧洲现状,至此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暂时出现的欧洲和解局面。凡尔赛体系面临彻底崩溃,新的世界大战危险急剧增长,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8 九一八事变与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

26、;九 一八”事变,1932年又制造了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从而在远东地区形成了一个战争策源地。田中义一政府于1927年 6月7月召开“东方会议”,通过了在华行动纲领制定了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侵华反苏与英美争霸的战略计划。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大力扩军备战。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给严重依赖出口国,且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带来沉重的打击,国内统治危机不断,日本统治阶级急于转嫁危机,谋求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日本军部势力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实力不断壮大,加紧扩军备战。1931年6月制订了解决满蒙问题方策大纲,为夺取中国东北

27、拟定了行动计划。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的经济危机,在1931年 5月达到顶点。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按计划自己炸毁沈阳柳条湖的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炸路和袭击日本守备队。并以此为借口,一夜之间占领了奉天(沈阳)城,3个月内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1932年1月日本又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2年3月1日,扶植溥仪充当傀儡,成立“满洲国”。1933年2月侵占中国热河省,将其并入“满洲国”。面对日本侵略,英美等国采取了对日绥靖的立场

28、。1932年1月美国宣布实行“不承认主义”,打着中立的幌子,维护美国在华权益。国民党政府将日本的侵略诉诸国际联盟,英、法操纵的国联于1932年 2月派遣“李顿调查团”到日本和中国调查。10月发表的调查报告书确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但又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主张国联在东三省建立“满洲自治政府”,主权属于中国,但由以日本为主的外国共同管理。日本对英、美的态度仍不满意,坚持独霸中国,于1933年3月退出国联,随后日本又宣布不承认华盛顿体系不受其约束。这些行动表明日本已决心进一步用武力实现独占中

29、国。在英、美纵下更为嚣张,直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扩大其争霸活动,从而形成远东的战争策源地。9 第二战场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美英等主要盟国之间就对德国开辟新的战场,进行长期的交涉和争论。诺曼底登陆战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了大反攻,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但是,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上,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却经历了数年的争论。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向丘吉尔提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攻的要求,以缓解德国军队给苏联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当时美国尚未参战,英国此时全力应付德国的进攻,因此丘吉尔认为此时根本无力在西欧实施大规模登陆战。 进入

30、1942年,形势继续恶化,苏联在德军凶猛的攻势面前一败涂地;英国军队在北非被德军击败;太平洋战场上,刚刚投入战争的美国面对日本的强大攻势,节节败退。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再次提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牵制德军的要求。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认为有这个必要。 英国首相丘吉尔出于维护本国利益考虑认为应该首先集中英美的力量进攻北非,1942年7月,在英国的坚持下,英美决定首先在北非实施登陆。对此苏联明确指出北非并非第二战场,1943年英美虽多次开会研究,但登陆时间却一再推迟。1942年下半年见证了全球战争形势的迅速逆转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取得胜利,扭转了苏德战争,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局面。 斯大林格勒战役

31、牵制了德国的力量,帮助英美盟军成功在北非登陆,扭转了北非战局。另一方面,美国在中途岛海战大败日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日本从海上进攻印度的危险被消除。 1943年1月,英美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商讨西欧登陆计划,但英国坚持首先从北非进攻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之后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3年11月底,英美苏三国首脑在伊朗召开了历史性的德黑兰会议,决定在1944年5月底实施欧洲登陆计划,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美英联军在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正式开辟诺曼底登陆的最终实施,缓解了苏联的压力,而且对德国形成战略夹攻,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具有重要的政治与军事意义。10 柏林罗马东京轴

32、心的建立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实行侵略扩张计划的过程中逐步加强了勾结,形成了一个法西斯侵略集团,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的侵略欲望,从而使战争危机不断加深。 柏林轴心的形成是法西斯侵略集团建立的第一步。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过程中,德国给予支持,两国开始接近,缓和了两国在争夺中欧和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在共同干涉西班牙的过程中,两国密切配合,勾结的程度进一步加深。1936年10月,德意两国外长达成如下协议:德国承认意大利兼并埃塞俄比亚;德意两国在重要的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的方针;双方承认佛朗哥政权;两国共同合作,加紧发展空军;在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划分两国的势力范围。这一协定标志着德意法西斯联合阵线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此后人们把德意法西斯联合阵线称作柏林罗马轴心。 1936年8月,日本制订了向外发动侵略的基本国策。为了寻求德意的支持,日本决定进一步加强与德国的勾结。同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外长在柏林缔结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约定:德日双方将交换关于共产国际的情报;双方并为采取反对共产国际的措施而进行“协商”和“紧密合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