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5.22KB ,
资源ID:90933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933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言文阅读612.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言文阅读612.docx

1、文言文阅读612(一)请君入瓮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注释:瓮(wng):大坛子。鞫(j ):审讯犯人。推事:研究事情。炙(zh):烧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阅读题:一、解释加点的词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当为何法()3.取大瓮( ) 4.因起谓兴曰( )二、翻译1.兴曰:“此甚易耳

2、!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的方法。参考答案:一、1.正在,正当 2.应当 3.拿4.于是,就二、l.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2.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请君入瓮翻译: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

3、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二)邴原弃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选自明李贽初潭集卷十二)【注释】邴原:三国时人,当时著名的学者,与管宁、华歆并称辽东三杰。恻:怜悯。苟:假如,如果。徒:白白地。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

4、作。初潭集: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撰,共十二卷,系内府藏本,按内容分为五类: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阅读训练】1.解释:(1)凡得学者 (2) 童子苟有志 (3) 吾徒相教 (4) 不求资也 2.翻译:(1)孤者易伤,贫者易感。(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3.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说: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5、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上学的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学好知识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学费。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他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能熟练地背诵孝经和论语。【参考答案】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并在学习中刻苦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三)不记人过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

6、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注释】吕蒙正(994-1011):宋代政治家。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朝士:中央官员。同列:同事。量:肚量。 【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不喜记人过 (2)佯为不闻 (3)令诘其官位姓名 (4)遂止之 2.翻译(1)罢朝,同列犹不能平。(2)不问之何损?3.上文赞美了吕蒙正在怎样的品质?【译文】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

7、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了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况且)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参考答案】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2.(1)下朝以后,那同事仍然愤愤不平 (2)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

8、四)长安何如日远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导读:明帝两次的回答不一样。自然不能都对,但他却都能说出个道理来。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注释: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意谓:心里认为。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邪(y):同耶。举:抬起。一、解释加点的词1.元帝问洛下消息 2.潸然流涕 3

9、.元帝异之 4.更重问之 二、翻译1.具以东渡意告之。_2.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_三、明帝两次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你怎么看待?_ 长安何如日远晋明帝十二岁时,坐在元帝腿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明帝问:什么原因让您伤心哭泣?元帝把被外族侵略不得已而过江避难的事告诉了他。元帝于是问明帝:你心里认为长安与太阳哪个远?回答说:太阳远,没有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根据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元帝感到很奇怪。第二天,召集群臣宴会,把明帝的话告诉众人。又重新问他,竟答:太阳近。元帝变了神情,说: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抬头看见太阳,不见长安。一、1.洛阳2.流泪的样子

10、3.感到很奇怪4.再,重新二、1.把被外族侵略不得已而过江避难的事告诉了他。2.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三、明帝两次回答不一样,自然不能都对,但他却能说出个道理来。(五)陈述古辨盗【原文】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为盗者。述古绐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注释】的:确实,真正。绐(di):欺骗。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

11、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祠:供奉。同职:同事。旧社会指同在一部门作官的人。帷(wi):布幕。【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1)知建州浦城县 (2)至灵 (3) 能辨盗 (4) 乃阴使人以墨涂钟 2.翻译:(1)使人迎置后阁祠之。(2)乃阴使人以墨涂钟。3.陈述古智辩盗者,是因为他抓住了盗者_的心理。【译文】陈述古密直,曾掌管建州浦城县。有家富户丢失了一些财物,(告到官府,)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小偷。陈述古就欺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极其灵验,它能把真正的盗贼辨认出来。于是,陈述古就派人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放到后阁供奉着。接着,他把囚犯们引来站在钟的

12、前面,当面告诉他们说:没有做小偷的摸这钟就没有声音,做了小偷的一摸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态度非常严肃,祭祀完毕后用布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中派人用墨汁涂钟。很长时间之后,带着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那布幕里去摸钟。他们把手从布里伸出时,陈述古就检验他们的手,只见他们的手上都有墨迹,独有一个人的手上没有,于是真正的小偷显露出来了-他是担心摸了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摸的人。经过审讯,这个人就承认了。【参考答案】1.(1)主管(2)极其(3)小偷(4)暗中,暗地里2.(1)派人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放到后阁供奉着 (2)然后暗中派人用墨汁涂钟3.做贼心虚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3、。(10分)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荆:楚国的别称。禨(j):迷信鬼神和灾祥。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孙叔敖疾 (2)王数封我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3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

14、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2分)4“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答案】1.(2分)(1)疾:生病(或生重病) (2)数:多次(或屡次)2.(3分)(1)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或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或不好,不吉)。(1分)(2)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或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为利益(或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注意两个“知”的准确翻译)(2分)3.(2分)因为“荆人畏鬼,越人信禨”,(1分)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惦记抢夺。(1分)(或: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越人信禨)(2分)4.(3分)“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

15、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2分)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1分)【译文】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

16、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伯夷、叔齐之死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武王伐纣,夷齐不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王摩子入山,难之曰:“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二人遂不食薇,经七日,天遣曰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去。注释伯夷、叔齐:二兄弟。伯夷为兄,叔齐为弟。孤村:殷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到辽宁省朝阳

17、县一带地方。立:立为继承君位的人。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殷代州长称伯。善养老,敬爱收养老人。盍:何不。归:投奔。 武王:文王的儿子,名发。 木主:木头做的神主牌位。载木主伐纣,表示伐纣是文王王命。首阳山:山名,也叫西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薇:植物名,也名野豌豆,花紫红,种子可吃。阅读训练1写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中峨冠而多髯者面山而居2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天遣白鹿乳之A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将军身被坚执锐3解释加点字的意义。西伯卒 盍往归焉 难之曰 二子遂饿而去4.有人说:伯夷、

18、叔齐食古不化,不知变革,认为臣弑君是不仁道的,殷纣固然残暴,但用武力来讨伐他,也是同样残暴,故而耻食周粟,以至饿死阳山,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一谈你对这二人所做所为的看法。参考答案:1.表承接 表转折 表并列 表修饰2C3死 何不 投奔 责难 于是,就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译文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想立叔齐,还没有实现,父亲就死了。叔齐便让伯夷做国君,伯夷说:“(父亲要你做国君),这是他老人家生前的旨意啊!”坚决不肯做国君,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做国君,也随同哥哥逃去。国人只好立中间的一个儿子做了国君。弟兄俩跑出国外,听说周文王很优待老年

19、人,何不去投奔他呢。然而,到了周国,文王便死去了,武王便统领大军,用车子载着文王的牌位,朝东进军,去讨伐殷纣。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很不赞成,便去隐居在首阳山,专靠采薇来维持生活。有个士大夫王摩子进山游玩,(看见伯夷叔齐正在那里采薇),就责难他们道:“你们既然不吃周粟,但为什么却又隐居在周山,食周薇呢?”二人听了,便不再吃薇。经过七天,上天派遣一只白鹿给他们喂奶,二人心里想道:“这鹿若是杀来吃了,滋味必然很美。”神鹿知道二人的心意,从此以后不再来,两个老头子便活活饿死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4题。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

20、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C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

21、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饿死于首阳山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亦各从其志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D太史公对当

22、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参考答案:12、A让:谦让13、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14、C“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参考译文(一)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

23、、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